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裕
(啟東市南苑中學 江蘇 啟東 226200)
“三力思想”理念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研究是新形勢下誕生的科研項目,充分發揮了陶行知先生的“三力論”優勢,體現新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要求教師與時俱進,秉承因材施教原則,在課堂上靈活滲透“三力思想”,構建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激勵學生張開創新思維的翅膀在物理知識的星空中自由翱翔,為全面提升他們的知識、能力、創新等五大核心素養保駕護航。
“三力思想”來源于現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力論”,是指學生學習中必須掌握的生活力、自動力和創造力,這既是陶行知教育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活化教育觀的具體體現。“三力思想”主要包括三大特征:一是以生活力為基礎,促進教學內容多元化;二是以自動力為引導,促進教學主體多元化;三是以創造力為關鍵,促進教學方法多樣化。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是指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的師生互動課堂模式,在教師循循善誘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直接參與自主學習和合作探討為前提,以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生活實際與現實世界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交流平臺,通過學生學習體會的表達、大膽質疑、合作探究等途徑,逐步感知新的理論知識,掌握動手操作的實驗的要領,最終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學必須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活動,總體而言具有如下特征:
(1)師生互動過程的主體性:探究性教學體現了“授之以漁”的觀念,作為指導者的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營造適合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氛圍,并通過學生主體的參與、主動探究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2)學生參與探究的自主性:在教師精心指導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活動,逐步達成四個目標:一是求知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尋找;二是摸索的規律讓學生自主發現;三是創新的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究:四是攻克的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從而圓滿完成探究任務。
(3)物理信息交流的互動性:物理信息錯綜復雜,教師應該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學生之間、小組之間的合作探究,務必走出教師單向信息傳遞給學生的“圍城,”加強師生、生生信息傳遞與互動活動,并從多角度進行深度交流,從而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
(4)課堂教學要求的層次性:由于學生在知識基礎、認知能力、興趣愛好、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教師一定要堅持“因材施教”原則,采取分層教學的辦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與探究任務,讓同學們通過跳一跳就能摘到自己喜歡吃的“梨子”。
(5)整體教學評價的多元性:課堂評價是提高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學效率的壓軸戲,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還要鼓勵學生參與自主評價與相互評價,從而讓每一個學生明白所學知識的內涵與基本原理,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周洪宇教授是研究陶行知“三力論”的先行者和權威,他明確指出,“三力論”的第一要素就是“生活力”,也稱為“生利力。”關于“生利”能力的提出,最早來源于陶行知 1918 年發表的《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他在文中正式將這種能力稱為“生活力。”至于“自動力,”起源于陶行知先生曾經公開發表的《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一文,但文中沒有直接提到“自動力”一詞,而是以“自動主義”新概念呈現于讀者的眼簾。1941 年2 月,陶先生在《育才二周歲之前夜》一文中正式使用“自動力”這一名詞。關于“創造力”的提出,是陶先生于1944 年 12月 15 日發表的《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提出的觀點。總之,陶行知先生倡導的“三力思想”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力”是“三力思想”的核心所在,“自動力”和“創造力”都建立在“生活力”基礎上的。另外,陶行知的教育理論,都是以極其通俗的文字形式表達出來的。當然,“生活力”“自動力”和“創造力”歸屬于陶行知同一教育學理論體系。“三力”之間的關系就是以生活力為基礎,自動力為引導,創造力為關鍵。
在20 世紀30 年代,陶行知先生秉承指向直接經驗的教育理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和“社會即學校”的觀點,明確提出了“教學做合一,”強調“讓教育走進孩子的生活世界”是實現高效的有效門徑,并在南京曉莊師范學校附小嘗試主題活動的方式組織教學。可見,陶行知先生的“三力思想”對優化我國初中物理教學課程資源鋪平了道路。
目前,關于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學活動的研究,主要圍繞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設置教學活動展開,其中,探究性實驗的研究側重于教師的課堂指導環節和示范性實驗操作,但是,未安排較多的時間讓學生直接參與探究,學生不僅缺乏操作性經驗,而且手腦聯動的習慣也存在不足之處。因此,開展基于“三力思想”的直接指向性物理經驗需要達到如下三個要求:
首先,教學現狀的要求:課堂教學是學生知識建構和個體的感悟的過程,具有具個性化行為的特征。然而,傳統化教學過程中注重劃一性和同步性的現在,也許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天賦。因此,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至關重要。
其次,新時代的要求:日新月異的大好形勢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21 世紀是知識經濟迅猛發展時代,其核心就是創新,而創新的基礎是人才。因此,教育改革的本質就是培養一大批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再次,課程改革的要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的體驗是新課程革新的基本理念,只有進一步培育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創新能力。
物理知識來源于人們的繁忙的勞動與生活實際,又服務于現實生活和生產活動。因此,教師在物理教學實踐中,應秉承陶行知的“生活力”思想,激勵、引導學生自覺聯系生活實際參與社會調查等探究活動,感知解決現實生活中具體問題的竅門。無論是家用冰箱中的物態變化和河面冬天結冰等生活現象,還是現實生活中的聲音測量和光現象,都可以安排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通過相互切磋與總結,逐步掌握新知識的內涵與新原理的本質。
例如:筆者在執教“聲現象”一課時,安排學生利用節假日實地調查家鄉的噪聲現象,一旦發現附近某些企業噪聲嚴重的現象時,就要根據所學聲控知識提出相應的建議。如果學生基本上掌握了“光現象”的基本知識,那就激勵學生直接走出校門,全方位了解當地光污染現象及其治理措施,逐步感知光污染對人類具有一定危害性的道理。
“生活力”是“三力思想”的首要因素,假如教師遠離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活動,那就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只有從三個“促進”入手,才能找到探究動機的切入點:
首先,促進師生互動生活化。在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中,為了促進師生互動合作,教師一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輕松完成探究任務。
例如:筆者在執教“慣性”一課時,先以學習小組討論如下問題:“當你乘坐公共汽車時,一旦遇到駕駛員緊急剎車或者突然啟動為什么出現身體晃動的現象?”同學們暢所欲言,紛紛發表了各自的觀點與看法,自主探究興趣倍增。
其次,促進知識回歸生活化。這個環節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原則,促使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逐步找到學以致用的有效門徑。
例如:針對學生初步理解蒸發快慢的基本原理現狀,筆者趁熱打鐵,以學習小組討論的形式深入研析農民曬糧和家庭曬衣服等現象,從而很自然地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
再次,促進達標訓練生活化。在實施“啟潤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至關重要,但教師不能靠紙上談兵,必須注重學生的達標訓練,在設計的達標測試題加強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充分發揮體現達標訓練生活化的優勢。
例如:筆者在執教“密度”一節時,先引導學生初步了解物質密度的本質屬性,然后打開多媒體課件展示如下生活化達標訓練題:李煌在大文峰超市購買了一枚戒指,后來借助權威性檢測得知這個戒指的質量為8.3 克,當迅速投入量筒后出現了排開水的體積為9.5ml 現象。按照上述數據,你如何判斷是否屬于純金戒指呢?此時,同學們立即揮筆計算,最終得出了正確的判斷。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在結合核心素養目標與學生的求知所需,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常見的物理現象和各種小實驗創設師生互動情境,從而誘發學生渴望獲取新知識的好奇心,提升創新思維與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筆者在執教“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課時,先開門見山地展示笛子、二胡、小提琴和口琴等樂器,然后邀請2 個學生走上講臺隨意擺弄一下,頓時,各種聲響雖然不是標準化的演奏,但同學們通過仔細聆聽與觀察各種樂器發出的不同聲音,從而切身感悟樂器發聲時微妙的變化,為深度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奠定了基礎。
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到底地追問問題罷了。” 可見,教師在課堂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但是,提問不能隨心所欲,只有緊密聯系教學目標、生活實際設計問題情境,才能觸發學生創新思維的興奮點,最終輕松完成探究任務。
例如:筆者在執教“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就要求學生討論:通過凸透鏡看到的景物大小與距離隨時變化,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過大家集思廣益地交流與總結,初步達成了共識:凸透鏡的成像情況與物距和像距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三力思想”理念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研究是一項系統化工程,是課堂高地建設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是陶行知教學理論地發揚光大,是有效的教學方法、創新思維方法、實驗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夯實學生知識大廈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