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楊沖 丁梧秀 宋偉志 盧文濤 武超
1 洛陽理工學院智能制造學院 河南洛陽 471023 2 洛陽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河南洛陽 471023
機器人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推動產業升級,加快智能制造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新工科建設為新興產業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保障。《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提出:為扎實推進新工科建設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發,協調推進新工科與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融合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經研究,決定在特色鮮明、與產業緊密聯系的高校建設若干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現代產業學院。推動高校探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模式,建強優勢特色專業,完善人才培養協同機制,造就大批產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為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2-3]。
現代產業學院建設以應用型高校為重點,通過整合多元合作主體異質資源,培養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適應新興產業發展,以服務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貫徹人才培養、科技研發、社會服務的新型辦學理念[4]。與傳統教育模式相比,現代產業學院瞄準產業轉型升級,注重校企合作,采取以實際工程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模式[5-6]。因此,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探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模式和路徑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洛陽理工學院的機器人產業學院為例,介紹其在建設思路、育人模式和組織管理機制上的探索和實踐,為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提供參考。
洛陽市是老牌的工業基地,是河南省唯一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基地,機器人產業在洛陽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國家創新驅動、產業轉型以及機器換人的大背景下,建設中西部地區機器人國家產業學院,對服務區域建設和經濟發展及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依照“行業性、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針對地方產業升級需求,洛陽理工學院統籌智能制造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和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共建機器人產業學院。該產業學院立足機器人下游產業——機器人應用技術開發,為企業培養機器人技術應用型人才,服務傳統生產線的升級改造,服務產業結構整合,服務565 產業體系需求,加快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機器人產業學院合作單位包括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洛陽市楊森工業控制技術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世椿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洛陽美銳克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和洛陽普拉斯自動化科技裝備有限公司,探索協同創新模式、聯合研發模式、合作辦學模式、校中廠模式等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籌建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工業機器人實驗室和公共實驗室,開展無人駕駛、消防、焊接等方面項目研究。機器人產業學院以“產教全融合”為主線,構建“專業共建、學生共育、師資共培、項目共研、平臺共享、質量共評”的六維協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上突破現有模式,通過改革創新實現產業學院高效運行,在機器人產業中具有示范引領作用。
在教學團隊建設方面。為實施“雙導師”教學管理體系,在相關學院中選拔專業技術過硬、視野開闊、業務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師擔任學業導師,同時聘請企業技術骨干為企業導師。定期開展師風師德主題教育,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培訓和技能競賽,提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能力;借助產學研平臺共享機制,教師直接參與企業項目,同時將應用案例融入教學,實現教學科研能力同步提升。
在育人方面。產業學院以“產教全融合”為主線,構建“專業共建、學生共育、師資共培、項目共研、平臺共享、質量共評”的六維協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實行四年一貫制導師制和卓越精英班培養模式。學生和導師采用雙向互選,學生入校第一學期即組織導師、學生見面會,導師組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及課題介紹個人情況,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報心儀導師,再由導師自行組織面試,最終確定學生導師關系。采用一對一輔導,即一個導師只能選擇一位學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院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即在學校學習3 年、企業學習累計1 年。同時,開展“3+1”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座談會,邀請企業來學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溝通赴企業實習事項。企業人員全面參與學院教學,修訂培養方案,教師帶領學生研發企業項目,既實現成果轉化,又將成果融入課程、重構教學內容。推行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注重考核方式改革,針對培養目標,持續改進。
學院畢業生掌握機器人系統所需要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工業機器人及智能機器人運動控制設計分析與二次開發能力,可從事工業機器人及智能機器人系統集成、開發、應用、調試維護,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除專業知識和技能外,學院注重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學院提出工業機器人和智能機器人兩大專業方向,制定相關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置做到課程目標有效對接企業需求,課程內容敏捷導入技術性知識與經驗,課程實施協同推進與過程不斷優化,課程評價注重“增值”與質量持續改進,如圖1 所示。采用敏捷教學的原則與方法,非線性重組和快速重構、打破傳統時序、學習目標交叉并行、教育資源高效協同、知識學習與能力提升的多輪迭代。
圖1 課程體系建設整體規劃
在傳授理論知識時摒棄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在理論知識教學中分層次、分程度地敏捷導入技術知識與經驗,在工程實踐中以企業項目為導向制定全新實踐教學,由導師團隊根據在研項目和學生特長制訂選課計劃,利用學分置換方式動態選取特定的專業課,同時邊學習邊做相關項目,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為保障產業學院的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由企業和學校聯合成立產業學院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為校長,雙方各派一名中層干部為副組長,成員由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和學院院長組成。該小組全權負責產業學院的建設、整體規劃、資金籌措及經費調配,處理和協調建設過程中重大事項和問題,為學院健康運行和目標實施提供有力保障。學院根據建設內容,成立兩個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由領導小組成員擔任,委員由校企骨干人員組成,全面負責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同時,在企業學習、評估、教師培養等方面制定完備的企業學習方案,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和師資水平提升機制。
定期開展校企學習交流,共同發掘企業中合適的產學研項目,再由學生團隊、在校導師團隊和企業導師團隊共同完成。學校撥付專項費用,確保學院平穩運行。每位導師的待遇與學校帶碩士研究生的課時待遇一致。學院積極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優勢,爭取從國家、地方政府、企業等方面取得經費支持。同時,教師與企業開展成果轉化、委托技術開發,學生參加企業的生產實習、科研項目助研,擴寬資金籌措渠道。
學院作為洛陽市機器人產教聯盟理事長單位、洛陽市機器人培訓中心,積極組織相關院校和企業開展校企合作交流、開展機器人技術培訓工作,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先后分批次對來自省內中職院校、中國一拖、中信重工等企事業單位的6 000 余名學員進行技術培訓,完成學生機器人認知培訓4 000 余人次。其中針對中國一拖開展的機器人工程師培訓,被《洛陽日報》《大河報》等媒體報道。
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現代產業學院立足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創新培養應用型人才。學校機器人產業學院融合多學科教育資源,與企業深度合作,以“產教全融合”為主線,構建六維協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四年一貫制導師制,在教學上采用“3+1”教學模式和敏捷教學的原則與方法。洛陽理工學院機器人產業學院立足中西部新興產業集群,為產業轉型升級培養應用型、創新型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