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霞,鄧 春
(重慶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 重慶 400054)
黨的二十大對全面從嚴治黨作出重要部署,對標徹底自我革命精神的要求,高校要以刀刃向內的勇氣加強基層黨組織現代化治理[1],“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學生黨支部作為高校黨的建設的基本細胞,是青年學生的“神經元”,在動員、引導青年學生貫徹黨的決策部署、參與公共治理、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直接影響著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2]。為了使學生黨支部真正而不是口頭上成為黨的基本組織細胞[3],提升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成為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重點思考并不斷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在網絡信息技術普及、學生黨員流動性增大、大學生個性化突出、多元價值觀影響等新形勢新挑戰的背景下[4],高校學生黨支部存在政治觀念弱化、組織能力降低、作風有待改進、宗旨意識缺失、黨務工作不規范等問題[5]。針對這些問題,廣大學者對組織力的內涵和歷史演變[6-7]、提升路徑[8-9]、評價體系等開展了相關研究[10],但針對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的研究比較缺乏,且高校學生黨支部與教工黨支部建設路徑存在不同[11]。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有助于為學生黨支部組織力的提升提供方向和路徑,豐富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理論和方法。加強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有助于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向縱深推進,有利于高校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培養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且深遠的意義[12-13]。
“基層黨組織是黨執政大廈的地基,地基固則大廈堅,地基松則大廈傾。”科學合理的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指標體系建構不僅有助于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建設的深入開展,增強黨的政治功能和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更是推進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和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積極實踐[14],對其他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評價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學生黨組織建設基本上還停留在制度規范層面,學生黨員對黨支部組織力建設的理解和思考不夠深入。組織力“既包含著能力在內的各種要素之個體獨自的作用,又包含著各要素彼此協作產生的新的合力作用”[15]。高校學生黨支部作為一個由學生黨員個體遵循特定的原則、規則、程序、結構和秩序構成的功能系統,其組織力是指學生黨支部為貫徹落實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統籌整合學生黨員、教師、青年學生和社會力量等所展現出的共商共建共治合力。但在“喪文化”“佛系文化”、功利主義傾向等新形勢新挑戰的沖擊下,高校學生黨支部出現了政治理論學習形式化、政治功能弱化、群眾凝聚力下降等問題。本研究通過建構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指標體系,明確組織力建設“該做什么”,以及“應該怎么做”,對標對表找到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并以問題為導向,立足高校轉型改革,引導全體學生黨員真正將組織力提升融入到支部黨建工作中,實現組織覆蓋與價值嵌入的統一。高校學生黨支部有了清晰的參照標準,就能通過多元主體考核評價掌握黨支部組織建設“做得如何”,主動思考未來“應該如何改善”。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系列關于高校黨建的重要論述;同時,推進高校黨建的文件和政策也相繼出臺,對推動新時代高校黨建高質量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2018年5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大力組織實施高校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劃,強調“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思想保證、組織保證”。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發修訂后的《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要求“把高校黨的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來抓”,“推動高校黨的建設與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深度融合,以高質量的黨建引領推動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實現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不斷健全組織體系,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推動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18]習總書記關于高校黨建的新思想和諸多政策文件對高校黨建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就是對新時代新要求做出的積極回應,是與新時代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戰略布局一脈相承的。
高校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建設要從基層黨組織的工作覆蓋面和功能出發[16],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為價值依托,以增強黨支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領導力和號召力為目標,以發展、教育、管理、監督黨員和組織、宣傳、凝聚、服務師生為著力關鍵,結合新形勢下黨對高校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新要求和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新特征,融合創新推進[17]。然而,不論何種類型的基層黨組織,都具備中國共產黨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建設的普適性。因此,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評價主體、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等,均可為其他基層黨組織構建組織力評價體系提供借鑒和參考。可見,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治理能力現代化既關注基層黨組織向內的自身建設,也考察基層黨組織向外所承擔的角色和發揮的功能。在此視角下,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即學生黨支部在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過程中,表現出的領導、動員、整合、凝聚、管理和監督等組織合力,直接關系到基層黨組織在高校工作中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領導力和號召力[18]。2018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新時代高校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基層黨支部“七個有力”的建設目標。該建設目標覆蓋了黨支部建設的基本要素,它與《黨支部工作手冊》中的“八個基本要求”,為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指標維度和過程性評價提供了指導思想。20世紀80年代末,強調互動、多元等新思想、新理念的“第四代評價理論”,為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指標體系中多元評價主體的確定、動態和協商評價標準的構建,以及評價結果的有效使用提供了理論依據[19]。
本文遵循多元評價主體的評價理念,依據上級黨組織、學生黨支部、師生群眾在學生黨支部建設過程中的角色和身份優勢,結合新時代高校黨建“雙創”中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建設“七個有力”建設要求,分別設計評價項目和評價標準,共同構成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文獻資料和學生黨支部建設實踐,參考《高校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重點任務指南》,擬定上級黨組織評價、師生群眾評價、學生黨支部自評3個子系統的評價指標“草案”,并針對不同評價主體設計調查問卷,在筆者所在高校共回收15份上級黨組織問卷、2 675份師生群眾問卷、48份學生黨支部自評問卷。然后,通過對意見的廣泛征集和分析,完善評價指標“草案”,形成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指標體系初稿。在此基礎上,成立由黨建專家、樣板黨支部書記、思想政治教育專家、專職組織員等構成的專家討論組,采用頭腦風暴法針對指標體系開展研討。經過3次討論修改,構建出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指標體系模型(見圖1)。

圖1 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模型
基于此,以資深的黨務工作者為主要調研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構建的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指標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首先,對問卷涉及的機構設置與黨員教育、管理、監督等基本職能和組織師生、服務師生、宣傳師生、凝聚師生等隊伍建設的維度進行信度分析,Cronbach’sα系數為0.962>0.8,調查問卷信度較好。之后,采用T檢驗方法對指標數據進行篩選,確定重要性平均值及標準偏差的閾值分別為2和0.9。最后,采用層次分析法對評價指標進行計算,確定指標權重。
上級黨組織作為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的主體,本身掌握了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基本規范和要求,具有豐富的黨組織建設經驗,熟悉黨支部組織力建設理論、方法、重難點、創新點和發展趨勢,了解黨支部書記、黨員應該具備的條件。上級黨組織通過現場考察和資料查閱、數據收集、聽取支部匯報和黨員答辯等,動態評價學生黨支部組織力建設整個過程。至此,形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雙輪驅動,助推高校培育黨建高質量發展氛圍。體現黨支部組織力的前提是機構設置。黨支部是黨的基層組織,不是經濟組織或者社會組織,機構形成的基本單元是黨員,機構的基本屬性是政治性。開展好黨支部自身的黨員教育、管理、監督的自身建設,發揮黨員同志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好黨支部在組織師生、宣傳師生、服務師生方面的戰斗堡壘作用。上級黨組織對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側重于黨支部的機構設置和基本職能建設方面,以及黨支部對黨章黨紀黨規的貫徹落實情況,具體包括機構設置、黨員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組織師生、宣傳師生、凝聚師生、服務師生8個評價項目,共47條評價標準(見表1)。

表1 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上級黨組織評價指標
師生群眾作為學生黨支部建設的重要主體,他們對支部增強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領導力和號召力的建設目標是否達成有真切的體會;他們直接受到黨支部建設效能因素的影響,對支部建設舉措、內容等的描述也較客觀。可見,師生群眾的評價是最有力的材料。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師生群眾評價指標的確定,以非黨員師生為主要調查對象,從黨員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組織師生、宣傳師生、凝聚師生、服務師生7個方面的建設效果來設置,評價重點在于組織師生、宣傳師生、凝聚師生、服務師生4個評價項目,具體包括27條評價標準(見表2)。

表2 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師生群眾評價指標
高校學生黨支部在內生動力和外部壓力的雙重刺激下,除了達到上級黨組織的最低要求外,還應追求更高質量、更有特色的學生黨支部組織力建設,充分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自我評價是持續成長的一種潛在的重要資源”,應當是高校學生黨支部評價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我評價不應當只是簡單的自我評定等級,而更應當是自我診斷和成長的活動”[20]。因此,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體系將學生黨支部作為評價主體之一,構建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自評指標子系統,側重于考察黨支部組織力可量化的建設和成長過程,包含黨員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組織師生、宣傳師生、凝聚師生、服務師生等7個評價項目,共計46條評價標準(見表3)。
本研究在對評價理論和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體系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設計了調查問卷,遵循多元、共商、開放的評價理念,根據上級黨組織、師生群眾、學生黨支部自身在支部組織力建設過程中的角色和優勢,分別設計了3個子系統,共同構成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指標體系。但是,由于調查樣本集中于筆者所在的院校,樣本數量和范圍有一定局限。
本研究通過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以期為學生黨支部組織力提升“該做什么”“該怎么做”提供方向指導,對其“做得如何”進行評定,對其“如何改善”進行指引,從而實現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和學生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助推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貫徹落實。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指標體系是由評價目標、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構成的一個有機交互系統。本研究主要回答了“誰來評”和“評什么”的問題,對于具體“如何評”等還需要進一步細化研究,比如相關評價量表的設計、多元主體交互評價實踐探索等,這些研究將形成完整的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評價體系,為高校學生黨支部高質量建設提供保障,也為其他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