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怡
(太原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山西民間舞蹈是山西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可統計的山西民間舞蹈有二百三十余種,其中多個類別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其對山西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隨著國家對學校教育中的傳統文化的逐漸重視,并不斷將美育納入學生考核范圍,山西的舞蹈教育工作者開始科學地在兒童中推動山西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并將促進兒童在舞蹈中傳承山西文化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眾所周知,兒童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傳統舞蹈教育中的“口傳身教”更適合培養舞蹈專門人才,屬于舞蹈精英教育,并不能滿足當下學校以傳承文化、發展素質為目的舞蹈藝術教育需求。不當的方法很難高質量地促進山西民間舞蹈在兒童中的傳承與發展,更不能通過山西民間舞蹈促進山西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基于此,本研究以兒童身心發展理論為依據,對不同類別的山西民間舞蹈動作進行有選擇、有針對性的分析,從而挑選出適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山西民間舞蹈,為山西民間舞蹈在兒童中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參考。
發展心理學是對人一生的發展進行探索的學問,其研究內容包括身體發展、認知發展、心理社會性發展三個領域。這三個領域相互交織,影響人的一生,每個領域的發展對人而言都至關重要。身體發展包括動作技能、感覺能力、身體、大腦和健康方面的發展,它的發展對其他方面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比如,聽力不好的孩子可能在語言方面發展比較緩慢。認知發展涉及語言、思維、記憶、推理、創造力、學習和注意力等心理能力,這方面的發展與身體發展有密切聯系。語言表達能力依賴于大腦和嘴部的生理發展,語言表達不好的孩子可能會被他人消極對待,從而影響自我價值感。心理社會性發展包含人格、情緒及社會關系的發展,它影響著身體和認知方面的功能的發揮。比如,焦慮的情緒可能會導致當事人難以完成某項工作或完成效果不佳。他人的支持有利于緩解焦慮情緒,降低人在應對壓力時產生的對心理及身體的潛在負面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即嬰兒期、幼兒教育期、游戲年齡期、學校年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中年期、成年后期。他強調文化對個體發展的重要性,認為:“人類有一個長期的童年,文明化使得童年期更長。漫長的童年造就了人的技術化和精神藝術化,但它同時也給人留下了終身不成熟的情感。”[1]兒童期的不健康發展會導致成年后的心理障礙,所以,對于兒童的任何一種教育都必須建立在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要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動作”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是人最原始的交流方式,通過動作,兒童不僅能學到技能,更能進行情感的交流,動作訓練是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有效手段。
本文主要針對5-12 歲即學校年齡期的兒童進行分析。這一階段的兒童的骨骼、肌肉、神經系統不斷發展,有意識地對這一階段的兒童進行動作訓練可以提高兒童對自己肢體的掌控能力,使兒童更好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動作練習能提高兒童的身體平衡能力,平衡能力可以為兒童提供多種運動技能的支持,是完成奔跑、跳躍、投擲等技能的基礎。舞蹈動作中大量的動作重心轉換及半腳尖訓練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兒童的身體平衡能力,促進兒童感覺能力的發展;動作練習還能增強兒童的身體柔韌性。良好的柔韌性不僅可以使兒童身體形態舒展優雅,還可以使他們更好地完成踢球、翻跟頭、過障礙等動作,舞蹈中對軀干及四肢的柔韌性進行訓練的方法有很多,針對不同類別或需求的兒童有目的性地進行一定的柔韌性訓練,可以大大增強其身體的柔韌度,使身體得到更好的發展;動作練習也能提高兒童身體的敏捷性。敏捷的身體可以使兒童在游戲或者比賽中快而準確地躲避對手。舞蹈中對角線動作及各種節奏、形態的步法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兒童身體的協調性及敏捷性,從而大大增加兒童身體的靈敏度,促進兒童的腦部發展;動作練習還能增強兒童的身體力量。隨著年齡逐漸增長,良好的身體耐力及肌肉力量對于兒童十分重要。舞蹈動作屬于有氧運動,其除了可以增強兒童的身體力量外,還可以很好地增強兒童的肺活量,且舞蹈中還有大量涉及核心訓練的動作,這些動作也可以非常有效地增強兒童的身體力量,促進兒童身體健康的發展。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5-12 歲的兒童正處在具體運算階段,心理運算開始參與解決具體實際問題,信息加工速度較之前有明顯提高。動作練習有助于提高兒童的分類能力,從而促進其邏輯思考能力的提升。舞蹈中的動作根據性質可分為多類,這些動作中的元素有一定的規律,如速度、時間、力量等,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兒童進行這方面的動作訓練,可以從身體感知方面快速提升兒童對事物的分類能力,進而促進其邏輯思考能力的發展;動作練習可以幫助兒童很好地理解空間關系。舞蹈動作的訓練首先是方向及高低位置的練習,其次是個體空間與一般空間的個別練習。個體空間主要訓練兒童做動作時的路線,而一般空間主要是兩人或多人之間的配合,是一個小空間與一個相對大空間的認識與實踐。這樣的動作練習可以使兒童從不同層面理解空間,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漸向他人說明一個動作的運動軌跡,進而將這種能力轉換到說明一個物體的具體位置上。
學校年齡期兒童正處在埃里克森人生發展階段的第四個階段,主要心理表現為“勤奮對自卑”,這期間各種能力的發展對兒童形成積極的人格、穩定的情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質感的舞蹈動作蘊藏著不同的情感,這種通過肢體動作釋放情感的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調節兒童身體內的能量。一個堅定有力向上的舞蹈動作可以使兒童充滿自信,這種積極能量的釋放有助于兒童獲得成就感,從而促進他們更加積極地完成任務、承擔責任并與他人合作,進而獲得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一個輕柔的擁抱可以使兒童感受到溫暖,這種溫暖的感受不論來自哪里,都能很好觸發兒童的共情能力。類似這樣可以激發共情的動作還有很多,不管這個動作是溫暖的、沮喪的還是激動的,都可以使兒童認識并體驗情緒,從而使兒童更加理解自己內在的心理狀態并有能力對其進行正確處理。
隨著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山西舞蹈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山西民間舞蹈在傳播方面較之前有了較大發展,讓更多人見到并認識了山西民間舞蹈,但目前的傳播針對的僅僅是進入非遺名錄的舞蹈,傳播對象主要是職業舞者,這不足以促進山西民間舞蹈的持續發展。因此,需要在普通民眾中對其進行多樣態的普及推廣,讓其真正回到人民中,服務于人民,傳承于民間,發展于時代。“兒童”這個群體作為社會民眾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著超強的學習能力,更是能夠實現傳播、弘揚、發展山西民間舞蹈的可塑對象。
要促進山西民間舞蹈在兒童中的傳承與發展,就必須對現有山西民間舞蹈進行風格篩選、動作分析,從而找到適合兒童學習的山西民間舞蹈動作。其次,要對舞蹈背后的民俗、傳統、民間故事進行整理歸納、總結篩選,在教授舞蹈動作的同時把這些內容傳授給兒童。除此之外,在教授舞蹈的過程中,還應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地區特色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使山西民間舞蹈真正成為可以服務于兒童發展的藝術文化傳承項目,同時使山西民間舞蹈在兒童中得到良好的傳承。
筆者通過對現存山西民間舞蹈的整理、分類,挑選出小花戲、腰鼓、龍燈、蝴蝶舞、踢鼓子秧歌、二鬼摔跤、牛斗虎、霸王鞭、渾身板、跑旱船等舞蹈作為學校年齡期兒童學習山西民間舞的主要內容,這十種舞蹈涵蓋了山西民間舞蹈的所有大類,可以較為全面地推動山西民間舞蹈在兒童中的普及。
從動作習得的角度出發,筆者再從上述十種舞蹈中抽取了小花戲、腰鼓、龍燈、蝴蝶舞作為主要學習內容。這四種舞蹈動作質感豐富、表現形式多樣,可以達到通過舞蹈學習使兒童身體獲得鍛煉的目的。比如,腰鼓舞中的擊鼓動作除了左右敲打外還涉及身體各維度的動作及對角線動作,這些動作的練習可以有效提高兒童身體的敏捷性和協調性。其中的雙人對鼓還能達到協作學習的訓練目的,對兒童社會性發展有積極作用。
由于傳統組合性訓練方式動作難度大、練習時間長,并不適合用于對這一年齡段的兒童進行教學。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在多年的教學研究實踐中總結出一套山西民間舞蹈動作教學法(5-12 歲兒童適用)。教學法分為三大部分(動作層面),第一部分對用于教學的民間舞蹈動作進行解構,在保持原有風格體態的前提下提取其中最具特色的動作進行重點教學,對簡單易學的動作保持原有形態不變,對難度較大的動作進行修改使其簡化(不失去原有動作形態特征)。第二部分將所學動作進行組合編排,或以舞蹈作品形式呈現出來。第三部分引導兒童用學習過的動作通過節奏變化、動作疊加等方法創造出可以表達自己內在感受或喜好的新動作。這樣的教學手段既可以充分利用動作的性質促進兒童身心的發展,同時還培養了兒童的創新意識,為幫助兒童在日后創作出更好的山西民間舞蹈作品提供了機會。
在山西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中,“文化”是核心內容,任何一種脫離鄉土人情、風俗習慣的藝術形式都是沒有生命力的。在山西民間舞蹈學習過程中,重點是通過動作使兒童獲得身心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們絕不能忽略舞蹈背后的文化對兒童的深遠影響。在筆者總結的教學法中,除了動作的習得部分以外,還融入了舞蹈文化背景的教學,使兒童全面認識山西民間舞蹈并了解山西的風土人情,力爭使每個兒童都成為宣傳山西的小能手。在動作習得部分,由于教學時長的問題,筆者只選擇了四種舞蹈進行教學,但在文化傳播方面,筆者會在教學中對十種舞蹈一一進行賞析、講解。具體在教學中,會將同一地區、鄰近地區或使用同一類型音樂的舞蹈進行歸類合并教學,簡單說就是在教學中由一個舞種引出另一個舞種。如“小花戲”廣泛流傳于晉中地區,“二鬼摔跤”也廣泛流傳于晉中地區,通過地域這個共同特征,在教授小花戲的過程中引入二鬼摔跤,從而切入二鬼摔跤的教學。這樣一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學生不僅能完成舞蹈實踐學習,還能從更寬廣的角度認識山西民間舞蹈,認識山西文化。
有言道,“華夏文明看山西”,看的就是山西厚重的歷史和勤勞淳樸的民風。山西文化源遠流長,舞蹈作為其中的一個小分支,雖不能承載山西文化的所有品質,但也足以呈現山西文化的原本風貌。山西民間舞蹈最輝煌的時期之一便是近代“黃河派”的出現,它表現了華夏兒女的樸實醇厚,體現了華夏兒女尋根鄉土的執著,“黃河派”舞蹈蘊藏了無窮的民族力量,這種力量很難用文字或語言表達,更多的需要人們感受與融入,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優秀作品的精髓,把這種民族力量通過山西民間舞蹈帶給兒童,使他們真正在意識形態方面通過舞蹈理解身為中國人的責任與自豪。
山西民間舞蹈的傳統表現形式與經典劇目的良性傳承在兒童身上可以充分實現,通過在課堂中對不同類別的民間舞蹈進行賞析、講解,可以使兒童較為全面地看到、聽到山西文化的精髓,在理解文化的基礎上對有代表性的舞蹈劇目進行學習,使山西民間舞蹈得到良好的繼承。在兒童認識并掌握山西民間舞蹈的過程中,不同學生由于學習背景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就會形成對山西民間舞蹈的不同理解與認識,從而產生不同于以往的舞蹈動作形態與表現方式,這會成為山西民間舞蹈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兒童與山西民間舞蹈是相互支持、互為促進的關系,兒童通過學習山西民間舞蹈使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山西民間舞蹈通過兒童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從而更好地實現山西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