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飛,羅星宇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 經濟學部, 重慶 400041)
2019年全球貿易量出現金融危機后的首次下降(1)數據來源于商務部公布的2020年世界經濟貿易總體形勢分析:全球貿易受到嚴重沖擊,https://s.askci.com/news/hongguan/20200702/1711371162968.shtml.,2022年全球貿易額創32萬億美元新高,但下半年增長低迷并在2023年持續(2)數據來源: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全球貿易更新[R].2022.12.,預示著推動全球經濟增長20余年的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GVC)面臨割裂和重構[1-2]。2018年以來的中美經貿摩擦升級疊加新冠疫情,更為全球經濟帶來供給和需求的雙重打擊,加速了全球價值鏈重構進程,表現為全球貿易總量縮減。但以歐亞為代表的區域價值鏈(Regional Value Chain,RVC)加速發展[3-5],2020年中國首次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東盟首次互為最大貿易伙伴。自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者”,2021年3月拜登政府在《過渡國家安全戰略指南》中延續這一定位,將中美戰略競爭認知為“體系性競爭”。未來一段時期中美在貿易、科技、金融等領域的全面競爭料將持續,中國對外開放的空間格局勢必從面向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價值鏈低端加工出口轉向更多面向歐亞區域價值鏈的中高端產業引領。
全球價值鏈的演變趨勢要求中國開放的空間布局從沿海擴大至歐亞通道結點的西部內陸,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向前也要求同步國土空間的開發開放,美國19世紀的現代化進程就伴隨了制造業中心西移380多公里[6]。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同時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是我國西部地區人口最密集、經濟基礎最好、發展水平最高、增長潛力最大的區域,在引領西部開發開放中理應發揮重要的引擎作用。2020年10月,中央政治局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時要求成渝地區“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積極參與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強調提高中西部地區開放水平,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案母镩_放新高地”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定位之一,是適應全球價值鏈重構新變化,助推新時期我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形成的重要舉措,對我國區域經濟的再平衡和高質量發展都具有深遠意義。
中美經貿摩擦升級與新冠疫情沖擊下的全球價值鏈增勢放緩以及歐亞區域價值鏈的快速升級是全球價值鏈重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趨勢,也是成渝地區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現實基礎。從地域范圍來看,歐亞價值鏈包含歐洲、“一帶一路”沿線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15國所在的亞太地區,覆蓋中國國內大循環與東盟、歐盟兩大中國主要國際循環對象,在生產上能夠形成能源原材料—制造—終端需求的完整產業鏈供應鏈。為此,成渝地區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現實邏輯就立足于外部循環的中歐價值鏈合作深化、東南亞融入全球價值鏈應對以及內外循環互促的內陸支點建設。
新冠疫情暴發期間,各國采取的“封鎖”措施將我國產業核心技術“卡脖子”和美國制造環節薄弱的問題都充分暴露出來,美國供應鏈“去中國化”與中國供應鏈“去美國化”相伴而行。部分歐美國家在新冠疫情后也跟隨美國強化了產業安全、實施貿易保護的政策主張。2020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計劃用2 200億日元(約143億元人民幣)資助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遷回日本,用235億日元(約15億元人民幣)資助企業將生產線遷到其他國家;德國政府宣布修改《對外經濟法》,加強外資對德國企業投資與收并購限制。但是,全球產業發展的成本結構和技術能力并未因新冠疫情而發生根本性改變,中國仍然是全球產業鏈最完整、制造能力最強的國家,中歐價值鏈也并未因中美貿易沖突和各國逆全球化政策主張而止步發展。隨著歐亞通道建設的推進,近年來歐亞陸上貿易快速發展,更多“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參與全球價值鏈,與全球的產業合作不斷加深,競爭優勢更加凸顯[7],對中歐以及歐亞形成更加緊密牢固的產業價值鏈合作關系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2020年亞洲成為各大洲中唯一出口正增長區域,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深化中歐價值鏈合作是沖抵中美價值鏈調整影響,推動全球價值鏈向有利于鞏固我國產業優勢和提升價值鏈方向發展的有效途徑。
但是,新冠疫情對逆全球化的強化所引發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對我國產業競爭優勢和供應鏈安全的深層影響也不容忽視。我國內部各區域中,東部沿海作為率先參與、并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的開放前沿,面對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在開放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上面臨較大挑戰。盡管近年來美國在我國東部沿海及全國的貿易地位有所下降,但2022年長三角地區對美貿易額近2萬億元、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對美貿易額超過1萬億元,占全國對美貿易總額的比重約為40%、20%(3)全國數據來源于:國家發改委公布的 2022年1—12月我國與北美洲國家貿易情況,https://www.ndrc.gov.cn/fgsj/tjsj/jjmy/dwjmjztfx/202301/t20230131_1348033_ext.html;此外,區域數據根據各地海關發布的2022年貿易數據計算整理。。成渝地區作為聯通亞歐大陸的關鍵樞紐,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將隨中歐價值鏈合作深化進一步提升。推動地處歐亞通道聯結點的西部內陸,特別是成渝地區深度參與中歐價值鏈,是我國應對本輪全球化逆轉、優化穩定產業鏈和供應鏈、重塑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
東南亞地處環亞太地區的“一帶一路”沿線,是亞歐大陸板塊溝通美洲、大洋洲板塊的戰略要地。隨著全球分工和全球價值鏈重構變化,東南亞地區跟隨中國快速融入全球價值鏈,并成為歐亞價值鏈網絡中最為活躍的板塊,是美、歐、日、韓與我國對外開放發展的必爭之地。從供給來看,東南亞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勞動力數量充足、成本優勢突出,是新一輪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從需求來看,東南亞作為新興市場,人口眾多,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分別為全球第4、第13和第16大人口國(4)數據來源:聯合國人口司(UNPD)發布的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22 Revision。;菲律賓、越南、老撾、緬甸等制造業發展迅速的國家,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巨大,為中國鋼鐵、水泥、建材及水電等行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貿易市場,也是有效提升我國全球價值鏈地位的重要途徑[8];在產品和企業的準入上,東南亞對中國的限制明顯少于美歐,是中國產品市場拓展和產業鏈價值增值能力提升的重要區域。從與中國的合作看,“一帶一路”倡議、《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對接加速推進[9];2020年簽署的RCEP并不是簡單的貿易聯盟,其內部已形成緊密的產業鏈關聯,區域內最大“鏈主”也由日本轉向中國,中國高新技術制造業已經成為產業鏈關聯效應最強的主導產業[10],并為中國全球價值鏈地位攀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東盟是我國以及成渝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在我國對外開放中的地位顯著提升。2022年,成渝地區對東盟進出口貿易額達3 106億元。東盟是重慶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僅次于美國的四川省第二大貿易伙伴,且二者差值已縮小至110億元左右(5)根據重慶市、成都市海關發布的2022年重慶市、四川省對外貿易數據計算整理。。成渝地區是距東南亞最近、長江上游唯一集水陸空通道資源的主要經濟集聚區域,擁有重慶、成都兩個特大城市。隨著與東南亞經濟交往的加深,作為“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成渝地區的交通樞紐、戰略區位以及產業基礎優勢都將進一步促進與東盟的貿易聯系,凸顯成渝地區在我國西部開放發展和全球價值鏈地位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從我國國內經濟循環格局的形成出發,全球價值鏈推動我國外向型經濟大發展,并催生了東部沿海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三大經濟增長極和對外開放高地。我國區域間經濟關系表現為東部沿海以國際代工率先參與全球價值鏈,西部內陸則因地理、政策、產業技術等限制未能第一時間獲得直接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生產的機會,承擔了向東部沿海輸送低端要素資源的任務。為此,東部地區面向全球市場的生產體系和區域間由西向東的單向要素供給在國內并未形成完整的經濟循環網絡。從國內外雙循環格局來看,這種“兩頭在外”依賴國外先進技術和面向國際市場,以低端加工組裝為主體的生產模式,形成內、外循環相對獨立的產業發展特征,既在外部循環參與上面臨“低端鎖定”難題,又在內部發展上因區域間水平型產業分工和核心技術、環節缺失面臨循環不暢問題。同時,此模式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嵌入給深度參與其中的東部地區和產業鏈下游帶來加入全球價值鏈的程度越深與國內價值鏈(National Value Chai,NVC)互動越少的雙鏈互斥問題[11-12]。當前,貿易強國主導區域價值鏈并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的趨勢沒有改變[13],中國雙鏈互促之路是利用歐亞貿易強國地位將聯結歐亞大陸的成渝地區建設成為聯動國內價值鏈和歐亞價值鏈的前沿節點,利用數字技術和全產業鏈優勢引領全球創新鏈發展,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就是要通過面向歐亞的開放,在內陸打造一個與東部三大高地同等地位的開放前沿,形成內陸腹地雙循環互促的支點,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一方面,以成渝雙城的開放帶動川渝和整個西部地區的開放發展,推動國土空間從沿海區域的“傾斜開放”向全方位“均衡開放”轉變[14],促進東部沿海高端要素向中西部地區流動,改善我國國內經濟循環網絡,化解因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差異帶來的區域發展失衡和西部開放不充分等問題。另一方面,成渝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在電子、汽車等領域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全球價值鏈參與經驗,面向歐亞大陸的開放使成渝地區獲得了與東部沿海同等的全球價值鏈參與機會,有利于帶動我國企業掌握核心技術和控制關鍵環節的新的全球價值鏈循環網絡的形成,化解當前全球價值鏈框架下我國產業發展的“低端鎖定”和水平分工問題,推動內外雙循環互促格局的形成。
成渝地區的經濟開放可以追溯至1890年中英《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的簽訂,重慶被迫開埠,次年重慶海關成立,重慶成為我國內陸第一個對外開埠的通商口岸。雖然重慶當時的開放是面臨列強侵入中國西部要津進行商品傾銷和原料掠奪的現實情況,但客觀上開啟了成渝地區對外開放進程,奠定了成渝地區作為西部開放門戶的地位??谷諔馉帟r期,重慶海關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海關,通過在萬縣(現為重慶萬州區)、成都等地設立分關,在貴陽、遵義、涪陵、南充、內江、宜賓、合川、瀘縣等地設立支關和分卡,為帶動西部地區貿易和經濟開放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成渝地區真正的開放發展是在改革開放后,尤其是近年來在“內陸開放高地”建設中取得了巨大進步。2022年成渝地區實現外貿總額2 685億美元,占全國貿易總額的比重從2017年的3.30%上升到4.34%。與歐亞經濟體(6)歐亞經濟體為我國海關統計的全部歐洲和亞洲經濟體,包括中國在內一共99個。的貿易合作持續深化,2022年成渝地區與96個歐亞經濟體產生了貿易往來,僅“梵蒂岡城國(356)”“亞洲其他經濟體(199)”未發生貿易,貿易總額從2017年的879億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1 890億美元,翻了一倍多。雖然新冠疫情后成渝地區與歐亞經濟體貿易交流受到明顯影響,在全國與歐亞經濟體貿易額的占比經歷了倒“V”形變動,從2017年的3.19%上升到2020年高點時的4.71%,2022年下降至4.41%,但仍實現了由低于全國貿易總額占比平均水平上升到高于全國貿易總額占比平均水平,標志著成渝地區在面向歐亞開放地位的進一步提升(7)數據來源:根據海關統計數據庫相關數據計算整理,其中進口額剔除了國貨復進口。2022年川渝兩地海關和統計部門發布的成渝地區外貿總額為18 235億元,與上述統計基本一致。。
成渝地區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構想始于改革開放30周年、迎接西部大開發10周年之際,2011年發布的《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對成渝經濟區的戰略定位之一就是深化內陸開放的試驗區。成渝地區內陸開放高地建設之初面臨的一大問題是缺乏貿易和產業開放平臺,2008年國務院批復設立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這是我國第一個內陸保稅港區。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成渝地區已經建成包括綜合保稅區、國家級新區、樞紐口岸、自由貿易區等在內的較為完善的開放平臺體系。當前,重慶擁有兩路寸灘、西永、江津、涪陵等4個綜保區;四川擁有成都高新、成都高新西園、成都國際鐵路港以及宜賓、瀘州、綿陽等6個綜合保稅區,前3個均位于成都。2010年、2014年國務院相繼批復設立國家級新區——重慶兩江新區和四川天府新區,其功能定位均含內陸開放高地。兩大國家級新區的設立進一步完善了成渝內陸開放平臺,使成渝地區在貿易開放上、吸引外資和外部產業轉移上都有了支撐平臺。同時,重慶作為長江上游地區最大的港口和航運中心,擁有西部地區唯一的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果園港,并以其為重點打造了包括萬州新田港、江津珞璜港、涪陵龍頭港在內的“1+3+9”港口群;成都擁有西部最大的國際航空港,2021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旅客吞吐量達到4 012萬人次,僅次于廣州白云機場,位居全國第二位(8)數據來源:中國民用航空局.《2021年民航機場生產統計公報》。。2021年6月,我國“十三五”規劃建設的最大民用運輸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啟用,為成渝地區的航空開放搭建了更高平臺。2017年,重慶、成都分別獲準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標志著成渝地區開放平臺建設開啟了新里程,成渝開放從以貨物進出口為代表轉向以經濟外向度提升為表現,在服務貿易以及創新開放模式上實現全方位和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電子信息產業是當前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作為各地全球價值鏈參與的代表性產業,在總體經濟中創新最活躍、帶動性最強、滲透范圍最廣,是全球主要國家競逐的戰略領域。自2010年重慶第一臺筆記本電腦在西永微電園下線,成渝地區電子制造業一路迅猛發展,目前成渝地區已是全球重要的電子制造產業基地。2021年,重慶、四川包攬了全國計算機產量的前兩位,合計產量超過2億臺,占全國的43.9%(9)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2)》數據計算整理。。重慶電子信息產業2022年貿易額達到4 951億元,占重慶總體外貿總額的60.7%(10)數據來源: 2022年重慶市外貿進出口情況新聞發布會,http://xiamen.customs.gov.cn/chongqing_customs/515907/515909/4800309/index.html.;四川全省、成都全市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在2019年、2020年相繼突破萬億元大關。電子信息產業的成功引進和大發展推動成渝地區成功融入全球價值鏈,為探索內陸開放發展積累了寶貴的全球價值鏈參與經驗。
一是開辟了內陸地區參與全球價值鏈的新路徑。受地理條件限制,地處我國西部內陸、長江上游的成渝地區距東部出海口和邊境線均超過2 000公里,在傳統“兩頭在外”的全球價值鏈參與模式下,成渝地區不具備參與全球價值鏈的成本優勢,難以加入規模化生產的全球電子產業價值鏈網絡。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成渝地區抓住機遇,積極引進電子制造這一開放型產業,由重慶率先在生產端進行產業鏈垂直一體化整合,從無到有培育形成“5+6+800”的智能終端產業集群(5家品牌商——惠普、宏碁、華碩、東芝、思科,6家代工商——富士康、英業達、廣達、仁寶、緯創、和碩,800余家零配件企業),實現了原材料、零部件 80%本地生產,創造了“生產在內、市場在外”的全球價值鏈內陸參與新路徑。在此基礎上,重慶目前已基本形成“芯屏器核網”的全產業鏈生產體系,產品類型也從智能終端拓展到電子中間元件、汽車電子等領域。
二是利用開放探索新興產業間跨區域互補協同發展模式。成渝兩地的自然條件、人文習俗、發展階段都極為相似,自古密切的經濟聯系和歷史分合鑄就了兩地在農業種植、生豬養殖、傳統工業、非常規能源(頁巖氣)開發等方面具有共同產業優勢,也決定了兩地傳統產業不可避免的同構現象,在外部資源的獲得上必然產生競爭。但金融危機后,成渝地區依靠擴大開放,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在電子制造、汽車等鏈條較長、分工細化的新興產業上,通過產業內分工在產品上錯位布局,既有利于區域內規模經濟優勢形成,又能發揮互補協同效應,如重慶電腦整機制造與成都的Intel芯片制造相互協同。2014年以來,重慶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產量穩定在全球的1/3左右(11)人民網.重慶筆電產量全球“七連冠”產業鏈供應鏈齊全立下大功, http://cq.people.com.cn/n2/2021/0322/c367668-34633230-2.html.;四川則封裝測試了全球50%的筆電芯片,生產了全球50%的蘋果平板電腦(12)參見院士“智慧”加碼萬億產業 四川電子信息產業要繼續跑出加速度,https://www.scjjrb.com/2020/09/19/99177365.html.。中歐班列運輸的主要出口產品也體現了兩地產業的互補協同,除了兩地都生產的家紡、服裝、日用百貨等消費類產品,還有重慶生產的筆記本電腦、集成電路、汽摩產品,四川生產的冰箱、液晶電視組件等智能家用電器產品。此外,成都的文旅創意獲得了重慶的引進借鑒,重慶的工業制造正向成渝沿線及周邊分布擴散。
開放型產業的發展在推動成渝成功融入全球價值鏈的同時,極大地促進了對外通道的開發建設和物流溝通的方便快捷。由于成渝電子產品較大部分的最終需求在歐洲,2011年重慶率先開通了渝新歐鐵路大通道,在中歐之間開行渝新歐鐵路貨運班列(2016年全國統一為“中歐班列”)。中歐班列從重慶出發,經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向西過北疆鐵路到達阿拉山口,而后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至德國的杜伊斯堡,全長11 179公里,平均運行時間約為16天,最快12天,比傳統的江海聯運、鐵海聯運節省約20天時間。渝新歐鐵路大通道的開通促使成渝地區向歐洲的運輸成本較航運大幅下降,又較水運大量壓縮了運輸時間,迎合了電子產品具備一定運輸成本承受力、效率要求偏高的特點。這一通道的開通將成渝和歐亞大陸的開放帶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在貿易產品類型和聯通區域上都取得了巨大進步,不僅是電子產品,食品、汽車、機電設備等都能夠利用中歐班列開展貿易。截至2020年,全國開通中歐班列的城市達到60余個,輻射歐洲28個國家、50多個城市。借鑒中歐班列開通經驗,依托西部地區日益成熟的多式聯運體系,2017年重慶再度主導開通了與東南亞地區聯通的陸海貿易新通道,利用鐵路由重慶經貴州、廣西到北部灣港,向南經海運至新加坡及全球,全長4 080公里,陸上鐵路1 200余公里,單向運行時間約為39小時,比公路經廣東出海至東南亞等地節約4天時間。并以此聯接中歐班列,實現了以成渝地區為結點的歐亞大陸大貫通。目前以重慶、成都為主要樞紐,陸海貿易新通道的目的地已拓展至106個國家和地區的304個港口(13)參見丁英華,吳燕霞.西部陸海新通道目的地拓展至106個國家和地區的304個港口,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882804624149695&wfr=spider&for=pc.。中歐班列、陸海貿易新通道的建設為成渝地區面向歐亞大陸開放發展和促成新的全球價值鏈形成奠定了基礎。產業鏈垂直整合與“水鐵公空”多式聯運發展大幅降低了成渝地區參與全球價值鏈的物流成本,隨著歐亞價值鏈合作的深化,成渝地區在電子制造等較高價值產業端與沿海地區在產業模式、物流價格、運輸周期上已形成錯位發展優勢。
一是統籌提升開放通道,強化成渝面向歐亞的交通樞紐地位。加快高鐵通道、等級公路網絡、航空覆蓋密度、水運通航和多式聯運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以重慶、成都為支點,以成渝主軸璧山、江津、永川、榮昌、內江、簡陽等為重點,各二線城市、城鎮之間互通順暢的立體綜合交通網絡,以及與國家交通主骨架連接順暢,內外通行高效便捷的制度運行體系。二是統籌提升平臺建設,整合優化成渝地區開放平臺功能。充分利用重慶水港口岸優勢,加強川南宜賓、瀘州與重慶的合作,提升長江航運通航能力和三峽過閘效率;利用成都的航空口岸優勢,提升多式聯運的物流整合能力,提升成渝地區通關和物流效率,使綜合運輸成本進一步下降。對重慶而言,需進一步整合優化果園港、珞璜港、龍頭港、新田港等水運口岸功能,推進開放口岸與兩路寸灘、西永、江津、涪陵4個綜保區,以及與兩江新區、各類高新園區產業發展的協調性,最大限度發揮對外通道、開發平臺對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成渝地區電子制造產業垂直一體化整合優勢是當前我國經濟循環新發展格局形成和產業安全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但仍存在價值鏈低端的問題。數字技術推動全球價值鏈向全球創新鏈轉變[15],價值鏈提升需要協同產業鏈與創新鏈發展,成渝地區在內陸開放高地建設中亟需產業鏈與創新鏈協同發展,推動產業價值鏈,尤其是開放型產業價值鏈提升和拓展,以創新鏈改造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一是加大關鍵技術和環節的攻關力度,推動電子終端加工向“芯屏器核網”等高技術中間產品生產和軟件設計、品牌塑造環節提升;二是促進產業融合創新,增強電子產業與汽車、裝備制造、機器人產業融合,實現基礎鏈條共享,推動汽車產業向智能網聯、無人駕駛方向發展,機械制造產業向機器人、智能裝備方向發展;三是鼓勵軍民融合,跟蹤全球航天、區塊鏈、生物科技、衛星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發展,開展長期規劃布局;四是支持專業化數字平臺公司和具備自動化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的“專精特新”工業企業發展。
成渝地區對外開放空間拓展是在深化歐亞及亞太地區價值鏈合作基礎上,共同推動區域的全方位開放。全方位開放不僅給成渝地區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還能為產業升級提供持續動力[16]。隨著RCEP的落地生效,成渝地區與東盟、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將更加密切。一是利用中歐班列、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加強與歐洲、東盟經貿往來與產業合作,大力發展東盟和歐洲間的轉口貿易,共建西部地區對歐合作與東盟經濟合作示范區。二是加大與韓國、日本的產業開放和合作,加速高清顯示屏等產業替代,推動電子制造向產業鏈高端合作:新能源汽車在電池、原材料的合作分工以及智能設備和技術應用的引進和學習。三是加強對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地區投資的吸引。抓住臺灣提振經濟、香港投資調整的時機,推動成渝電子產業轉型升級和自由貿易區發展。四是通過共建友好城市等方式加強與歐亞地區對華友好地方政府的交流。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將健全合作機制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一項重點任務。成渝地區立足于內陸開放高地建設,需加快推動適應內陸開放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一是進一步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將成渝兩地合作從以基礎設施為主的共建共享擴大至產業發展、社保接轉、人口流動、土地流轉、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對接等更大領域,以內部市場一體化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發展。二是建立成渝合作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以聯席會議制度為基礎,推動兩地政府、高校、研究機構之間建立人員互派、掛職、訪學等機制;在開放通道和平臺建設、產業規劃、人才引進等方面,推動兩地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建立溝通協調和交流合作機制。三是聯手探索數字經濟條件下協同開放和創新發展的新模式、新機制。發揮成都人才教育、創新生態優勢,突出重慶產業健全、技術應用優勢,抓住數字經濟機遇,在技術引進、人才吸引共享、金融財政政策等方面積極協作,特別是在數字技術人才的引進與培養上加大合作力度,探索適應區域協同創新和開放發展的新機制、內外產業鏈合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