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宇 劉珈辰
(山東工商學院,煙臺 264005)
“十三五”期間,鄉村脫貧攻堅任務圓滿完成,鄉村發展實現歷史性的跨越。鄉村振興作為承接鄉村發展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對鄉村發展起著決定性的指導作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2021 年5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意見》。新時代,駐村第一書記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征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鄉村振興的基礎是從鄉村的大局出發的,鄉村發展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全面的,因此需要黨作為引領者統籌兼顧全局,而第一書記的引領作用是重中之重。鄉村振興的五個振興是中央對鄉村治理的重要要求,體現了中央對鄉村治理的全面發展的期盼,是鄉村振興治理的重要指導原則。只有鄉村基層黨組織引領鄉村振興,才能使鄉村德治法治相互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治理效能升級。例如,指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第一書記要繼續留在鄉村振興體系中,關鍵在于第一書記制度作為國家頂層制度設計,契合鄉村治理需求。
山東省煙臺市L 村全村共154 戶,364 人,村里基礎設施建設極為不完善。進村的主要通道已經多年沒有進行過整修,村辦公室也只留有一個房屋的建筑架構,沒有辦公設施和用品,老百姓農閑的時候也找不到一個活動室可供休閑娛樂。由于自身基礎設施條件較差,村里產業發展緩慢,百姓的收入也不高,雖然村里櫻桃、蘋果等農產品品質好,但是沒有暢銷的渠道,因此村里面的集體收入也很少,這導致村里想改變現狀也沒有好的經濟條件,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同時,當地兩委班子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制度存在漏洞,基礎設施也較為薄弱。當地對應的駐村第一書記在到達村子后迅速走訪各家各戶,隨即召開村兩委會一起研究組織發展思路,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帶頭作用和引領作用。
第一書記引領生態振興。村里以前生態環境較差,村民生態環保意識還存在不足,為了改變鄉村的鄉貌,駐村第一書記協調爭取資金10 余萬元,先后出動挖掘機30 余臺次,各類運輸車輛56 車次,出動140 人次,清理清除各類垃圾50 多噸。駐村第一書記自己也帶頭清理村莊垃圾,又主動聯系、協調愛心企業硬化了村莊土路2000 多平方米,硬化進村路3000 多平方米。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定的“格”更高,堅持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鄉村鄉貌的要求,能打造生態宜居的鄉村新風尚,改善鄉村臟亂差的舊貌,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環境。鄉村不應只有藍天白云、清新空氣,還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便利的人居條件。全面治理農村突出的環境問題,必須針對痛點和難點,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同時,要促使廣大村民與第一書記相互信任,增強廣大村民對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讓第一書記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黨與群眾的信任橋梁。
第一書記引領產業振興。村里農產品質量好,但一直缺乏好的銷售渠道與管理模式。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模式,老百姓也可以參加入股。聯合煙臺佳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專門運營團隊,投資850 萬元,占地13.3 公頃,建設了高標準陽光玫瑰葡萄種植大棚近80 個。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發展必須堅持質量興農的導向,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快速改善農產品品質結構,增加特色、綠色、有機等高品質農產品供應的數量以滿足市場的需求。此外,大量依托本土人力資源,培養本土種植達人,既引進產業,又培養技術人才,做到真正的產業振興,保證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同時依托專項的產業振興資金撬動產業鏈,讓當地村民也可以參與進來,不僅能增強資金的流動性,還能更好地激發村民當家做主的積極性,使村民真正感受到鄉村振興的益處。
第一書記引領文化振興。駐村第一書記剛到L 村,村級辦公場所比較簡陋,因此引進資金和慈善捐贈對村辦公室進行了改造,形成了村會議室、便民大廳、會客廳、檔案室、圖書室、群眾文娛中心。文化振興一直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的鄉村物質獲得感逐步提升,但精神滿足感水準較低,農村新風尚的建設一直在不溫不火的階段,因此更需要以第一書記為核心,帶動鄉村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特別是首先要在物質設施基礎條件上下手。L村建立了不同的文化娛樂場所,給鄉村文化帶來了多樣化發展的可能性;同時,村莊將以第一書記為核心深入黨建引領教育,促進黨建與鄉村文化的更好融合,推動基層黨組織的文化優勢更好地發揮。
第一書記引領組織振興。應向相關部門反映村莊困難群眾的生活情況,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條件,促進基層治理落實到位。借助高新技術公司的專業技術,打造第一書記引領綜合治理平臺,通過對村莊概貌進行三維建模,平臺共分6 個版塊,分別是村情之窗、黨員之家、家庭信息、治理之窗、發展之路和數據維護,可以迅速了解和更新村莊的動態信息變化,從而在引領發展上不斷深入。鄉村基層黨組織謀發展、抓經濟的領富能力,是鄉村組織振興的看家本領。引領鄉村經濟發展需要能夠統籌全局、整合鄉村自身資源的第一書記。L村第一書記依托自身的前沿認識,引進智慧管理技術,利用“大數據+”的互聯網技術推動鄉村管理跨時代發展,緊跟時代潮流,創新基礎管理新模式,促進管理簡單化、數據化、智能化,是新時代基層組織管理的新標桿。
總覽L 村的經驗,正是由于第一書記的強大帶頭作用才帶來了鄉村風貌的大變化,使L 村有了良好的“開門紅”。分析L 村現象,其本質是在新時代下鄉村振興的又一個發展模式,從全局出發,走出了全面振興鄉村的新路徑。
鄉村振興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決策,也是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方針,可以讓農民切身感受到中國新時代發展的紅利,縮小城鄉差距,邁進共同富裕。
第一書記引領的政治優勢在于能夠加強黨員的廉政作風,增強黨組織的務實能力。鄉村振興戰略是真正能夠檢驗基層黨組織的工作能力和組織能力的重要部署,不僅是黨對基層組織的一次全面布局,更是能促進黨內年輕干部真正走入基層的方式。只有堅持從實踐出發,深入了解基層黨組織的真實情況,才能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重要作用,成為黨聯系群眾的重要樞紐。因此,L 村堅定第一書記引領,堅定黨組織領導,從全局把握鄉村的整體資源與優勢,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鄉村振興離不開人的管理與執行,鄉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是重中之重,如何建立高效的制度體系及完善的監督機制,讓第一書記引領下的基層黨組織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破解基層黨組織鄉村治理難題的關鍵因素。
第一書記引領鄉村振興發展的組織優勢體現在第一書記可整合自身帶來的上級部門資源和鄉村擁有的資源,讓兩者能夠融合在一起,不會存在鄉村振興政策無法落地的情況,而且更能“因鄉施策”,因為中國鄉村情況受多種因素影響,情況復雜,不能簡單地以一個政策覆蓋全部鄉村。而第一書記點對點進行鄉村振興幫扶項目,能真正把好處落實到鄉村,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與實施。第一書記進入基層黨組織,讓基層黨組織成為中央聯系基層的最佳平臺,要保障這個平臺的有效發展,更需要第一書記擁有更多的資源與能力。正常情況下,鄉村基層黨組織通過不斷創新基層黨組織管理模式和制度框架,能夠結合鄉村自身的發展情況與資源,成為鄉村振興的“橋頭堡”,積極執行中央的戰略實施。
鄉村振興要考慮到鄉村勞動力缺乏這一現狀,不僅是勞動力缺乏,所在鄉村的村民自身的民主意識也亟須加強,遇到許多問題時,不重視自身的民主權益,這也成了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阻礙。鄉村振興中缺少農民當家做主、自主奮斗,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就失去了基本動力。第一書記引領的基層黨組織具有的思想優勢,不僅能擴大上級黨組織的群眾工作優勢,更能使上級政府堅持問題導向,發現基層存在的現實問題。同時,以基層為主的思想還能加強黨組織的廉潔作風和務實能力。黨的根基是人民,基層黨建工作要與群眾站在一起,要增強群眾的監督意識,讓黨和群眾血脈相連,切實從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因地制宜,干實事、做好事。L 村就扎實做到了黨群融合的模范示范,促進了黨與群眾的密切結合,更使黨的決定能夠完美下沉,不僅能促進L 村的發展,也更能進一步傳播黨的思想并與村民融為一體。
鄉村振興戰略還在實施發展階段,老百姓與鄉村振興的扶貧干部都站在了統一的步調上,黨群關系極為融洽,但要想實現鄉村振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基層黨組織和群眾共同走下去,而以上歸納的三點優勢可以系統解決鄉村一直存在的三個難題,即“富人治村”亂象、以生態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政策性產業不可持續。第一書記引領的優勢是破解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鄉村振興的未來發展路徑。
“富人治村”作為鄉鎮地方政府的補充,一方面能夠帶來經濟收益,促進鄉村經濟發展,鞏固地方政府政策的實施,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有的富人在成為村支書之后,由于自身素質不過硬,只為自身利益考慮,不去在意農村的發展問題,對黨的基層建設也漠不關心,危害極大。權力過于集中,沒有監督體制的存在會導致腐敗的發生。同時,即使富人沒有發生腐敗的行為,但在管理過程中過于獨斷專行,也會使農村民主政治發展緩慢,農民參與感下降,不利于保障農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在鄉村振興初期,很多地方政府為了快速改變落后貧瘠的鄉村面貌,希望能夠從本地資源出發,尋找鄉村已經脫貧致富的“富人”產生先富帶動后富的效果,的確有一部分產生了不錯的效益。但隨著鄉村振興發展,出現了一些地方政府脫貧致富過于依賴“富人”的現象,而這與鄉村振興的長期目標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因此急需改善“富人治村”的弊端。“富人”必須加強政治意識、思想意識和大局意識,而第一書記就是上級黨組織委派來的具有引領指導職責的第三方力量。
在生態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論”是基層黨組織在鄉村進行指導引領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通過第一書記的引領,基層黨組織能夠引領群眾踐行“兩山論”,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黨組織對生態振興的期盼,領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要意義,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優勢并轉換為產業優勢,進行產業轉型,產業融合發展。在目前鄉村振興的大政方針下,堅持綠色生態發展缺少具有地方化特點的政策指導,如何進行本土化戰略實施,需要第一書記進行深入調研與挖掘。從本土化出發是第一書記的優勢所在,能夠讓當地經濟發展與綠色發展互為一體。第一書記引領不僅可以讓“兩山論”貫穿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還可以結合鄉村風貌的建設,改善鄉村的生態環境,一舉多得。
在地方政府實施政策層面,上級部門政策的實施缺乏一定的連續性,甚至存在同一個領導前后制定的政策互相掣肘的現象,這導致即使是一項良好的政策,也可能“爛尾”,不僅不利于鄉村開展產業振興,還會打擊政府在鄉村的權威與聲望。在這種情況下,政策性產業的弊端也極為明顯,其極度依賴基層黨組織的扶持與引導。當政策性產業發生“爛尾”情況時,不僅會影響當地產業振興的效果,更會使資本底蘊本就不厚實的鄉村產生經濟風險。因此,只有完善的基層黨組織管理模式才能使政府政策保持良好的一致性,而不是朝令夕改。嚴格而合理的組織模式帶來基層政府完善的管理模式,保障領導人即時進行輪替,也能夠讓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方針不動搖,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合理平穩運行。同時,一個高效的基層黨組織也能在持續的政策推動中,在村民心里樹立良好的形象,加深基層黨組織與群眾的信任,從而讓鄉村振興戰略真正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進入發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