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
主編語:
每月,編輯部將通過采訪、整理、收集全國名師、名家、名校長關于教師發展與成長的好建議,匯集成給“好老師的100條建議”。每月一會,讓我們以“好老師”為鏡,知興替,明得失,共襄成長。
暑期過半,朋友圈里,老師們出行的足跡已遍布祖國大江南北。一時間,各種鮮活、生動的動態和文字相繼涌現,讓日常立于三尺講臺之上的單一教師形象,霎時立體起來——原來,除了教書育人,老師也是擁有熱氣騰騰的個人生活的人。
如何充分利用假期,讓教育思想的觸角和足跡一同延伸至廣闊天地?以下兩點建議,供各位在路上,或將出發的老師參考:
第一,重新和世界相逢。把目光從埋頭研讀了一學期的課本中抬起來,把活動范圍擴大到學校、家庭兩點一線以外的地方。無論是遠方,還是附近,懷著一顆學習的心重新打量周遭和世界,找機會和生活中各行各業的人聊天,看他們如何回憶自己曾經接受的教育和看待今天的教育。
看世界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今天的世界構建自己作為教育者的精神坐標,這關系著我們將傳達給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經師易遇,人師難遭。誠然,生活和世界是孩子們最淵博、深厚的教科書,但老師的一言一行,無疑是學生最清晰易讀的“活字之書”。這也是本期封面人物,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校長汪擁軍,在多年的生涯教育研究與實踐中持續探索的動人寫照。
第二,重新和學生相逢。對從教多年的老師而言,往屆學生或已陸續離開校園步入社會和工作,甚至告別家鄉,去往其他城市開啟人生新階段。無論在哪兒,當你行走在校園以外的地方,與曾經的學生相逢時,彼此是否還能欣喜相擁?這是本期特寫好老師,來自四川省廣元天立學校副校長郭井芳留給自己的職業之問。
重新和學生相逢,既讓我們直面曾經的自己和那些年的教育手段、方式帶給學生的影響,也讓我們在反思、沉淀中得以萃取面對未來學生的智慧。教育是動態的藝術,在一切的變化中,唯有愛與培育時代新人的責任,才能讓教育者始終充滿自我革新的勇氣。
教育源于生活,也將回歸生活。我們相信,好老師是學生人生始發站的最佳導游。行走天地,重新發現教育和生活之美,也在此過程中,再次探求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學校與社會的關系,教學與實踐的關系。而圍繞這三重關系的深入探討,我們也將通過從本期正式開設的“生活·實踐”教育專題報道,開啟一本刊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