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勝利 澤濤

武漢青山科技苑社區下沉黨員開展“家門口的醫生”義診活動(青山區委組織部供圖)
初秋時節,武漢市青山區冶金街道現代花園社區,老人們在廣場上休閑,孩童們在樂園里嬉戲,一派和諧幸福的景象。
“是‘共同締造這把金鑰匙打開了居民的幸福之門?!爆F代花園社區黨委書記熊麗華感慨道。
近年來,青山區積極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從群眾“關鍵小事”入手,在“五大工作載體”、“五好”創建等基層治理優秀經驗基礎上,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取得了顯著成績,受到了群眾歡迎。
據介紹,青山區因地制宜優化治理單元,強化組織、力量和陣地三項支撐,織密基層鄰里網絡,在小區(網格)或樓棟范圍內,劃分若干鄰里單元,形成“社區—小區(網格)—樓棟(鄰里)”一貫到底的基層治理體系。
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小區挑選有能力、有威望、有公心、有熱情、有精力的黨員或群眾骨干擔任鄰里長,同時以3個左右鄰里,成立由1名黨員骨干、1名下沉干部、9名樓棟志愿者組成的“119自管小分隊”帶領群眾一同參與治理。
位于青山區工人村街道的青和居社區,自“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創新“一樓棟一特色”品牌,結合樓棟特點,打造以“和”字為主線的特色樓棟?!昂兔馈薄昂陀H”“和善”等一個個溫暖的樓棟主題,讓“我的社區我的家”理念深入人心。樓棟的黨員擔任樓棟黨支部書記,帶領群眾一同在每棟架空層處打造不同主題的黨群陣地,為居民提供心事有地方說、集體活動有地方辦的“家門口”平臺,鄰居們每天輪流在陣地里值守。
如今的“青和居經驗”,已從“一枝獨秀”發展為全區基層治理的“繁花似錦”,并走向全省和全國。
“鄰聚力”激活了全區共建共管的“一池春水”,在各個社區和樓棟,黨群關系、鄰里關系在緊密聯動中持續升溫。鋼花村街道“最美鄰里”袁建華和96歲空巢老人譚祖元是十余年的“老街坊”,每天敲敲門、聊聊天、送送湯,彌補了譚祖元親情的缺失。通過“鄰里對對紅”結對認親,開展鄰里關照,成為社區溫暖的風景線。
截至目前,青山區組織向下扎根、力量向下凝聚,將758個社區網格析分為4629個鄰里、1512個“119自管小分隊”,徹底打通了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匯聚起了黨員群眾共同打造的“鄰聚力”。
如今的“青和居經驗”,已從“一枝獨秀”發展為全區基層治理的“繁花似錦”,并走向全省和全國。
黨員身份“亮”出來,黨員形象“樹”起來,黨員作用“強”起來。為推動共同締造走深走實,青山區動員廣大黨員爭當共建美好家園排頭兵,凝聚多元共治合力,激發社區善治新動能。
從2021年開始,每逢星期四,青山區科技苑社區恒大御府小區黨群驛站就熱鬧起來了,由武鋼華潤總醫院的下沉黨員組成的“家門口的醫生”義診服務隊,準時到現場指導居民學習CPR心肺復蘇急救知識,并提供測血糖、量血壓、眼科檢查等便民服務。
“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黨員‘接單,群眾的需求在哪里,黨組織的力量就下沉到哪里。”科技苑社區黨委書記鄧習芳介紹,社區黨員中在職下沉黨員占比60%,社區全面摸排個人優勢和職業專長,建檔建冊、歸類管理,以精準對接居民需求和黨員特長,讓下沉黨員“有位”也“有為”。
據統計,青山區結合實際,共優化調整173家省、市、區單位下沉結對安排,合理分配1.3萬余名居住地報到黨員力量,單位認領812個責任項目、黨員認領749個責任崗位,在共同締造中讓單位發揮優勢、黨員盡展特長。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近年來,青山區全面開展“黨員家庭”掛牌行動,發動3.3萬戶黨員家庭認領服務崗位清單、小微民生實事清單,實現“一名黨員帶動一個家庭、服務一個鄰里”;發動有管理、監理、法律等專業的黨員帶頭擔任敲門組組長、監理團團長、服務隊隊長、自治理事會會長,實現“一名黨員帶領一個隊伍、服務一個片區”。此外,還發動新就業群體黨員加入“紅色青騎兵”、美團“鋼城志愿服務隊”、網約車司機“黨員突擊隊”,擔任“兼職網格員”,最大限度參與到共同締造中來?!跋鲁劣形摇薄胺瞰I有我”“參與有我”成為青山廣大黨員的自覺行動和共同心聲。
眾人拾柴火焰高,共同締造的關鍵是組織群眾。青山區聚焦居民急難愁盼之事,找準“最大公約數”,發動群眾共繪美好生活藍圖、共建和諧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真正變“旁觀的人們”為“行動的我們”。
“自從‘紅色物業進入小區,現在小區事事有人管,家家共參與,我們有事隨呼隨應,很方便很安心了。”家住青山區碧園社區49街小區的居民張靜開心地說起小區的變化。
49街小區原是一家物業條件很差的老舊小區,紅衛街道因地制宜,將該小區作為“紅色物業”進駐試點,多次組織小區居民代表、黨員、樓棟組長召開居民議事會、物業公司見面會,逐漸贏得了居民的信任,為物業公司進駐小區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通過兩年的運行,49街小區逐漸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鄰里互幫互助的治理新模式,小區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大家親身參與、切實感受到了生活環境的改善,作為主人翁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意識被喚醒,充分釋放共建共管新活力。
當前,青山區基本建立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的參與機制,如構建網格員每天“5小時”在網格全天候可聯系、“119”小分隊“1小時”快反應、鄰里長就在身邊“收集網”,搭建長廊議事會、民情懇談會、居民回音壁等載體;“青山區慈善會”線上平臺設置共同締造項目慈善基金賬戶供居民一起共籌資金、合理使用等。在全區26個共同締造試點小區里,按照“一社區一清單”的思路,梳理共同締造項目清單221條并有序推進,居民們急難愁盼的事兒一目了然。
除了城市社區,在鄉村,共同締造鄉村振興的故事同樣激勵人心。位于嚴西湖畔的八吉府街后山村山邊灣,立足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資源,推動紅色文化、鄉賢精神、鄉村振興與共同締造理念的融合,為美麗鄉村建設增光添彩。
此外,青山區還構建全面覆蓋、多元融入的共治機制,匯集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以及社會各方力量,凝聚起多元共治的合力,奏出黨建引領共同締造的響亮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