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娜

2月15日,理想汽車江蘇常州基地生產車間(李博/ 攝)
2023年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9月5日在慕尼黑開幕,比亞迪、小鵬、中創新航等中國企業在車展上大放異彩,而它們都與江蘇常州有著密切關聯。
2023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整車產量突破27萬輛。在此帶動下,常州“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增幅明顯。1至7月,“新三樣”出口值193.7億元,增長20.7%。其中,鋰電池和電動載人汽車分別大幅增長64.3%和129.4倍。
然而,墻外開花并不能緩解常州的競爭焦慮。2022年,常州地區生產總值達9550.1億元,只一步之遙未能晉級“萬億俱樂部”。而江蘇現有蘇州、南京、無錫和南通4座萬億GDP城市,對常州而言,前有南通,后有徐州,省內排位戰況激烈。
2023年初,常州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能源之都建設推進大會,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表示:“今年,常州將滿懷豪情邁進GDP萬億之城,GDP萬億絕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根據常州市統計局數據,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525.4億元,同比增長7.0%,高出江蘇省和全國平均水平。
常州如何在新能源賽道加速前進、鞏固優勢,并進一步以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帶動經濟增長,提升城市能級?
2023 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整車產量突破27 萬輛。在此帶動下,常州“ 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增幅明顯。
查閱歷年江蘇省各市GDP排行榜發現,常州大多數年份都在南通之后,偶爾被徐州超越。
2020年,南通GDP首次突破萬億大關,以10036.3億元的總額排在全國第21位。常州當年GDP為7805.3億元,排在第26位。
2023年,南通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從總量看,南通首次在上半年突破 6000億元大關。從排名看,南通同比上升5位,趕超合肥、濟南、福州、泉州、西安,首次進入前20強,名列第18位。從增速看,南通以7%的增速領跑,僅次于上海(9.7%),是20強中增速最快的地級市。而常州在上半年城市GDP排名中名列第26位,與南通的差距明顯。
徐州對萬億之城同樣雄心勃勃。徐州2023年上半年GDP突破4000億元,排在第30位;從增速看,徐州以8.0%的增速成為30強中增速最快的地級市。徐州市“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徐州GDP將超過1萬億元。在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徐州市長王劍鋒再次明確:錨定“十四五”躋身萬億級城市行列不動搖。
放眼全國,提出2023年“爭取GDP突破萬億元大關”的山東煙臺常被拿來與常州對標。2022年,煙臺GDP為9515.86億元。常州、煙臺都是第25座萬億之城最熱門的“種子選手”。
2023年上半年,煙臺GDP為4705.65億元,排在第25位,領先常州1位;增速與常州同為7%。此前在2022年上半年,常州曾被煙臺拉開85億元的差距,但在下半年實現反超。今年上半年,常州在總量上又被煙臺拉開180億元的差距。如果下半年保持增速,兩城年末雙雙躋身萬億之城幾無懸念,但排位先后還要打一場硬仗。
沖刺萬億,意味著下半年常州GDP要實現5500億元的增量。拉動增長,常州眼下最重要的一張牌就是新能源。在這個產業,連江蘇經濟老大蘇州都公開表示要學習常州。
2023年3月,在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推進大會上,蘇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顧海東表示,各地都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常州2022年的新能源產值超5000億元,形成發電、儲能、輸送、應用的產業生態閉環,動力電池產銷量居全國第一?!氨仨氃鰪娢C感、緊迫感,積極借鑒兄弟城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路線圖,自抬標桿,努力實現彎道超車?!?/p>
今年上半年,常州GDP能跑出7%的增速,新能源是第一功臣。
常州市統計局官方網站顯示,1至7月,新能源制造業產值增長23.3%,拉動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長9.0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整車、動力電池和光伏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58.9%、21.2%和9.2%,對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為85.0%、32.3%和10.5%。
對于常州,發展新能源產業不僅擔負著助力沖刺萬億的年度任務,更是劍指長遠的一步大棋。2023年初,《常州市推進新能源之都建設政策措施》提出,2025年新能源產業規模超萬億元、資本市場新能源常州板塊市值超萬億元,2035年產業規模在2025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把常州打造成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全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之都”的目標。
“常州和寧德、宜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數量眾多的地級市,沒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沒有突出的資源稟賦,也沒有過硬的行政資源。但是,近年來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革中,這三座城市脫穎而出?!苯K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江蘇時代2016年落子常州溧陽。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裝機量在2017年超越松下,躍居全球第一,帶動60家鏈上企業入駐溧陽。當前,以江蘇時代為龍頭的常州動力電池產業,具有動力電池企業集聚、產業鏈完整度高的顯著優勢。
江蘇時代誕生意味著常州拿下了新能源賽道上起跑“卡位”的重要一棒。溧陽市工信局業務科室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溧陽市集聚了江蘇時代、上汽時代、璞泰來、科達利、聯贏激光、銘豐電子等上下游企業超70家,總投資超900億元,涵蓋了正負極材料、電池隔膜、鋰電銅箔、結構件、電池芯、電池包、鋰電設備等產業鏈關鍵環節。
“常州的經驗,值得浙江不少城市借鑒。”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劉亭說,招商就要圍繞城市已有支柱產業以及打造新興產業發力,缺什么招什么,狠抓有核心技術的鏈主企業,一旦抓牢,便不遺余力陪著企業共同成長,實現共贏。
事實上,常州發展新能源產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最初押注動力電池產業,今天回頭看是抓住了風口,但10多年前無人知曉電動汽車能否成為趨勢。常州在2011年引進的波士頓電池(江蘇)有限公司,后來因技術發展與商業變現的矛盾走向衰落,但也給溧陽留下了動力電池的產業基礎和全市干部對該產業的認知。
憑借對產業轉型的堅定信心,常州在2012年成功引進了中關村在北京市外設立的第一家科技產業園區——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不僅如此,常州還與中科院合作,共同建立了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科院物理所長三角研究中心,為動力電池產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和人才支持。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蜂巢能源選擇落戶常州,是因為常州在產業基礎、政策落實和營商環境等方面均具有競爭優勢。
“在項目建設上,常州相關部門積極優化項目申報審核撥付措施;在暢通貿易渠道上,政府助力打造新能源品牌,積極指導和服務公司參加行業展會項目;在技術創新上,常州對經認定的技術創新成果給予高比例獎勵;在稅務服務上,常州組建專業服務團隊,為新能源重大項目配置稅收服務專員,強化全生命周期、全流程服務。”該負責人說。

2月16日,在位于江蘇常州溧陽的上汽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 一輛運輸車在運送安裝完成的動力電池系統件(李博/ 攝)
“常州有區位優勢,這里新能源汽車與電池產業聚集,有中航鋰電、上汽時代等行業頭部企業,還有理想等整車企業;周邊500公里內則聚集了非常多的南德T?V現有客戶,如天合光能、福特汽車等。更重要的是在我們與常州政府的交流中,政府人員對發展新能源與檢測行業有著深刻理解,他們以服務與支持的方式幫我們解決各種困難。同時,常州是一個宜居城市,考慮到員工的長期穩定性,常州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蹦系滦履茉雌嚈z測(江蘇)有限公司總經理、董事長許海亮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從常州在新能源產業的招商經驗可以總結出,土地、資本、政策是其招商的三個核心要素。土地是基礎,資本是血液,政策是保障,三者相互作用,三位一體?!惫ば挪啃履茉雌噷>匦庐a業學院副院長顧國洪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兩湖創新區定位于“新城市、新產業、新人才”,這意味著常州希望通過城市格局的變革帶來城市能級、人口量級、創新核級的提升。
“2022年,在動力電池領域,常州一躍成為全國出貨量第一的城市,連續兩年實現產業倍增,產銷量占全國的1/5、江蘇省的1/2?!背V菔泄ば啪贮h組書記、局長嚴德群說,常州市動力電池產業鏈的完整程度高達97%,企業幾乎不出本地就能配齊生產所需的各種零部件。
常州所轄的溧陽市、金壇區等市區在動力電池產業發展上各有特色,又統籌于全市總體目標,各司其職。“常州市果斷分拆強縣(區),讓各區縣在同一起跑線上。”顧國洪說,這是全市各區域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能夠做到既百花齊放又協調統一,避免重復浪費和同質化競爭的基礎。
作為本地人的顧國洪回憶道,常州市分拆強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當時,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常州的城市規模也不斷擴大,治理復雜度隨之提升,常州市開始探索一些轄區治理方面的改革?!安鸱州爡^最大、經濟實力最強的武進區,將武進的一些干部派往經濟薄弱的金壇、溧陽等地方,使得各區的發展起跑線相對公平,增強了積極性和進取心。同時,常州市從產業規劃的角度統一協調,有意讓后起之秀金壇、溧陽在動力電池上沖一沖?!鳖檱檎f,“隨著分拆強縣的逐步實施,常州各區縣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得到了增強,有效推動了常州的經濟發展。當然,區域競爭永遠不可避免,各區縣之間的競爭激發了城市活力,是推動城市創新與進步的力量?!?/p>
當年的后起之秀如今果然沖出了一片新天地。2022年,溧陽市新能源領域實現產值1796.3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超60%,占常州新能源領域總產值的1/3以上。
金壇已成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光伏產業鏈最長最全的地區之一。中創新航和蜂巢能源的總部、研發中心均位于金壇。中創新航穩居國內動力電池排行榜前三,2022年登陸港交所,成為港股動力電池第一股,也是常州市、江蘇省2022年最大的IPO項目。
“一座城市的崛起,一定離不開一個戰略性、引領性、支柱性產業的拔地而起。”陳金虎在2023年初的新能源之都建設推進大會上說。
動力電池是常州新能源之都布局中的拳頭產業,但發展至今,高耗能、資本密集、人才密集、受控于原材料等現象已經比較突出。顧國洪認為,目前,常州要關注并解決專業人才、礦產資源與綠色電力等問題,不能讓這些因素掣肘常州動力電池產業的長遠發展。
同時,動力電池也是強周期行業,當前產業集中度過高,從高速成長期進入成熟階段,暫時進入產能過剩行業周期,常州又該如何應對?常州市金壇區工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城市減排政策推動的背景下,由于市場飽和度過高,可能會對企業的盈利和增長產生負面影響。但長遠來看,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擴大,動力電池需求將不斷增加,仍會為金壇區產業帶來更多機遇。金壇區將通過出臺創新政策,支持企業技術和產品創新,加快行業發展和技術升級,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除了重點產業本身面臨挑戰,常州在重構區域空間、重塑城市格局上也急需突破。陳金虎曾公開表示:“常州中心城區偏于一隅,對全市輻射帶動不足,老城區密度較高,空間受到制約,區域間發展不均衡。”
對此,常州的破局之策也是很多城市的選擇:建新區。2022年,常州發布《兩湖創新區總體概念規劃》,位于滆湖與長蕩湖之間的兩湖創新區涉及溧陽市、金壇區、武進區、鐘樓區共17個街鎮,規劃總面積1485平方公里,主體面積888平方公里,核心區設計約56平方公里。目前,兩湖創新區已成為常州創新土壤最突出、最有條件培育產業新賽道的區域。不僅集聚了常州科教城,中以、中德常州創新園等創新載體,還集聚了新能源動力電池、新一代信息技術、機器人、碳材料等新興產業,在各項要素上可以與上海、南京、杭州科創大走廊快速直聯。
兩湖創新區定位于“新城市、新產業、新人才”,這意味著常州希望通過城市格局的變革帶來城市能級、人口量級、創新核級的提升。隨著城市競爭回歸產業主賽道,新區能否成為經濟增長以及改變城市未來的強引擎,還需常州在實踐中交出答卷,而近期的考核目標依然是2023年底能否成功晉級“萬億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