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蕾蕾
在學生的語言學習和體驗過程中,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是他們認識事物、探索事物、了解世界的關鍵途徑。“全感”,即Total-sense,指通過對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進行豐富多元的刺激,充分發展學生的協同學習能力。“全感閱讀”正是基于學生自然生發的語言感覺,通過融入不同媒介的閱讀材料,以生活學習、具身學習、混合學習、項目學習等形式,在深刻豐富的語言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筆者結合學校學生實際英語水平和辦學特點,以“全感閱讀”校本課程為抓手,打造更適合學生學習的英語課堂,引領學生運用全媒體資源,學習全語言課程,通過深層閱讀豐富全感官體驗、獲取關鍵信息、強化閱讀技能,認識多元文化。
一、關注生活學習的全語言浸潤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應該適應生活的需要。在“全感閱讀”校本課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語言學習活動的主體,引導學生緊緊圍繞貼近實際生活的主題情境來學習語言、獲取新知、探究意義、解決問題,逐步從基于語篇的語言學習走向深入語篇、超越語篇的語言學習,促使學生發展語言能力、提升思維品質、涵養文化品格、增強學習能力。教師應精準把握教材內容,把教材用活用實,自然而然地將生活與語言知識要素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中進行全語言的沉浸式體驗。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Helping our parents”屬于“人與自我”主題范疇,涉及勞動習慣與技能、熱愛勞動等子主題,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這一單元的語言學習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體會勞動帶來的樂趣,學會合理規劃自己的勞動與娛樂時間,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成長為更好的自己。為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踐行對主題意義的理解,筆者深入挖掘單元教材內容,統一整合板塊內容和課外閱讀資源,確立了“Labour and life”單元大觀念,并將其劃分為四個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為Story time“To be a little labour”,第二課時為Grammar time、Fun time和Sound time“To be a reasonable planner”,第三課時為Song time和Cartoon time“To be a happy sharer”,第四課時為Checkout time、Ticking time、Extended reading“To be a better me”。
以第四課時為例,在課堂伊始,筆者通過設計“Saying a chant”和學生進行真實交流,引領學生跟讀“What, what, what am I doing? Talking, talking, Im talking English.”“What, what, what are you doing? Listening, listening, were listening.”。接著,筆者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家庭勞動經驗,嘗試用這一課時所學的核心語言“My chore is… I often… I like helping my parents. Helping is fun…”敘述自身的勞動生活。筆者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創設真實鮮活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欲望,促使學生沉浸其中,真正踐行“語言走向生活,生活融入語言”的教育理念。然后,在“Look and write”板塊,筆者引導學生在寫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促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復現“…is…”的核心句型,嘗試用“…s chore is…”復述教材中人物的家庭活動。最后,筆者圍繞Mike一家周六晚上的家庭活動,以Picture book的表現形式設計Checkout time板塊“Listen, number and say”活動,結合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模態感官體驗,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思維品質。
為了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合理規劃勞動和娛樂時間,筆者還在課堂中引入繪本Loudmouth George Earns His allowance。筆者先鼓勵學生認真觀察繪本封面,讓他們找到故事的主要人物George,隨后引導學生了解繪本故事的關鍵情節,再通過精準的問題“Does George do all the chores? What does George want to do? What does George need for the movie? Who does the chores at last? If youre George, what would you do? Would you play or do housework fist?”,引導學生從理解探究繪本故事的內容逐漸走向豐富的現實生活,促使學生個性化、創造性地運用語言講述自身生活經驗,在遷移和創新中實現深度的全感閱讀。
二、強化具身學習的全感官體驗
相關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語言認知過程是通過身體多元感知和動作來實現的,身體是語言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小學生的語言學習具有明顯的具身性特點,他們活潑好動、善于模仿、喜歡表演,處于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因此,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強調具身學習的全感官體驗,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元的感官體驗中學習核心語言知識、展開真實的溝通互動,從而理解文本語篇的主題意義。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Seasons”的主題是“四季生活”,為了讓學生感知一年四季的變化,筆者在課堂伊始為學生播放了一段關于“The growth of the tree”的短視頻,引導學生觀察樹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并詢問學生“Whats the video about?”,自然而然地引出單元主題——Seasons。筆者還通過一連串的追問“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In your eyes, what colour are the seasons?”,鼓勵學生充分調動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個性化的語言表達。
另外,筆者從多模態感官和身體體驗的角度出發,把英文詩歌按照季節分成“Rhymes of spring”(春之韻)、“Sounds of summer”(夏之聲)、“Harvest
of autumn”(秋之獲)、“Fun of winter”(冬之趣)四個部分,促使學生在自然交互、寓身于境、情景交融的學習活動中獲得深刻的體驗。以“Rhymes of spring”為例,筆者挖掘《絕句》《村居》等古詩資源,引領學生在聽覺、視覺等感官帶動下,利用批注閱讀、圈畫等方法找出英文版古詩中描述春天的關鍵詞:beautiful、birds、swallows、warm、fly kites等。在此基礎上,筆者要求學生嘗試運用“In ___, it is ___.”的句型概括春天的氣候特征,再追問“What do people do in spring?”,積極調動學生的語言儲備,引導學生踴躍表達。接著,筆者帶領學生流利地、情感充沛地朗讀英文版古詩,從而使學生的語言體驗更為深刻。最后,筆者引入一段古語“A years plan, starts with spring.”把氣氛烘托至高潮,促使學生在詩畫結合中深刻感知春天的美好,在飽含意趣的人文體驗中產生對春天的向往之情。
三、追尋混合學習的全媒體布排
“全感閱讀”強調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融合智慧課堂理念,突破傳統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單一化、被動化的局限,以多維立體的教學模式,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創新課堂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追尋混合學習的全媒體布排,深化閱讀教學和信息技術之間的融合,在智能化、交互性強的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語言學習的主動性,讓課堂中的深層對話真實發生。
同樣以“Seasons”這一單元教學為例,筆者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利用希沃電子白板設計了“Guess and say”游戲,引導學生在多模態感官體驗中復習這一單元關于季節、氣候及四季活動的詞匯。接著,筆者利用配音軟件鼓勵學生情感充沛地朗誦古詩,創設充滿韻律美、節奏美、詩意美的英語課堂,促使學生在朗讀中沉浸式地體味四季之美。隨后,筆者播放視頻等相關資源,促使學生獲得更豐富、飽滿的視聽體驗,充分激發學生語言表達的欲望,引領學生聯系自身實際生活,嘗試用更豐富的語言講述自己喜愛的季節。最后,筆者拓展英文繪本I am a bunny,鼓勵學生通過閱讀繪本感受動物眼里別樣的四季生活,并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合作表演,將課堂的話語權交給學生,豐富學生的多元感知體驗。
四、指向項目學習的全文化整合
教師在設計“全感閱讀”課程時,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單元主題意義的情境和空間,促使學生在豐富深刻的語言學習過程中,成為積極主動的語言知識建構者。基于此,教師在課程中應帶領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育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與思維能力。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How old are you?”的主題是學習數字、詢問年齡,筆者設計以“Numbers in different places”為主題的項目活動,通過提問“Where can we see these numbers?”,引導學生充分聯系實際生活,找出生活中數字的多元用途:ages、rooms、birthdays、prices等。接著,筆者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其中一個子主題進行深入探究,以達到深度挖掘、拓展延伸單元教材內容的目的,促使學生復習和鞏固單元知識,加深對單元主題意義的理解,讓學生深入探索主題的多元表達,在實踐中提升核心素養。
以“Ages”子主題項目活動為例,筆者首先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互相詢問年齡并制成表格,然后進行小組展示。之后,在學生基于“In many places, we have another ways to talk about ages”的認知基礎上,筆者提出“In western countries, can we ask‘How old are you?”“In China, how can we describe your ages?”等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探究不同國家的文化,培養學生的國際理解素養。筆者還鼓勵學生用英語的眼光探究我國的生肖文化,學會用“Whats your Chinese zodiac?”“Im a/an….”等句型詢問、描述生肖,幫助學生從多元的文化視角深入理解項目主題。最后,筆者根據繪本Ages around the animal world的內容,引領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通過觀察樹木年輪、鹿角、龜殼等,探究動植物年齡的奧秘,幫助學生建構關于“Ages”這一子主題的深層認知、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筆者通過指向項目學習的全文化整合,在對單元主題進行重構、補充及融合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從多元角度感知數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開展循序漸進的探究實踐,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鍛煉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結語
“全感閱讀”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實踐,它注重學生的多元感官參與,強調學生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在實施“全感閱讀”校本課程時,教師要充分根據學生的語言認知特點和情感需要,在教學中活化閱讀形式,通過設計多模態感官參與的語言實踐活動,引領學生緊緊圍繞文本語篇的主題意義,通過感知與注意、模仿與觀察、思考與交流、辯證與評價等活動,在真實鮮活、豐富有趣的主題情境中深刻感知語言學習的樂趣,以提升思維品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