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旭,徐 俐,黃 錚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上海 200071
中醫護理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整體觀念對疾病進行辨證護理,結合預防、保健、康復和醫療等措施,并運用獨特的傳統護理技術,對病人施以護理,以保護人民健康的一門應用學科[1]。《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等政策的出臺,為中醫護理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中醫護理人才是中醫護理學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推動中醫藥人才培養才能傳承和發展中醫護理事業。中醫醫院新入職護士是護理人才隊伍建設的基礎,但目前新入職護士的中醫護理培訓方案尚未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培訓體系[2],雖已有學者對中醫醫院護士培訓方案進行了構建,但對新護士中醫思維能力的培養和中醫學文化的教授相對不足,教學內容也未設置針對學歷層次的教學內容。因此,本研究綜合文獻調查法、半結構化訪談、德爾菲專家咨詢法構建新入職護士中醫護理培訓方案,旨在構建突出中醫特色、融入中醫學文化和滿足不同學歷層次的培訓方案。
課題小組成員共7 人,其中副主任護師2 人,主管護師3 人,護師1 人,臨床醫生1 人;博士1 人,碩士4人,本科2 人。課題組成員均已接受深度訪談相關培訓。課題小組的任務主要包括文獻檢索、半結構化訪談、編制專家函詢問卷、確定函詢專家、問卷的發放及數據統計分析等。
1.2.1 文獻檢索
檢索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維普、PubMed、Web of Science 等數據庫。中文檢索詞包括:“新入職護士/中醫醫院規培護士/中醫醫院新入職護士”“中醫護理培訓/中醫護理教育/中醫能力培養/中醫醫院規范化培訓”。英文檢索詞包括:“new nurse/nurse trained by the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new nurse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TCM nursing training/TCM nursing education/TCM ability training/standardized training of TCM hospitals”。經查重、閱讀題目和閱讀全文后,共納入11 篇文獻。課題組成員對文獻進行整理,總結國內外新入職護士培訓現狀和中醫護理教育的現狀及需求。
1.2.2 半結構化訪談
采用目的抽樣方法,于2021 年10 月—11 月選擇上海某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醫院臨床護理教師進行半結構化訪談。納入標準: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從事新職工帶教工作≥5 年;具有10 年及以上中醫醫院工作經驗。根據訪談資料飽和原則,最終共訪談9 名臨床護理教師。
1.2.2.1 訪談提綱
1)在培訓新入職護士過程中,您有哪些困惑?2)您認為目前培訓內容有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依據是什么?3)對于開展新入職護士培訓,您還有哪些建議?
1.2.2.2 訪談過程
訪談由課題組成員完成,訪談前與受訪者進行溝通,告知其研究目的、方法和內容,獲取其書面知情同意,訪談在安靜、私密的環境下開展。在雙方約定的時間采取面對面的形式進行,訪談時間控制在30~40 min。在訪談對象同意錄音的條件下使用錄音筆記錄訪談語音資料,不同意錄音的受訪者采用紙筆記錄。研究者同時觀察受訪者的表情和情緒變化并予以記錄。每次訪談結束后及時將錄音轉化為文字材料,并對每名受訪者資料編碼。對編碼的資料采用 Colaizzi 七步法進行歸納整理[3]。
1.2.2.3 訪談結果分析
通過訪談分析,發現目前的新入職護士培訓注重中醫護理專業技能學習,但培訓方案尚有以下不足:1)新入職護士因角色變化會有心理上的不適應,而培訓方案沒有護理崗位心理適應相關課程;2)培訓方式多以講授法為主,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較少;3)培訓結業考試以理論考核、操作抽查為主,不能全面考核護士能力;4)新入職護士普遍中醫學基礎較薄弱,建議增加中醫學理論課比例。
課題組成員根據2018 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醫院新入職護士培訓大綱(試行)》,結合文獻查詢和半結構化訪談結果,經小組成員討論編制中醫醫院新入職護士培訓方案初稿內容,包括一級指標4個(培訓目標、崗前培訓、臨床實踐、培訓評價)、二級指標19 個、三級指標95 個。
專家函詢問卷包括3 部分:1)問卷指導語,介紹研究的目的和填表注意事項;2)初步擬定的中醫醫院新入職護士培訓方案,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標準對各項指標的重要程度評分,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重要、很重要分別計1、2、3、4、5 分,并在每層級條目后增加專家修改欄和補充欄;3)專家情況調查表,包括專家一般資料和對本課題研究內容的熟悉程度。
采用目的抽樣法,選取上海市、重慶市、四川省7所三級甲等中醫院的醫療、護理專家進行函詢。專家入選標準:從事中醫臨床工作15 年及以上或從事中醫護理教育5 年及以上;中級及以上職稱;本科及以上學歷;參與過新入職護士培訓方案的制定;自愿參與本研究,對該研究有較高的積極性。
于2022 年6 月—9 月實施專家函詢,以電子郵件發送和現場發放2 種方式進行問卷的發放和回收。第1 輪專家函詢問卷回收后,課題小組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根據專家意見調整指標,形成第2 輪問卷。第2輪專家函詢問卷回收后,課題組成員對數據進行再次統計分析,結合專家意見,經課題組成員查閱文獻、分析討論后,最終形成新入職護士中醫護理培訓方案。條目篩選標準需同時滿足重要性均分>4 分、變異系數<0.25 且滿分比>30%。
采用Excel 和SPSS 26.0 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分析。專家一般資料用頻數、百分比進行描述,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進行描述。專家積極系數采用函詢問卷的有效回收率表示。專家權威系數(Cr)=(Ca+Cs)/2,Cs 表示專家對研究內容的熟悉程度,Ca 表示專家對問題的判斷依據。采用變異系數和Kendall 協調系數表示專家意見協調程度。
共進行了2 輪專家函詢,來自臨床醫療、護理管理和護理教育工作領域的16 名專家參與并完成咨詢。年 齡37~51(44.38±4.21)歲;工 作 時 間15~33(24.88±6.32)年;本科9 人,碩士及以上7 人;高級職稱4 人,副高級職稱10 人,中級職稱2 人。
第1 輪專家函詢發放17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6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4%,5 名專家提出文字性意見。第2 輪專家函詢發放16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6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2 名專家提出修改和補充意見。
第1 輪函詢專家權威系數為0.879,其中Ca 為0.894,Cs 為0.864;變異系數為0.068~0.177。第2 輪函 詢 專 家 權 威 系 數 為0.881,其 中Ca 為0.888,Cs 為0.875;變異系數為0.000~0.104。Kendall 協調系數分別為0.205,0.222(P<0.001)。
第1 輪專家咨詢各指標重要性均分均>4 分,變異系數<0.25。第1 輪專家咨詢中5 名專家提出文字性意見,經課題小組研究討論后,將培訓方案修改如下:1)2 名專家建議在一級指標“培訓評價”中加入新護士自評,故增加二級指標“自評”和對應的2 項三級指標,并修改其他評價指標的成績比例;2)1 名專家建議將中醫理論學習貫穿培訓始終,故在內科、外科、急危重癥學科實踐階段增加中醫基礎理論學習,增加4 項三級指標;3)2 名專家提出崗前培訓的心理輔導課程應融入“臨床實踐”中,故增加關于心理課程的6 個三級指標;4)3 名專家認為消毒供應中心可以不作為新入職護士的輪轉科室,經課題組成員討論后刪除了供應室對應的二級指標1 條和對應的3 條三級指標。第2輪專家咨詢中2 名專家提出“中醫經典著作學習”對臨床護理教師的難度較大,建議學習方式改為邀請臨床醫生講課,教師提前布置學習任務,在課堂上教師引導新護士開展討論,主要目的是提高護士學習中醫的興趣,故每個月安排“學習中醫經典著作”讀書日,采用臨床醫生主講、新護士討論的學習方式。經過2 輪專家咨詢,專家意見趨于一致。最終形成包括4 個一級指標、19 個二級指標、104 個三級指標組成的新入職護士中醫護理培訓方案。見表1。

表1 中醫醫院新入職護士培訓方案
德爾菲專家咨詢法常用于臨床量表和評價指標的構建,以增強研究的嚴謹性和系統性[4]。本研究在文獻檢索的基礎上以臨床教師為訪談對象,進行半結構化訪談,收集目前中醫醫院新職工培訓現狀,結合文獻查詢和訪談結果編制函詢問卷。函詢專家來自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醫院,均具有參與新護士培訓經驗,本科及以上學歷,其中高級職稱14 人;2 輪函詢問卷的有效回收率>90%,第1 輪函詢有5 名專家提出文字建議,第2 輪函詢有2 名專家提出文字建議,說明專家對本研究主題的積極性較高。2 輪函詢專家的權威系數均>0.800,說明專家的權威性及可信度較高;專家的Kendall協調系數為0.205,0.222,表明專家協調程度較高。中醫醫院新護士培訓方案各條目的重要性評分均>4分,變異系數為0.000~0.104,說明專家意見趨于一致。本研究構建的中醫醫院新入職護士的培訓方案構建過程真實、可靠,能為中醫醫院新護士的培訓提供參考。
本研究構建的培訓方案涵蓋了新護士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評價、培訓方式,包括4 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104 個三級指標,每條指標的重要性評分均>4.0 分。本方案培訓目標明確,以提高新護士專業知識技能、培養正確人生價值觀和職業道德情感為目標。培訓方案注重中醫學基礎理論學習,在崗前培訓階段集中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在臨床實踐階段有計劃地增加了基礎知識鞏固課程。培訓內容中融入了中醫學文化學習,臨床實踐階段每個月開展的“中醫經典著作學習”讀書日學習活動,有助于增強新護士的中醫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千金方》《肘后備急方》《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等醫學著作的學習,有助于新護士了解中醫發展歷史,體會“大醫精誠”的心懷仁愛、濟世救人的傳統醫德,培養“精勤不倦”的探索精神。此外,新入職護士在面對專業性強、病種復雜的臨床工作時,會因自身能力不足、角色轉變等因素,在身體、心理、社會文化與發展方面產生迷茫、困惑、懷疑及定位不明的感受及體驗[5]。本方案納入心理學相關內容,可幫助護士在接受培訓同時提高心理調節能力。方案中教學形式多樣,運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等方式,中醫護理查房的教學方式將中醫護理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新護士采用望、聞、問、切診斷法以中醫學的原理和方法認識疾病,并依據中醫病因病機理論指導臨床辨證施護,培養了新護士的中醫臨床思維能力。綜上所述,本培訓方案符合中醫護理人才培養“夯實中醫基礎理論、提高人文素養和提升中醫臨床思維能力”的要求[6]。方案的評價包括了自評、臨床帶教評價、階段考核和培訓結業考核,從不同角度對新護士綜合能力進行評價,結業考核方式采用OSCE,考察新護士的中醫知識應用能力和評估中醫臨床思維能力[7]。
中醫護理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的“三防思想”,側重于生命保健和疾病預防診治客觀規律的研究探索。中醫護理學的調和陰陽、濡養臟腑、疏通氣血、形神兼養、順應自然等護理原則,符合現代人對養生的需求。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中醫護理形成了非藥物療法體系,不僅可用于臨床治療疾病,也可作為養生技術在社區居民中推廣[8-11]。研究證明,中醫護理技術能改善胃癌術后病人胃腸道功能障礙,緩解骨關節炎病人關節腫脹和晨僵,能改善慢性疾病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減少疾病復發率[12-17]。隨著中醫護理效果被臨床研究所證實,中醫護理的應用領域在不斷擴大,人民群眾對中醫護理的需求逐漸增加。但目前中醫護理人才匱乏,中醫醫療機構的護理人員也以西醫護理院校畢業為主,護士中醫專業知識缺乏,對中醫技術掌握有限,許多專業性較強、安全性要求較高的護理技術掌握不理想[18-19]。新入職護士是護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入職護士培訓是提高新入職護士專業知識、技能、人文關懷能力,幫助他們完成角色轉變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新護士工作環境適應能力、降低離職率的重要措施[20-24]。中醫護理人才培養不能通過短時間學習而習得,需要對中醫理論深入的學習和中醫文化的熏陶[25],因此,中醫醫院護理人才的培養應從護士入職開始,并重視新護士培訓方案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本研究構建的中醫醫院新入職護士理論培訓方案融入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文化、心理輔導等課程,包含了中醫護理知識、西醫護理知識,為中醫護理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思路。
本研究構建了新入職護士中醫護理培訓方案,為中醫護理培養人才提供了參考。但本研究未對方案的應用效果進行驗證,在制定方案中培訓對象也未直接參與培訓方案構建,應在今后的培訓實踐中收集培訓對象的教學反饋,進一步調整培訓方案并驗證其科學性,不斷完善培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