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延麗 SONG Yan-li
(中鐵十五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1700)
隨著建筑業的高速發展,提高建筑物尤其是公共建筑的抗震性能逐步成為結構設計者的設計重點之一,而傳統的抗震設計一般以通過結構構件的塑性損傷吸收地震能量為主,包括調整框架柱、框架梁、剪力墻、暗柱等關鍵構件的鋼筋配置、砼的標號等措施,提高結構的整體抗震能力。相對于傳統方案,黏滯阻尼器由于其滯回耗能能力強,穩定性能強,可多次使用等優勢,被廣泛的應用在當代建筑防震抗震工作中[1-3]。在地震來臨時,阻尼器比較大限度吸收和消耗了地震對建筑結構的沖擊能量,大大緩解了地震對建筑結構造成的沖擊和破壞。
黏滯阻尼器一般由缸套筒、活塞、阻尼介質(黏滯流體)、活塞桿和關節軸承等部分組成,利用黏滯流體和阻尼器結構部件的相互作用產生阻尼力[4]。當工程結構在荷載作用下發生振動時,安裝在結構中的黏滯阻尼器的活塞與缸體之間發生相對運動,活塞前后的壓力差使黏滯流體從阻尼通道中通過,從而產生阻尼力,耗散外界輸入結構的振動能量,將地震動輸入的機械能轉化成能夠均勻耗散的熱能,從而使振動反應被有效控制在設計的預期值以內。一方面,由于黏滯阻尼器只為結構提供耗散能量的阻尼力,因此不改變結構的振動頻率,效率高。另一方面,由于黏滯阻尼器常用的黏滯流體硅油具有性能穩定、阻燃、抗老化、動力黏度系數大等特點,因此具有性能可靠、出力大的優點。此外,黏滯阻尼器還具有安裝方便,所需安裝空間較小等優勢。
本文依托于青浦區漕盈路站幼兒園新建項目,分別介紹黏滯阻尼器技術在房建工程中的工藝流程、施工難點以及解決方案。
青浦區漕盈路站幼兒園新建項目總建筑面積約9881平方米,包含地下1 層,地上3 層(局部4 層),要求抗震設防烈度7 度,實際設計抗震設防烈度8 度。黏滯阻尼器被設計在2 層、3 層,每層各18 套,其中上部單元12 套,下部單元6 套(見圖1)。
圖1 黏滯阻尼器平面布置圖
本工程按《建筑消能減震技術規程》[5]設計施工,總體目標為:
①當設計工程遭受低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響時,黏滯阻尼器部件正常工作,主體結構不受損壞或不需要修理就可以繼續使用。
②當設計工程遭受相當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設防地震影響時,黏滯阻尼器部件正常工作,主體結構有可能發生損壞,但經一般修理仍可以繼續使用。
③當設計工程遭受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響時,黏滯阻尼器部件不應喪失功能,主體結構不致倒塌或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
具體而言,上部、下部單元的減震目標如表1 所示,其中,小震附加阻尼比根據實際設計抗震設防烈度計算。
表1 黏滯阻尼器減震目標表
黏滯阻尼器安裝施工的重點工序包含上下懸壁墻的定位施工、預埋件定位施工、黏滯阻尼器的運輸吊裝、黏滯阻尼器及其節點板焊接安裝等。其中,黏滯阻尼器預埋件定位施工和上下懸壁墻的定位施工是決定黏滯阻尼器能否在地震中正常體現耗能效果的關鍵。在實際施工中,有兩個難點。
首先,因黏滯阻尼器部件安裝依托的墻體結構上下兩部分均是懸臂施工,所以使上、下懸臂墻墻體的平面位置保持在同一豎向位置,是精準安裝黏滯阻尼器結構部件的前提。若上下懸壁墻出現軸向錯位,將影響到阻尼器及其節點板安裝的水平度、垂直度、牢固度。因此,為了避免因測量人員技術問題和儀器精準問題影響測量結果,需要配備熟練的測量技術人員和在鑒定期內的測量儀器,并在施工的各個流程中做到精準定位。
其次,黏滯阻尼器的附著結構是懸壁墻,懸壁墻混凝土的強度密實度應滿足規范要求且應和預埋件緊密連接,否則將會直接嚴重影響黏滯阻尼器的減震功能。對于預埋件鋼板下部與懸臂墻混凝土間易產生縫隙的問題,在實際施工中需要予以重視和解決。
如圖2 所示,黏滯阻尼器施工的主要構件包含懸壁墻、預埋件、節點板、銷軸、黏滯阻尼器等,其中,上下懸壁墻和預埋件是主要結構構件。上、下懸壁墻設計高度為(H-h-B)/2,其中,H 為層高,h 為梁高,H-h 為樓層凈高。
圖2 黏滯阻尼器懸壁墻連接設計圖
根據黏滯阻尼器的結構構成,結合以往施工經驗,初步確定黏滯阻尼器施工工藝流程(見圖3)。以下本文分別介紹各個部分的施工流程。
圖3 黏滯阻尼器施工流程
黏滯阻尼器的下部懸壁墻底部結構混凝土澆筑前,技術人員按照設計平面圖定位、放樣,確定下部懸壁墻鋼筋預埋位置。鋼筋工按照技術人員所定位置,安裝下部懸壁墻預埋鋼筋。在商品混凝土運輸過程中,應盡可能減少運輸時間以降低坍落度的損失,改善和易性,避免施工過程中縫隙的出現。在澆筑下部懸臂墻底部結構砼前,由技術人員核驗預埋筋的軸線位置,確保軸線位置的偏差在規范允許范圍。待下懸壁墻底部結構層的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測量技術人員再次核驗下懸壁墻預埋鋼筋位置。
下部懸臂墻底部樓層結構砼施工完成7 天后,下懸壁墻預埋鋼筋位置核驗無誤后,利用激光經緯儀將其軸線位置向上傳遞到上懸壁墻結構層梁板的底模上,做到精準定位。在下部懸臂墻底部結構砼上安裝黏滯阻尼器上部懸臂墻底模和端部模板,并控制好底模板面的標高和軸線位置。以確保上懸臂墻、下懸臂墻在同一平面位置、不錯位。上懸壁墻長度方向模板可以先安裝一個側面模板(或外側模板),由施工人員安裝黏滯阻尼器上部懸臂墻預埋件。
在上部預埋件安裝過程中,首先使用記號筆在上懸壁墻模板上畫出預埋件的邊線,放置預埋件時要確保預埋件的邊線與底模板的縱橫中線重合,預埋件放置完成后在預埋件兩側和活動端模板上敲入釘子以固定預埋件的位置,從而避免鋼筋綁扎和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預埋件出現位置偏移的情況。隨后,由鋼筋工按照設計圖紙所示的規格型號綁扎黏滯阻尼器懸臂墻暗柱、暗梁以及墻的鋼筋(懸壁墻鋼筋保護層厚度15mm,暗梁、暗柱鋼筋由同一根鋼筋彎折成門型,不得斷開)。保證預埋件和懸壁墻鋼筋牢固焊接,以避免產生縫隙。在鋼筋工程和上懸臂墻預埋件經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技術人員驗收合格后,再封閉另一個側面模板(或外側模板)。
待上懸壁墻頂部結構層模板、鋼筋工程全部驗收合格后,上懸壁墻混凝土澆筑和其頂部樓層結構混凝土澆筑同時進行,以節約流水時間,確保結構完整性。對于上懸臂墻混凝土澆筑完成后發現的懸壁墻預埋筋軸向錯位的部件,將偏移到軸線外的暗柱鋼筋割除,再按[6]規定另植規格與原設計相同的門形暗柱等鋼筋。植筋前應先把結構層表面清掃干凈,用沖擊鉆垂直于混凝土面鉆孔,植筋的鉆頭要比暗柱鋼筋直徑略大(本工程暗柱設計的主鋼筋直徑25mm,鉆機鉆頭的直徑采用31mm),鉆孔后用電吹風機將鉆孔內粉塵吹干凈,再將植筋膠置入錨孔并保證孔內飽滿,最后將抹膠的鋼筋相慢慢旋入孔內(肉眼能觀察到孔口有膠溢出為宜),植筋完畢要求應靜置養護48 小時(在植筋膠固化期間嚴禁碰撞鋼筋),養護到期后再按規定進行拉拔試驗,經拉拔試驗合格后方可進行下懸壁墻模板、混凝土施工。此外,加強混凝土振搗杜絕漏搗,且在振搗過程中,將振搗棒斜插至預埋件頂板底部振搗,以減少施工縫隙。
黏滯阻尼器下部懸臂墻與二次結構的圈梁、構造柱在同期施工,以便于施工人員組織和商品混凝土調配,以達到提高功效,節約人工的目標。測量定位時,技術人員先認真審核圖紙,確認下懸壁墻的平面位置。在下懸壁墻施工過程中,首先校準前期預埋的下部懸臂墻暗柱、暗梁以及墻的鋼筋,確保鋼筋間距(間距偏差為設計間距的±10mm)、軸線位置的偏差(設計位置的5mm)滿足規范要求。為避免懸臂墻預埋鋼筋產生延梁的軸向位移,施工在傳統的將懸壁墻豎向鋼筋、暗柱鋼筋綁扎在各自結構層的梁鋼筋上的基礎上,由焊工將上下懸壁墻的暗柱鋼筋、豎向鋼筋和它們各自的結構梁鋼筋焊接在一起。鋼筋校正完畢后開始安裝下部懸臂墻預埋件,安裝方法與上部預埋件相同;預埋件安裝完成后開始安裝側模,側模安裝過程要密切注意保持鋼筋保護層的厚度滿足設計要求(懸壁墻鋼筋保護層偏差±3mm);側模安裝完畢并經檢查其強度、剛度、穩定性滿足要求后,即可進行混凝土的澆筑工作。
本工程地上1 層、地上3 層,屬于多層建筑,按照[5]要求,黏滯阻尼器焊接安裝節點安排在主體工程封頂后。安裝前先將上下預埋件表面的銹蝕打磨干凈并清除雜物;再將下部墻體的預埋件與節點板焊接固定;繼而用銷軸將阻尼器、節點板連接固定;最后將節點板與上部墻體的預埋件焊接固定。
黏滑阻尼器安裝完成后,即可進行黏滯阻尼器、節點板、銷軸表面涂裝工作和檢修門等構造措施的施工、封堵工作,進行涂裝施工前應除盡鐵銹、氧化皮、水分等雜物,最終安裝效果見圖4。
圖4 阻尼器安裝完成設計效果圖
在學校等公共建筑的抗震性能越發受重視的背景下,本文對黏滯阻尼器關鍵部位的施工技術進行了詳細闡述。本文基于實際項目要求與難點,提出了施工流程,較好地達到了質量驗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