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勇
【關鍵詞】文化自信;初中語文教材;文本解讀;實施要義
“文化自信是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在語文課程中的最高體現”[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明確了將“文化自信”作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價值引領和語文課程的價值旨歸,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課程內容主題。教材文本是課程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課程價值取向和內容主題。新課標理念下的教材文本解讀需要從文化維度理解內容主題,在文化自信主題下考量價值取向,進而對中華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和充分的自信。本文以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為例,粗略闡述文化自信觀照下的教材文本解讀實施要義。
一、邏輯關系:文化與文本相互構建的“共生鏈”
文本被選入教材后,就被納入了課程體系,解讀角度和邊界必須在語文課程的框架內,指向文化自信的價值旨歸。教材文本解讀又是文化自信的認知基礎和達到的手段,只有深入解讀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內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達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和教材文本解讀在相互建構中同生共長。
1. 文化自信的界定對教材文本解讀具有引領性和規定性
文化自信對教材文本解讀的引領性和規定性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在解讀角度上,要從文化維度理解內容主題;二是在解讀邊界上,要從文化自信主題考量價值取向。例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文《背影》是中國散文史上的名篇,對其主題的解讀,從文章寫成起至今八十余載仍眾說紛紜。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父愛主題、懺悔意識、生命與死亡意識、社會倫理主題等。基于文化自信對教材文本解讀的引領性和規定性,理解朱自清與父親之間的矛盾沖突,“若只拘泥于欣賞真摯感人的父子之情,則眼光就未免太短淺了”[2]。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懺悔意識、生命與死亡意識、社會倫理主題等角度的解讀,則是對其課程價值的誤讀與曲解。筆者認為,朱自清父子矛盾代表的是新舊文化之間的對立。朱自清在北大時接受了新文化倡導的獨立與自由精神。父親包辦朱自清的婚姻,偷領他的工資,無端辱罵兒媳,處處滲透著舊文化的專制思想。新文化運動中,胡適等人一味強調與傳統文化決裂,卻并沒有考慮到全盤西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的沖擊和負面影響。作者對父親的懺悔、與父親的和解則是表達了對此所作的現實反思,“對本民族文化的建設離不開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新文化的建設需要批判,但更離不開繼承”[3]。
2. 教材文本解讀對文化自信的形成具有支持性和增強性
教材文本是構筑文化自信大廈的基石,語文課程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主要通過教材文本解讀來實現。只有深入解讀教材文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內涵,樹立對中華文化的強烈信心。義教新課標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內涵概述為“核心思想理念”“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傳統美德”三個方面,其中中華傳統美德包括“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元素。例如,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圍繞“選擇和堅守”這一人文主題選編了三篇古代散文,都內含著中華傳統美德中的人格精神。《魚我所欲也》中體現出“舍生取義”的思想、《唐雎不辱使命》中涵蓋著“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精神、《送東陽馬生序》表現出“淡泊物欲”的追求。這些人格精神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形象表達和事實支撐,更是對義教新課標所闡述的中華傳統美德內涵元素的豐富和發展,具有闡發性和增值性。
二、實施要義:文化自信力驅動下文本解讀的“完形操作”
教材文本解讀要在文化自信主題前提下,基于上位系統的靶向定位和“文本、作者、讀者”多向交互,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文化意蘊。
1. 文化主題的有機對接:指向文化的理解認同
不同于專業評論者的文學批評或者普通讀者的消遣性解讀,義教新課標賦予教材文本解讀內在的規定性,即要從文化維度解讀,指向文化的理解認同。這就意味著教材文本解讀要將文化自信作為前置主題,為后續縱深化地理解指引方向。一是要明確文本主題類屬,是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還是外國優秀文化作品。二是要明確文本文化主題內涵,即深入解析教材單元導語中的人文主題表述,理解編者組元的主題和意圖。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選取了《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核舟記》《〈詩經〉二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類作品。單元導語要求“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們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表達出編者組元意在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性怡情”的核心價值訴求。由此,可引導學生從《桃花源記》理解古人“求大同”的社會理想和社會觀念,從《小石潭記》汲取古人“物我合一”的生活情趣,從《核舟記》學習古人的工匠精神和手藝智慧,從《〈詩經〉二首》領會古人真摯的情感追求,并內化為文化認同與價值取向,培養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時代新人。
2. 文化譜系的組織關聯:上位系統的靶向定位
美籍奧地利學者貝塔朗菲主張:“把每個具體的系統放在更大的系統之內來考察,并強調通過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內外上下、橫縱前后的聯系和演變來進行全面、立體、完整的考察。”[4]文化自信視域下的教材文本解讀一方面需要對文本內部組織進行解構,明確文本主題類屬和內涵,以此作為解讀的“突破口”;另一方面,需要從文本組織外部進行考察,在文本主題的上位系統,也就是在文化譜系中尋蹤覓跡,進行組織關聯。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主題類文本集中體現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精神追求,“突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一”。通過梳理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滲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文本組元和主題,可整合出以下四種類型主題:一是以《太空一日》《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為代表,主題側重展現重大成就,彰顯道路自信;二是以《回延安》《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為代表,主題側重歌頌幸福生活,抒發愛國情感;三是以《誰是最可愛的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代表,主題側重致敬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從而獲得教材文本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主題相對完整的譜系。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關的文本主題解讀可以在此譜系中靶向定位,再根據文本、作者個性因素進行立體思辨,縱深拓展。
3. 文化闡釋的視域融合:文本、作者、讀者多向交互
主題先置下的教材文本解讀會走向一個誤區,就如思政課或者班會課那樣,將主題與文本相融的化學反應簡化為物理結合、機械相加。語文學科內在語言屬性必然要求教材文本解讀通過形式奔赴主題。根據“視域融合”理論,文本解讀是作者和讀者基于自身的視域(前結構),以文本為中心展開的“對話”過程,其發生機制就是文本、作者、讀者多向交互,共同推進。例如,大多數教師對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散步》的解讀存在簡單化、機械化傾向,主題滯留在親情倫理表層徘徊,在文化層面得不到縱深拓展。從文本主體維度而言,文本其實在語言編碼上作了刻意設計,比如首句“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有意識地以“我”為主體,表達對兩端的弱勢生命負責。轉為以下的表達形式“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母親,妻子和兒子”,則表達不出此種意蘊。整篇文章700多字,卻在第四、第七段用了近100字來描繪春天的田野。閱讀第四段,感悟到生命的萌動與活力;閱讀第七段,感悟到生命的有序與協調。從作者主體維度而言,莫懷戚在《二十年后說〈散步〉》中提到,《散步》其實要表達中華文化的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強調對兩端的弱勢生命的責任,二是注重社會秩序的協調,這是中華文化的倫理優勢和社會追求。
三、堅守基點:文化自信視域下教材文本解讀的“全觀照”
從傳統的教材文本解讀到文化自信視域下的教材文本解讀,源于義教新課標對課程內容主題和價值取向的規定性。面對教材文本解讀新的要求和變化,教師一方面需要立足發展視野,把握變革脈搏,主動融入,積極開拓創新;另一方面需要立足內在規律,把握基本原理,堅守兩個基點。
1. 提升全素養指數,在“呼應”中形成育人合力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內涵的四個維度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不能簡單割裂和碎片化表述。文化自信觀照下的教材文本解讀,盡管聚焦在文化自信價值指引上,但離不開語文學科其他核心素養的互相支撐和彼此成全。文本是以語言文字符號承載信息的,解讀文本需要立足“語言運用”的基礎上,也就是理解語言的意義和用法。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思維能力,包括分析、比較、聯想、推斷等。教材文本大多為文質兼美的文學藝術作品,特點是以“審美創造”來達到塑造學生思想的目標。因此,在教材文本解讀過程中,四大核心素養要相互催化,形成育人合力。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老山界》創作于艱難的革命歲月,是革命文化經典作品。文本描述紅軍隊伍“快要到山頂”,寫了這樣一句:“回頭向來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文句極為樸實、平淡,與前文的歷盡艱辛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敘述不相匹配。再進一步作邏輯分析和推理,不難發現艱辛和危險是相對的,只有心懷不屈意志和堅強信念,才可以克服困難,戰勝危險,把瑤山稱作“矮子”。此外,文本星夜露宿的描寫綽約多姿,滲透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極具藝術感染力。此解讀過程是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協同育人的合力。
2. 提升全文化指數,在“參照”中實現真性包容
由于地理環境的不同,中西方分別形成農業文明和海洋文明兩種不同的文化環境,導致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分野:中華文化視野關注人和社會的關系,在道德修養上用力;西方文化視野聚焦人和自然的關系,在科學技術上用力,但二者沒有優劣之分。在人類歷史上,中西方文化的發展是交替前進、交相輝映的。在新時代,我們提出文化自信,并不意味著對其他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的拋棄,而是積極吸納并融入自身的文化體系。要把其他民族的文化作為參照系,對中華文化重新考量和把握,取其精華,繼而深化對中華文化的認知。例如,《臺階》中的父親認為“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并為此終年辛苦,操勞了大半輩子,具有中國式農民忠厚、老實、勤勞、堅韌、敢于追求理想的精神品質。父親的悲劇,也揭露出傳統文化殘存著封建等級之類消極乃至頹廢的內容。父親跨上了物質的臺階,卻沒跨上精神的“臺階”。解讀時可從西方文化“人人平等”價值觀中汲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