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北京市優化大型活動審批流程,便利企業快捷辦理;上海市打造全環節全類型企業登記一站式全程網辦;鄭州市助企惠企政策兌現免申即享……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立政務服務效能提升常態化工作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清單方式梳理總結出57個地區和部門在開展政務服務效能提升“雙十百千”工程中形成的典型經驗做法。這一政策文件的印發,有利于建立經驗推廣常態化機制,推動實現“一地創新、多地復用”,對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政務服務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國務院辦公廳會同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效能,“一網通辦”能力顯著增強,為創新政府治理、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撐。放眼城市實踐,通過發揮北京、上海等地示范帶動的“頭雁效應”,全面激發了政府服務發展的“群雁活力”,涌現了百花齊放、你追我趕之勢,形成了許多具有鮮明特色的體制機制創新和治理模式改革探索。
然而,聚焦企業和群眾所思所盼,實現政務服務從“能辦”向“好辦”轉變仍然面臨制度規范不夠健全、業務辦理不夠便捷、平臺支撐能力不足等問題,還需加大力度持續推進和迭代創新,不斷提升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此次《意見》的印發吹響了政務服務向“好辦”“易辦”升級的攻堅號角,標志著政務服務效能提升已進入拓成效、謀長遠的階段,如何深入解決問題、進一步落實政策,每個城市都是答題者。
要以問題導向激發政務服務革新的澎湃動力。建立健全辦事堵點發現解決機制,是政務服務效能提升的關鍵一招。比如,人社部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構建農民工欠薪風險預警模型和重點建筑施工企業信用監管模型,開展農民工欠薪數字化治理;再如,許多城市通過大數據智能匹配算法為企業精準畫像,實現政策精準推送。實踐表明,通過數據分析代替經驗判斷,方能精準發現甚至預判感知發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的難點堵點問題,從而推動一個訴求的解決帶動一類問題的破解、一類服務的優化。
要以多跨協同凝聚政務服務一體化的強大合力。對于那些與企業發展、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高頻政務服務事項來說,“跨省通辦”一小步,便民利企一大步。實際上,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設計之初,就把不斷提升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業務協同能力作為重要原則和工作目標。當前,盡管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已經從平臺建設開始全面轉向平臺運營,但還存在數據層面共享不及時不充分、技術層面多種架構融合難等問題,面臨整體性、統一性、一致性、協同性不足的困境。只有每一個城市積極主動打破地域阻隔、部門藩籬、數據煙囪,才能溫暖每一位異鄉人、每一家外來企業。
要以群眾滿意定義政務服務的效能目標。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是政務服務效能提升的第一評價標準。群眾差異化辦事需求怎么滿足,困擾企業的堵點怎么打通,各城市各地方有關部門要探索開展“我陪群眾走流程”“政務服務體驗員”等工作,邀請企業和群眾體驗政務服務;政務服務部門負責同志要走進政務大廳、登錄辦事平臺,看政策“懂不懂”、流程“通不通”、服務“優不優”、體驗“好不好”,推動服務流程優化、體驗提升。唯有如此,才能推動政務服務從政府供給導向往企業和群眾需求導向轉變,切實將企業和群眾經常使用的高頻服務打造成為“好用”“愛用”的精品服務。
城市政務服務沒有最優,只有更優。以《意見》印發為契機,各城市各地方要錨定制約政務服務效能提升和健康發展的“攔路虎”和“絆腳石”,堅持整改問題和優化服務“雙向發力”,強化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用心用力破解企業和群眾辦事中的急難愁盼問題,以民生“小切口”撬動政務服務能力“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