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坤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實現了全面的改革,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成了重點關注的內容。初中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學生各方面能力和認知正不斷形成,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結合學科教學,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綜合發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階段必不可少的學科,其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學生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使學生形成優秀的品質。在教學中,教師應基于與時俱進以及以人為本的原則,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
作為一門具有德育元素的學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受到了廣大教師群體的關注。在當前課堂教學中,有部分教師忽略了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價值,在課堂上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講解相應的知識,并讓學生記錄。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總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遞的知識,在這一情況下,無法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育價值。不僅如此,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在日常學習活動中會將重心偏向于文化學科的學習,如語文、數學、英語,而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生認為,該課程對于考試內容來說并不占據重要比例,加之受家庭或社會影響,對該課程存在刻板印象,認為隨便學習都能取得好成績。在這樣的思想下,學生在課堂上也很難認真地聽教師所講解的內容。長此以往,會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產生嚴重影響。綜合來說,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整體教學效果不佳,教學效率偏低,需結合存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調整,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實施微課預習,提高教學效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課前預習是重要的環節,開展高質量的課前預習活動,有利于幫助學生提前了解所學知識,使學生在課堂中可以更好地對知識進行理解和吸收,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目前來說,大多數教師在開展課前預習時,都是讓學生以書本為主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沒有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引導活動,這讓學生在預習時掌握不到方向,導致在課堂學習中無法掌握所學知識,嚴重降低了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視頻開展課前預習活動。通過視頻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形成模糊記憶,并根據視頻提示完成相應的任務練習,從而保證課前預習的質量,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
以部編版教材為例,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發現自己》時,其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通過教材內容以及教師引導來正確地認識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提高自我認識程度、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開展課前預習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整體情況整理出本堂課的教學重難點,然后針對重難點錄制相應的微課視頻,讓學生著重預習這一堂課所要講解的內容。在微課視頻中,學生可以根據視頻的提示并結合教材內容明確預習的整體方向,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了解“人貴自知”“多把尺子量自己”這兩個小節的具體內容。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全面提高課前預習質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為后期課堂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開展議題教學,打造高效課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基于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以此確保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和針對性。目前,議題式教學受到了教師的廣泛關注,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獨自體會和分析,從而深入理解教材知識點。
以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揭開情緒的面紗》為例,這一單元主要與情緒有關,這一課是讓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情緒,可以體驗到情緒的多樣性以及特點,能夠清楚地認識和把握情緒并懂得調節情緒的方法。為了能夠更好地開展議題式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兩段相同的短視頻,在短視頻中,主人公對待同樣的事情所表現的情緒有所不同,最后的結果也有所不同。然后再結合教材內容確定相關議題,讓學生共同討論情緒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以此引導學生認識情緒,合理控制情緒。
運用任務教學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任務教學法主要是以課程的內容和任務為載體,通過設計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對知識的深度理解,以此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全面發展。這是一種較為豐富的教學方式,在新課改標準下,要求教師遵循人本理念,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而任務教學法符合這一標準,可以將學生主體地位落到實處,促使學生主動學習。通過任務驅動可以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水平。
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定》這一節內容時,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對社會規則的理解,感受社會規則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價值,引導學生可以積極遵守生活中的共同規則,提高學生規則意識,規范學生在學校和生活中的行為,使學生在生活中和學校里可以做一個有包容之心、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圍繞主題,以規則入手,設計可執行的任務。
任務一:讓學生自主思考,先從班級里的規則出發,理解班規的重要性和實際作用。這一個任務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解讀,從班級這一“小集體”進行分析,闡述班規的重要性以及在班級里的實際價值,讓學生切身實地感受到規則在班級里的重要性。
任務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制定班規。設計這一個任務,主要是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和觀察能力。在小組討論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想法有所不同,大家會在討論中互相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組內成員集思廣益,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多條班規。在這一環節后,教師組織全體學生對不同小組的班規進行分類和總結,總結出相同的班規以及可實施的班規。通過這一任務,可以讓學生從自身、他人身上思考,制定可實施的班級班規,整個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主,充分展現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任務三:從班級走進社會,讓學生討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遵守的規則,并舉例說明。設計這一個任務主要目的是拓展學生知識視野,讓學生從課堂中走到生活中,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以此實現與教材內容的深度融合,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通過這三個任務的設計,可以實現課堂的高效學習。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會對社會規定進行思考和理解,同時通過最后一個任務,可以讓學生走向實際,了解生活中的規則,以此培養學生規則意識,使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道德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構建有效課堂可以全面發揮該課程的教育價值,使學生深度學習,進而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及法治觀念。具體來說,教師可開展微課教學、議題教學以及任務教學。如此,方能實現有效課堂的構建,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全面升級。
專家點評
關注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價值,摒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本文作者從實施微課預習、開展議題教學、運用任務教學法等策略出發,以實際的教學為例,努力用行動提高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效率,致力于打造高效優質的課堂,促進學生的思維進階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