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菲 李秋坤 潘 翔
高校“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引園企入教”研究
梁菲1李秋坤2潘翔2
(1.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2.廣西職業師范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是當前社會急需的人才,針對高校現存人才培養體系不夠科學、教師資源不充足、理論教學與實際未完全接軌、缺乏實踐平臺等問題,構建高校“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引園企入教”新機制。以培育人工智能思維的雙創型人才為目標,從院校科研合作與企業聯合、高校評估與企業測評相結合和校內外企業基地相結合建設培養體系等方面引園企入教,提升高校辦學理念、水平和質量,改善理論脫節于實際的現狀,促進學生成為富含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思維;雙創型人才;引園企入教
教育是發展的基礎,課程改革是新時代發展要求,培養“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是踐行教育強國理念的重要舉措,而完善的培養模式是培養“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的基礎。高校“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引園企入教”模式創新,通過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體系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順應時代、社會、行業的發展需要,實現針對性課堂思想、課程理念、教學方法、教育方式和教學手段等的深層次改革,培養富含“人工智能+”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的人才,從而促進就業。
人工智能思維是時代發展的新要求,也是學習者應該掌握的核心素養。高校“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強調用人工智能思維培養雙創型人才,其本質上是運用分析性、交互性的任務思想,通過判斷、分類并綜合所有資料,最后使用合適的算法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推廣應用到其他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教師以培養具備人工智能思維的人才為目標,推動學生構建充滿活力、張力、高效運行的賦能思維,帶動學生具備全局觀、全樣本思維意識、容錯意識、非因果性意識的人工智能思維,促進學生具備辯證、動態、發展的觀點看待自身及事情的進化思維,培養社會所需的雙創型人才。雙創型人才重點培育學生富含人工智能思維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在教學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能夠推動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與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高校“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的雙創型培養擴展人才模式,從培養學生人工智能技術能力與素質出發,形成處理社會現實問題的專業思維、方法、嗅覺,培養富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創新型國家帶來有力的人才支撐[1]。
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培養過程中面臨著實際動手能力、工程素養、人文素質、上崗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引園企入教”模式將科技園、產業園、工業園、行業龍頭企業等校企協同育人的重要節點引入教學過程,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有效化教學的目的。“引園企入教”模式通過院校與企業、教學與企業合作模式開展企業、實訓室、高校教師、企業導師、理論知識、實踐、教學內容、項目開發等方面多元合一的實踐,建立雙創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路徑,實現學生專業能力訓練與企業崗位的零距離銜接,形成技能型培養創新模式,打造理論實踐應用于實際的應用型人才。園區、企業與高校聯合制訂人才培養計劃,以企業發展需要的高規格型人才培養為導向,滿足現代企業發展對人員上崗速度快、技術后勁足、工程素養好的需求,構建適應“引園企入教”人才培養模式的體制和環境,全面開展理實一體教育,增強人工智能專業教學內容適應社會需求的程度和實用性,發揮信息化教學手段構建教學現場的作用,實現學科人才培養目標和職業能力需求緊密匹配。形成“引園企入教”深度融合發展的創新平臺是培育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的必然,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術與就業的針對性,快速融入企業,實現教育產業鏈人才供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與園企現實需求相匹配。
高校教師長時間從事校內教學工作,接觸社會實踐實訓機會相對較少,造成了教師的雙創型思維性不足、對服務社會需要的人員素質欠缺充分了解等問題,雙創型師資緊缺。因薪酬機制和運行機制不同,學校難吸納企業技術人員入職,教師培養力量不足。人工智能思維的雙創型人才培養成果與就業人才需求不能完全匹配,且教材落后于實際技術水平,教學達不到最佳效果。所以,依靠課本教材進行教學的方式需調整,應結合從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評估體系等方面有機融入“引園企入教”模式[2]。
實訓基地設施配備不完善,培訓基地建設也不配套。現有的學生實習基地設備陳舊、數量不夠,維護困難,儀器設備性能、型號和數量等均滯后于產業發展的實際水平。此外,實習項目陳舊,實踐設計只能覆蓋小部分職業技能訓練內容,學生的技能訓練實效性差,無法真正使實習基地訓練功能與產業人才需求精準銜接。實訓基地搭建、設備配置以及其他的輔助物資與運行成本相對較高,由于經費投入不足,不能持續更新滿足大批量學生實訓需求。
院校在與企業合作構建實踐平臺過程中,缺乏對市場的發展需要、企業特性和研發項目的深刻思考;企業在與院校合作的過程中,易偏重于保證企業利益,而忽略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忽視學校教育的發展。高等學校與企業之間缺乏合理的責任制度和聯絡機制,在發生問題時易產生互相推諉的情形[3]。再者,缺乏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和溝通交流的平臺,校企間無法就教學實踐、生產研發、項目開發等方面的問題進行緊密溝通,阻礙校企間信任感的簡歷,嚴重影響校企合作[4]。現階段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評價機制也未能全面引入行業、企業評價主體及建立行之有效的多元評價標準,校企合作間存在雙方價值追求存在差異,合作模式不夠成熟[5]。
高校“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全路線結合“引園企入教”改革教學方案,以建立聚集型人工智能專業群為切入點,從雙創教育的內容、手段、平臺、管理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高校“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引園企入教”架構如圖1所示。高校“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的“引園企入教”的內容包括培養學生的賦能思維、人工智能思維、進化思維,其手法則是通過進行“企業與實訓室合一”“高校教師與企業導師合一”“理論與實踐合一”“教研與生產合一”“育人與創收合一”“教育與企業合一”,構建高校與企業多元主體產教融合人工智能協同育人平臺[6]。通過高校與企業間協調統一價值認同、尋找良性循環的合作模式、完善合作體制,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以雙創教育為育人準則,培養具備人工智能思維的雙創型人才[7]。

圖1 高校“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引園企入教”架構圖
高校“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引園企入教”研究中搭建企業多元主體產教融合人工智能協同育人平臺,引入教師、企業導師、學生、行業專家等多元評價主體,重塑以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職業賽證、崗位素養、個人素質等評價因子有機結合的多維評價機制。院校與企業之間采用不同績效評價,學校側重于知識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的培養,企業更關注崗位能力的培養和企業忠誠度的確立,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根本,確定行業專家、教師、企業導師、學生共同認可的多方位評價機制。“引園企入教”深度融入高校“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路徑建立,“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的培養對教育鏈的學科專業建設和產業鏈的轉型升級產生推動作用。
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應搭建多方合作平臺,加強校企溝通,尋求雙方價值認同,營造優良的政策環境,培育優質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引園企入教”的制度研究下,將企業真實項目導入專業課程實踐設計中,形成高校、園區、企業、行業組織、科研院所等多主體的“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平臺。通過構建“引園企入教”新機制,整合企業先進優良設施設備與學校的人員和實驗實訓場地資源,針對企業研發、制造和銷售等方面的需求提升人才培養精準度,多方合作建設水平高、規模大、設施設備先進、符合教學企所相適應的實訓基地,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推進院校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滿足企業人才需求。
首先,校企協同共建“引園企入教”人才培養方案。拓寬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途徑,高校人工智能專業教學隊伍深入園區、企業、行業機構等調查研究就業需求,參加院校間人工智能專業課程交流研討活動,走訪調研畢業生就業狀況和收集問題反饋,組織專家論證會,舉辦企業人工智能教學改革講座,打通園、企、校間動態溝通渠道,迭代式建立與改進“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方案。
其次,“引園企入教”共建企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在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內在體系中進行實踐資源配置優化,強化與知名人工智能企業、組織和機構的合作,運用各類教學介質為精專化和普適化的人工智能領域知識傳授與實踐活動提供支撐。在學科建設和課程設計方面,推動人工智能專業知識跨學科、跨專業的融合,發揮“人工智能+”的集聚作用,開展各類研討會,組建交叉學科專業群。
最后,“引園企入教”協調管理制度共建校企深度合作形態。從頂層設計上建立“引園企入教”的合作管理制度,規范園區、企業與學校間的責任與權利,從制度上保障園、企、校的協同合作和運營。建立園企聯合工作指導委員會或園企聯合辦事處,引導與管理人工智能專業學生在校內的實習與實踐,推動資源優化,并設置專人負責協調與管理園企聯合所面臨的問題,推動人工智能專業教育功能與“園企”研發與生產功能的平衡發展,實現“學習開啟就業、練習促進就業、競爭推動就業、實踐驅動就業”,構建課程實訓、綜合實踐、校內頂崗實訓等結合的立體化深度合作生態環境。
以“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根本,形成“人工智能+”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的雙創型人才培養體系。
首先,促進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間的有機融合,形成跨學科知識點之間相互關聯、層級遞進的結構,使理論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得到循序漸進的提高,以知識圖譜促進融會貫通。基于當前人工智能發展的最新趨勢要求,基礎理論教學的相對穩定性與專業課程迭代更新快的特性互補,通過專業間整合與重組形成了人工智能專業在不同就業方向上均衡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
其次,人工智能專業核心課程需設計出若干個職業方向的教學模塊課程,以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目標和區域經濟對畢業生素養的不同要求,實現學生以模塊化、定制化方式進行知識內容的靈活匹配。
再次,按照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產業結構要求組建高校教師、企業導師和行業專家隊伍,聘請了解社會崗位需求與發展變化的趨勢的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注入新鮮血液,豐富高校教師的結構層次,推動教師自身教學素養的提升。以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教育為主線,遵循教育規律和行業發展規范,以“引園企入教”中的園區和企業為重點教育實施切入點,緊隨專業發展新形態、人才新需求和產業新趨勢,根據優化組合、結構調整、突出重點的原則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最后,積極引導教師樹立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的理念,通過學習人工智能創新型教學理論與思想,樹立人工智能創新意識,推動教師探索“引園入企入教”的個性化、智能化和泛在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中也應探索教師培養模式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引導教師緊跟教學前沿,從而在課程設計、教學方式上構造學生人工智能思維,營造有利于人工智能創新創業活動開展的校園氛圍,激發學生養成主觀能動性和自我賦能意識,提升創新、實踐、實施和擴展能力,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雙創型”人工智能教學體系。
院校與園區、企業發揮各自的主體作用,以人工智能實踐基地為載體,共同研發人工智能思維課題項目,建立虛擬與現實結合互補的協同育人平臺。將企業的設備、服務、管理模式、技能引進入駐校園,建立人工智能思維導向的園企聯合實驗基地,導入其運營模式、公司文化,使企業的先進設備優勢與校內場地形成互補,推動校園規范化管理工作,滿足企業人才需求。企業人員之間參與的實踐課程,學生深入公司產品一線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思維參與公司產品設計、開發、實踐、測試等,從而有效掌握產業趨勢、產品技術發展趨勢、自身水平等方向性問題,實現院校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解決專業建設與發展投資、技術、師資等問題,提升專業建設管理水平,實現人工智能教學、實踐全真化,實現企業參與全程化;實現人工智能實訓基地企業化管理,推動協同育人平臺各節點間資源分配整合。通過深入推動人工智能產學聯合協同教育,建立人工智能產學研融入發展的教學模式,創新人工智能教學模式,改革人工智能課程措施,充實課程,增強人工智能教學理念與教育創新能力,促進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改革,展示科技教育成就,切實促進了校企共享、資源優勢相互利用、合作共創雙贏和長效發展。為高校與中小企業多元主體產教融合夯實學科轉型發展的基石,促進了學科健康可續發展,形成高校與企業多元主體產教融合人工智能協同育人平臺。
院校與校企合作共建,實現項目孵化、科技創新、企業孵化等人工智能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構建以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培訓、人工智能創新創業指導、人工智能創新創業服務為一體的一站式產教融合人工智能協同育人雙創項目孵化環境。依托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優勢資源,高校形成“校園—園區—企業—行業”四位一體產教融合育人模式。建立應用型人才建設工程產教融合的示范基地,組建社會企業導師團隊推動學生科技創新實踐聯盟的成立,拓寬人工智能科技創業項目來源。通過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省優秀大學生技術創新大賽、互聯網+、挑戰杯等科學技術創新大賽,培育學生人工智能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高校與企業孵化下,實現人工智能創新創業項目成果的轉化,推動產品迭代更新和提升育人成效。
院校與企業之間應采用不同績效評價,學校側重于知識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的培養,企業更關注崗位能力的培養和企業忠誠度的確立。在校企共同培養和頂崗實習階段,通過教育管理的手段,協同提升學生的頂崗能力和企業忠誠度,保證校企共同培養的學生有較高的留任率。以大數據、云計算以及具備“人工智能”輔助技術的教學軟件為手段,對教學狀態監測、學習過程管控、學習結果評估、畢業生質量跟蹤等評價因子進行統計分析,建立科學研判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高校“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引園企入教”研究中搭建企業多元主體產教融合人工智能協同育人平臺模式,建立融合高校、行業、企業、政府等多方評價主體的,動態調整“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的培養標準、方法、結果和反饋融合的多維度評價方式,確立行業專家、教師、企業導師、學生共同認可的多方位評價機制。
培養“雙創型”人工智能思維人才在當前產業化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具有重要意義,高校以就業為導向,為企業不斷輸入具備人工智能思維的人才,進一步深化高校“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引園企入教”教育模式,達成“雙創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目標。高校“人工智能+”雙創型人才培養“引園企入教”新機制能有機結合高校與企業的教學和生產,使二者相輔相成、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同時提高學生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推進學生自我意識不斷完善和延伸,促進專業建設研究進程,提升理論技術應用,促使高校辦學理念、水平和質量的全面發展,推動學生就業。
[1] 肖榮輝,劉磊. 基于多元協同的高校“雙創”教育生態鏈構建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2): 127-132.
[2] 田菲菲. 基于校企合作實踐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商訊,2021(34): 185-187.
[3] 李紅艷. “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J]. 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1,19(4): 31-33.
[4] 楊友文,黃文嬌,方曉剛,等. 基于校企合作的“雙創”人才培養實踐與機制研究[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22): 133-135.
[5] 李旭,徐冉,王新新,等.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研究[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1(12): 37-39.
[6] 陶生錕. “引企入校”背景下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重構[J]. 西部素質教育,2020,6(5): 216-217.
[7] 褚曉曦. 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創新路徑探索[J]. 商業文化,2021(34): 119-120.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Cultivation "Introducing Park Enterprises to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is urgently needed by the society at present.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existing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is not scientific enough, inadequate teacher resources, theoretical teaching is not fully aligned with practice, and lack of practice platform, a new mechanis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cultivation "introducing park enterprises to teaching"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nking, we aim to introduce park enterprises into teaching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university evaluation and enterprise evalu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training system that combine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terprise bases. This will enhance the concept, level and qualit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ere theory is disconnected from reality,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become applied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nk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ntroducing park enterprises into teaching
G712
A
1008-1151(2023)09-0150-04
2023-03-15
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工科‘人工智能+X’復合課程集群鏈式反應教學體系研究”(GXGZJG2019A018);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特高’引領職業教育技術課程集群鏈式協同教學研究”(GXGZJG2020B142);廣西高等學校高水平創新團隊及卓越學者計劃資助(桂教師范〔2019〕52號-6);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區塊鏈+’物流管理協同育人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2020JGZ176)。
梁菲(1980-),女,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智能物聯網技術應用。
潘翔(1981-),女,廣西職業師范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智能網聯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