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海娟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學科融合理念,要求一線教育工作者融合德智體美勞,融合與美育相關的其他內容[1]。音樂學科承載著美育重任,是重要的美育課程。在美育工作改進的過程中,音樂教師要樹立學科融合理念,把握學科之間的聯系,進行多元化知識結構滲透,使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助力下,走進音樂課堂,感知美,體驗美,創造美,發展審美素養。本文的“多元化知識結構滲透”是指以音樂課堂為依托,以多學科內容為重點,聯系教學需要,應用多樣方式滲透其他學科內容,生成多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遷移已有認知,積極探究,建構多元知識結構的教學活動。眾所周知,音樂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與藝術姊妹學科、自然學科、人文學科等有密切聯系[2]。對此,教師應在學科融合理念指導下,進行多元化知識結構滲透,助推學生發展,實現美育目標。
藝術學科包括音樂、舞蹈、美術、戲劇等。多元化知識結構滲透,并不是音樂與藝術姊妹學科知識的簡單相加,而是以音樂學科為基礎,以音樂教學內容為依據,從音樂角度出發,搜尋與之相關的其他藝術學科內容,并利用其他藝術學科形式進行教學。
舞蹈與音樂都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尤其在欣賞舞蹈與音樂的過程中,學生會從不同角度感受到美。通過欣賞舞蹈,學生還會增強音樂認知,產生強烈的創造美的欲望。因此,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滲透舞蹈。
在《天堂》教學前,教師可登錄網站,搜索相關視頻。在課堂教學之初,教師可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播放視頻。動人的音樂、唯美的舞蹈,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作用下,走進美麗的場景中。尤其,一些學生在體驗場景時發揮想象力,將“清清的湖水”與舞者柔美的肢體動作建立聯系,由此感受到湖水的輕柔。在播放視頻后,教師向學生發問:“通過聽、看,大家覺得天堂是什么樣子的?”在思索問題時,學生不由地聯想到舞蹈動作,在腦海中描繪大草原場景,組建語言,認真表述。在表述時,有學生提到“靜謐”“悠遠”“空曠”等,表達了自己對大草原的贊美。之后,教師鼓勵學生歌唱、舞蹈,演繹美麗的場景。學生在舞蹈動作的支撐下,進入了美麗的場景中,多方面地感受到了歌曲之美,建構了積極情感,便于利用音樂、舞蹈創造美,發展審美素養。
美術與音樂學科均承載著培養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重任,如藝術實踐。通過聆聽音樂,學生可以想象美麗的畫面,建立積極的情感。繪畫是學生描繪畫面、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3]。同時,繪畫的過程正是學生進行藝術實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發展想象能力、審美創造能力等。
在《龍的傳人》這節課上,教師組織聆聽、歌唱活動。通過體驗系列活動,學生逐步掌握了《龍的傳人》的歌唱方法,尤其從心底產生了愛國之情。立足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再提出繪畫任務:“《龍的傳人》歌頌了我們偉大的祖國。我們的祖國不但有壯麗的山河,還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我們中華兒女在祖國母親的懷抱中茁壯成長。大家熱愛祖國母親嗎?想要歌頌祖國母親嗎?請再次聆聽《龍的傳人》,拿起畫筆,畫出你心中的祖國母親的樣子。”受到此任務的驅動,學生的藝術創作欲望愈加濃厚。大部分學生在聆聽音樂時,遷移課堂認知,自覺地在腦海中想象美麗的畫面,繼而動手繪畫,用美麗的形象展現自己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之情。
如此做法,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歌曲的認知,還使學生不斷地受到音樂美、情感美的熏陶,增強了審美認知。同時,不少學生因親身實踐,增強了藝術實踐意識,發展了藝術實踐能力。
人文學科有語文、歷史、地理等。滲透人文學科于音樂課堂,可以在凸顯音樂主線的同時,使學生利用人文學科掌握音樂內容,利用藝術方式學習人文知識,潛移默化地發展人文素養。因此,在滲透多元化知識結構時,教師可以滲透人文學科。
歷史是音樂創作的依據之一。滲透歷史內容于音樂課堂,可以使學生了解音樂的創作背景,便于學生深刻感受音樂要傳遞的情感[4]。所以,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立足音樂內容,挖掘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并利用適宜的方式進行滲透。
《翻身農奴把歌唱》以西藏人民的解放為背景,描述了西藏的新氣象,表達了西藏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感激之情。在不了解創作背景的情況下,大部分學生難以感受到歌曲中蘊含的真摯情感。于是,在課堂教學前,教師上網搜索與之有關的歷史內容,并發揮信息素養作用,結合文字、圖片,精心制作微課。在課堂上,教師先播放歌曲,引導學生聆聽。在學生聆聽后,教師發問:“大家知道這首歌曲描述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嗎?”在歷史認知的支撐下,部分學生提到了西藏解放。此時,教師可鼓勵這些學生描述事件。在學生描述后,教師播放微課。直觀的微課將學生帶入了真實的歷史場景中。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與西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感受到了他們生存的艱難,感知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由此建立積極情感。教師把握時機,組織聆聽、歌唱等活動,能使學生抒發情感。如此做法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歌曲的創作背景,豐富了歷史文化認知,還使學生初步感受了歌曲情感,便于深入體會,提高情感體驗水平和審美體驗水平。
地理是影響音樂創作的因素之一[5]。在地理因素的影響下,不同地域的音樂有不同的特點。同時,不同的音樂展現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滲透地理知識可以使學生了解地域與音樂的關系,尤其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風俗習慣、語言特點、宗教信仰等,便于學生加深文化理解,發展音樂審美素養。
在《茉莉花》這節課上,教師先播放江蘇民歌《茉莉花》。實際上,我國不同地區流傳著極具地域特色的《茉莉花》。于是,教師集中播放不同地區的歌曲——江蘇民歌《茉莉花》和東北民歌《茉莉花》。此時,教師提出任務:“老師會先后播放江蘇民歌《茉莉花》和東北民歌《茉莉花》,請大家認真傾聽,試著總結這兩首歌曲的風格特點。”受到任務的驅動,大部分學生邊聆聽邊思考。在思考時,他們很容易聯想已有的音樂認知,即音樂風格特點,借此建立認知。在音樂播放結束后,學生踴躍作答。如有學生提到“東北民歌《茉莉花》幽默、風趣,而江蘇民歌《茉莉花》清新脫俗。”教師對此進行贊賞,并做出解釋:“東北民歌《茉莉花》之所以有這樣的特點,是因為受到了東北的地理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比如,東北人很豪爽,所以,在創作歌曲時,他們在結尾的地方加入了‘二人轉’,借此凸出豪放這一特點。而江蘇民歌《茉莉花》受到江南水鄉特點的影響,婉約清新。”之后,教師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引導學生聆聽,并從地理角度分析其風格特點的成因。如此滲透地理,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歌曲風格特點的認知,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還使學生體會到了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感受文化之美。
自然學科包括數學、生物、物理等。自然學科看似與音樂學科沒有關系,事實上,二者息息相關。如音樂中涉及“音色”,而“音色”是重要的物理內容。通過遷移物理認知,學生可以建立良好的音樂認知。因此,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滲透自然學科。
例如,在“豎笛練習”這節課上,教師先引導學生拿出豎笛,自主吹奏。大部分學生因不了解豎笛的發聲原理,難以將其吹響。面對此情況,學生紛紛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吹不響豎笛?”立足于此,教師可站在物理角度提出問題:“請大家回憶物理所學,說一說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在已有物理認知的助力下,學生暢所欲言。有學生說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教師對此進行贊賞,并追問:“豎笛發出聲音也是因為振動。那么,豎笛是如何振動發聲的呢?”面對此問題,大部分學生陷入疑惑狀態。于是,教師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展現豎笛的平剖圖,并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在吹豎笛的時候,空氣會從吹空的邊緣進入豎笛中,在進入的那一刻,會在豎笛的小孔處做漩渦運動。這時,豎笛內的氣體壓強會減小,豎笛尾部的空氣朝著小孔運動。內外部的空氣在小孔處擠壓,導致此處的壓強增大,同時有源源不斷的空氣進入小孔,將豎笛內部的空氣推向尾部。小孔處的壓強減小,氣體朝著小孔處運動,如此循環往復,產生振動,發出聲音。”學生通過認真傾聽,豐富了物理認知,同時積累了吹豎笛的經驗。同時,一些學生產生疑問,提出問題:“要怎樣控制豎笛,才能控制音高呢?”面對此問題,教師可鼓勵其他學生綜合已有認知作答。有部分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踴躍作答:“在吹奏豎笛時,內部會有一個空氣柱子。當空氣柱較短時,我們會聽到高音。”教師對此進行贊賞,并做出示范,吹奏豎笛。學生在掌握原理后,耐心學習,自覺遷移認知。同時,一些學生因此實現了知識間的融會貫通,建立了多元化的知識結構。
社會生活是各學科的承載,是建構多元化知識結構的“支柱”[6]。音樂教學改革提倡生活教育,即將社會生活融入音樂教學中,使學生在社會中聆聽、創作,發展審美素養。此外,在體驗現實生活的過程中,學生早已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在滲透多元化知識結構時,教師融入社會生活,可以將學生帶入真實場景中。在進入真實場景時,學生會遷移生活認知,自主發現音樂之美。
例如,《天路》是學生耳熟能詳的一首音樂歌曲。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學生反復傾聽,了解了其創作背景、描繪的景象等,建構了一定的生活認知。于是,在課堂上,教師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播放圖片——青藏高原、青藏鐵路,將學生帶入具體的場景中,同時播放這首歌曲。在學生聽、看時,教師鼓勵他們調動生活記憶,介紹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描繪的景象。在生活認知的作用下,學生暢所欲言。有學生說道:“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10 萬大軍利用5 年的時間,克服重重艱險,修建了青藏鐵路,橫亙世界屋脊。西藏人民看到鐵路修到自己的家鄉,無一不驚訝、感激。”如此生活認知,便于學生建構積極情感,有情感地進行吟唱,借此感受美,創造美。
總而言之,滲透多元化結構知識,可以使學生將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有效探究音樂內容,發展審美能力。因此,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樹立學科融合理念,以音樂學科為基礎,緊扣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聯系教學需要,進行多元化知識結構的滲透,助力學生學習、理解音樂,建構完善的知識結構,同時發展審美素養,切實增強音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