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聃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2019 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積極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評估,將考核結果作為政策支持、績效考核、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進一步指出:“完善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社會等多方參與的質量監管評價機制……完善職業教育督導評估辦法,構建國家、省、校三級職業教育督導體系。”2020年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再次強調健全職業學校評價,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導部門統一負責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這些文件的密集出臺,都體現了完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估與監測體系的必要性,體現了高職院校教學督導與評估工作相結合的趨勢。
2017 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7〕56 號),積極推動廣大職業院校“切實履行人才培養工作質量保證主體的責任,建立常態化周期性的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2022 年教育部工作要點中第30 條提到“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啟動第四輪職業院校評估……做好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建設。”由此可見,加強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評估工作,將督導工作與評估工作進行有機結合,是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增強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有學者指出高職教育評估發展趨勢:“評估模式多元化;評估動力機制為內外結合,以內為主;評估標準國際化;‘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廣泛應用于教育評估領域。”學界的觀點得到了各省的積極響應。浙江省積極探索高職院校“管辦評”分離治理機制,于2021年正式開展高職院校督導評估,每年按照“學校網上申報、省督導評估承辦單位網上審核、選擇部分學校實地核查、省政府教育督導辦評議、省教育廳廳長辦公會議終審”等程序進行高職院校督導評估工作。2020 年6 月23 日,山東省出臺《山東省高等職業院校辦學質量年度考核方案(試行)》和《山東省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群)發展水平考核方案(試行)》,每年組織開展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專業發展水平考核。省級層面積極探索高職教育評估制度改革,既是對高職院校評估制度一種有益的補充,也從側面印證了督導工作與評估工作結合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高職院校生存的條件是為社會提供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了進一步推動教學改革和內涵建設,在高位運行時期保持高職院校的競爭優勢,必須提升教學質量。而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測評估體系的完善,能把握好高職院校發展的脈搏和專業建設狀態,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對于學校的滿意度、認可度和歸屬感。因此,將督導工作與評估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①督導職能不斷拓展:教學督導不僅具有巡視、檢查、監督、評價的職能,而且具有反饋、指導、咨詢、服務的職能。它不只在于監督、檢查、了解教學現狀,還在于通過對教學的切磋、指導、服務的改進,調動教師改革教學的能動性和自覺性,發揮教師的潛能,激勵和引導教師自我成長。當前,高職院校督導職能從簡單的巡查、聽課職能走向檢查、評價、指導、聯絡、反饋等職能全面發展,從簡單的督教走向督教、督學、督管全面覆蓋。
②督導理念不斷明晰:過去督導專家認為教師是被監督、被評價的對象,工作方法簡單剛性,不注重方法靈活性,也沒有體現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而現在,督導工作理念從問題挑刺型督導走向研究型督導,從簡單的督查走向了“引導為主、監管為輔”。
③督導隊伍不斷壯大:絕大部分高職院校已逐步從教務處中脫離出來,成立了獨立的督導室,改變了教學質量監控部門“又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尷尬角色,凸顯督導部門的獨立性、客觀性、權威性趨勢。不少高職院校完善企業兼職督導、系部督導組、學生信息員等隊伍建設,提供了組織機構保障。督導隊伍呈現多樣化、專業化趨勢。
④督導地位不斷提升:2012 年10 月,《教育督導條例》正式實施,對教育督導適用范圍、教育督導的原則、教育督導機構等方面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形成了完整規范的體系。各省也配套出臺了教育督導工作條例,部分高職院校的領導將督導室定位為“智囊團”,其地位不斷提升。督導專家在診斷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提升教師的素質、協助教學管理和決策、促進教學信息流動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⑤督導制度不斷完善:目前,不少高職院校給予教學質量監控部門以制度保障,完善了《督導工作條例》《學生信息員制度》《聽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考核指標體系。
2.2.1 督導只督不評,行政色彩濃厚
教學質量的保證是一個學校組織全方位和立體工作的結果,教學質量督導需要一個更為宏觀、寬泛的視角,問責是一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也可就教學項目和學校戰略管理等問題,對行政人員和學校頂層權力進行問責。這種問責明確了教師作為教學的責任主體。目前,高職院校的督導評價工作只“督查”不“引導”,行政色彩較為濃厚,部分督導工作方法、工作方式專業性不足。
2.2.2 第三方機構參與監控不夠、公信力不足
由于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缺乏法規依據、制度支撐不足,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管理主體單一,企業、行業、社會組織對于人才培養質量權威性、發言權不足,企業、行業協會等第三方參與職業院校質量監控積極性低。評估人員數量不足、專業性不足、動力不足,第三方機構實施評價過程不清晰、評價指標不科學,缺少規范性,評價行為和評價結果往往會受到所評價院校的質疑,其社會公信力不足。對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機構的監管載體缺失,第三方管理的機構、管理的平臺、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方式等并沒有明確,對其開展常態化監督體制機制尚未建立。
2.2.3 社會利益相關者邊緣化
高職院校涉及多方利益,家長、用人單位、產學研企業、校友、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各方都是高職教育的利益相關方,都有評價權和話語權。高職院校內部雖然通過學校章程形式,鼓勵廣大師生、學生家長參與教學質量監控,但是具體落實的平臺載體可靠性、持續性不足。家長、用人單位等社會利益相關方,對于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知之甚少,缺乏了解和監督高職院校的途徑。
首先,完善機構。在工作職責上,應將督導評估機構的職責定位為“督查、引導、評價”三個大方面,牽頭協調校內各職能部門開展高職院校內部自我評估工作,進行高職院校質量分析報告的撰寫和發布工作。其次,明確角色。督導評估機構應定位于高職院校內部第三方機構,開展人才培養、教師隊伍建設、招生就業、科研、社會服務、專業課程建設等內部辦學質量與水平自我診斷。最后,明確載體。應通過學校自我評估報告、質量年報、日常督導、專項工作等載體,完善“標準引領,督建結合,評價導向,體系保障”工作機制,落實“每周檢查、每月小結、每季分析、年度總評”的常態化督導工作。
質量是高等職業教育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在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下,學生是質量的優先利益相關人,內部問責制度需要滿足學生的話語權。首先,落實參與教學管理載體。高職院校應加強制度規范,落實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平臺載體,豐富學生參與高校管理重大事務的實踐機會。如讓學生參與學業獎勵、宿舍文化建設、學生評教等工作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組織和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其次,增加學生高校管理工作實踐。通過頂崗實習、勤工助學、業務接待等方式,豐富大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形式,在實踐中增強學生對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的認知,充分發揮學生的管理服務職能。最后,利用網絡,健全參與渠道。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通過微信、學生專題網站、QQ 群等,暢通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通道,為學生意見的傳遞提供便利。
首先,應該加強國家第三方評價的立法約束和制度規范,提升第三方測評機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對高職院校和教學項目進行客觀評價。其次,充分發揮第三方(含機構)參與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應充分調動各省評估院、麥可思及其他第三方評價組織,制定科學合理的指標,使其主動來評價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同時,鼓勵校友、行業企業、媒體輿論、社區等社會組織參與高職院校質量監測。最后,進一步優化第三方評價程序。促進第三方評價的指標和程序實現公開透明,通過學術期刊、新聞媒體、社會力量對第三方評價機構進行監督、批評和探討,營造良好的第三方評價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