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宋美智
在整個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識字是最基礎的部分。小學語文是語文課程學習的最初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習是訓練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在一年級就要幫學生打好識字的基礎,多舉并重學識字。教師在教學生識字的過程中,不僅是教學生認識、記住、正確運用漢字,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讓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以一年級下冊識字教學為例,筆者簡述一下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1.互動識字。以《人之初》一課為例,教師在識字單元教學時,可以通過對韻歌的形式引入。教師唱一句,學生唱一句,讓學生通過唱對韻歌的形式快樂識字。互動識字既體現了“在識字中閱讀、在閱讀中識字”的理念,又滲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念,落實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
2.表演識字。以《動物兒歌》一課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扮演動物并和喜歡的動物交朋友,創設這樣的表演情境:每人扮演一個動物角色,自行去和喜歡的動物交朋友。在交朋友的過程中,學生要說出對方扮演的動物的名字,并且寫在黑板上。這種識字方法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通過情境表演充分挖掘語言活動中的趣味因素,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從而培養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
3.微課識字。以《古對今》這一課為例,筆者給學生播放了一個5分鐘的微課視頻。這個微課視頻的選擇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定的。在選擇之前,筆者先詢問了學生認為的重難點,然后根據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把“圓、寒、酷”等字作為重點,從讀音發音、筆畫順序等方面進行細致講解,以此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4.閱讀識字。在學生學習識字單元期間,教師可以在教室的圖書角放置一些與本單元課文有關的、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圖書,并鼓勵學生去自主閱讀,從而提升識字效率。
5.聯系生活識字。以《操場上》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在講完基礎知識之后,帶領學生到了操場上。寬闊的操場對應漢字“操場”,筆者讓學生觀察操場是什么樣子的,使抽象的漢字變得具體。
6.猜謎識字。以《動物兒歌》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猜謎的方式導入。例如,教師可先出示謎語“小小一對紗翅膀,天氣預報它最行”,再引導學生說出答案“蜻蜓”。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輕松地學習了“蜻蜓”二字,而且了解了蜻蜓的習性,使課堂學習不再局限于課本。猜謎識字的方法,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1.學習方式的轉變,堅持素養導向。識字的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識字,還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歸納、整理,發展學生思維,更要讓學生傳承文字背后的文化。這既是語文教育的應然目的,更是核心素養的價值觀導向。漢字的學習為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不僅能讓學生輕松習得漢字,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打下牢靠的根基。
識字教學的素養導向,主要表現為:教會學生識字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生活中靈活運用漢字;在識字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其思維品質;利用漢字的形態美、音韻美,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借助漢字蘊含的文化意蘊,弘揚傳統文化,建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在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上述的素養導向,將核心素養滲透識字的全過程,借以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
例如在《古對今》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用一枚古代的錢幣和一枚現今用的錢幣展開學習活動:由兩枚錢幣使用的時間,引申到“古對今”這個對子;由古幣的形狀引出“天圓地方”的傳說,找到“圓對方”的對子。筆者用形象的事物來詮釋對子的含義,深入淺出,從而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2.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趣味引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識字教學效率。識字學習階段的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持久,學習時“走神”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多種識字教學方式的有機結合必須在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進行,才能取得最優效果。
例如《動物兒歌》這一課的重點是學習蟲字旁的一組生字,教師可利用字卡拼字游戲的方式來引領學生開展活動:“蟲”字放在左邊,教師再出示右半邊的字,讓學生來組合識字。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形聲字的特點,又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生活情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學習的源泉,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因此,漢字和語言的學習,需要在生動活潑的實踐性活動中開展。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將學生的視角引向生活。這不僅可以讓語文知識的學習更為生動、具體,而且借助生活情境可以大幅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人之初》一課中,筆者抓住“人之初”的樣子——在襁褓里的小嬰兒,還原漢字“子”的原意,形象直觀地教漢字。筆者創設情境:小孩子怎樣才能長大成人呢?然后,筆者以找出帶有部件“子”的字為抓手,整體感知,引出漢字的“教”和“學”—— 孩子只有接受教育、好好學習才能長大成人,從而讓學生了解由“子”到“人”的成長之道。
4.學習方式的轉變,堅持多感官參與。漢字教學需要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耳朵聽、嘴巴說缺一不可。教師宜采用趣味化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低年級學生直觀形象思維較強、活潑好動,教師充分利用多感官參與的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深度參與的意識,提升其識字效率。
例如學習《操場上》這一課,筆者利用課件播放學生在操場上日常活動的圖片和視頻,再現學生校園生活,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學生邊感受操場上的熱鬧場面,邊學習生字新詞。筆者讓學生通過模仿做這些不同的體育運動,進一步感知偏旁歸類識字和偏旁表意的特點,從而識記生字“拔”“拍”“跑”“踢”。這樣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把識字與學生生活、識字與認識事物、識字與學習語言結合起來,使靜態的、零碎的漢字學習貫穿在一個完整的活動中,使漢字學習系統化。
5.學習方式的轉變,堅持主體建構。學習方式的轉變,背后必然隱含著教學理念的更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現狀和學習基礎作為重點,依據學生的學習問題展開教學,將學生視為發展的主體,因疑設問,以問導學,從而實現學生的自我主動建構。
新課標從低年級開始要求學生學習獨立識字,中年級開始要求學生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高年級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識字能力。這樣循序漸進的發展要求,也是基于主體建構的基本要求:識字教學,教師不僅要教學生識字,更要教會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教師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和意識,這是識字教學的關鍵。
總之,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僅僅依靠課本識字已經遠遠達不到新課標的要求,我們要通過多種方法抓住教學實踐中的焦點,豐富語文教學課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發展性目標,將融境識字教學的六種方法貫徹落實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打造現代化的語文教學課。※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浦口外國語學校高新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