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霞 麻秋娟 劉慶普 馮素香
河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鄭州 450046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和歷史使命。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融為一體,是高校完成立德樹人任務的必然選擇,可幫助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領導高度重視課程思政,教務處、教學評價與教師發展中心聯合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其他二級學院開啟“達共識—抓落實—樹品牌”課程思政行動計劃和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結對子”工程,落實每一門課程與思政相結合的具體方案設計、體系建設、課程設置及實施方法等。
藥物分析是藥學相關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是研究藥品質量評價與控制的應用學科,是其他學科的“眼睛科學”和“方法科學”。藥物分析實驗是藥物分析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是藥物分析課程教學的必要補充。由于其分析對象與人類健康和生命休戚相關,藥物分析實驗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藥物分析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更要求學生具有嚴謹的科研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為人民服務的社會責任感。本教研室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統整藥物分析實驗課程教學目標、教學環節、實踐體系和評價體系與思政元素的融合,力爭培養出素質過硬、本領超強、作風優良的新時代大學生。
河南中醫藥大學藥學專業的藥物分析實驗課程開設在第七學期,此時學生知識框架結構已趨于完善,經過三年的基礎知識和技術儲備,已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且部分學生在第一至第六學期利用課余時間跟從學業導師開展一些基本的科研工作,或參加過“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項目等,有基本的科研認識和實踐基礎。教研室針對藥物分析課程特點,結合學校藥學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教學大綱,建立“基礎驗證、綜合分析、探索設計”三位一體的實驗教學內容體系,改進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鍛煉學生實踐操作的能力,使學生不斷提高自主研究性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初步的創新能力。在藥物分析實驗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元素,有利于人才培養的“思政取向”與“知識傳授”、“思政引領”與“文化傳承”的完美結合。
藥物分析實驗教學具有直觀性、實踐性和創造性,實驗教學也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知識認識的有效途徑[1]。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藥物分析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掌握分析研究解決藥品質量問題的一般規律,能夠運用所學理論、方法和技術對藥品進行全面質量評價和質量控制研究,為將來繼續深造和從事藥品檢驗、生成、研發、經營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礎。在課程實施時,我們圍繞課程教學目標,加強課程思政元素在實驗教學中的運用,使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滲透,深度融合,將思政教育貫穿實驗教學的全過程,實現育人價值疊加、教學資源創新和教學實效提升。藥物分析實驗教學目標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見圖1[2]。
圖1 藥物分析實驗教學目標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
課程教學中形成師生雙主導結構。課前教師主導預實驗,授課教師通過集體預實驗進行集體備課,以確保藥品、試劑和儀器的正常使用,明晰實驗重點、難點,推敲實驗主要誤差來源,統一對學生實驗技能及規范的要求,統一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的評判標準,集體挖掘實驗過程需滲透的思政內容,等等。躬身篤行,精雕細琢,反復推敲實驗的每個細節,才能把每一個實驗都打造成精品,實現教學目標和實驗項目的完美結合,完成實驗教學的頂層設計。學生主導實驗實施過程,教師由講授者轉為引導者,學生成為實驗的主導者。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層次的實驗學習,學生從實驗預習、實驗開展到實驗報告的書寫,在知識系統上完成基礎知識與實踐的對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勇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反思和批判,實現由知識象牙塔向實踐磨針石的轉化,以推進知識傳授與實踐育人的深度融合。最后,教師根據預實驗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進行總結、反思和改進,并結合時事與社會熱門話題,及時更新實驗項目,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工匠精神,從而完成立德樹人的育人使命。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 我們將實驗分為基礎、綜合、創新三個逐步遞進的層次,主要涵蓋滴定分析和儀器分析技術。按教學效果最大化原則,在有限的學時內盡可能讓實驗涉及以前所學的所有分析技術:從原料到制劑,從化學藥品到中成藥,從滴定分析到大型現代儀器分析。另外,為了緊跟新版藥典發展的步伐,滿足藥學專門人才培養的需要,實驗內容的設置也體現了實用性和發展性原則,選擇的基本為常用藥品、常見劑型、法定方法及熱點話題。部分實驗項目與思政元素的融合見表1。
表1 部分實驗項目和思政元素
“葡萄糖的一般雜質檢查”實驗,我們將原來的重金屬和砷鹽的限量檢查改為氯化物和硫酸鹽的限量檢查,充分體現綠色環保的化學理念。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關系人類的性命和健康,藥品中的雜質會影響臨床用藥的安全或提示生產過程的異常,所以我們要求學生要以人為本,做“良心藥”,培養學生強烈的法律意識、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勇于擔當的專業精神。
“阿司匹林腸溶片的含量測定”實驗,從百年“神藥”阿司匹林的前世今生講起。古埃及古老的醫學文獻《埃伯斯紙草文稿》和我國的《本草綱目》均有柳葉可以消炎鎮痛的記載,后來人類從柳葉中分離出水楊苷,又人工合成阿司匹林,其成為百年“神藥”。從這個意義上說,阿司匹林已不僅僅是一種藥物,而是人類不斷進取的精神象征。對其制劑的含量測定,本著綠色環保、經濟快速、準確度高的指導思想,依然保留經典的酸堿滴定分析方法進行主成分的含量測定,充分體現大道至簡的道理。
其他實驗項目基本都需要借用不同的分析儀器來完成。不同的分析儀器,構造不同,相應的工作原理和應用領域也各有不同。分析儀器朝著綠色、靈敏、精準、自動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斷集成發展,但我國高精尖的分析儀器在科研實驗中的市場占有率較低,因此,我們鼓勵學生發揚工匠精神,掌握核心技術,發揚大膽創新和勇于擔當的精神,積極研發我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分析儀器,打造精品,提升市場占有率。
為了激發興趣、啟發思維,也為了讓學生深切體會化學藥品和中藥分析在質量控制理念和分析方法方面的異同,我們特設了兩個設計型實驗:以成分單一結構明晰的化學藥品布洛芬片和經典中藥復方制劑杞菊地黃丸為代表進行質量標準提升研究。學生分組協作,通過查閱文獻、小組討論,自主設計實驗內容、擬定實驗方案,教師批閱并給出相應指導,學生獨立完成實驗,針對實驗結果和實驗現象,小組展開討論,最后形成實驗報告。設計型實驗項目的開展,培養了學生立足基礎知識,大膽創新、敢于質疑、敢于嘗試、不怕失敗的科學精神。
另外,我們還引導學生從命名方式、含量的表示方式、外觀性狀描述、鑒別方法、檢查項目、含量測定方法等藥品質量標準的主要內容出發,對比中西藥質量控制的異同。通過兩個實驗項目的設計和開展,學生充分體會了中西藥質量控制的差異性:化學藥品具有藥效成分清晰、體內代謝過程明朗的特點,通常采用線性的質控理念;而中藥藥效成分復雜多樣模糊,多成分多靶點的作用機制不清晰,通常采用非線性的質控模式。中醫藥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東方文化和科學思維,中藥藥效的物質基礎、作用機制及質量控制等還有太多的“黑箱”需要揭示。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批判地繼承和發揚中醫藥基礎理論的基礎上,樹立更先進的理念,借助更先進的分析技術解析中醫藥的奧秘,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為開創中醫藥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局面而努力。
為了全面評價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我們建立了“教”與“學”全過程的形成性成績評價系統。形成性成績由線上、線下兩部分構成。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完成課堂在線實驗預習(5%)、自評互評(5%)和線上考試(20%)三個項目;線下主要由各實驗室帶教老師針對實驗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實驗態度(10%)、實驗操作規范(10%)、實驗報告的書寫和結果討論(50%)三個項目進行評價。課程評價體系體現重視課程“教”與“學”的過程,增進師生互動反饋,在培養學生嚴謹、務實、求是的學習態度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是教育事業的神圣職責,也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為價值旨歸”[3],立足于人的思想道德養成的系統性特征,賦予專業課程以全面育人的功能,使專業教育、人文教育以及精神追求達到高度融合,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筆者挖掘了藥物分析實驗課程所關聯的思政元素和所蘊含的思政功能,融入線上線下、課前課后教學的各個環節,將家國情懷、愛國主義教育、時代責任擔當、敢于創新的科研精神和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等作為政治引領,與專業知識和技能一起根植在學生的心田,實現了思想政治滲透與知識理論教育的有機統一。實踐證明,課程思政能真正使教育回歸“育人本真”,這是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