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瑛 傅來兮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今年恰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本文以“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構建中國國際話語權上的文化作用為切入點,從文化主導、文化傳播和文化產業三個方面討論了電影節如何通過高質量發展推動提高我國國際話語權,促進落實“一帶一路”這一偉大政治經濟文化戰略構想。
[關鍵詞]“一帶一路”;“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高質量發展;國際話語權
[中圖分類號] G99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8-4649(2023)03-0056-05
Silk Roa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Empowers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Rising
Tang Ying; Fu Laixi
(1.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 2.The Open University of Shaanxi, Xi'an 710119)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discourse and Chinese narrative system". This year coincides with 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aking the cultural role of the "Silk Roa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in build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voice as an entry poin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film festival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voice through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eat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strategic vision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from three aspects of cultural dominanc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Silk Roa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2023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于元旦在西安圓滿舉辦,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的號召。陜西省省長趙剛在開幕式上致辭指出,由“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陜西、福建兩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絲路電影節),作為“國家級綜合性電影盛會和文化盛事,已成功舉辦八屆,規模效應持續擴大,品牌價值日益提升,國際美譽不斷彰顯,成為打造‘一帶一路朋友圈的重要平臺,展示絲路文化的重要窗口,促進絲路沿線文明互鑒和民心相通的重要活動。”[2]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絲路電影節作為一個電影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與國家官方意識形態緊密結合與聯動的國際電影文化交流傳播平臺,其宗旨是以推出反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題材的影視劇為推手,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影視文化產業合作交流和共同發展,形成以弘揚“多元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交流互鑒”絲路精神為主導的國際電影節品牌,以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絲路影視文化產業為抓手,延伸產業鏈條聯動相關產業功能發展,共建“絲路文化共同體”,以對沖西方影視產業對我國電影文化市場的蠶食與侵吞。
話語權是指“一種信息傳播主體的潛在影響力”[3]。福柯認為“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種話語關系”。高質量發展是指“在保持經濟發展速度的基礎上,通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改善環境質量等手段,實現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發展理念”。[4]這一理念是中國當前發展道路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有悠久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但由于歷史原因和文化差異等因素,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存在很大缺陷,長期以來中國被西方媒體刻畫成封閉落后的國家,這對中國國際形象和未來發展很不利。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5]。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從以下三方面論述如何高質量發展絲路電影節,更好發揮其構建中國話語權的文化作用,助力實現“一帶一路”這一偉大政治經濟文化戰略構想。
一、以做強“金絲路獎”為抓手,明確定位,服務政策,凸顯電影節文化主導作用
“金絲路獎”是參照國際電影節獎項設立慣例,貫徹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以電影為紐帶,傳承絲路精神,弘揚絲路文化”這一主旨而設立的國際電影獎項”[6],是第八界絲路電影節首次設立的競賽單元(前七屆為傳媒榮譽單元)獎項,目的是進一步提高絲路電影節的業內認可度和國際影響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谷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制造業規模、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7],與我國日益提升的國際競爭力相比,中國的國際話語權相對弱勢。絲路電影節與“北京國際電影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同為國內三大國際電影節,與北京國際電影節定位“打造亞洲最大電影市場”和“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A類)”定位“促進世界電影全球化、民族性、多樣化基礎上彰顯華語文化”不同,其定位是貫徹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以鮮明的“絲路文化”主題體現國際性與官方意識形態特色,具有明確的服務國家文化外交政策導向性質,在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方面是最能發揮國際話語權主導作用的電影節。其“首要意義,就在于它使得中國在全球電影節系統中,有了發聲的載體和文化身份的本體,擁有了獨立的文化話語權,擺脫了以歐美為中心的電影節話語壟斷局面。”[8]絲路電影節作為新時代踐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構想的國際話語權建構主體,迄今已舉辦九屆,每一屆都緊扣“絲路”主題,參展影片也以絲路沿線各國為主,很好地促進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參展影片與規模逐年遞增,從首屆25個國家的147部影片到第七屆 116 個國家和地區的3596 部作品,第八屆、第九屆雖受疫情影響,數量有所下滑,但第九屆也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400多部影片參展。大量數據證明絲路電影節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迅速提高,已成為國內繼上海、北京后第三個具有國際性影響力的電影節,很好地達成其辦成“國際性、綜合性、創新性、開放性的大型電影主題活動,作為搭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并與國際交流、合作、交易的重要平臺”[9]的展映目的。
縱觀歷屆獲獎影片,沿線各國電影都很好地通過影像折射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上倡導的“多元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交流互鑒”的文化精神,發揮了“電影促文化,文化通民心”的國際橋梁溝通作用,以“潤物細無聲”的影視文化魅力實現了電影節“促進新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10]的定位和初心,為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建設“絲路共同體”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礎。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數字化、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也推動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絲路電影節應及時把握時代給予的機遇,以二十大精神為指導,高質量發展“金絲路”獎,以此為抓手更好地加強中國國際話語權在沿線國家乃至世界范圍的構建與發展,發揮絲路電影節的文化主導作用。
二、以構建“絲路文化共同體”為基礎,求同存異,服務人民,強化電影節文化傳播作用
“絲路文化共同體”理念“由共同的歷史記憶、文化生活和文化精神構成,是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以古代絲綢之路記憶為基礎,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形成的以絲路精神為核心的文化有機體。‘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的生成有助于‘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加快政治互信、經濟融合的步伐,從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1]絲路電影節因其官方定位和服務政策導向而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國際性,然而沿線國家雖然有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人文基礎,但隨著時代變化,沿線各國數十億人口因為民族不同、國體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會地理環境不同、人生價值觀差異等因素,存在影視傳播文化中常見的“文化折扣”現象,這是所有國際電影節都會遇到的普遍問題。面對此類問題,歷屆絲路電影節秉承“平等合作、多元文化交流、繁榮經濟”的原則,積極探索破局脫困,化用古代絲綢之路彰顯的國際化大格局的思路,通過跨國合作、投資、拍攝等方式,在文化和思想碰撞中增進沿線國家文化的彼此了解,在跨國合作中求同存異,很好地處理了影視文化中常見的民族化與國際化的矛盾問題,產生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中英合拍《孔子》、中印合拍《功夫瑜伽》、中俄合拍《黑土地的最后一站》、中韓合拍《花樣廚神》、中巴合拍《天路》等。從服務沿線人民至上的視角出發,歷屆絲路電影節都在每個單元設“最受觀眾喜愛的影片獎”,在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提升擴大國家文化軟實力、鞏固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的國際地位的同時,加強與沿線國家人民文化互動,傳達民意,拉近民心,在民族化和國際化中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以絲路電影節推動構建“絲路文化共同體”,一方面用反映絲路精神的影像文化加強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沿線各國的傳播能力,提升了我國文化輸出的國際傳播效能,在構建中國國際話語權上生動展示了文化的傳播作用;另一方面也為沿線國家建設“絲路經濟共同體”奠定了文化基礎,更為維護沿線國家在國際政治舞臺的共同利益打下堅實的政治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我國成為一百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12]”絲路電影節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頂層設計之“時”而生,更應趁“一帶一路”深受歡迎之勢而上,在國家搭建的“一帶一路”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上,堅持文化自信,服務沿線人民,高質量構建“絲路文化共同體”,發揮絲路電影節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作用,以此為基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
三、以做好“城市節事活動”為推手,藝術與商業雙軌驅動,服務影人與產業,增強電影節文化產業功能
節事是“節慶、事件等精心策劃的各種活動的簡稱,其形式包括精心策劃和舉辦的某個特定的儀式、演講 、表演和節慶活動,各種節假日及傳統節日以及在新時期創新的各種節日和事件活動。”[13]后工業時代,隨著服務和文化消費日益增長,國際競爭日益體現為以文化為背景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絲路電影節因其“一帶一路”的“國際窗口”角色而具有較高文化附加值,能拉動舉辦城市網絡、旅游、演藝、餐飲住宿、交通、服務等一系列領域產業發展,形成大產業集群,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其有利打造城市品牌,尤其伴隨設立影片交易市場、電影節盈利模式成熟,電影節作為“城市經濟拉力器”,是帶有無限商機的新型經濟,其產值對電影節自身品牌發展有直接影響。西安作為陸路絲路起點,有十三個封建王朝建都史,人文歷史底蘊非常豐厚。首屆絲路電影節在西安舉辦時,省市政府非常重視把城市節事活動與打造西安城市形象名片相結合,吉祥物“絲絲”采用古絲綢之路陸路交通工具駱駝造型,紅黃色凸顯古都文化神韻,獎杯采用敦煌壁畫的反彈琵琶的飛天造型,充分體現了絲路文化內涵,彰顯了絲路電影節的文化身份。
電影節還“通過特定藝術規劃打破西方電影文化身份壁壘彰顯自身獨特文化身份”[14],第九屆展映主題單元設置“金絲路獎”競賽單元、“經典影人”、“絲路視野”、“萬象大觀”、“4K重現”、“女性故事”、“紀實”、“文化尋根”、“紫荊映像”、“奇境漫筆”、“定格青春”等,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側重點,如“女性故事”單元鑒于近年來女性影人和女性話題的崛起興盛,側重展現女性獨立自強的美好品質,促進發出女性聲音。“文化尋根”單元選取講述中華民族不同時代、不同精神的6部影片,側重講好中國故事,擴大中國話語權在國際的影響力。絲路電影節通過影片類型選擇及相關藝術論壇的活動主題,在為國際影人提供交流平臺的同時也起到藝術導向作用,如“絲路視野”單元在全面展現絲路沿線各國家地區風土人情和最新藝術成就的同時,也對環境問題、性別種族歧視、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予以關注,反映其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電影節的社會責任感和國際話語權。策展活動的精心設置也體現絲路電影節在努力探索藝術與商業、精英主義理想與實用主義票房如何兼顧,進而實現“從為觀眾找到電影”向“為電影找到觀眾”的轉變。此外還有包括電影之夜、電影展映、電影論壇、電影力量等七大主體單元活動。從入圍展映與主體單元影片安排看,嚴格遵循電影話語模式,同時又自帶特定“絲路”文化品牌,在服務政策、觀眾的同時,也服務影人和產業需要;既重視藝術,照顧觀眾和影人利益,也兼顧商業利益,開啟藝術與商業雙軌驅動。“絲路通世界·光影耀長安”主題設置反映不忘“推動絲路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文明互鑒”的文化宗旨。首屆電影節交易額達30多億元,此后各屆產值一路攀升。這些數據也從側面反映歷屆絲路電影節很重視“城市節事活動”的主題推出,把節事活動與打造城市品牌效應相結合,利用電影節的國際平臺,優化整合傳播策略宣傳城市品牌,擴大公民參與度,延伸產業鏈條聯動相關產業功能,拉動產業內驅力。
結 語
“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以“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為宗旨,通過電影這一媒介在促進國際間文化交流、增加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和尊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展映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電影作品,電影節創造了一個跨越政治、經濟和社會界限的平臺,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并引領公眾探討一些重要的全球性問題,如環保、氣候變化、貧富差距和公民權利等,從而提高了全球話語權。作為一個集聚電影藝術、視聽文化、文學、攝影等多元文化形式的綜合性活動,電影節匯聚了許多國際級別的文化精英和行業從業者,他們通過各種形式的交流和合作,共同開創出更多的創意和商業價值。同時,電影節還吸引了更多的投資和資源進入文化行業,在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將為促進文化交流、提高國際話語權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5][7][1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J].新華月報, 2022(21):22.
[2]母家亮,孫鵬.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開幕式舉行[N].陜西日報,2023-01-02.
[3]360百科.話語權[EB/OL]https://baike.so.com/doc/5934707-6147637.html
[4]360百科.高質量發展[EB/OL].https://baike.so.com/doc/27274318-28672359.html
[6]西安國際絲綢之路電影節官方網站:http://www.cnsriff.com/
[8][9][10][14]趙艷.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文化身份問題[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 51(3):7.
[11]徐琴,孫紹勇."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的生成邏輯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 2019(11):4.
[13]高亞芳,趙文秀.旅游目的地節事活動品牌化發展要素研究[J].社科縱橫,2010(12):23.
[責任編輯 張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