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治(福建:南安市第六小學)
小學生剛剛接觸數學,思維能力相對薄弱,那些抽象性、概念性的知識點對他們而言無異于天書。雖然個別教師會采取畫圖等演示方法教學,但效果依然難以盡如人意。最佳的教學方法是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小學生思維模式以形象思維為主,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直觀情境,不但能瞬間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還能牢牢抓住他們的眼球。另外,信息技術的錄像、慢放等功能,也能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而且,現代教育技術包含廣泛的資源,其中一些資源能幫助學生更全面地領略數學的魅力與神奇。所以,站在不同的維度開發信息技術,以多措并舉的方式構建新型數學課堂,正是筆者所追求的目標。下面從四個角度詳細闡述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數學課中的運用和實踐。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興趣的影響下,再艱難的知識,其探究過程也會充滿樂趣。學習數學亦是如此,如果能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他們將不再“談數色變”。然而,小學生剛接觸數學,對抽象性、概念性強的數學知識本就存有一定恐懼心理,在這樣的背景下,又該如何提升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呢?很簡單,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直觀展現數學知識,增強數學課堂的代入感,是抓住學生眼球、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教學為例:這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了解平移、旋轉、軸對稱的特點,并形成空間感。為了實現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我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了一段Flash 視頻短片,并要求他們在觀看的基礎上反思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特點,找到視頻中相對應的圖形。該活動有點類似“大家來找碴”的游戲,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好勝心,讓他們在興趣的驅使下展開探究,從而達到良好的練習效果。
視頻為5 分鐘,依次出現了小燕子、奔馳的汽車、大風車、天空中的飛機等,而且每樣事物出現時,都會呈現出360 度的視角,這樣學生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每個角度。5 分鐘后,我鼓勵學生說出答案。小剛(化名)表示飛機在空中飛行時是平移的,而飛機本身又是軸對稱圖形。對此,其他同學表示不認同。于是我幫小剛重播飛機的片段,并在適當畫面中按下了暫停鍵。此時先前還在反駁的學生清晰地捕捉到,飛機的確屬于軸對稱圖形。同理,小明(化名)在觀賞汽車行駛的片段時指出汽車是平移的狀態,但也有學生表示汽車是旋轉的狀態。于是,我立即制作動態圖畫,將汽車和輪子拆開。這時,學生便意識到汽車的車身為平移,而輪子則是旋轉。
不難發現,通過展現直觀情境,許多抽象、復雜的問題都迎刃而解。此時,空間感的缺失已無法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相反,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形象都深刻且真實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且隨時可以被其調用。不過,在展示情境的基礎上,我們也要動員學生利用學具模擬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圖形等,讓學習從觀看過渡到思考,再從思考過渡到實踐。
在教學期間可將教學過程錄制下來,再擇取重點進行剪輯,并發送到班級群內。這樣,學生可以按照自學需要,選擇性地觀看。此外,當我們組織學生反思課堂所學時,也可以通過回放視頻的方式,幫助學生實現二次學習。這樣不但節省了時間,也給學生留出了更多的思考空間。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除法》的教學為例:在帶著學生反思這節課的知識點期間,我注意到有學生將“除”和“除以”混淆了。此時,如果再重新給他們講解一遍,無疑會浪費很多的時間。所以,我將之前錄好的視頻播放出來,讓學生獲得重新聽課的機會。當然,視頻內容并非整個教學過程,而是經過剪輯之后有關“除和除以的區別”的授課部分。在學生重溫教學片段后,我還利用例題進行列舉,以此加深學生的理解。以10÷2=5 為例:如果用“除”來表示,那就是2 除10;若用“除以”來表示,即為10除以2。緊接著,再給學生提供專項練習題鞏固他們對“除和除以”的理解。如此一來,不但將學生的認知短板扼殺在萌芽狀態,也鞏固了他們對知識點的掌握能力。
另外,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剪輯或設計的教學視頻,不僅可以服務于課上,也能服務于課下。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和加減法》教學為例:在教學第一課時之前,我將課前導學案以視頻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在家中預習的時候觀看。視頻主要分為兩個部分:1.介紹小數的性質、特點;2.介紹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案例。學生查看視頻時,需將重點信息進行提煉,并記錄在筆記里(如果存在不理解的地方,同樣需要記錄)。這樣既能提升學生課前預習的質量,還能豐富他們的學習經驗。當學習過渡到課堂時,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短板進行重點講解,留給學生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間。
不難發現,信息技術的運用既改變了課堂的面貌,也改變了學生在家中學習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在視頻信息的牽引下,摸索到科學的學習方向,也能逐步養成自主思考、探索和總結的習慣,久而久之,對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及能力有著良好的幫助作用。
現代教育技術包含著豐富的知識資源,合理開發這些資源,能讓課堂教學打破書本的束縛,在擴展學生認知的基礎上,讓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數學的精彩。例如在學習了《圖形的運動》后,我利用信息技術搜索了中國古代的建筑,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古建筑中蘊含著的軸對稱之美。同理,我也展示了傳統剪紙(包括完成品和剪紙的過程),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古人的智慧,從而讓他們為自己的民族、國家和歷史感到自豪。
另外,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搜索我國古代數學典籍,比如《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綴術》等,讓學生在閱讀古籍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古人的智慧。但需注意的是:在引出典籍時,必須確保典籍中介紹的知識點與學生正在學的存在關聯,這樣既能擴展學生的認知面,還能鞏固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不過單純地讀還不能啟迪學生的思維,還要適當地將理論貫徹到實踐中,這樣才能確保學生獲得更真實、更直觀的學習體驗。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周長》的教學為例:在這節課里,我搜索了《九章算術》中有關周長的解讀——“今有圓田,周(周長)三十步,徑(直徑)十步。”隨后,我又將這段話進行白話翻譯,讓學生明白“周三十步”即是圍繞一周行走三十步。當然,《九章算術》中所指的“周”是圓的周長,但我卻根據“周三十步”想到了利于學生體驗“周長”的方法。于是我先要求學生重溫教材中有關周長的解讀(即圖形一周的長度),再帶著他們來到室外,將教學過渡到實踐體驗層面。首先,在地上畫出一個長方形;其次,選擇一名學生,測量他一步的長度;最后,要求學生站在長方形的某個角,沿著邊行走?;氐狡瘘c時,再根據行走的總步數,以及一步的長度計算這個長方形的周長。由此一來,學生便直觀地感受到了何為“學以致用”。
最后,也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搜索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這樣不但能緩解他們的疲勞,還能愉悅他們的心情。例如《烏鴉喝水》《曹沖稱象》等典故都基于數學原理。而且,通過對故事情境的還原與深度分析,還能為培養小學生的量感鋪墊良好基礎,可謂一舉多得。
在數學課中開發現代教育技術,改變教學模式,其最終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實現“授人以漁”。然而,單純地依靠課堂上的改革,還遠遠無法達到這個效果。所以,還要進一步開發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學生的課下學習狀態,在優化其自主學習質量的基礎上,豐富他們的學習經驗。但是,小學生專注力和自控力都比較薄弱,該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提升他們的課下學習效果呢?對此,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建立線上學習平臺,定期在上面分發學習任務,學生也可以將自己的學習心得分享在上面。同時,為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可以建立合作學習小組。這樣一來,能力薄弱的學生就可以在能力強的學生的幫助下,更好地探索平臺中的任務,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另外,我偶爾還會分享一些極具挑戰性的應用題,并鼓勵合作小組之間展開比拼,看誰能更快找到答案。以《認識方程》為例,我在平臺上分享了下述習題。
某軍事訓練,要行軍502 千米。開始每天走60 千米,3 天后改變策略,余下的路程每天多走20.5千米,需要幾天走完?
起初,各個合作小組都成功地給出了答案,即假設還需X 天,然后列出方程式3(60)+X(60+20.5)=502,繼而算出共7天,還需4天。不過,為了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我又在答案下方的評論區中提議:“是否還能找到其他的解題方法?”由此,帶給學生持續思考的契機。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數學思維和發散性意識都得到了有效鍛煉。
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開發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可以為每一位學生設計一份電子積分檔,并將學生一段時間內的表現(包括周測驗的分數、日常學習狀態等)記錄在其中。我以兩周作為一個單位,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和打分。此時,學生可以隨時通過網絡查看個人積分檔(個人積分檔可以選擇隱藏,只有教師和學生個人看得到,以此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從而直觀地了解到教師給予他們的評價。
在此期間,我最多的是采取冷話熱說的方針,目的在于激勵學生,并在肯定的基礎上幫助他們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由此,讓學生找到科學的發展方向,讓他們的數學能力在循序漸進中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與實踐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狀態,也讓數學教學充滿了更多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將不再抵觸數學,反而會對數學學習充滿期待和喜愛。但須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教學都需要信息技術,尤其是當學生已經掌握了某項知識點后,若再盲目運用,反而會浪費寶貴的時間和資源,還會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如何規范且科學地開發和運用信息技術,值得我們在今后的備課中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