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霞,池營營,蘇澤云,周小潭
(江蘇省地震局《防災減災工程學報》編輯部 江蘇南京 210014)
2019年,中國科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并開始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在該計劃的推動下,部分優秀科技期刊影響力大幅提升,領軍期刊頭部效應初步顯現,期刊集群化、數字化建設也穩步推進,我國科技期刊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面貌[1]。然而我國有6成以上、超過3 000種科技期刊為普通科技期刊,這些期刊普遍面臨小、散、弱的困境,其獲得的財力、人力、智力支持遠不如國內一流期刊[2]。但這些普通期刊在世界一流期刊建設中發揮著基石和支撐作用[3],其存在和價值不可忽略。如何借助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發展的東風,突破自身發展瓶頸,提升辦刊質量,是普通科技期刊應該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本研究借助《防災減災工程學報》熱點專輯論文與行業內一流期刊同類論文的被引和下載對比分析,探討普通科技期刊在選題和組稿中如何搶占先機,以幫助其尋求更優的發展路徑。
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宏偉目標和踐行“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國已大力開展能源轉型與清潔能源利用,能源樁技術可以高效利用可再生清潔能源,即地溫能,具備非常可觀的研究和推廣價值。在此背景下,本刊分別于2017、2019、2021年聯合第一、二、三屆全國能源地下結構與工程學術研討會開展了3期“能源地下結構與工程”專輯組稿工作,共發表論文35篇。
為分析該專輯論文的關注度和影響力,選取了2017年以來發布在CNKI數據庫的同類論文,以“能源樁”“能量樁”“能源隧道”“能源巖土”“能源地下結構”為主要檢索主題詞,合并不同學科領域“公路”“橋梁”“地基”和專業詞匯“黏土”“固結”“循環溫度”“除冰融雪”等,采用多組合檢索方式,搜索出相關文獻331條,刪去跟工程領域相關性不大的17條,最終選出可供研究的文獻314條,所涉及的文獻來源共計26種期刊,均為北大核心期刊,其中EI期刊7種,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梯隊期刊目錄的有6種。
表1為2017年以來“能源地下結構與工程”各發文期刊文獻數量、被引量和下載量對比,其中灰色單元格代表一流期刊。可以看出,近5年來發文數量超過10篇的只有3家期刊,本刊發表的數量最多,高達35篇,而一流期刊中僅《巖土力學》一種發文數量較多,達24篇,其他均不成系統和規模;從篇均被引量和下載量來看,除了《隧道建設(中英文)》和本刊為普通期刊外,其余排名靠前的均為一流期刊或EI期刊,說明一流期刊無論從文章質量、讀者群體還是持續影響力等方面都遠超普通期刊。普通期刊若想與一流期刊爭得一席之地,就必須要有高水平稿件尤其是綜述的加持,如《隧道建設(中英文)》2019年發表了錢七虎院士的《利用地下空間助力發展綠色建筑與綠色城市》一文,被引和下載量分別達59和2 630次,為其總被引和下載量做出了非常高的貢獻。反觀總被引量和下載量的情況,本刊的被引量為284,位列所有期刊之首,下載量也與下載量之首的一流期刊《巖土力學》基本持平,雖然從單篇論文影響力的角度而言,本刊與一流期刊仍有一定差距,但通過長期組稿及不定期出版專輯,在文章體量和成果延續性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助于期刊凝聚優質作者和提升品牌效應。

表1 發文期刊文獻數量、被引量和下載量對比Tab.1 Comparison of quantity, cited quantity and downloaded quantity of published journals
組稿,尤其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重要科研成果的論文出版,對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影響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4]。本刊的選題策劃和組稿方式主要包括“品牌學術會議”“國家重大方針決策”“重大科技成果”“大數據挖掘研究熱點”等。
本刊自2011年開始創建了2年一屆的國內本專業領域最高層次的“全國防災減災工程會議”機制,該系列會議立足于防御和減輕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建筑結構工程建設所引發的工程災害問題,交流國內外防災減災工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動學術理論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為人居和重大工程提供安全環境而努力[5]。該學術會議已成功舉辦5屆,不僅促進了學術交流、擴大了刊物影響,也被成功打造為“品牌學術會議”。這些年來,編輯部還協同其他高端學術年會一起組織出版了多個專輯和專刊,累計發文量500多篇,總被引超過3 000次,總下載超過90 000次。上文分析的“能源樁”就是搶占了第一、二、三屆全國能源地下結構與工程學術研討會[6]的先機,將近5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分3個不同時段以專輯的形式在本刊首發才能獲取比較好的組稿效果和疊加效應。
近3年,疫情制約了線下學術會議的組織和開展,也對組稿工作產生了一定影響。編輯部果斷改變思路,通過攻關“國家重大方針決策”“重大科技成果”,并利用CiteSpace軟件強大的分析文獻功能深入挖掘了學術研究熱點,提出了優質選題的可行性分析和方案策劃[7]。為此,編輯部持續推出了一些關注度高的專題和專欄,并施行長期組稿和征稿。以2022年重點推出的“西部艱險山區重大基礎設施防災減災關鍵理論與技術”專題為例,針對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下重大工程建設實施過程中的突出難點問題,開展如何提升工程抗災減災能力和設防水平、保障工程建設與運營安全能力的征稿工作。征稿通知一經發布就受到了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幾小時內公眾號累計閱讀量達1 400多次(圖1),并被《工程地質學報》公眾號第一時間轉發,瀏覽量達800多次。同時,吸引了新的關注群體,發布當日新增用戶關注77人,兩個半月內新增關注250人。截至目前,該專題已收到自由投稿72篇,采用8篇。實踐證明,這種組稿方式下收獲的稿件無論從數量、質量還是關注度上都優于自然來稿。

圖1 熱點專輯征稿發布用戶關注統計Fig.1 User attention statistics chart of hot album solicitation release
另外,期刊集群為刊群資源互通、協同發展,集中力量宣傳推廣和收攬不同讀者群體的同類熱點選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8]。2020年,本刊聯合4家行業體系內的兄弟期刊建立了“五刊聯盟”群,定期開展“專家講堂”實時視頻會議,為行業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專業學習咨詢、期刊增值服務及聯合征稿組稿渠道等。短短1年時間,“五刊聯盟”利用多渠道舉辦了線上學術公益講座20余場,累計受眾6 000多人,并進行了聯合征稿主題如“地震和地質災害”“四川蘆山、馬爾康系列地震”等[9],取得了極為良好的宣傳和聚稿效應。
普通科技期刊在辦刊過程中會存在很多困難,主要是難以自主收獲高質量稿件。那么在選題和組稿中就需要編輯主動出擊,找準對象,通過調動可用資源、借鑒文獻分析軟件、組建期刊聯盟等渠道,多元化地開展工作,并且對于優質選題,要做到持之以恒,長期跟進,爭取組稿達到一定體量,以此來獲得“蝴蝶效應”。
一流期刊的建設對普通科技期刊是有激勵、促進作用的。雖然很多期刊存在優質稿源欠缺、影響力下滑及政策扶持缺失等各種問題,但只要認清現實、客觀應對、沖破思維的桎梏,就能積極地克服困難、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