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重洋

汪香元
9月19日,太倉再次當選“2023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市(區)”。
將打造最優營商環境作為拼出“太倉速度”的制勝法寶,讓企業在高質量發展中孕育新動能,太倉有何實招?就相關問題,日前,太倉市委書記汪香元接受了《瞭望東方周刊》專訪。
《瞭望東方周刊》:全國各地不少城市都紛紛發力打造“營商環境高地”,太倉營商環境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汪香元:多地都喊出了“發力最優營商環境”的口號。但我們對“太倉式營商環境”不僅有拼勁,更有底氣。
我們清楚認識到,營商環境打造的是一項整體工程,涉及多維度、多方面、多層次內容。在服務保障上,我們近年來不斷發力,太倉市企業服務中心自2022年10月成立以來,不斷優化“太倉市企業服務總入口”線上服務矩陣,為企業提供集成式、兜底式全過程服務,致力于讓企業和人才“只進一扇門,只上一張網,辦成所有事”,使政策從“紙上”落到“手上”。
不論民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在太倉均是平等的。從“營商環境”到“宜商環境”,一字之差,凸顯著營商生態的理念進化與內生迭代。笑口常開、和氣生財,本就是經商的不二法門。從這一點出發,便能夠理解,任何企業在面對不同管理模式時,首先都希望面對一個“友好界面”,此界面要“親和度”“體驗感”俱佳。把服務做到企業家的心坎上,在不斷落實最精準、最給力的多維保障之外,我們希望營造一種最親近、最有為的政商關系,即“無事不擾、有呼必應”。
先說無事不擾。扶持企業發展,尊重企業家,這就像栽樹,不能老搖晃。為此,我們加大力度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強化行政用權監督,在“放管服”改革中與時俱進,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要少問少管,嚴防亂登門、濫登門,嚴禁亂罰款、濫收費,對必要的檢查監督也要各部門統籌兼顧,不能讓企業整天迎來送往。盡力不干擾、打擾企業生產經營秩序,讓企業靜下心來忙發展、忙創業、忙做大。
再說有求必應。當企業發展中遭遇難題堵點,需要政府部門幫助解決時,就要積極主動走上門、站在前,提供各種服務。相關部門在服務發展、服務企業中應當好“店小二”,做到服務至上。
《瞭望東方周刊》:太倉是聞名遐邇的“德企之鄉”,外商著重關注“最優營商環境”中哪個方面?
汪香元:太倉的營商環境成效有目共睹,據不完全統計,自1993年至今,德企一直持續投資太倉。
這類“千帆競渡”現象的誕生,不僅因為太倉具備沿江臨滬、通達四方的現實條件,更重要的是,太倉的營商生態具有持續穩定性。德企對于營商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他們更愿意根據政府的長遠規劃來制定自身的發展計劃,這就要求政府在獎懲標準、流程細則等方面保持高度穩定性。一旦出現政策的“反復橫跳”或“朝令夕改”,將對德企的預期和信心產生不利影響。
我們的工作經驗簡明扼要,就是從辦企業的視角看問題,調整最優資源配置模式,給企業帶來真正所需的服務。
《瞭望東方周刊》:打造營商環境高地,太倉做了哪些探索與實踐?
汪香元:在經歷了從提升營商環境走向構建營商生態的過程后,我們發現,企業認可的優良營商環境即事情能辦妥,政策能落地。
一位企業家曾向我表達過煩惱,“現在惠企政策太多,企業很難在短時間內挑選出與自身匹配的政策”。從企業角度來看,辦事繁、問詢難、多頭跑、來回跑……這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就是辦不成事”的服務短板,最易打擊企業的投資興業預期與熱情。
所以,我們的工作經驗簡明扼要,就是從辦企業的視角看問題,調整最優資源配置模式,給企業帶來真正所需的服務。我們首先瞄準共性需求,做好普惠施策。
近年來,太倉在全國首創“三線平行”審批模式,并在全省率先實現企業開辦“七合一”;太倉“一網通辦平臺”推出19項涉企類主題服務……太倉服務市場的諸多落地成果,彰顯了太倉打造市場化營商環境的獨特路徑。
針對差異化需求,我們進行分類施策,推動了“政策計算器”的落地,方便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篩選,相關部門據此可定制出“一企一策”的服務方案。太倉升維營商生態過程中的關鍵一點,就是時時調整“政策計算器”的適配度,“算法”的依據永遠是企業的獲得感,“算力”則是持續提升的城市管理智慧和政務服務水平。

俯瞰太倉天鏡湖,湖面波光明凈,景色宜人
《瞭望東方周刊》:“港產城一體化”作為太倉城市發展的第一戰略,與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有何關聯?
汪香元:“港產城一體化”與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密不可分。在港產城一體化中,“產”是關鍵支撐,其加速集聚發展意義重大。
以航天航空產業為例,作為太倉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中的一員,我們依托“臨港臨江臨滬”區位優勢,以及“5+1”軌道交通體系建設,成為承接國內外航空產業轉移和上海大飛機產業溢出效應的首選之地。同時,太倉積極引入西北工業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助推航天航空業發展。
航天航空是一個研究性為主、需要長期投入的產業。在一定時間內,回報率相較于其他行業略低。但我們清楚認識到,正因為航天航空業的發展對區域硬軟件條件要求較高,如果能夠將航天航空發展成為當地優勢產業,那便意味著太倉具有了與之相配備的“高精尖”制造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鏈。這樣一來,與航天航空相關的研發、科教以及企業便會加速形成集聚,進一步擦亮太倉“最優營商環境”的金字招牌,并推動城市能級的提升。
目前,太倉正規劃建設總面積2740畝的大飛機蘇州(太倉)航空產業園、婁江新城航空制造園、臨港航空航天產業園,打造“一體兩翼”發展格局。太倉已集聚航空航天產業鏈配套企業100多家、產值規模超百億元,成為蘇州航空航天產業發展高地和重要增長極。我們力爭到2025年,航空航天產業創新集群規模突破500億元,全面擦亮“做航空、到太倉”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