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昱
(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0)
新時期,娛樂行業呈現出了極為猛烈的發展勢頭,快餐文化給人們所帶來影響日益顯著,大力發展傳統文化勢在必行。事實證明,無論是音樂、舞蹈還是文學作品,均具有傳達藝術的功能,與舞蹈、文學作品相比,音樂能夠在傳達藝術的基礎上,寄托作曲家、演奏者內心深處的情感,使聽眾產生共鳴。雖然琵琶、中阮已誕生數千年,但唐朝之前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唐朝后才逐漸成為主流。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在鼎盛的唐朝,中阮的獨奏曲目也十分有限,多數情況下,中阮均作為演奏批判曲目的樂器而存在,這也是其演奏手法、技巧和琵琶高度重合的主要原因。本文以琵琶、中阮的發展史為落腳點,針對二者在演奏技法方面所存在異同展開深入討論,以供參考。
琵琶不僅是彈撥樂器之王,同時還是民樂之王。現有琵琶均為木質,其音箱外觀呈半梨形,音箱上方裝有四弦,其材質以尼龍、鋼絲或鋼繩最為常見。用琵琶演奏樂曲時,演奏者需要豎抱琴體,以左手按弦,用右手彈奏。雖然琵琶誕生的時間極早,但直至唐代才得到快速發展,翻閱關于唐代的文獻不難看出,盛唐時期,無論是皇帝、大臣還是普通百姓,均十分喜愛琵琶,琵琶演奏方式也因此而變得更加多元化。白居易曾在《琵琶行》一詩中,用寥寥數語描繪出了琵琶的音色,而在其所創作其他古詩中,同樣能夠窺見阮的身影,例如,掩抑復凄清,非琴不是箏。
中阮屬于典型的撥奏樂器,其外形和琵琶的相似度極高,整體呈圓形,可以細分為琴弦、弦軸、琴身、琴頸、琴頭五部分。關于中阮的資料最早能夠追溯到秦、漢兩朝,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阮的種類也逐漸增加到五種,分別是低音阮、小阮、中阮、大阮、高音阮,在上述樂器中,本文所討論中阮的出鏡率最高,這主要是因為中阮具有十分優美的音色,使用其所彈奏樂曲往往能夠營造出令人神往的美好意境,即使是在合奏樂曲中,中阮也能夠憑借獨特且圓潤的音色,迅速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使聽眾產生共鳴。研究發現,現階段,演奏者已經能夠用阮成功演奏出次音聲、次中音、中音和高音四個聲部,業內人士則以此為基礎,將軟劃分成四個音部,依次為小、中、大阮及高阮,其中,使用范圍最為廣泛的仍然是中阮。
古代,一切需要演奏者抱著演奏的樂器均被稱作“批把”,一般情況下,前方彈奏稱作批,后方撥彈稱作把。直至魏晉,“琵琶”一詞才正式出現,與此同時,琵琶所描述的對象逐漸縮小為特定的一種樂器,“阮”這一稱呼則誕生于唐朝,目的是紀念竹林七賢——阮咸。本文所討論琵琶、中阮均為需要演奏者抱著并使用右手進行彈奏的樂器,作為在民族樂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樂器,二者既具有鮮明的風格,同時又在演奏技法上具有極高的相似度,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琵琶往往需要通過彈挑的方式演奏,右手技法的重要性有目共睹。雖然右手指法較為固定,但要想使用琵琶演奏出悠揚、發人深省的樂曲,對演奏者能力所提出要求極高。琵琶的結構、流派及種類相對較多,這也決定了其右手演奏技巧較中阮更為復雜,現有演奏技巧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技巧為彈挑、輪指,另外,演奏者還可以結合樂曲特點、自身情況,在演奏期間酌情加入撫、滾和飛等技巧。在用琵琶演奏樂曲時,演奏者應將右手食指、拇指交叉,使二指和虎口形成橢圓形,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每個手指對音符進行線性排列。
上文所提及挑是指右手拇指的指尖接觸琴弦,通過向右挑弦的方式,使琵琶發出對應音節的動作;彈是指用右手食指的指尖接觸琴弦,左彈琴弦,使其發出聲音的動作;撫是指用右手中指撫進琴弦;滾的彈奏技法和夾彈完全一致,簡單來說,就是使用挑、彈的方式撥動琴弦,通常作六聲或是八聲;飛是指用右手無名指的指尖飛出琴弦的動作。
通過調查能夠發現,國內多數專業院校均已開設中阮演奏專業,參考中阮特點所創作獨奏曲的數量逐年增多。中阮的琴身呈圓形,包括背板、框板及面板三部分,其中,面板上方設有出音孔。琴頸與指板相連,指板表面設有24 音品。不同種類阮的音域、定弦均有所不同,低阮通常憑借四度關系進行定弦,小、中、大阮則憑借五度關系進行定弦。中阮具備中音樂器的全部特點,例如,音域寬廣、余音綿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阮的演奏技巧均極為簡單,但近幾年,業內人士紛紛選擇對該樂器進行創新,與之相關的演奏技巧也因此而變得更加豐富。目前,該樂器的優勢演奏技巧已增加至三十余種,包括但不限于劃、輪、彈、掃和搖等。由于樂曲并未對中阮演奏技巧提出明確要求,因此,右手演奏期間,演奏者既要對所演奏樂曲的內容進行聯想,還要結合自身見解,重塑樂曲所表達的內容及情感,靈活運用不同演奏技巧,使演奏效果達到預期。以《滿江紅》為例,在演奏該樂曲時,應根據不同情節調整演奏技巧,準確把握樂曲情感,重點關注滑音部分,通過自然減弱的方式,保證滑音過渡流暢。由此可見,演奏者應對右手演奏技法具有系統且全面的了解,針對樂曲內容采取恰當的技巧及處理手法,從而為聽眾營造相應的氛圍,使中阮所具有表現力得到凸顯。
1.相同點
分析琵琶、中阮發展史能夠發現,二者均具有派生性的特點。作為彈撥樂器的分支,中阮和漢琵琶之間存在著極為緊密的聯系,有研究指出,中阮的前身即為漢琵琶,雖然隨著時代的更迭,二者均形成了鮮明的曲風和特點,但在彈奏技法方面,仍然存在諸多的相同點。其一,中阮的指彈技法與琵琶指法極為相似,均包括挑、彈兩種,但琵琶更側重于輪指。演奏開始前,演奏者先要將右小臂靠近琴身,以小臂為支撐點,保證右手平衡,演奏過程中,時刻控制手腕狀態,確保手腕能夠發揮出中心支點的作用。由此可見,琵琶、中阮在演奏要求、指法命名方面,均具有高度相似性。其二,樂器演奏期間,既不存在完全的放松,同時也不存在完全的緊張,只有準確把握二者的關系,才能確保演奏效果達到預期。在彈奏琵琶、中阮時,彈奏者右臂、右手肌肉均處于輕微收縮的狀態,但要視情況調整肌肉緊張程度,避免由于肌肉過于僵硬,導致各部位通暢感、協調感下降,進而使演奏效果受到不利影響。換言之,琵琶、中阮均要求演奏者右手處于放松與緊張并存的狀態,因此,在日常練習時,演奏者應重點關注三方面內容,首先是坐姿、右側手臂、手腕及手指姿勢正確,其次是放松手腕及手指,同時避免其他關節過于僵硬,最后是酌情調整演奏力度,為演奏效果提供有力保障。
2.不同點
(1)流變趨勢不同
早期,琵琶多采用撥、彈等演奏技法,唐代,琵琶的地位不斷提高,其彈奏技法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受阮咸演奏技法影響,傳統的撥片彈奏逐漸被靈活多變的手指彈奏所取代,與此同時,抱琴方式也由橫抱演變成豎抱?,F階段,琵琶演奏者普遍使用手指彈奏琵琶,撥片彈奏法已退出歷史舞臺。中阮的彈奏歷史則與琵琶不同,秦漢時期,中阮演奏者的抱琴方式多為豎抱,彈奏技法則以手指彈奏為主,魏朝,中阮抱琴方式逐漸轉變為橫抱,同一時期,撥片彈奏逐漸取代手指彈奏,成為中阮的主要演奏技法。由此可見,撥彈、指彈均具有豐富的歷史,相關演奏技巧也隨著藝術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加成熟,其中,撥彈的優點在于通過該法所彈奏出樂曲往往十分輕快、悅耳且富有彈性,能夠給聽眾以激情四射、活力十足之感,指彈的特點則表現為音色流暢、悠揚,能夠使聽眾身心倍感愉悅,演奏者可以通過多變的指法,營造出美妙而恬靜的意境,確保樂曲背后蘊含的情懷能夠得到準確傳遞。
(2)基本技法不同
作為彈撥樂器的代表,琵琶具有音域寬闊和音色優美的特點,演奏者右手技法往往決定了樂曲的演奏水平,對現有右手技法進行分析可知,在諸多技法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技法為輪指。輪指演奏期間,演奏者極易出現指力松散、聲音不均和手臂僵硬等問題。導致上述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是演奏者過度追求肌肉的用力或放松,要想解決該問題,關鍵是要重視指尖感覺,演奏者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訓練指尖的感覺:第一步,放松手臂及身體其他部位,使指關節呈現出最為自然的狀態,在該狀態下進行輪指,保證各指尖與琴弦充分接觸,放松肌肉、韌帶及指關節,為后續訓練提供良好條件。第二步,用指尖接觸琴弦,了解指尖與琴弦之間的阻力。第三步,彈奏樂曲,控制阻力大小及摩擦時長,盡量避免出現雜音。
中阮右手彈奏以彈挑為主,掃拂、雙彈和雙挑為輔,不同樂曲所適用彈奏技法往往有所不同。撥片的過弦速度通常分為慢速、快速兩種,過弦速度較慢時,中阮所發出聲音相對柔和,隨著過弦速度的加快,中阮音色將由柔過渡至剛。按照演奏者手部動作可以將演奏技法分成壓撥、擊撥和滑撥三種,琴弦與撥片接觸面的大小、接觸角度以及接觸力度,均會給音色產生影響。中阮右手彈挑演奏期間,應注意以下幾大問題:其一,控制彈挑力度,以免由于琴弦、撥片接觸面積過大而產生雜音。其二,避免節奏出現彈長挑短的情況。其三,精準控制手腕力度,避免手腕肌肉過于僵硬,致使右小臂呈現出拉鋸或切割的狀態。其四,“彈”這一動作的發力方向為順時針,難度相對較小,挑的動作為逆時針,控制肌肉力度的難度極大,日常練習時,演奏者應根據不同技法的特點調整右手動作,通過避重就輕與避輕就重相結合的方式,使不同動作的發音高度統一,由此保證彈奏效果。其五,避免右手拇指關鍵過度下凹或是手腕過平,這是因為以上動作均會增加撥片彈線的阻力,導致中阮所發出聲音干澀。
近幾年,隨著認識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人將目光轉向民族樂器,這也為民族樂器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條件。經歷數次改革后,中阮成功擺脫“琵琶衍生樂器”的稱號,在音樂領域的地位也有所提高。通過對阮樂發展史進行分析不難發現,作為阮樂藝術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右手演奏在推動阮樂藝術發展方面,具有無法被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見,有關人士應以既有演奏技法為基礎,根據樂器特點、聽眾需求,對演奏指法進行創新。除此之外,以制造演奏工具為生的專業制造者的出現,同樣為琵琶、中阮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以往,演奏者普遍使用自制撥片或指甲演奏,演奏效果往往難以達到預期。專業人員則可以針對每位演奏者所提出需求,對符合實際情況的材料加以選擇,借助先進器材加工并打磨工具,從而獲得符合演奏者心理預期的撥片、人造指甲,使其演奏水平大幅提高。但要注意一點:雖然右手演奏技法始終處于飛速發展的狀態,但仍有進入瓶頸期的可能,要想避免該情況出現,應準確把握撥彈、指彈所存在局限性,對相關指法進行調整或創新,與此同時,根據琵琶、中阮的特點,創作相應的作品。綜上,作為琵琶、中阮演奏的基本技法,撥彈、指彈均已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體系,在多元化趨勢越發明朗的當下,對撥彈、指彈進行創新的重要性有目共睹。未來,業內人士應將重心放在技法創新上,通過互相促進、互相借鑒、互相吸收的方式,使二者得到穩定且快速的發展,在深挖演奏內涵、增加藝術實踐價值的基礎上,為彈撥樂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近幾年,作為我國傳統樂器的琵琶、中阮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隨著獨奏音樂作品數量的增多,二者在樂隊演奏中所處的地位也較以往有所提高。然而受認識、能力水平制約,對右手彈奏技法進行創新的工作尚未取得預期成果,若不盡快解決該問題,將限制琵琶、中阮更進一步的發展。本文便以右手彈奏技法為落腳點,圍繞琵琶、中阮之間所存在的異同展開了討論,希望能夠為日后創新彈奏技法等工作提供幫助,使傳統樂器得到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