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指引學生完成對知識點的深層次、多維度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當革新現有的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尋找全新的教學結合點,指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個性化能力的發展提升。本文對小學語文和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的意義進行分析,提出將兩者進行互動整合的關鍵策略。
將小學語文和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的意義分析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以及語文教學過程中,可結合互動教學,將兩者的德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在開展語文教學期間,可給予學生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學習感觸。小學道德與法治和語文教學均需要圍繞著立德樹人的標準,實現對學生良好的思想教育指導。因此從教學內涵以及隱性教育價值層面,兩者具備相同的出發點,均是一類促進學生思想、思維正向發展以及學科情感正向提升的教學活動,但是兩者之間如果缺少互動銜接就會出現重復教育或者教育覆蓋面不全、不廣泛的情況,為此可通過將兩者進行互動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有效的互動、補充、銜接,保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不存在重復教育、過度教育的情況,從而才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品質。
其次,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和語文教學進行整合,也能夠落實貫徹理實一體化的教育指導工作,具體來說,德育教育應當實現虛實結合、理實互動,可借助不同課程中的實踐教育元素,相互佐證、相互驗證其他學科課程中所包含的知識理論概念,通過將不同課程、不同學科進行互動銜接,能夠幫助學生在理實一體化學習探索過程中獲取到較為深層次的學習感觸,實現知識技能的正向遷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
小學語文教學融入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關鍵策略
深度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包含的道德與法治元素。要想將小學語文教學與道德法治教育進行融合互動,語文教師則應當找到相應的融合切入點和方向,立足于相關切入點來組織多元化的德育教育工作以及語文課程教學活動,為此語文教師需要深入細致地剖析在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包含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內容,同道德與法治教師進行交流、互動、溝通,明確在不同學年段、不同知識章節板塊所涉及的知識概念、知識內容,從而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進行有效互動整合。小學語文教師在此期間需要結合學生當前正在學習的以及已經完成學習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概念,將其與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相似的元素進行有效互動、結合,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整體學習思維,增強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解《北京的春節》相關文章課程期間,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聯系小學生在四年級下冊“感受家鄉文化,關心家鄉發展”課程,將四年級下冊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內容有效引入到本章節、本課時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將當地的風俗習慣、民間藝術、家鄉的發展與“北京的春節”相關文章的教學活動進行有效互動銜接,讓學生嘗試結合當地的風俗人文習慣特征,對北京春節以及家鄉春節中所包含的文化差異、文化習俗以及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進行探索。為此教師可開展論證探討活動,讓學生分別探討自身家鄉的春節習俗、春節禮儀,從而有效銜接在四年級下冊“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相關課程知識篇章,從而引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取到較為深層次的學習感觸。
開展實踐教學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引領學生完成對課程知識點的多維度、深層次學習,也應當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結合,從而才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期間獲取到較為深層次的學習感觸。在此過程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與語文教師可共同組織相應的綜合實踐教學活動,結合STEAM教育,銜接多元化的課程知識內容,引領學生在學習期間實現多方位能力、素質、思維的發展。在此期間,教師應當結合科學有效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革新當前的教育模式,完善教育手段,深度挖掘在小學語文與思政課程教學融合互動期間所包含的共性,將其中的實踐案例以更加形象、生動的形式向學生進行講解。
比如在完成對小學六年級上冊第2單元《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我的戰友邱少云》的講解之后,語文教師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可讓學生結合在小學五年級下冊第3單元“中國有了共產黨”以及“奪取抗日戰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相關課程知識單元,讓學生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實踐探索學習環節,教師可帶領學生進入到紅色文化博物館、紅色文化遺址,或者進入到烈士陵園來開展實踐探索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探索過程中,對其中的紅色文化精神以及革命斗爭精神進行學習探究,同時也可以引入我國富強發展的歷史,結合第一個五年計劃到新時期改革開放,國家“一帶一路”,實現繁榮強盛,銜接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相關課程篇章,將其中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課程知識,通過實踐案例以及影視資料向學生進行講解展示,從而在視頻資源潛移默化的教育指導下,實現對學生良好的思想教育引領,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對“開國大典”相關篇章的歷史意義,以及相關文章課程中所包含的內在文化思想、國家發展內涵向學生進行有效展示、講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找準兩者銜接互動的目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做到1+1>2的效果,不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學習負擔。因此明確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及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和方向,調整出發點和立足點來開展精準化教學指導是必不可少的,否則會導致教學工作的實際成效大幅度降低,根據此類狀況,小學思政教師與語文教師可設定共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案,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引領學生在學習期間進行深層次、多維度探索,比如可結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以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內容,從核心素養內涵層面,尋找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具體來說,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需引領學生實現語文思維、審美以及文化傳承意識的發展,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期間也包含社會責任、社會文化、社會發展、政治參與、人文信仰等相關核心素養內容,教師可以將相關核心素養作為銜接點,推動學生完成深層次的互動學習探索,以核心素養作為出發點完成融合設計,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結束語
總體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更加有效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元素,引領學生實現思維、素質、情感能力的綜合發展,幫助學生在學科互動探索期間實現長遠成長,應當具備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方向。教師之間應當開展交流合作,立足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及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核心能力的培養目標、培養指標,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深度探究,發散學生的思維、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和效率。
專家點評
跨學科融合是新時代下教育新的發展方向,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以實現更具綜合性和應用性的學習體驗。本文作者深度挖掘小學語文學科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立德樹人元素,在小學語文課堂創新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引領學生的綜合發展,同時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深度發展。
萬福元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上壩中心小學教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