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豐富,大班幼兒的自主能力得到快速發展,抽象邏輯思維萌芽,思維靈活性逐步提高。幼小銜接是幼兒學習生涯的第一個過渡期,做好教育引導、強化幼兒適應能力和提高學習基礎,是此階段幼兒園教育的重點工作。對此,筆者探討了基于幼小銜接的幼兒數學學習入學準備策略,以期提高幼兒對未來學習的適應能力,為其小學學習做好充足準備。
一、概念解讀
(一)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即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要與0~3歲兒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學教育相互銜接。新時代背景下,幼小銜接工作越來越重要,其要求教師和家長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觀念,將幼兒身心發展需求放在首位,選擇合適的銜接方法和銜接策略,理解、支持幼兒的想法和感受,提高幼兒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幫助幼兒做好心理建設工作,為幼兒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做好準備。
(二)幼兒數學學習
數學學科是理科學習的基礎,在幼兒園教育中,數學蘊含在科學領域之中。《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幼兒的數學學習提出了明確目標: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通過直接感知與親身體驗獲取新知識,教師應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幼兒對數學的感知,讓幼兒在親身經歷中獲取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逐步豐富幼兒的數學經驗,實現幼兒數學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二、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數學學習的教育價值
(一)激活幼兒的數學思維
數學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大班幼兒的思維靈活度有所提高,在該階段培養幼兒的數學能力,能快速激活幼兒的數學思維。數學知識蘊含在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轉動的時鐘、拼插的積木、班級的人數、倒計時的紅燈和材料的數量等,皆為生活中的數學。在幼小銜接背景下,教師引導幼兒主動發現身邊的數學現象,嘗試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難題。這不僅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還能使幼兒的數學思維得到快速發展。
(二)為小學學習做好準備
幼兒園的數學活動注重幼兒經驗的積累,其對幼兒生活環境進行“數學化”處理,通過不同活動環節讓幼兒獲取豐富的感性經驗,感受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和獨特魅力。小學數學教學更注重數學概念的講解,以簡單運算為基礎,運用抽象的數學符號促進幼兒數學思維發展。在幼小銜接背景下的幼兒園數學活動中,教師逐步加大學習難度,以游戲、互動、實踐等多種方式豐富幼兒的數學知識儲備,培養幼兒抽象的數學思維,從而為小學學習做好準備。
三、基于幼小銜接的幼兒數學學習計劃
基于幼小銜接,教師應從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出發,制訂科學合理的數學學習計劃,從而逐步夯實幼兒的數學基礎,落實幼小銜接工作任務,增強數學學習教育實效。
(一)前期目標——根據幼兒發展水平夯實數學基礎
大班幼兒的獨立學習、自主構建能力較強,思維發展較為靈活,對成人的依賴性逐漸下降,但思維發展仍處于具體形象階段,其數學經驗基本來源于生活情境。在制定數學學習前期目標時,教師要盡可能多地挖掘生活和游戲中蘊含的知識,通過真實情境和實際問題啟發幼兒思維,有效引導幼兒感知生活和游戲中蘊含的數學知識,豐富幼兒的學習經驗,幫助幼兒夯實數學學習基礎。
在數學學習中,教師可將數學知識“活化”,將內容與生活元素關聯,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認識數字一課時,教師可將數字進行轉化,如“‘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中游,‘3像耳朵聽聲音……”等,讓數字更具生活意義,便于幼兒記憶。此外,教師還可借助生活情境詢問幼兒問題,如在午餐環節詢問幼兒午餐分配方法,引出“平均分配”這一概念,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夯實幼兒的數學基礎,在生活中促進幼兒數學概念發展。
(二)中期目標——注重培養數學認知和思維能力
在制定中期目標時,教師應注重幼兒數學認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增強教育工作指向性,讓幼兒進一步感知數學知識邏輯性與知識結構嚴謹性。在該階段的數學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與幼兒展開互動,開辟全新的數學空間,引導幼兒主動思考數學現象,探究數學問題,從而使幼兒對數學知識和數學概念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感受。
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是幼兒教育的基本原則,教師可利用游戲活動開展數學教學,將數學知識蘊含在游戲活動中,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數學認知水平,實現思維能力的發展,進一步深化幼兒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逐步構建幼兒的數學框架,使幼兒獲得對數學知識的全新認知和感受。
(三)后期目標——加強幼兒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
在制定后期目標時,教師應當讓幼兒學會自主思考,能夠用正確、恰當的語言表述數學知識,以培養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大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強、思維發展較快,教師可利用幼兒的這一特點加強數學知識引導,讓其學會正確的數學表述方式,在表述中提高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從而為小學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數字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嘗試用語句總結不同數字的含義。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日歷、樓梯間的房號指示牌、價格標簽、時鐘、紅綠燈上等顯示的數字蘊含著不同的含義,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認識這些數字,并讓幼兒基于自己的理解說出這些數字的不同含義,在表述中促進幼兒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幫助幼兒構建初步的數學概念。
四、基于幼小銜接的幼兒數學學習入學準備策略
(一)實踐學習,尊重幼兒認知水平,構建數學學習基礎
教師在設置課程內容時,要尊重幼兒現階段的認知發展水平,從其學習實際情況出發,為幼兒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大班幼兒處于前運算思維階段,其數學知識積累源于生活經驗,他們雖具備符號意識,但運用符號進行運算的能力尚未形成。對此,教師可以選擇幼兒能認知和理解的學習方式,以生活現象、游戲為教育情境,讓其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理解基本的、簡單的數學知識,推動幼小銜接工作順利開展。
例如,在“認識20以內的數字”數學活動中,教師可挖掘生活中的學習素材,根據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將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玩具等,直接應用于幼兒的數學學習中,以直觀的學習方式構建數學項目,以“點數”的形式構建課程,通過數量變化讓幼兒了解數學知識。又如,在“認識數字”數學活動中,教師可借助泡沫拼圖為幼兒設計數學游戲,引導幼兒根據數字輪廓將其鑲嵌到指定位置上,在游戲中提高幼兒對數的認識。以生活現象、游戲為教育情境,符合大班幼兒的思維發展特點,其不僅為幼兒的數學學習增添了趣味性,還拉近了幼兒與數學之間的距離,能夠豐富幼兒的數學經驗。
(二)合理規劃,構建相應數學概念,開展多元數學活動
大班的數學學習內容主要包括數字認知、簡單書寫、數量關系和圖形空間等,教師可以將教學重點落實在這幾個方面,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設計多元化數學活動,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構建相應的數學概念。
以“圖形空間”的數學為例,教師可借助身邊的物品或游戲道具增進幼兒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觀察圓柱子,讓其了解圓柱體,還可以在球類游戲中為幼兒講解球體。這些來源于生活的元素,有助于幼兒了解相關數學概念,豐富數學知識儲備。此外,在游戲活動中,教師可以投放具有指向性的道具,提升幼兒的數學綜合素養。比如:“七巧板”可以提高幼兒的圖形認知力,讓幼兒在玩中了解有關平面幾何的概念;蒙氏數學教具二項式將平面與立體結合,能夠讓幼兒了解圖形空間的知識,促進幼兒數學思維的發展。
(三)立足文件,確定數學學習方向,做好入學準備工作
《指南》將幼兒的數學認知劃分為“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這三個部分。教師要深度研磨文件精神,結合大班幼兒的發展水平,設計切實可行的數學學習活動,讓幼兒教育與小學學習接軌,為幼兒入學做好準備工作。
以“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這一教學目標為例,教師可將數學知識與幼兒的生活關聯,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幼兒了解很多問題可以運用數學的方法解決,讓幼兒感知數學知識的魅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觀察周圍物體的形狀,并鼓勵其用準確、清晰的語言說出看到的內容,體會語言表述的生動形象性與趣味性。在生活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幼兒觀察身邊的“數”,了解時鐘、日歷、商品標簽上數字的含義,學會讀溫度計,并了解其數值變化對生活的影響等。這些數學知識既能豐富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又能成功落實《指南》的教育要求,可以讓幼小銜接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
(四)家園共育,明確數學學習目標,共促幼兒能力發展
《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庭與幼兒園攜手共育,能提高幼兒數學學習的效率,同時,幼兒的身心也能得到更好發展。家園共育背景下,教師與家長要勤溝通、勤交流、共探討,以數學學習為核心,立足幼小銜接確定學習目標。
為了不讓幼兒“輸在起跑線上”,部分家長執迷于超前教育,提前向幼兒教授小學數學知識,這種教育方式違背了幼兒思維發展的科學規律,忽視了幼兒與小學生思維上的差異,往往事與愿違。在家園共育背景下,教師要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觀念,使得家庭教育更加科學。教師可以采取個別化的教育方式,針對不同幼兒的特點制訂專屬數學學習計劃,家園雙方共用一個教學計劃,讓幼兒的數學學習更加高效,切實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發展。
結語
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此階段正是促進幼兒數學感知力、學習能力提高的關鍵期。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數學學習入學準備,對幼兒的終身發展有著積極又深遠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幼兒園教師要立足《指南》《綱要》等文件精神,結合幼兒的認知發展階段,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攜手家庭共同開展幼兒教育,促進幼兒數學思維發展,提升幼兒的數學綜合素養,為其小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