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慶陽市西峰區北街實驗學校 甘肅 慶陽 745000)
在新課程改革逐步推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小學語文教師意識到了僅僅依靠課本所呈現出的知識點來構建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是難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教師應當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所熟知的背景文化出發來完成課堂教學的規劃和安排,只有如此才能夠讓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質量得到更為全面的提升。而地方文化資源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陌生,且大部分學生都有一探究竟的興趣,因此通過地方文化資源的整理和運用來豐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能夠讓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征得到全面凸顯,也能夠讓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更為活躍。
慶陽地區具有較為獨特的黃土高原地形特征,因此其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都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慶陽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化發源和傳承的重地,在糧食作物生產和農耕文明發展建設過程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1]除此之外,慶陽地區還有別具一格的窯洞文化以及具有地域特征的節日儀俗,因此當地的小學語文教師想要通過地方文化資源的運用,來豐富日常的小學教育教學活動,能夠在短時間內采集到諸多資料。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融入慶陽地方文化資源,不僅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語文課程學習是有現實功用的,還能夠讓學生在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個人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積淀,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使得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更全面的培育。[2]
小學語文教學本身就承擔著一定的教化功用,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本知識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理論化學科知識,還要爭取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文化涵養,讓學生具有更強的信念感和極強的家鄉歸屬感,這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思想觀念,具有更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正因為語文學科知識與歷史人文和民俗風物等方面的知識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小學語文的學科教學,有從側面引導學生更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特征的可能性,這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更深入且全面地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以家鄉歷史發展和文化建設為起點,嘗試去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內涵,體會不同區域所呈現出的地域性文化特征。讓學生不斷積累文化素養,構建更具條理性的歷史文化知識框架體系,從語文學科的角度出發,來構建人文層面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地域文化資源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過程中,所能夠起到的作用和產生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可從如下2 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1)文化傳承功能
地方文化資源在小學教育中的融入,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承功能。不懂去在發展和演變過程中都會產生獨屬于當地的標志性文化,也就是當地的主流文化,它不僅包含了在該區域所傳承的優秀文學作品,還包含了由該區域歷史演變留存下來的重要精神品格,神話故事以及各類民俗。他們當中既有值得宣傳與學習的部分,又有需要批判和去除的部分,只有在充分了解的過程中根據當前時代發展的新趨向完成取舍工作,才能夠讓前人的智慧結晶和優秀文化得到更為全面的流傳。
(2)語文德育功能
地方文化資源在小學教育中的融入,具有一定的語文德育功能。任何區域的主流思想文化都是當地鮮明思想道德修養和意志的體現,如果缺乏約定俗成的道德觀念,那么是難以形成燦爛且歷史悠久文明的。而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其尚未樹立穩固的三觀,因此需要通過必要的德育引導和熏陶來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而地域方文化資源相比較其他類別的文化資源而言,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為貼近,更容易為學生所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正確思想道德觀念,也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故而地方文化資源,能夠在小學語文的德育教學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3]
小學語文教材中諸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都與區域性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聯。事實上唯有深深地扎根于實際生活,作者才能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能夠觸動讀者心弦的優秀作品。因此以具體的鄉土文化為切入點,來討論語文教材中的優秀文學作品,是有助于學生體味作者內心情感,體會作品字里行間所蘊藏的獨特魅力的。而實際上,對于二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在閱讀優秀課文之余,教師還需要引導其嘗試進行語言文字創作,讓學生仔細揣摩創作優秀文學作品的作者是怎樣觀察生活的,有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積累素材,讓語言文字創作言之有物。因此從這個方面來看,鄉土文化為切入點來構建課堂活動,是能夠讓語文課程價值得到全面提升的。[4]
譬如慶陽地區的春節節日移速較為獨特,在春節的農閑期間,民眾通常會以社火等活動方式來完成節日的祝禱,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不同于其他區域的社火活動,慶陽地區的社火活動會有一系列需要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表演形式,諸如鐵芯子、太平鼓,跑旱船和高蹺隊。教師可在三年級寒假給學生布置,用語言文字敘述慶陽地區春節社火活動的作業。讓學生在親身經歷和觀察社火活動的過程中,模仿教材《海濱小城》創作中的口吻和筆調,完整的敘述慶陽地區的社火活動。然后在開學之際,讓學生以敘述和解說的方式分享自己在參加社會活動時的所思所想,這不僅能夠讓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更具趣味性,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在地方文化資源運用的過程中,更為全面地掌握語言寫作技能技巧。
語文教育教學本身就具有較為明顯的綜合性、生活性和人文性特征。因此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僅僅以課本中文學作品為例,來構建日常的教學活動,是難以拓寬學生視野的。慶陽地方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融合運用能夠讓課堂教學變得更為豐富多彩,語文課本知識會得到更為全面的延伸和開發,學生的學習視野會變得更為寬廣,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會自然而然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學生會在不同學科知識的交流碰撞中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譬如在慶陽地區的民俗文化資源收集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慶陽作為農耕文化之鄉,在地形地貌的構造上具有較為明顯的獨特性,也會發現慶陽具有別具一格的剪紙文化,不論是喪葬嫁娶等大型民俗活動,還是過年過節等日常的慶典活動,當地民眾都會通過剪紙,貼裱窗花等方式來進行慶祝。而在剪紙作品的鑒賞和品析過程中不難發現,慶陽地區的剪紙作品題材涵蓋范圍十分寬廣,不論是山川蟲魚,風和日麗還是獨特的人文景觀都能夠被剪紙作品記錄下來。因此現如今學生在翻看慶陽流傳下來的精美剪紙作品時,能夠從側面感受到當時的人文風情和社會面貌。雖然剪紙藝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相去甚遠,但語文課本教材中與民俗風情相關的文學作品卻有很多。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和閱讀該類作品時,可通過必要的聯想和延伸,讓學生了解慶陽地區的特有民俗,引導學生了解慶陽獨特的剪紙藝術。在這一過程中,語文教學價值就得到了進一步的延伸,其人文性和綜合性特征也得到了顯現。
慶陽地區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流傳下了許多能夠反映當地民眾對生活美好憧憬,映射當地民眾思想情感的獨特藝術形式。在日常的語文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慶陽地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獲得美的感受。相比較其他地區而言,慶陽地區在歷史傳承和建設的過程中發展出了獨特的皮影戲藝術,這一藝術與當地傳統曲藝流傳過程中的道情唱腔融合在了一起,組成了別具一格的道情皮影戲表演形式,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由于這一表演形式具有較為明顯的感染力,且在現階段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因此教師可通過線上線下民俗文化資源的收集和整理,來為學生呈現正宗的道情皮影戲表演,并在古詩詞教學《山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過程中嘗試融入這一元素,讓原本抽象難懂的古詩詞,通過具象化的皮影戲以及悠長骨折的唱腔表現出來,這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在古詩詞學習方面的理解力,也讓學生對古詩詞鑒賞的興趣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
除了道情皮影戲之外,紙扎、西峰嗩吶也是當地教具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在西夏農耕文化的影響下,慶陽地區還有傳承歷史悠久且表現形式獨到的荷花舞,以及傳統的泥塑和陶塑藝術。這些藝術表現形式都可充當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當中去,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審美價值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實際上相比較理論化的課堂教學而言,這種可視化的藝術活動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可讓學生在周末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完成泥塑作品,通過泥塑活動來感受鮮明的智慧,并讓學生用語言文字將這種感受記錄下來,這類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慶陽地區歷史文化的了解。
相比較其他地區而言,慶陽地區具有較為豐富且獨特的自然景觀,獨特的黃土地貌,使得慶陽地區的馬蓮河兩岸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黃土高原自然景觀區,即便學生無法親自到這一區域欣賞黃土高原的奇特景致,教師也能通過線上、線下地方文化資源的收集和整理,將這一地區的圖片和視頻,通過多媒體播放的方式呈現出來,引導學生觀摩和欣賞。這種直觀的視覺沖擊能夠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驗,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家鄉在自然景致方面是具有獨特美的,這能提升學生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除此之外,慶陽地區還有景色秀麗的周祖陵森林公園以及造型奇特的石造像塔,這些地方風光秀美,景致獨特,能夠讓學生進一步擁抱大自然,體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比較理論化的語文學科知識講解而言,這種實際緊致的參觀和游覽更能夠激發學生內心對美的渴求,讓學生在描述性語言文字積累的過程中,逐步完成抽象語言文字和實際景致的統一和對應。有條件的教師,可嘗試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帶領學生去具有獨特自然風貌的地點參觀學習,這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夠讓學生的感受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實際上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仍然需要圍繞學科課程教學主旨,讓學生更深入地掌握與語言相關聯的學科課程知識。但相比較理論化的語言學知識教學而言,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聯的更具趣味性的方言文化教學,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而實際上,方言文化也是語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中國地勢廣闊,人員繁雜,歷史上人口變遷流動循環往復,因此不同地區的方言傳承和發展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藝術特征和趨向。相比較其他地區而言,慶陽地區也有獨特的方言文化。大部分慶陽本地的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會受當地方言的影響和感染。因此以方言文化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相關聯的課程文化知識,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的配合度也會更高。實際上慶陽不同地方的方言是存在一定差異的,慶陽方言可被分為南片區和北片區,雖然在詞匯使用方面并不存在明顯的區別,但語音語調卻有很大的不同。南片區的慶陽方言通常會有前后鼻音方面的區分,但北片區的慶陽方言 卻不太會區分前后鼻音。北片區的慶陽方言還保留著入聲的聲調,但南片區的慶陽方言則不常見。總體而言,慶陽地區的方言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慶陽地區民眾的總體性格的,慶陽地區的方言具有麻利干練的特征。且有些方言詞匯較為幽默,這與慶陽當地的民眾性格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方言文化融入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這讓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更為生動有趣,教師可嘗試用方言來與學生溝通和交流,或是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讓學生使用方言來圍繞口語交際主題,完成個人觀點和想法的傳遞和表達。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讓課堂交流變得更為和諧。
慶陽地方文化資源較為豐富,如果教師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帶領學生去領略慶陽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那固然能夠讓語文課堂教學形式變得更為生動活躍。但由于二三年級的學生尚不具備單獨行動的能力,如果貿然組織實踐活動,很容易讓學生陷入危險之中。因此在不具備組織學生到校外感受地域文化特征的情境之下,教師可嘗試通過校內地方文化課本資源的開發,引導學生在校內活動中全面了解和感悟慶陽地方文化,借此來開拓學生的視野。通過整合各類校內外資源豐富校內活動的表現形式,讓學生在地方文化的學習和感悟中豐富個人的文學素養,提升個人的知識水平。譬如教師可在圖書館書籍整理和購買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購買一批與慶陽文化資源相關聯的圖書,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圖書館閱讀活動,讓學生閱讀與慶陽地方文化相關聯的各類書籍,讓學生通過書籍的閱讀來了解當地的名勝古跡,民俗風情和各類飲食文化。又比如在特殊的節日慶典活動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編排一些極具慶陽當地特色的藝術節目,借此來幫助三年級的學生進一步體悟和品鑒清揚慶陽的文化特色。當然,僅僅依靠校本知識的單向輸出,這難以讓學生在個人綜合文化素養積累和知識水平提升方面得到提升的,也無法讓學生全面了解慶陽當地的地方文化。因此在校本資源開發和建設的過程中,教師仍然需要有意識地運用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構建在線互動平臺,通過師生之間相互的交流與協作,全面了解學生在慶陽文化資源使用和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惑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這能夠使得日常語文課堂教學中,慶陽地方文化資源的融入和滲透更具有針對性。譬如有些學生對慶陽當地的民間神話傳說有十分濃厚的興趣,教師便可嘗試在日常的課文講解和作品賞析過程中融合當地的神話故事。在二、三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專門開辟的神話單元,教師便可嘗試在《祖先的搖籃》、《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等文章講解的過程中,融入慶陽當地的民間神話傳說。
總而言之,將慶陽地方文化資源融入到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是很有必要的,這能夠豐富和創新小學語文課堂表現形式,讓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特征和教化功用得到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