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莉
愉悅的探究過程不僅可以滿足幼兒的求知欲望,讓他們在探索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還可以鍛煉幼兒的操作能力,促進他們實踐能力的發展。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灌輸式教學,讓幼兒通過感知、體驗、操作等方式探究科學知識,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加深幼兒對事物的了解。
一、留有探究空間,優化探究學習過程
探究是幼兒開展科學活動的重要方式。幼兒在動手實踐中自主參與、自主學習、自主表達,能夠發展能力,獲得經驗。教師要為幼兒營造探究的氛圍,優化探究的過程,讓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科學經驗。
(一)營造自主探究氛圍
在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與幼兒共同探究,通過觀察、交流,了解幼兒的真實意圖,體會幼兒的情感感受,并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探究機會,讓他們敢想敢做,真正融入探究活動。
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他們與成人的興趣、理解方式也不盡相同。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想法,發現他們的創新觀點,尊重他們對事物的多元理解,并為他們提供探究與表達的機會,為他們的探究活動提供支持,以幫助他們建立探究的自信心,增強他們探索的動力。
教師要充分相信幼兒,放手讓他們自主探究,并觀察幼兒的操作表現,在他們需要幫助時給予適當的指引,肯定他們探究的亮點,讓他們獲得正向的反饋,產生表達的欲望,以激活幼兒的思維,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此外,由于幼兒的心智發展尚不成熟,他們在探究過程中常會出錯。教師要包容幼兒,了解他們的想法,分析他們出錯的原因,并通過恰當的方法引導他們參與探究活動,以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豐富幼兒的活動體驗。
(二)保證自主探究時間
高質量的探究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樣才能促進問題的順利解決,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教師要給幼兒提供足夠的探究時間,讓他們通過嘗試操作、發現現象、分析結論,形成深刻的認識。當幼兒的注意力下降時,教師要靈活調整引導策略,讓幼兒的注意力集中于探究內容,以幫助幼兒在探究過程中形成深刻的認識。
例如,在“三原色的奧妙”科學活動中,筆者為幼兒提供了紅、黃、藍三種顏色的色片,讓幼兒將色片兩兩重疊,觀察色片的顏色變化。在操作過程中,幼兒將紅、黃色片疊在一起變成了橙色,將黃、藍色片疊在一起變成了綠色,將藍、紅色片疊在一起變成了紫色。接著,筆者讓幼兒利用清水和紅、黃、藍三種顏料,檢驗上面的三項實驗結果,并為他們留出了足夠的探究時間,這激發了幼兒對顏色變化的興趣,讓他們通過實驗更好地了解了三原色的奧秘。
(三)優化自主探究過程
教師要啟發幼兒通過自主探究發現問題,并以恰當的提問啟發幼兒思考、質疑,以推動幼兒的主動思考,讓他們產生一些奇妙的想法。例如,在“雞蛋的沉浮”科學活動中,筆者準備了裝有等量清水、鹽水的兩個燒杯,并提出了問題“把蛋寶寶放進這兩個裝有水的燒杯會怎樣?”,鼓勵幼兒猜一猜雞蛋在清水、鹽水里的沉浮情況。在實驗結束后,筆者根據實驗結果提出了“奇怪了,蛋寶寶在第一杯水中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第二杯水中就浮上來了呢?這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呢?”這一問題,并鼓勵幼兒用看、摸、嘗等方式發現兩杯水的異同,讓他們找到問題的緣由。最后,筆者引導幼兒圍繞蛋的沉浮展開討論,讓他們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讓幼兒經歷了“猜測—驗證—記錄”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備以下四個特點:一是有指向性,不能隨意、盲目;二是要突出重點、分清主次;三是要有啟發性,能引發幼兒的主動思考,促使他們不斷嘗試;四是要有激勵性,以增強幼兒的自信,給他們提供心理上的支持,讓他們通過積極的思考探究并解決問題。
二、合理投放材料,滿足幼兒的探究需求
開展探究活動離不開探究材料。教師要合理投放材料,以形式多樣、種類豐富的材料滿足幼兒的探索需求,讓幼兒的探究能力獲得一定的發展。
(一)投放種類多樣、數量充足的探究材料
教師要為幼兒準備種類多樣、數量充足的材料,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接觸探究材料,以滿足幼兒不同的探究需求,讓他們有更多的選擇空間。這樣,當幼兒對某類材料沒有探究興趣時,教師可以讓幼兒選擇其他的材料開展探究。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特點,為他們投放不同結構的探究材料。
(二)投放貼近幼兒發展區的探究材料
在投放材料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認知水平,為他們提供有層次性的材料。如教師可以為小班幼兒投放易于操作、趣味性強的高結構材料;為中班、大班幼兒投放具有開放性、可操作性強的低結構材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根據他們的興趣特點,自由選擇不同的探究材料。教師還可以根據每個幼兒的認知特點,為他們投放合適的材料,如為認知水平較高的幼兒投放一些開放性的材料,為認知發展水平較低的幼兒提供一些比較保守的探究材料,以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求。
教師要根據幼兒喜歡探究的天性,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探究材料,讓幼兒喜歡上科學活動。例如,很多幼兒喜歡玩水,教師可以為他們準備水盆、吸管、肥皂、洗潔精、泡泡液等玩水的材料,讓幼兒用這些材料吹泡泡。教師也可以提供鹽、糖等能溶于水的材料,讓幼兒做溶解實驗。教師還可以提供石塊、木塊、塑料玩具等,讓幼兒做沉浮實驗。又如,一些幼兒對聲音較為敏感,教師可以為他們準備鼓、小米等材料,讓他們做“小米跳舞”實驗,了解“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這一原理。教師也可以為他們準備大小、厚薄不一的玻璃瓶或易拉罐等材料,讓他們敲擊玻璃瓶或易拉罐,聽辨不同的聲音。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利用石子、沙子、小米、豆子等材料制作發聲筒。
三、豐富探究內容,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當幼兒對事物產生好奇心后,他們就會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基于此,教師在選擇科學活動的內容時,要考慮幼兒的主體地位,挖掘幼兒感興趣的探究內容,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一)立足幼兒的興趣特點選擇探究內容
教師要立足幼兒的興趣點與關注點選擇探究內容,以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對探究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引導幼兒主動進行探究。教師還要與幼兒多交流、多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教師可以與幼兒一同探討感興趣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篩選、拓展,生成探究內容,從而滿足幼兒的探索需求。教師要引導幼兒自主搜尋感興趣的內容,并根據幼兒的表現適當調整內容,讓探究內容更有生成性。教師還要圍繞幼兒的日常生活選擇內容展開探究,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有趣的科學現象,讓幼兒成為真正探究的主體,讓幼兒在探索中積累科學經驗,發展想象力、創造力,增強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意識,提高探究能力。
(二)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拓展探究內容
幼兒主要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等方式獲取知識與經驗。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拓展幼兒的學習內容,以增強科學探究的效果。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有關科學探究的問題,引導幼兒親身操作,參與探究學習,從而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提高幼兒探究學習的質量。
例如,在講解“植物生長的搖籃——土壤”這部分內容時,筆者讓幼兒提前兩天從菜園里拔幾株青菜和小草,并讓幼兒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思考植物是否能離開土壤。在講解相關知識前,筆者讓幼兒觀察之前拔出的小草和青菜,結果發現小草和青菜都干枯了。接著,筆者拿出提前挖好的泥土,圍繞“土壤中有什么”的問題,帶領幼兒展開了探究。在探究過程中,有的幼兒發現土壤里有樹根和爛樹葉;有的幼兒發現土壤里有蚯蚓、螞蟻。之后,筆者讓幼兒用衛生紙包住泥土,輕輕地捏一捏。在捏完之后,幼兒發現包泥土的紙濕了,了解到泥土里有水分。筆者又將泥土放在有水的杯子里,讓幼兒仔細觀察。幼兒發現水杯里有氣泡產生,說明泥土中有空氣。最后,筆者讓幼兒說一說植物為什么能在土壤里生長、土壤中有什么。在上述過程中,幼兒積極參與探究,能夠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考能力等。
四、提升專業素養,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
(一)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教師要具備專業發展意識,積極參加相關的教學技能培訓,深入了解有關科學探究的理論知識,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教師可以多與其他教師交流,學習一些寶貴的教學經驗,解決在科學探究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此外,教師可以多申請外出學習,積累科學教學的經驗,為自己的專業發展、課堂教學提供支持。教師還可以定期參與觀摩活動、教研活動,與其他教師共同研討、分享、交流,在觀點交匯、思維碰撞中達成共識,提高教學能力。
(二)強化對幼兒探究過程的指導
教師要強化對幼兒探究過程的指導,幫助幼兒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教師要少講多做,引導幼兒自主探索、發現、歸納,以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主動探索,從而幫助幼兒豐富知識儲備,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
幼兒的自制力弱,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教師要針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采用多鼓勵、多引導、少批評、少指責的方式,為幼兒創設輕松愉悅的探究環境。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創新、積極表達,凸顯幼兒在探究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還要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幼兒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以促進幼兒科學思維的發展。
科學活動離不開師幼之間、幼兒之間的討論和交流。教師要支持幼兒的合作、交流,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由分享的環境,以激發幼兒參與探究的熱情,豐富幼兒的探究體驗,從而增進幼兒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感悟。
結語
科學探究過程是一個“做中學”的過程,幼兒在“做”的過程中能發展科學思維,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做中學”是提升幼兒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其能讓幼兒獲得可持續的發展,能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精神。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幼兒經歷“情境創設—猜想假設—實驗驗證—探討交流—總結反思”等環節,讓幼兒獲得良好的探究體驗,以鍛煉幼兒的觀察、創造能力,培養幼兒嚴謹的科學探究品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五汛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