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邁
(西南大學 重慶 400715)
民間健身舞蹈是一種反映了民族生產生活方式與性格特征的特色文化活動,它創造性地開拓思維,把廣受人們喜愛的民間舞蹈與健身操動作二合為一。“翻山鉸子”是一種流傳在四川巴中地區平昌縣的民間舞蹈,是一種一邊揮舞一邊擊打鉸子的舞蹈。與其他民間舞蹈有所不同,翻山鉸子具有明顯的地區傳承特性,而且其形成與發展是以小規模師徒傳承模式為主,并非大范圍傳承。現如今,傳統課間操過于單一,學生參與度不高,為了促進學校課間操的開展,提高學生的鍛煉興趣,我們應該對傳統健身舞進行創新,從而使特色課間操在學校得到推廣。
課間操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響應國家“陽光體育”的號召,讓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激發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從而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傳統的跑步、廣播體操等課間活動已不能滿足中小學生的發展需要,需要多元化的課間舞來增強學生的鍛煉積極性,“翻山鉸子”已經從原生態舞蹈發展成受人們喜愛的集體舞蹈,并且形式多樣,如果能將它有效融入到中小學課間舞中,不僅可以推廣民間舞蹈,弘揚并傳承民族文化,還能激發學生的鍛煉積極性,吸引學生參加課間舞活動,促進課間舞活動的開展。
中小學生課間操都以規定的廣播體操的形式來演繹,大都形式單一,沒有創新性,并且沒有因地制宜,每個學校的健身操內容都差不多,長此以往,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逐漸失去興趣,并且也凸顯不了學校特色。老一套的練習模式已逐步被淘汰,特色課間操在中小學逐步盛行。“翻山鉸子”特色課間舞主要體現在它的舞蹈風格、道具的使用、隊形的變化等方面,其中,將道具運用到課間舞中豐富了舞蹈的形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翻山鉸子”融入到中小學生課間舞中不但可以讓多數學生認識到校園集體舞的作用,改變對課間舞不積極的態度,還可以豐富課間活動的風格、內容、組織形式,并起到鍛煉的效果。
課間操是中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主要的放松身心的方式,一般會在上午課間進行。課間操舞不同于其他舞蹈,其要求具有簡單均衡的節奏,動作方面需要以簡單重復為主,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表演性。因此,在民間健身舞的編創中,必須以這些性質為基礎。“翻山鉸子”是一種保留傳統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具有很強的民族風格特點,它的舞蹈動作具有重復性,動態具有對稱性,節奏具有均衡性。從民間健身舞編創特點和“翻山鉸子”的風格特征來看,這兩者之間是具有一定的相容性的。
1.“翻山鉸子”的歷史進程。“翻山鉸子”起源于原達縣地區平昌縣(今屬巴中市)七澗巖,新中國成立前主要流行于平昌和相鄰的營山縣部分地區,新中國成立后逐漸擴展到鄰近的渠縣、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在清朝同治年間,出現了將帶子系在鈸子兩端,將其甩起后進行前、后、左、右以及胯下的擊打并伴有相應的節奏的表演形式。到了解放初期,其被用于嫁娶以及祝壽等活動中。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翻山鉸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一方面,其突破了傳統的表演形式,出現了高臺鉸子,舞蹈動作與表演形式也逐漸豐富起來;另一方面,伴奏音樂不再以單一的鉸子為演奏樂器,增加了嗩吶、鑼鼓等樂器,這些樂器共同融合在演奏中。翻山鉸子在表演時呈現出深情而歡快的旋律,充滿著四川地區巴人的鄉土氣息。表演隊伍一般由五個人組成,一人負責表演,二人使用嗩吶進行伴奏,一人負責大鼓,還有一人負責小鑼鼓。翻山鉸子在表演的時候不僅是舞蹈和樂曲的表演,表演的藝人還會進行說唱,說一些吉利祝福的話語。隨著時代的發展,翻山鉸子已經成為民間比較受歡迎的藝術形式。在一些節日、嫁娶等活動中,其已經成為主要的節目形式。
2.“翻山鉸子”的舞蹈特點。“翻山鉸子”在動作方面以循環往復為主,舞者需要不斷地做出擊打鉸子的動作,擊打的動作一直處于重復狀態,與背景音樂和節奏相配合,形成循環往復的動律。翻山鉸子的動作雖然復雜,與擊打樂器的動作連接在一起,但無論是平地鉸子還是高臺鉸子,大都只有打、擦、翻、轉四種方式,這也是翻山鉸子動作重復性的體現;“翻山鉸子”的動態具有對稱性。舞者在打叉的過程中,位置空間發生變化,但這種變化多以左右左、前后上下的動勢形成對比。比如腰部的左右側彎、扭轉,上身的前俯、后仰,肩部的前后搖擺以及和頭部的來回轉動;“翻山鉸子”在表演的時候,無論動作怎樣變化,也無論延續多久,其節奏始終是均衡的,總為中速、均勻和平穩。一場表演常常都是20-30 分鐘,鉸子的敲擊也始終和著2/4 節拍。
1.動作的規律性。動作的規律性是中小學課間舞的重要特征。中小學學生不同于其他年齡階段的人群,其身心尚未成熟,所以,在課間操的編創方面,需要特別注意這個特點。舞蹈動作具有規律性,既能夠使中小學生快速融入到動作中,還可以起到鍛煉身體、放松身心的目的。從目前已經實施的課間操情況來看,舞蹈動作基本都具備動作的規律性,這也印證了在編創課間操時采用規律的動作來應對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正確性。
2.動作的對稱性。編排動作中常常采用對稱性原則,流行在中小學校園中的課間操的主要作用是放松學生的身心,由于參與的學生比較多,所以,在現行的健身操中,有往左倒側腰就有往右倒側腰,上身前俯必有后仰,腳步前進必有后退。這也利用了人的慣性思維,方便學生記憶,不會給中小學生帶來負擔,起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3.動作的表演性。民間健身舞具有很強的表演性,作為一種大型團體舞蹈形式,在很多地區它是一項專門的表演項目,有不同的等級與難度。不僅如此,民間健身舞作為一種提高中小學生身體素質與凝聚力的舞蹈,還設有專門的比賽。從這兩個方面來說,民間健身舞具有表演性,而且這種表演性需要以簡單、明快的動作表現,突出中小學生積極向上的風貌,展現出中小學生作為祖國的花朵的精神面貌,體現出他們熱情洋溢的一面。
從上述“翻山鉸子”的風格特征和中小學民間健身舞的特征來看,可以選取“翻山鉸子”動作的重復性、體態的對稱性和表演性等這些方面的元素,將其運用到中小學民間健身舞中。動作上采用重復性原則,降低動作難度,運用“翻山鉸子”相關元素,讓學生在舞蹈中體驗民間舞蹈的傳統特色;兩者在體態上都具有對稱性,在編創“翻山鉸子”民間健身舞時,可以配合上身的前俯后仰進行打叉,配合肩部的前后搖擺以及和頭部的來回轉動進行運動,讓學生獲得全方位的鍛煉,也讓舞蹈有對稱的美感;民間健身舞具有很強的表演性,“翻山鉸子”作為民間舞蹈,其表演性是不言而喻的,一個舞蹈作品如果缺乏表演性就會缺乏感染力,缺少真情實感,無法使觀眾融入到舞蹈作品中,所以,我們在融合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讓學生善于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感,降低中小學生的心理壓力。
“翻山鉸子”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其本身的特點與中小學課間操有很多相容之處。所以,選取其中的舞蹈元素應用到中小學民間健身舞之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由于“翻山鉸子”是一種音樂與舞蹈融合在一起的藝術,所以,在中小學民間健身舞的創編過程中,需要對舞蹈元素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針對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做到因人而異,注重科學性原則,避免學生發生運動損傷。與此同時,也要有創新性,因為創新是發展的關鍵,用創新性民間特色課間舞代替傳統課間操會讓學生充滿興趣,進而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對“翻山鉸子”的動作素材進行選擇時可以保留“翻山鉸子”中重復的動作元素以及對稱性的動作元素。這種重復性的動作可以提升中小學生身體的協調性,對稱性有利于鍛煉中小學生的頭腦,促進其智力的發育。在動作的編排上,需要以保證鍛煉效果為主要目標,把時間控制在五分鐘之內:中小學民間健身舞的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身體,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在動作的編排上,需要使動作具有較強的健身效果。“翻山鉸子”中擊打鉸子的動作可以改變成拍手的動作,轉身的動作可以改變成跳躍的動作。這樣對“翻山鉸子”中的動作進行改編,可以讓其成為一種身體各個部位共同參與的民間健身舞。
注重動作的科學性:在舞蹈開始前,應該設計有一些必要的準備動作,進行熱身。在主要動作中,應該注意動作的幅度,既不要過于激烈,也不能沒有鍛煉效果,保證學生有精力參與接下來的文化學習。
音樂和節奏是中小學生民間健身舞的靈魂,對于音樂的選擇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考慮。音樂不僅需要符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還要與動作相配合,盡量保證激發中小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要增加學生對民間健身舞的熱愛。音樂的選取應該與翻山鉸子的動作盡量具有一致性或者同步性。“翻山鉸子”在節奏方面要以均衡的節奏為主,無論是什么樣的動作,“翻山鉸子”動作的節奏都要以中速為主,所以,在音樂的選擇上,應該以節奏平穩的音樂為主,并且要選擇突出民間舞蹈特色的音樂。選取的音樂可以根據實施的實際情況定期更換,單一的舞蹈音樂容易讓中小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失去參加民間健身舞的興趣,所以,應該保持背景音樂的流動性與新鮮性。
“翻山鉸子”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相對固定和成熟的表演模式,其隊形變化相對較多,但我們在改編中小學健身舞的時候要兼顧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人數問題,隊形不能過于復雜,也不能急于追求表演效果,適度變化隊形能使健身舞的練習變得生動有趣,如由“滿天星”變成幾個“同心圓”,四排變雙排等,運用這種變化提高學生的鍛煉熱情和積極性,從而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
“翻山鉸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文化,應該得到繼承與發揚,其本身的特點與中小學生民間健身舞具有很多相同之處,將“翻山鉸子”中的舞蹈元素融合到中小學民間健身舞之中既能夠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也能創新中小學民間健身舞。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繼續嘗試深入研究“翻山鉸子”,加大對將其與中小學生民間健身舞進行融合的途徑的探討,讓民間舞蹈真正地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煥發新的活力與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