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銀鶴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時代對于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科素養培養的呼聲越來越高,特別是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創新課堂教學策略變得日益重要.數學在小學教育系統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數學學科知識點晦澀、抽象,對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小學生而言,不容易理解,因此構建小學數學創新課堂勢在必行.文章首先探討了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新要求,然后闡述了當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問題,最后從教學模式創新的角度給出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策略,以期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保障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創新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從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來看,小學階段是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審美素養發展的初級階段.這時的小學生對外界充滿了好奇,遇見新奇之事就躍躍欲試.然而他們自身的生活經驗、學習技能十分欠缺,在學習數學這樣對抽象思維要求較高的學科時,普遍表現為不能深入理解知識并學以致用.將核心素養理念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能使得這一局面得到有效改觀.教師應遵循“雙減”政策與新課改要求,在課堂教學環節進行教學方法和角度上的不斷創新,加速學生在數學方面成長進步的進程.
一、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新要求
“雙減”政策的頒布與《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落實給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明確的方向,這意味著教師不能固守傳統理念,要注重優化和創新教學方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想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首先必須明確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新要求,如此才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教學策略.具體應包括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注重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以及教學實踐與學科的融合.新課改強調,教師應在設計綜合與實踐領域的教學活動中將學生能否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作為重中之重.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通過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密切聯系起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進而提升其綜合素養.
第二,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盡管當前不少小學數學教師意識到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也會圍繞核心素養培養開展教學活動,但由于在學科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往往會增加備課的工作量,也會增加學生的學習任務量.因此教師應積極貫徹“雙減”政策和新課標理念,進一步創新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模式和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首先,“雙減”政策和新課標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教師對新教育理念的踐行并未達到“知行合一”.大部分教師會深入理解教育理念,通過書籍、培訓活動、網課等積極探索新的教學形式,但是多數教師并未嚴格按照新教學形式的實施步驟開展教學工作,在結合學生學情進行課堂教學策略的創新時依然“換湯不換藥”,通俗點來說看起來是在運用新型教學模式在授課,但依然留有傳統教學模式的痕跡,諸多小學數學教師并未根據不同的知識點采用差異化的教學方式.這嚴重影響了核心素養視域下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甚至會導致教師缺乏人格魅力,引發學生無心學習的現象.
再次,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十分欠缺.盡管核心素養視域下,許多教師頗為認同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踐行,但由于大部分小學生十分依賴教師和書本,長期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中,這導致他們在數學學習中一直充當著參與者、學習者、執行者等角色,無法從根本上將自己轉變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翁”,導致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他們的自主學習動機十分欠缺,這是需要全體師生共同努力改變的一大現狀.
最后,教學評價流于形式.傳統教學模式下,“考試成績”是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環節的唯一標準,不少學生也適應了這種評價模式,課上課下都在做題,這很容易導致學生出現綜合能力難以提高的現象,這也是阻礙小學數學教育改革進程的一大重要因素.通過調查發現,教學評價環節在整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是一種“形式大于意義”的存在,多數教師都通過考試或者提問的方式來檢測學生對于概念的掌握以及知識的運用情況,學生只需死記硬背便能順利過關.豈不知,這樣的評價方式無益于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久而久之,會限制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直觀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創新課堂教學策略
(一)深化教師對數學核心素養理念的理解,踐行“知行合一”教學形式
“讓核心素養落地”是課標修訂的工作重點.首先,學校必須深化教師對數學核心素養理念的理解,引導其在課堂教學中踐行“知行合一”的教學形式.一方面,學校要制訂以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為主題的培訓和教學研究內容體系,不僅要讓教師明確什么是核心素養及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的價值有哪些,還要針對如何在培養具體專項素養方面創新教學設計提供指導性的意見,幫助教師踐行“知行合一”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數學教師應從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中對比分析兩種教學理念的特點,徹底意識到新教學理念對于學生數學綜合水平的提升作用,進而對現有的教學環節和教學形式進行反思.唯有如此,才能促進教師在課堂中高效地實施“知行合一”的教學形式.
(二)立足教材,結合學生學情,創設多元化教學模式
1.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智慧課堂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融入人工智能技術,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形式,打造集自動化、個性化、生態化為一體的智慧課堂,從而訓練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直觀想象能力.在智慧課堂中,學生會通過3D模型、圖片、視頻等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了解代數與幾何的本質,從而為自己的學習搭建起支架,促進自身快速理解并消化數學知識.
例如,在講授“位置與方向(二)”這一課的時候,教師首先可通過智慧平臺為學生提前傳送預習任務并給出一張地圖,讓學生根據學過的知識在地圖上判斷東、南、西、北.預習任務應是教師所設計的練習題,目的是檢測學生對有關“位置和方向”的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其次,教師可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來對學生做題的正確率、速度、疑難知識點等進行統計和分析,從而根據已經掌握的這些信息制訂出科學的教學方案.再次,教師可通過智慧平臺針對“位置與方向”相關知識創設虛擬教學情境,一方面可設計一些實際問題直觀地展示和實現“位置與方向”從形象到抽象的轉化;另一方面可利用智能終端,讓學生通過智能終端看臺風的路徑圖,明確“方向”“距離”兩個要素的概念、原理,引導他們用語言描述臺風的移動路徑.最后,教師可在課堂上利用智慧平臺通過視頻、動畫、方位圖等形式為學生講解習題.針對有爭議的問題,教師也可借助智慧平臺來開展小組討論活動,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并通過繪圖、測量、推理、驗算等方式去證明自己的數學結論.
2.引入生活化素材,創設教學情境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小學數學知識只有被應用于具體的生活場景中解決一些現實問題,才會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教材中的例題、圖片大多源于現實,數學綜合實踐活動都圍繞著生活化的場景和素材展開,只有將小學數學教材與生活進行全方位結合,知識教育才能真正發展為素養教育.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化素材,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來增強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實踐能力、邏輯分析能力.
例如,在學習“生活與百分數”有關知識時,教師可引入銀行存款這一生活化的素材來讓學生從本金、利息、利率等角度去理解百分數的概念和運算方法,鼓勵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以及“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這一計算模型來解決銀行存款問題.為了提升學生對該問題的進一步認知,教師可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調查各大銀行的利率,制成利率表,這樣學生便能快速明確百分數的實際意義.再者,由于商場的一些大促銷活動都會涉及百分數問題,教師可在課堂上創設出商場購物的真實場景:“某商場為回饋廣大新老客戶特開展了一次規模和力度很大的促銷活動,全場商品7.5折,其中一位顧客買了一條原價500元的裙子,那么這位顧客最終需要付多少錢?”利用這種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學生可很快熟練運用百分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積累生活經驗.
3.開展小組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
組織小組學習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構建學習共同體,將數學學習變成集思辨性、探究性、自主性學習活動.在開展小組學習活動中,每一名學生都要在學習小組中發揮自己的光和熱,都會成為某一學習任務的實踐者,對于查找資料、實踐調查、數據統計、分享交流等都有著明確的分工,在小組中學生可針對核心內容大膽發表個人的見解和觀點,學會取長補短.
例如,在講授“扇形統計圖”這節課時,由于這部分知識非常考驗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運算能力,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展開課堂教學活動.教師應幫助學生創建學習任務,給學生提供“題目清單”,讓小組成員在其中選取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包括統計學生喜歡聽的歌曲類型、一個月內晴天陰天統計、某月各個品牌空調的銷售額等,要求各小組學生針對自己選中的題目開展實踐調查活動,讓學生在完成數據統計、數據整理、圖表繪制等任務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實踐應用能力.如要完成“5月份某電器賣場內各品牌空調的銷售量統計”這一任務,學生一定要先去調查賣場內所有的空調品牌,掌握5月份它們的銷量情況,然后對數據進行統計、整理,最終畫出扇形統計圖,讓人一看便知哪種品牌的空調賣得好.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學生能夠放下書本、走出課堂,在不斷與人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思想、提高思維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三)以導學掃清教學障礙,提升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1.創設導學情境,激發自主學習意識
創設豐富多樣的導學情境,可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師可試著將微課融入課堂導學環節,通過微課在課堂中創設游戲情境、故事情境、比賽情境等豐富多樣的情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認知,形成一種自主學習意識,從而更好地進行課后復習、課前預習.
以“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一課的導學為例,課前教師可以微課的形式制作導學視頻:“動物王國的國王要過生日,請來了樂隊,有550只陸地動物,400只兩棲動物,國王一共請來了多少表演者?”小學生都喜歡動物,教師可利用這一點來創設趣味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探索參加表演的動物總數量的基礎上試著去計算萬以內的加減法.視頻播放完后,教師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反應、思考的時間,最后向學生展示“550+400=950”.這種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有效縮短了課上教師導入主題的時間,進一步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2.規劃導學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和中學生相比,小學生的自制力十分欠缺,在課堂上很容易走神.為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全面了解班級學生的數學興趣、愛好、學習基礎能力等,然后根據這些規劃導學案,讓學生明確自己在某一個階段該做什么、該怎樣去提升自身的薄弱點,從而幫助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如此,教師再在課堂上總結、歸納已經學過的知識點時,學生就能靈活應對,從而使課堂教學質量大大提高.
例如,在教授“倍的認識”一課時,教師要先明確這三方面的教學目標:一是讓學生理解“倍”的概念;二是如何通過創新教學方式促使學生掌握“倍”的計算方法并能算出“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三是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比較以及實操來體會這部分知識中的“變量”與“不變量”之間的關系.結合以上內容,教師可設計出這樣的導學案:一是讓學生熟讀課本內容,用鉛筆給不了解之處做標記;二是用10分鐘時間思考并解決3個3是多少、4個2是多少以及5個5是多少,讓學生思考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之間有何關聯;三是讓學生嘗試計算3×3,2×4,5×5的答案,并寫下具體的計算思路,倘若算不出來,就讓學生寫下原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導學案逐漸加深了學生學習的深度,使學生能迅速找到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從而實現自主學習,減少了數學學習的盲目性.
(四)彰顯教學評價環節對于小學數學課堂的促進作用
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學評價環節能夠對小學生在數學創新課堂上高效率地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意識分配規律以及學生面對不同教學形式時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效果,制訂完善的小學數學創新課堂評價機制.教師要及時看到學生微小的進步,及時用考核評價表的方式記錄下來,幫助每名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還要從課堂測驗、提問、組織小組討論活動等方面及時地創新教學模式,讓教學評價成為學生成長的有力支撐.另外,教師可制訂集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小組評價、家長評價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令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身在數學學習上的優勢和薄弱環節,從而制訂清晰的學習目標.
結 語
綜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逐漸成了小學數學創新課堂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不斷結合教學經驗創新教學模式,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策略.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重視數學教學評價反饋環節,通過制訂科學、合理的創新課堂評價機制,讓核心素養得以落地.唯有如此,這樣的創新才是有意義的,才能循序漸進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楊秀清.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探討[J].智力,2023(03):111-114.
[2]楊惠寧.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3(02):87-91.
[3]肖垟.核心素養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99):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