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創客教育內含的默會認知、具身學習等后現代理念驅動和范導高校圖書館的智慧空間再造,以圖書館智慧空間的數據發掘、數字孿生等技術為載體支持和深化創客教育的實踐發展,系統分析了兩者的融合建構機理,進一步探討了其多維再造途徑,以期為高校圖書館智慧空間建設提供系統性理論指引,為創客教育發展提供持續性實踐支持。
關鍵詞:圖書館智慧空間;創客教育;后現代
中圖分類號:G25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3.0065
0 引言
當前,智能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互聯網+”知識經濟的不斷升級正推動著我們走向以智慧創造為核心的后工業社會,尤其隨著開源軟件、硬件和快速成型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用戶角色從消費者轉變為創造者,不僅掀起了個體制造和聯合創新的創客運動,還與教育“碰撞”生成了“培養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客教育”。其不僅融合了創新實踐教育、情境體驗學習等全新教育理念,還發揚了開放共享、合作共生等互聯網思維特質;不僅促發了傳統教育理念、方式等系統性變遷,也對作為高校學習、文化傳播的圖書館空間再造與服務轉型產生了深遠影響。
誠然,傳統空間向著智慧空間的轉型變革已成為了圖書館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基于語義處理的知識發掘、深度學習等智慧化技術更使得“互聯網+創客驅動”的智慧空間再造成為了學界的關注焦點。針對開展創客教育必備的“知識創新、實踐創造”體驗教學模式,圖書館智慧空間不但以智能感應、境脈追蹤等顯性知識發現技術提供高效便捷的資源獲取與學習情境,還以神經交互網絡、數據分析洞察等隱性知識轉換技術支持創客教育必須的后現代默會認知、具身學習基礎,尤其對智能機器人、3D打印、可穿戴技術等的引薦更無疑為創客教育的行為教學提供了實踐嵌入和空間感知支持。可以說,圖書館智慧空間是創客教育理念實施和技術應用的重要載體,而創客教育理論也滲透并引領著圖書館智慧空間的模式再造和實踐展開。藉此,筆者依據默會認知、具身學習等后現代理論來分析創客教育與圖書館智慧空間的相互關聯與融通機理,并藉此建構創客教育導向下圖書館智慧空間的多維結構模型,探討其相關的實施方法與具體的再造途徑。
1 創客教育與圖書館智慧空間的融通機理與整合意義
1.1 圖書館智慧空間是創客教育發展的有力支撐
與傳統被動性、靜態性表征主義認識觀照下“刺激—反應連接”(S-R)的“二元分立”式授受教學模式不同,高舉“理論結合實踐”、倡導“知行合一”的“創客教育”在本質上是一個強調整體性動態識知(Knowing)的創造發現和默會寓居式實踐探究過程,其不僅秉承了體驗教學、項目學習等成熟的現代教學思想,還融入了后現代具身認知、情境學習等最新建構主義理論;不僅倡導親身參與和實踐體驗的“DIY”教學方式,還重視主體運用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實踐智慧生成等。
當然,創客教育雖為后工業知識經濟下的教育新概念,其思想卻可追溯到后現代主義先驅John Dewey的“探中學”和“做中學”等理論[1]。而作為信息時代背景下杜威哲學的理論繼承和實踐發展,創客教育其實就是融合了最新智能化工具、數字化技術的新一代“做中學”建構主義理論升級,是在開源性硬件支撐、開放性軟件支持下“創中學”理念的后現代主義升華。因而,正如Mark Hatch提出的“創造性改變、迭代性學習、分享性參與”等創客教育理念,本身就蘊含著開放共享、協作創新和自主學習等多重內涵[3]。內隱著后現代建構主義知識觀的創客教育其實更強調自主探究的“學”而非被動授受的“教”,而這無疑契合了建基于智慧化技術工具、倡導著終身性學習的圖書館智慧空間服務宗旨。圖書館智慧空間不僅以其信息泛在性、個性智能化等特點充分滿足了開放自主的創客教學硬性需求,還以“人與書”情境感知、“心與物”全向滲透等為個體知識的“具身內化”提供了“交互建構”的軟性條件。因此,圖書館智慧空間是深化創客教育發展的重要實踐教學體驗和應用支持環境,而創客教育的全面開展也必然離不開圖書館智慧空間的有力支撐。
1.2 創客教育是圖書館智慧空間建設的有效引領
依據“符號(sign)-數據(data)-智能(wisdom)”開發鏈[4],在經歷了泛在信息獲取空間(IC)—知識學習共享空間(LC)等形態演進后,智慧創客空間(SC)將成為未來圖書館空間的主要形態。而透過圖書館空間的演化軌跡,我們不僅可以洞悉圖書館自身作為一個“不斷生長的有機體”從外在物理空間向內在心理空間深化發展的生命歷程,還確證了其智慧空間也是一個不斷更新、自我適應的自組織體系,即其不僅可以通過空間自優化功能對數據、信息進行系統構建和智能整合,還能夠借助用戶自我的知識創新來實現“轉知成慧”。因此,圖書館智慧空間的“智慧性”既體現在知識空間從內容到鏈接的自我革新路向,又體現在用戶心靈層面上的“人文智慧”內涵中。
然而,受當前學界“重物輕人”的“技術決定論”影響,圖書館空間研究往往突出智能工具技術而忽視人文智慧理念,尤其缺乏融入用戶自組織、自體驗的智慧空間自我創新。與傳統教育強調技術性知識習得的靜態獲取不同,融入默會性、境域性、個體性等后現代知識理念的創客教育不僅傳授學生固有的知識規則以訓練其學會某種產品的制作技能,還要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的實踐過程來提升其內在探究的綜合處理能力,從而實現其對主體創新的實踐智慧培養[5]。因而,作為一種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標的實踐創新型教學方式,創客教育所指向的實踐智慧恰恰與圖書館智慧空間所追求的“轉知成慧”相契合。其將創客教育內含的“實踐(practice)、共享(Sharing)、創造(Creating)”等理念融入到圖書館智慧空間系統建構中以開展“創意·創業·創造”等空間服務運動,創客教育的創新智慧就必然融貫和彰顯著圖書館智慧空間的本體價值和實踐旨歸。創客教育內含的默會認知、具身學習等后現代思想理念指引著圖書館智慧空間的未來走向,無疑是推動圖書館智慧空間建設發展的有力引導,而圖書館智慧空間的持續深化也離不開創客教育的有效引領。
2 創客教育導向下圖書館智慧空間的多維建構和實踐再造
基于上述融合機理,本研究以后現代默會認識論、具身知識論等為支撐,綜合參照了智慧類型劃分等理論來探討創客教育導向下圖書館智慧空間的多維系統建構與實踐再造途徑,從而以創客教育理念融合智能信息技術來驅動圖書館智慧空間的深度發展。同時,以相應的創客組織重塑和空間結構再造等探究圖書館教育職能和信息職能于智慧空間中的整合轉換策略與實踐拓展方法。
2.1 技藝智慧維度:打造適合創客教育需求的智慧空間技術平臺
我們知道,在創客教育實踐中,智能技術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使能(Enabling)”作用:可以說正是運用了最新的“智慧化技術”才使得創客們由不能變為可能,由小能變為大能。當然,創客教育需要特有的信息技術以為實踐各環節提供支持,而結合了大數據、5G、云計算等新一代智慧化信息技術的圖書館智慧空間也正是通過如replicator 3D打印及建模應用、Printrbot桌面原型及激光切割、Scratch編程及Arduino可視化數字設計、BeagleBone和Raspberry Pi等開源軟/硬件微控制等技術工具的引入才打造了融合創客技術工坊(TechShop)、鼓勵用戶動手的智慧空間技術平臺,從而為創客用戶構造和實現其創新創意提供了必要的實踐空間和必須的技術支持。
創客教育所指向的不僅僅是外在創意的產品結果,其更關注的是用戶內在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育。而在這方面,創客教育的終身學習內涵不僅與高校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高度吻合,其兩者間也具有著內在的、本質的相關性和互補性。相應地,面向創客教育的圖書館智慧空間就不僅體現在引進外在智慧化軟硬件設備、建立將創意轉化為實物制作的外在物理技術空間,其宗旨更在于通過創客用戶深度參與的實踐創造過程來提升其獨立分析、自主探究的信息素質和學習能力,從而為其內在心理空間的創新智慧激發提供保障。因而,在技術智慧維度上,圖書館就不僅應打造適合創客用戶“創造式學習”需求的外部空間技術平臺,還有必要嵌入到創客活動全過程以提升其內在的信息素質和數據素養,升華其創造性運用信息工具的數字智慧,進而培養其主體能動的創造性思維以推動其內在空間的智慧增長,而如何使用戶擁有既創新又合理的創意構思就成為了“創客”教學中的關鍵環節。不難發現,依據上述“信息-知識-智慧”轉換律,合理的創意必然是建立在充足的信息資源收集和專業知識學習基礎之上的。而圖書館智慧空間不僅可以通過智能信息檢索、在線聯系咨詢等多種“硬技術”輔助創客用戶收集獲取創意設計的相關材料,更重要的是其還融入了創客教育必須的后現代默會認知、具身學習等理念,以更加有效地運用情景感知嵌入,境脈捕獲追蹤等個性智能化“軟技術”來提升創客信息素質,培養創客數字修養等。這無疑為創客教育與圖書館智慧空間的理念滲透與關聯融合提供了技術支持。
我們知道,創客群體往往具有相同的興趣、愛好,常常圍繞某一主題進行共同的目標研究。據此,圖書館智慧空間可以針對創客用戶的研究主題和具體需求開展個性化數據分析與主題化聚焦定制,從而將多種數據關聯統合以發掘其深層次價值,激發其創新創意。如,圖書館智慧空間不僅可以通過知識發現、數據挖掘等智能技術考察創客文獻利用情況、追蹤創客信息行為等以判斷其閱讀偏好、分析其心理傾向,還可以藉此構建起反映用戶個性特征的知識結構模型,建立起個人資源數據庫、知識服務中心等。特別是借助具身智能推薦、智慧信息推送等個性化智能技術不僅可以將創客用戶的研究主題與圖書館資源關聯整合,主動、精準地聚焦和推送其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還能夠有針對性地打造符合個體知識需求的智慧技術空間與創新服務環境等。當然,建基于后現代具身認知理念的創客教育也是一個著重關聯場景、強調學習情境的體驗式教學過程。據此,圖書館智慧空間不僅可以增強虛擬現實(AR)、數字孿生(DT)等新一代情景技術支持創客教育過程中的知識背景需求,還可以智能感知、場景識別等打造創客智慧學習境域(Fields),以全息投影、可穿戴技術等營造逼真的創客實踐氛圍等,從而促進知識的內化和外顯,激發智慧的頓悟與創生。
總之,創客教育的預習準備、實施過程及評價反饋等各環節都離不開空間智慧化技術的協助與支持,而高校圖書館也正是藉此才打造了適合創客信息素質培養、創新素質提升的智慧學習技術空間。因而,創客教育導向下融合了價值理性層面“創客教育理念”與工具理性層面“智能空間技術”的圖書館智慧空間是主體內在心理空間和外在物理空間的實踐生成與動態統一。其不但要以情景感知、境脈追蹤等顯性知識發現技術深化外在空間生產,更要以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隱性知識轉化技術支持創客教育必須的具身、默會認知基礎,進而促進創客教育導向下智慧空間的內外驅動有效整合與內外環境協同再造。
2.2 人文智慧維度:完善融合創客教育理念的智慧空間組織建設
某些觀點認為,智慧技術導向下的創客教育新形態是印刻在圖書館空間再造上的時代標記。但事實上,技術智慧維度上的空間架構只側重于智能技術硬件,卻忽略了創客教育理念下圖書館空間服務的人文智慧內涵和文化價值功能。正如“創客之父”Seymour Papert強調創客教育的最大優勢就是協同合作和共享創新,在開放、共享、交互性創客理念導向下的圖書館空間服務不僅強調在知識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創造,還強調基于人文智慧理念的團結協作和集體創新,尤其植根于“主體間交互建構知識”的后現代主義知識思想,其更倡導主體間的知識生產與成果分享,主張在知識交流中進行協同學習[6]。因此,高校圖書館也應注重在人文智慧維度上完善融合創客教育“交互協同”理念的智慧共享空間組織建設,強化橫向性、去層級化的智慧空間管理機制,從而增進客觀知識主觀化、個體知識社會化的知識共享與智慧轉化。
當然,欲建設高素質的智慧空間服務團隊,培養創新型智慧館員人才隊伍無疑是其首要前提條件,而要開展空間組織隊伍建設,就必須著重強化其信息意識,優化其知識結構,使其成為創客服務團隊的核心力量。值得注意的是,由創客、學科館員、專家等組成的智慧空間組織本身就已編織了主體間開放共享、自由互動的協同關系網絡,這不僅有助于促進關聯性參考咨詢或學習工作,還能夠發揮主體際的自主能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知識的交互創造與迭代創新。然而,與歷時性傳承發展的傳統知識創新不同,創客教育導向下的圖書館智慧空間更應適應當前共時性交互拓展的社會知識創新(Social Innovation)趨勢。可以說,如果個體自有(默會)知識是智慧生成的基礎,那么創新智慧就生成于個體自有知識交互融合為新的公共知識過程中,相應地,創客教育與智慧空間的融合轉化也就是一個從知識與人交互的“公共空間”(Public Sphere)到智慧主體間有機交融的演進過程。因此,不同于創客1.0時代物理實體空間中以個體創客為中心的獨自探索創造,圖書館在建設面向創客2.0的智能技術空間時更應強化用戶協作的信息、知識分享平臺,注重創客展示作品、交流經驗的虛擬智慧空間搭建,特別應支持利用SNS等技術建立創客虛擬社區、創客組織聯盟等以提升用戶的交往理性,積極關注創客研發群和個人賦權(Individual Empowerment)以促進用戶直接參與、分享和擴散創新。相應地,面向創客教育分享交互、協同創造、融合發展的“眾創”2.0理念,圖書館智慧空間也就從單純提供圖書和信息的實體技術空間轉向了協同創新服務的智慧共享空間。
智慧空間不僅在外部為創客教育提供了技術環境,也在內部與創客教育的協同交互理念相互融合;不僅驅動了個體建構創新與集體分享反饋的良性循環,也促進了創客用戶、館員讀者等智慧空間組織間的多元協同和自主合作。因此,圖書館智慧空間既在賦予創客主體權力的同時打破了傳統空間層級管理缺陷,又在推動主體間組織結構變革的同時促進了知識交融轉化和集成智慧升華。如果說面向創客教育的圖書館服務優勢在于構建起多元用戶交互、自由開放協同的智慧共享空間,那么創客教育導向下的智慧空間優勢也就在于以智慧虛擬社區創新組織管理模式,實現雙向閉合、“虛實共生”的孿生空間循環回路。當然,在這個開放互動、虛實交融的智慧共享空間里,作為客觀之維的知識分享就是智慧創新的基礎,而作為主體之維的智慧創新則是知識分享的目標。作為創客的讀者既在智慧創新中學習和領悟知識的真諦,又在體驗知識建構這一原有知識生命力與現實人生命力碰撞、交融的過程中感知作者的智慧而引發自身的共鳴,從而不僅激發了用戶的參與性與創造性,也為基于隱性知識顯性化、個體知識社會化的知識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社交情境;不僅踐行著“客觀知識主觀化”的圖書館學最高準則,還實現了其“轉知成慧”的根本旨歸。
2.3 實踐智慧維度:拓展面向創客教育方式的智慧空間文化場域
如上所述,創客教育區別于傳統教育的根本特征就是轉向了實踐層面上的智慧創新而非理論層面上的知識授受,即指向了培育學生的實踐智慧而不止于對制作技能的訓練。在創客教育看來,雖然創造過程包括技術制作環節,但又不止于單純以“物性”為指向的技術制作智慧。因為單純的“制作”只是在“工具理性”下關注技術本身是否成功,而實踐智慧則融合了“人性”與“物性”,囊括了“價值理性”總體框架下關注所做之“事物”于己于人的意義,因而制作并不是創造的全部,基于人的主體自覺、經由人的主動設計并具有社會性的人類生存實踐才是創造的本質。可見,創客教育的目標就是通過多元、動態的創新實踐來驅動人的內在智慧發展,而絕非將“創新造物”作為靜態知識的外化應用結果和唯一評價指標。由此,創客教育終應超越技術制造的外在習得表象,回歸到提升內在實踐智慧的本質旨歸。相應地,創客教育的目標也就不只是培養有制作技能的個體,而是通過實踐創造參與來培育生存性實踐智慧的社會化全人。
誠然,正如后現代認識論在發掘出非語言表達的默會知識形式同時就為用行動具身表達的實踐性知識取得了合法性,內隱著智慧內涵的默會知識相較于離身書寫的明述知識更具有優先性和根源性。因而,創客教育所指向的實踐智慧更應屬于在行動中具身生成的內隱知識范疇。當然,正如后現代認識論闡明了明述知識和默會知識兩個維度間的動態交互建構和集成智慧轉化,作為一種綜合體悟能力的展現,創客教育所生成的“知識及其應用統一體”也就是用戶實踐和通過實踐知識整合的智慧有機體。而創客教育作為創新教育的實踐場,不僅從傳統被動式的理論性知識學習走向了主動體驗式的實踐性智慧培養,更是以“在實踐中學”“在應用中創造”變革了“在創造中學習”的“知行合一”智慧學習方式,進而使學生在主動實踐、積極參與的“用”中“學”,“行”中“知”,達到“知其所以然而知其然”的智慧徹悟。而這也恰恰與圖書館智慧空間強調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綜合智慧能力即“轉知成慧”的服務理念不謀而合。
事實上,自從信息革命以來,伴隨著傳統圖書館從數據信息集散中心轉化為知識交互產出中心,圖書館的核心使命就已經從文化傳承、信息傳遞擴展至了激發創意、支持創新。尤其“創客式實踐教學方式”更要求圖書館側重于將知識轉化為創新生產力,從而從知識產出空間升級為智慧創造空間,實現從被動等待式的信息收集檢索服務向主動參與式的實踐智慧創新服務轉型。對應于創客教育“知識技能學習”和“創新實踐應用”兩大核心范疇,圖書館智慧空間不但要以智能技術的“形變”來強化其信息職能,為創客信息素質和知識技能習得提供外在“器”的感性物質資料和硬性環境保障,更要以“轉知成慧”的創客教育理念“質變”為價值范導智慧空間的實踐轉型升級,從而為拓新圖書館教育職能,培養批判性思維等提供內在“道”的精神引領。由此不難看出,在實踐智慧維度上,圖書館也應拓展面向創客教育方式的智慧空間文化場域,通過智慧空間的實踐再造來激發創客實踐智慧、推動實踐創新文化的集成智慧升華。
當然,實踐智慧具有其內在的自我轉化性和持續超越性。一方面,理論運用于實踐、實踐結合理論才能在“認識—實踐—認識”的持續性轉化中提升主體創造性智慧;另一方面,隨著任務完成而來的實踐測評和反饋才是創客教育里最重要的現實體證因素。創客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其通過實踐檢驗并根據反饋不斷修正、調整、改進和完善,從而推動創客教育的持續升級和迭代發展。因此,創客教育導向下的圖書館智慧空間服務宗旨并不是“知行分離”下“靜態旁觀”的理念性知識問題,而是“動態探究”中“學用統一”的實踐性識知問題[7]。它推動著傳統圖書館服務從行、知二分的維持性應用轉向用、學統一的發展性創新,使實踐與認知共時性地能動轉化于智慧創造過程中。可以說,定位于創新技能、整合了學習應用的圖書館創客運動之所以風靡全球,就在于其實踐詮釋了后現代“認知與創造”的整體性實踐智慧統一。當然,正如“實踐技能難訴諸于文字”“科學創新源于默會的力量”[8],在深藏智慧的默會知識論視野下,指向“意義”創造的創客教育正是以一種動態性、生成性識知的寓居認知過程克服了對“事物”靜態化、命題化摹印的表征主義知識局限。由此,從本質上講,作為創客教育理論基石的后現代默會認識論實際上是以社會踐行與綜合體悟的整體統一存在觀取代了“主客認識”的二元分立對象觀,從而也就將創客教育的學理基礎從表征主義的認識論哲學過渡到了存在主義的實踐哲學疆域。因此,有學者認為,創客教育的終極使命就是培植以創客精神為實質的眾創性社會實踐文化
[9]。事實上,如果說惟有激發個體自身的默會能力才能喚醒智慧和推動創新,那么就惟有自由創造的實踐文化環境才可能激活個體的默會能力。據此,對創客教育指向的知識創新而言,圖書館智慧空間就已不是一個純粹單向性的信息獲取場所,而是一個由客觀知識主觀化的自有知識生成轉向個體知識社會化的知識關聯網絡和智慧激發場域。
據此,作為廣義層面上的圖書館智慧空間就不僅要注重狹義個體學習空間建構以內化知識于心,還應打破傳統教育理論的束縛,跨越正式與非正式學習間的鴻溝;不僅重視言語明述的技能知識傳授,還應強調實踐表達的默會能力創生,進而激活學習者的創新動因。值得注意的是,打造跨界融合的嵌入式創客服務已經成為了當前學界的一種共識和趨向,而圖書館智慧空間也應以創客實踐式體驗教學為指向,不僅限于本體范圍內空間服務的創新實踐維度,還要通過嵌入式創客服務在館際合作、專創融合的跨界中外化智慧于行,吸引一切可以吸納的社會機構共同發掘、培育和引領未來的創客文化、創新趨勢和創業實踐,從而不僅使圖書館變身為學校拓展創客教育、提供創新服務的實踐活動中心和創客孵化空間,還要充分利用圖書館信息知識中心的文化傳播效應,構建起傳播創客精神、鼓勵研發創造的智慧空間文化場域,從而開拓智慧信息技術與智慧創新理念融合發展的圖書館智慧空間服務新模式,使知識運用手段和目標在“轉知成慧”“轉慧成知”中實現有機統一。
3 結語
本研究以創客教育為范導驅動智慧空間再造,以智慧空間為載體深化創客教育發展,建構了一個以“轉知成慧”為指向、集成了技術、人文與實踐等多重智慧維度的全向性智慧空間綜合體系:從縱向上看,創客教育導向下的智慧空間由技術平臺的信息素質培育到共享社區的知識互動相生再到實踐場域的集成智慧升華遵循了信息科學中“信息—知識—智慧”轉換鏈[10]的演進規律;而從橫向上看,每個維度的空間子系統又都非絕對孤立的,其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又兼具動態適應性。如果說智慧實體空間的創客信息技術提供了智慧學習支持,那么智慧虛擬空間的創客組織管理就是實體空間的人文智慧延展;而智慧實踐空間則是嵌入式創客服務的實踐智慧升華。其相輔相生、互為促進、既交融滲透為調控、嵌入、反饋等互動機制,又共同混成技術工具、人文理念、實踐應用等多維結構[11];既集成了整體智慧優勢為某一維提供支持,又實現了各空間系統的有效整合和智慧融通,從而不僅實現了創客用戶與圖書館空間的智慧交互,推動了創造教育的迭代演進與持續創新,還拓展了圖書館內外相生、虛實共融等智慧空間范疇,完成了圖書館空間服務的智慧延伸和自我完善。
參考文獻
[1]楊光富.重溫杜威:創新教育之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5(5):55-56.
[2]李鋒盈.創新教育的建構主義詮釋[J].教育探索,2003(4):44-45.
[3]Mark Hatch.創客運動宣言[M].楊寧,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120-122.
[4]Debons Anthony,Horne Esther E,Croneweth Scott. Information Science: An Integrated View[M].Boston: G. K. Hall,1988:33-39.
[5]祝智庭,孫妍妍.創客教育:信息技術使能的創新教育實踐場[J].中國電化教育,2015(1):20-21.
[6]Martinez,S. L.,& Stager,G. S. Invent to Learn:Making,Tinkering,and Engineering in the Classroom[M]. Torrance,CA:Constructing Modern Knowledge Press,2013:45-47.
[7]約翰·杜威.經驗與教育[M].姜文閔,譯.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360-365.
[8]Polanyi M. Personal knowledge :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518-521.
[9]祝智庭.從創客運動到創客教育:培植眾創文化[J].電化教育研究,2015(7):11-13.
[10]鐘義信.論“信息-知識-智能”轉換規律[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7(1):43-45.
[11]張秀萍.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區域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5(3) :26-28.
作者簡介:
許正興(1982),男,博士,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智慧圖書館、后現代知識論。
(收稿日期:2023-06-03 責任編輯:馬玉娟)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Reconstruction Approach of
University Library Smart Spa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k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 Epistemology
Xu Zheng-xing
Abstract:Driven by the postmodern concepts of tacit cognition and embodied learning contained in maker education, and guided by the technologies of data mining and digital twin in library smart spac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integration and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the two,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multi-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pproaches,so as to provide systematic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brary smart space and provide continuous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ker education.
Keywords:Library Smart Space;Maker Education;Postmodern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創客教育導向下高職圖書館智慧空間再造與實踐研究”(2019SJA0621)、2022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題“融媒體時代高職大學生有聲閱讀推廣策略研究”(2022SJYB077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