劉麗 高照忠 孫松梅
(1.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510;2.廣州智迅誠地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07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再次明確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1]。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在國家“雙高計劃”建設背景指導下,對接測繪地理信息產業鏈,堅持產教融合,將培養測繪產業和行業所需的測繪地理信息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和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測繪地理信息產業高質高速發展作為核心目標,與省內測繪龍頭企業廣州智迅誠地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產業學院,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為了有效實現工學交替人才培養目標,由高職院校和具有相當規模的企業在理念、機制、模式、條件上形成的產學研一體化深度合作、互動雙贏的校企聯合體,即產業學院[2]。對接產業鏈構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產業學院新模式,有助于教育鏈、人才鏈有機銜接產業鏈、創新鏈[3]。當前,測繪地理信息產業也存在明顯的總體人才供給數量充足,但是高精尖技術人才缺口大的人才結構性短缺局面。無人機航測采集、實景三維模型制作等崗位,市場缺口達到50%以上。深入了解當前測繪地理信息產業鏈的短板,促進無人機測繪技術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的有機銜接,必須科學合理開設現代產業學院,實現在產業人力資源需求側人才結構和人才質量的優化和提升。
測繪地理信息采集、加工和應用相關產業是測繪高職院校學生的主要就業方向[4]。測繪地理信息產業鏈對低端地理信息采集、加工人才的需求逐年降低,對高端無人機智能數據獲取、三維模型制作等數據采集和加工高端技能人才崗位需求增加。學院學生培養存在明顯的不能適應產業高端崗位技能要求的缺陷。人才結構性短缺的現狀,要求高職院校測繪地理信息專業建設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基于產業鏈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緊抓信息生產服務領域的變革,大力培育無人機測繪、傾斜攝影三維建模等產業急需的緊缺人才。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緊跟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測繪地理信息產業發展需求,與無人機測繪產業高端企業廣州智迅誠地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整合校企設備與技術資源,形成合作育人機制,將企業先進儀器設備、優秀的生產經營環境、先進的生產性項目、企業培訓案例等軟硬件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實現產業鏈與教育鏈的深度對接融合,打造校企共育現代工匠新模式。
廣州智迅誠無人機產業學院作為強紐帶,在專業群建設委員會、學校職教集團、校企合作工作組共同監管下,通過學院一起完成專業群共建、人才共同培養、社會服務共擔、技術創新共研多項任務,實現在校學生成功蛻變為行業無人機高端人才的最終目標,打造目標、價值、利益一致的校企命運共同體,實現“學校、學生、企業”共進共贏,見圖1。學院與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建立組織架構,制定管理辦法,整合校企設備與技術資源,融合師資,建立廣州智迅誠無人機產業學院。截至目前,廣州智迅誠無人機產業學院總計配備了超過60 臺高性能工作站,10 架滿足高精度攝影測量的無人機,擁有DP-Mapper、DP-Modeler、智覺空間SVSModeler 等總價值超過600 萬元人民幣的軟硬件設備。產業學院整體設備水平已經遠超無人機測繪行業基本水平,完全滿足學生從實習、實訓到生產的全方位需求。
圖1 智迅誠產業學院要素構成及功能圖
學院在無人機產業學院專業群建設委員會的指導下,圍繞測繪地理信息專業群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核心專業技能培養,制定專業建設方案、合理設置核心課程,明確培養目標。統籌設計群內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符合各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的前提下,確保測繪地理信息群內各專業之間課程保持50%的專業核心課和專業基礎課重合度,保證學生實現寬口徑培養。學生在大一、大二完成分專業培養;在大三階段,根據學生個性化需要和企業多樣化的人才需求,把學生分配到各產業學院分院進行個性化培養。
廣州智迅誠無人機產業學院通過開設航測專業培養班、無人機卓越技能培訓班、航測數據處理專業比賽等多種形式培養和選拔,吸納有特長有意愿的學生進入產業學院深造,提升學生的無人機航攝、無人機測繪數據處理、傾斜攝影三維建模等專業技能。產業學院破除測繪地理信息專業群學生專業間的壁壘,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特長和意愿分配到對應產業學院,校企聯合精準培養高端技能人才。
基于“校企命運共同體”,開發“教學與工程項目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年大分段,學期小分段,促進學生實踐技能提升,如圖2 所示。結合專業建設需求和智迅誠產業學院生產實際,通過企業主導人才需求方向和社會服務、學校主導專業建設與育人,制定育人機制,共同實現無人機測繪高技術人才培養。學生入學第一年,主要完成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學習。第二年開始,學院將一學期劃分為兩個學習階段。核心專業課程基本知識技能的掌握,由學院專任教師在課堂內完成;核心專業技能實踐訓練則通過進入無人機產業學院,以無人機測繪數據采集、傾斜攝影三維模型制作等生產性項目的方式完成。通過“教學與工程項目交叉融合”,實現“產業鏈融入專業群、企業融入專業、項目融入課堂”,開發對接產業鏈的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促進學生的無人機測繪實踐技能和對應崗位能力的提升。
圖2 學年大分段,學期小分段培育模式
廣州智迅誠無人機產業學院根據崗位工種和難易度設立了多種等級崗位,階梯式培養學生。產業學院設置了無人機航測操控助手、無人機航測操控手、航測數據采集員、三維建模員、修模員和修模大師多級崗位,企業每三個月進行一次技能考核,考核合格方可晉升崗位,見圖3。學生以“員工”的身份進駐產業學院,享有證書聘任的成就激勵、高階培訓的能力激勵和工資績效的績效激勵等多種獎勵機制。產業學院向無人機操控手和修模大師發放聘任證書嘉獎,提供高級培訓機會,激發學生發揮最大潛能,達到培養無人機測繪頂端人才的目標。
圖3 產業學院階梯崗位
通過“2+1”人才培養模式,無人機測繪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學院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學院師生科創研水平也上了新臺階。
廣州智迅誠無人機產業學院為廣東省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培養了超過400 名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助力地理信息產業轉型升級。截至目前,有40名學生加入廣州智迅誠地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為該企業技術骨干。近四年來,該產教結合分院培養的學生受到同行企業的爭搶,為廣東省測繪基礎建設發揮巨大作用。結合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實踐經驗總結的“基于‘雙工作室’的工程測量專業群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課賽研創’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項目,獲得2022 年全國教學成果二等獎。
通過各類軟硬件創新,積極為測繪地理信息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提供技術支持,同時為“智慧城市平臺”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學院承擔的測繪地理信息類橫向技術服務項目的數量和質量逐年提升,截至2021 年底,提供技術服務項目立項305 項,技術服務到款額達3 600 余萬元。
廣州智迅誠無人機產業學院師生參與的項目“傾斜攝影1∶500 高精度三維測圖技術與應用”,榮獲測繪地理信息國家進步二等獎。項目通過系統分析無人機傾斜攝影測圖作業流程中的誤差來源,制定一套基于無人機低空高分辨率傾斜攝影采集、建模與大比例尺測圖標準作業流程,形成傾斜攝影1∶500 高精度三維測圖技術方案。該項目技術方案減少90%的后期調繪工作量,提高了測圖作業效率,項目成果在無人機傾斜攝影1∶500 高精度三維測圖方面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廣州智迅誠無人機產業學院集中承擔專業群共建、人才共同培養、社會服務共擔、技術創新共研等多方面的任務。在產業學院實際運行中,企業在學生技術技能培養、社會服務方面表現突出,但是在師資參與的技術創新共研方面力度依舊不夠。如何評價無人機產業學院的效能,同時進一步跟蹤完善產業學院的運行機制,取長補短是后續待解決的問題。高職產業學院是產業、行業、企業參與高職院校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平臺[5]。綜合評價產業學院成效,需要聯合企業、行業、學校三方共同構建科學、合理的質量評價機制,對人才培養、師資培養、產教融合等多方面效能進行評估。
企業的本質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產業學院中則體現在希望學生盡可能地完成項目的單一工作類型。而學校的責任是育人,在產業學院中希望學生能參與到項目中的不同環節,掌握多種實踐技能。因此,產業學院在學生實訓任務的編排上如何做到高效、合理,學生參與項目的質和量得到提升,既能一定程度地保證產業學院的企業利益,又能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從數據采集、處理到三維模型構建等多方面的能力。
學校作為教育主體和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價值觀存在不一致,校園文化是圍繞學生人才培養建設包容、開放的文化環境;而企業在文化建設上追求生產效益最大化,希望強調紀律和服從[6]。產業學院作為校企產教融合的共同體,文化應該以企業為主導還是學校為主導,一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廣州智迅誠無人機產業學院在運行過程中也面臨學生認為企業方管理過于嚴苛,學生所有表現參照員工按照績效管理等問題。高職產業學院如何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思政教育,在把握學生價值觀不動搖的前提下,按照“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推動校企文化融合,實現產業學院治理效能提升,是面臨的重要課題。
綜上所述,對接產業鏈,集人才培養與校企合作于一體的現代產業學院是高職推進產教融合的新形態、新陣地。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產業學院也將在不斷完善產業學院合作機制、考評跟蹤機制的基礎上,繼續深入產業學院建設,構筑起測繪地理信息校企全員全面產教融合的新局面,實現測繪地理信息群無人機測繪高端技能人才的精準培養,讓產教融合進一步成為推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及 “雙高院校”職業教育高水平發展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