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紅 姜華 陶順利
麻城市人民醫院手術室 438300
肺癌是指腺體或支氣管黏膜組織病理性惡性增生的胸外科疾病,以呼吸困難、刺激性干咳、發熱等癥狀為主要表現〔1〕。臨床常采用出血量少、創傷小且術后恢復快的胸腔鏡下根治切除手術治療,有效控制癌細胞轉移擴散,改善肺功能〔2〕。但由于患者需采取全身麻醉,術中體位限制且長時間處于低溫潮濕環境中,導致患者發生不同程度的術中急性壓力損傷風險,相關資料顯示,臨床發生率約為9.8%~21.0%,延長了住院時間,對患者術后恢復產生直接影響〔3〕。通過對胸腔鏡根治術患者采取早期積極術中壓力損傷風險防控護理,有利于改善手術相關指標,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常規手術室護理干預存在單一、刻板化等不足,忽視了患者術中潛存的心理、生理應激反應〔4〕。而術中急性壓力性損傷風險防控通過使用科學手段,對患者壓瘡發生進行系統分析,根據風險程度不同,采取針對性控制干預措施,從而達到提高手術效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術后機體各項指標恢復時間的效果〔5〕。本文擬探討術中急性壓力性損傷風險防控護理管理在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湖北省麻城市人民醫院2020年1月至2022年 1月手術室接收的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96例患者進行觀察,對其進行01~96的順序編號,按照單數、雙分為每組48例的參照組和干預組。本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倫理批號:2018067)。納入標準:①經由胸部X線、病理學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查等,符合《中國肺部結節分類、診斷與治療指南(2016年版)》中肺癌診斷標準〔6〕;②首次就診;③年齡>18歲;④臨床資料無殘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機制障礙性疾病者;②合并氣胸、連枷胸等胸疾病者;③合并腦、腎、心等脹氣功能不全者;④合并麻醉禁忌者;⑤合并自身免疫缺陷疾病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文化水平、腫瘤位置、TNM腫瘤分期、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比較
1.2.1參照組 參照組給予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術前:反復核對患者臨床基礎資料、用藥史、疾病史等,建立靜脈通路,協助麻醉醫師完成麻醉。術中:與手術醫師進行積極配合,進行切口、胸腔鏡手術操作、沖洗及胸腔關閉等操作流暢,并及時傳遞器械及物品,密切關注患者血壓、呼吸、體溫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遵醫囑給予相應措施,加強管道護理。
1.2.2干預組 干預組給予術中急性壓力性損傷風險防控護理管理。在參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實施術中急性壓力性損傷風險防控護理管理措施。
1.2.2.1風險防控護理培訓 主要包括科室護士長1名、科室責任護士3名、麻醉師1名等,在開展護理前,組織團隊護理人員進行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流程、風險防控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項等相關專業知識的集中學習培訓,培訓時間為5 d,結束后統一進行考核,成績達標者參與臨床護理。
1.2.2.2風險評估標準 手術室護理人員于術前1 d,在獲取患者及家屬同意后,在自然光線下對患者外表皮膚情況進行觀察,并使用壓瘡危險因素Braden量表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主要包括飲食、感覺、活動、摩擦力和剪切力、水分、運動6條項目,每項條目滿分為4分,總得分為0~24分,以15分為界限,<15分即為存在風險〔7〕。
1.2.2.3無風險 手術開始前,將手術操作中使用到的器械、物品及藥物等,進行清點檢查,確保器械設備運作使用正常。通過使用手術安全核查表,對患者姓名、病床號、性別、手術位置等社會、疾病相關資料進行核對確認。并將手術過程中發生壓力性損傷的原因、危害、預防措施等相關知識向患者及家屬進行詳細講解,并對其提出的問題進行耐心解答。麻醉后導尿,于尿導管上仔細涂抹利多卡因乳膏,以免患者麻醉藥效消退后因明顯的異物感而產生抗拒、恐慌的不良情緒。手術操作過程中,護士對患者局部受壓部位外表皮膚的顏色、溫度、手術體位、手術時間等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對患者痰液顏色、中心靜脈壓進行密切監測,并將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對麻醉醫師進行及時告知,遵循醫囑調整補液量與補液速度。手術操作過程中,根據術者提示及手術進程,及時正確傳遞所需器械或物品。待樣本取出后,為避免創口污染,于創口周圍加鋪無菌方巾。
1.2.2.4存在風險 配合麻醉醫師對患者進行正確體位擺放,取側臥式腰部橋起體位,并于健側胸腔下墊置無菌軟棉墊,骨隆突下加鋪凝膠軟墊,使用柔軟且寬度適宜的約束帶,將其臀部、膝關節加以固定,并于皮膚裸露部位與金屬床檔間采用包布隔離,避免直接接觸。保持手術床單位整潔與干燥,禁止使用拖、拉、推等方式搬動患者。術前30 min,手術室相對濕度調控在50%~60%,溫度調節至25℃左右。術中使用無菌毛毯將手術視野外裸露的皮膚進行包裹,下肢、肩膀及上肢等處加蓋棉,并于床單位與患者軀體中間加鋪保暖毛毯,減少患者手術過程中體溫的波動。使用輸液加溫器,確保患者輸注液體溫度控制在37℃左右,胸腔沖洗液溫度維持在40℃左右。器械護士于手術開始前30 min,嚴格遵循無菌標準,對器械臺儀器設備與手術用具進行整理消毒,并將設備各導線妥善安置,避免在手術操作時影響術者視野。提前將胸腔鏡鏡頭置于溫度在50℃左右的無菌水槽中進行加溫處理,并備好碘伏棉球,及時進行鏡頭擦拭,預防鏡頭起霧干擾操作視野。術中協助患者于規格為60 cm×40 cm×20 cm的凝膠墊上方將患者腹部置于凹槽內,于額頭與床單位間墊置1無菌軟墊,保持眼部與鼻部騰空狀態。為避免足背受壓及過伸,減輕膝蓋局部受壓,于踝關節下方墊置凝膠踝墊,膝關節下放置方墊。在不影響手術進程下,每隔1 h放松1次患者約束帶,并將其體位轉換5°~10°左右,從而改善外周及局部血液循環。術中密切關注操作器械是否對患者皮膚產生直接壓迫,并及時對操作醫師進行匯報,并于局部受壓皮膚周圍放置薄軟治療巾加以預防。
1.2.2.5手術結束后 反復核對器械臺上的設備及物品,確認無誤后,方可進行常規外科縫合。將創口周圍血污與液體擦拭干凈,幫助患者穿戴整齊,轉運時關閉胸導管,并對引流管脫落、扭曲等情況進行仔細察看,做好保暖措施。
1.3.1手術相關指標 責任護士于術前即刻、術畢時,使用氣道壓測定儀測量,氣道壓:≤20 cmH2O、動態血壓儀側,平均脈壓:30~40 mmHg、心電監護儀監測患者心率,心率:60~100次/min、體溫監測器監測體溫:36.0℃~37.0℃、靜脈血檢測乳酸:0.5~1.7 mmol等手術相關指標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3.2并發癥 觀察兩組術中壓瘡、術中低血壓、術后上肢麻木及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3.3預后效果 對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麻醉蘇醒時間、胸管拔除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等情況進行觀察記錄。
研究人員在調查開始前,將本次調查目的、流程、意義等相關內容,對患者或家屬進行告知,取得同意后,現場進行問卷統一發放,并對其講解問卷填寫方式與技巧,若患者無法自主完成,研究人員需協助其完成,時間控制在30 min內。填寫完后,現場回收,雙人核對錄入,若存在遺漏,則協助患者進行補齊,共發放96份,回收96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術前即刻,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畢時,干預組在氣道壓、平均脈壓、心率、體溫、乳酸等手術相關指標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管理前后手術相關指標情況比較
干預組在術中壓瘡、上肢麻木、神經損傷、術中低血壓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干預組在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術后麻醉蘇醒時間、胸管拔除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預后效果對比
本文通過分析發現,術中急性壓力性損傷風險防控護理措施對改善胸腔鏡下肺癌根治手術治療患者手術相關指標中效果較為可觀〔8〕。原因在于,術前,護理人員將胸腔鏡手術操作、術中急性壓力性損傷預防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對患者進行講解宣教,利于緩解患者自身存在恐懼與不安,促使其肢體、心理保持松弛狀態〔9-10〕。術中關注創口暴露、輸藥速度及血氧脈搏等變化情況,及時給予相應的改善措施,患者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始終處于舒適狀態,改善心率、乳酸等相關指標水平,提高其應激刺激耐受程度〔11〕。
研究表明,與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的胸腔鏡下肺癌患者相比,給予術中急性壓力性損傷風險防控護理管理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下降。可見,手術室護理人員術前將手術室內溫度調節至適宜范圍內,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注重患者裸露部位的包裹保暖,維持機體體溫處于正常范圍內,外周血運保持正常流通狀態,局部受壓部位血液供應充足〔12-13〕。術中及時清理擦除血污或液體,減輕消毒液、血液等對患者外表皮膚的刺激,防止術中壓力性損傷的發生。同時,根據手術位置,協助患者進行正確的功能體位擺放,術者操作過程中,在不影響手術進展的同時,進行合理的體位轉換,提高肢體舒適感知,減少上肢麻木。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確保其血容量充足,預防術中休克等并發癥發生〔14〕。
此外,本研究還發現,干預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胸管拔除、住院時間等預后效果得以良好提升。由此可見,術中借助各種維溫保暖措施,預防控制體溫下降或低于正常水平下,減少機體氧氣消耗量,提高血小板計數與凝血物質活躍性,改善凝血功能,有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促使機體各項功能得以早期恢復,縮短下床及出院時間〔15〕。
綜上所述,術中急性壓力性損傷風險防控護理管理,在改善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患者手術相關指標、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的同時,有效提升了預后效果。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