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棟
(會寧縣甘溝驛鎮初級中學 甘肅 會寧 730717)
實驗是初中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獲取生物知識的重要途徑,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物實驗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但是在當前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使得學生在參與實驗時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實驗中,影響了實驗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進行生物實驗教學時,要轉變教育觀念,深入貫徹落實新課改的理念,不斷創新和改進生物實驗教學方式和方法。本文將針對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策略以提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歡新奇的心理特點,組織學生參與到實驗中來。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驗中學習知識,在實驗中掌握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例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先進行相關內容的預習,讓學生查閱資料或向同學、老師請教。再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一些探究性實驗方案,讓學生通過實驗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相關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準備一些常見植物的葉、莖、根等樣本。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探究這些樣本是如何進行呼吸作用的。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對實驗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演示實驗。例如在《種子發芽》這節課中,教師可以將教材中介紹種子萌發的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演示。通過多媒體演示實驗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動手能力。例如在《植物生長調節劑》這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些常見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如赤霉素、生長素、細胞分裂素等。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一些實驗材料,如赤霉素溶液、生長素溶液等。這些材料能夠讓實驗更加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傊?,教師要善于結合教材內容和實際情況設計探究性實驗方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生物知識[1]。
實驗教學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究問題的好習慣。因此,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從而使自己得到提高。比如在講解“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先將洋蔥表皮細胞作為實驗材料,然后讓學生對洋蔥表皮細胞進行觀察和記錄。首先讓學生對洋蔥表皮細胞進行觀察,讓他們看到在洋蔥表皮細胞內部有很多的水分。然后再讓學生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在吸水和失水之后的狀態。在對洋蔥表皮細胞進行解剖時,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比如將洋蔥表皮細胞用鑷子夾住,然后用鑷子夾住洋蔥的一頭用力地向下壓。
生物學科作為一門實驗學科,在開展實驗教學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主動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并在分析的過程中學會歸納總結,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例如,在進行“洋蔥表皮細胞在適宜的條件下,吸水和失水”實驗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吸水后體積增大,然后讓學生對比吸水后洋蔥表皮細胞失水前后的變化情況。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后,學生能夠總結出“洋蔥表皮細胞在適宜條件下吸水和失水”這一結論。最后,教師再讓學生思考:洋蔥表皮細胞在適宜的條件下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是什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從實驗現象中分析出“洋蔥表皮細胞吸水后體積增大”這一結論。再如,在進行“植物根尖結構和功能實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并思考:“植物根尖結構和功能”這一實驗的原理是什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出“植物根尖結構和功能”這一結論[2]。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開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讓學生根據實驗目的、原理和要求,通過查閱資料、查找信息和設計方案等方式,自主設計實驗方案。例如,在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相關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實驗材料、儀器設備,并通過實驗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生在自主設計實驗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設計實驗方案,對所學知識進行消化吸收。通過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學生不僅能夠鞏固相關知識,而且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讓學生通過實驗,深刻體會到科學實驗的魅力。比如在進行“觀察細胞結構”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觀察結果,利用多媒體展示細胞的結構圖。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觀察到的細胞有哪些共同的特點?”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實驗內容,共同分析細胞結構中最顯著的特點是什么?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分別寫出不同細胞結構具有的共性和不同點。通過實驗分析,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結構決定功能”這一科學原理。再如在進行“觀察植物根、莖、葉的結構”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根、葉結構和動物體內器官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通過對比實驗,發現根、莖、葉與動物體內器官之間存在著不同之處。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根、莖、葉結構和功能之間存在著什么聯系?從而使學生對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生長之間存在著一種怎樣的關系有更加深刻的認識[3]。
生物是一門實驗科學,因此,在日常的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入生活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加強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在開展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時,要多向學生介紹一些與生物學相關的生活資源,如常見的動植物、微生物、人體構造等。在開展生物實驗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生物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向學生介紹一些與生活相關的生物知識和現象,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生物知識的存在。
以“綠葉中的色素”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綠葉中的色素,然后讓學生分組實驗,通過觀察不同顏色的樹葉,來分辨哪一種色素是綠色的。當學生看到兩片葉子的顏色不一樣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是哪一片葉子中的色素最多?”在學生回答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答案進行歸納總結,并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結論。例如,在進行“綠葉中的色素”實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一片樹葉,并在課后向學生提問:“這片樹葉中的色素都有哪些?哪一種色素最多?”當學生回答出了自己的答案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有的結果進行分析、歸納,然后總結出葉片中所含有的色素。通過這種方法,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還能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也能讓學生在實驗中獲得成就感。
生物是一門實驗科學,它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在生活中學習生物學知識,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生物學知識的存在,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素養。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在具體實驗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實驗方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適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大膽探索、獨立思考;在實驗結束后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評價,引導他們掌握科學探究方法。例如,在學習“消化器官的結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探究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是如何消化吸收的,如大米、面條、面包等是如何被人體消化吸收的。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發現這些食物中都含有淀粉、蛋白質以及脂肪等成分,將這些物質消化吸收后就會成為人體所需的能量。這樣,教師通過實驗課內容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生物學素養,提高了生物教學的有效性[4]。
總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需要我們去探索和解決。作為一名一線生物教師,我們將積極探索新方法、新途徑來提升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我相信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和發展的今天,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效,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