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珍
(清水縣原泉小學 甘肅 天水 741400)
近年來,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時不時發生,因為心理健康而出現的生命安全問題也引起了諸多教育教學者的重視,盡管這樣,家庭教育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被弱化,所以,凝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將會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建設起到重大作用。下面筆者就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家校協同視覺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展開討論。
首先,通過家校共同協力,讓家長能夠系統地學習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吸收一些先進的、有益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讓家長能夠運用到自己教育孩子的實踐當中,通過對這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可以促使家長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更新,尤其是在清水縣這樣的偏遠地區,可以讓家長更加重視家庭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不再像往常一樣,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都推卸到學生身上,也可以促使家長主動和學校溝通,能夠聯系學校反饋孩子的家庭教育信息,可以促進家長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加注重家庭教育。
其次,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目標是一致的,以心理健康為重要方向,因而家長學校的構建可以促進家校的溝通和聯系,讓孩子能夠在家校的通力合作中不斷成長和發展。
再次,家校可以不斷提升家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能力。毋容置疑,很多家長因為自己以前受盡了貧窮的苦和累,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走出貧窮,不要像自己一樣,因而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家長因為自身文化素質比較低,因此借助家校平臺,可以在其中吸收到心理健康的很多知識,且很多教師在授課時,也常常指導家長將心理健康教育置于重要位置,注重孩子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先成人,再成才,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通過這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可以讓家長指導教育不僅僅是提高孩子的成績這么簡單,而是應該先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再去為孩子創造學習環境,在學習過程中不要以打擊、打罵孩子為主,而是應該以說服教育,以鼓勵為主,不斷提升自己,讓家長自己也走向合格,變得更加優秀,在提升自己的同時,孩子也會收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塑造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在今后的成長發展過程中,不斷進步。
2.1.1 中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
道德品質是中小學生健康成人、成才的基礎,“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對中小學生心里健康教育的內容之一就是在全面了解學生性格、家庭、道德品質等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我,認知自己的性格特點、心理特征,認識倒自己的道德缺陷和優勢,對自我有積極的認知和評價,在此基礎上,在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方面,也注重對學生道德修養、品質的培育,針對學生某些缺陷指定道德修養培育的建議,從而去指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以實施。
2.1.2 中小學生學業問題的輔導
學生的學業問題主要體現在學習上的心理障礙。這些障礙主要表現在:學習上缺乏自信,學習上缺乏鼓勵,經常被否定和批評;學習方法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策略和方法欠科學;患有考試焦慮癥;在學校中,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張,家長對自己的期待值過高,導致學習上經常出現問題;無法及時發現和總結自己學習中的問題,沒有學會科學歸因;認為學習不是在為自己學,而是在為父母、為老師,學習中缺乏內部動機。因此,在平時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心理的開導,立足自己的學科,在自己的科目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排除這些心理上的障礙。
2.1.3 中小學生考試成績的態度
在實際中,因為很多家長都比較關心孩子們的在校成績,成績的好壞關乎父母對自己的態度,因此很多學生覺得壓力很大,可能會出現一系列不良的考試反應,比如身心無法同步進入考場導致成績不理想等。很多學校為了應對學生的這種情況,嘗試開展“考前心理輔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內容大致包括:復習備考策略的指導、考試前身體和心理的放松訓練;在考試中如何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考試后應該如何正確面對自己的成績;如何查找自己考試失利后的原因。學生活是比較單純的,學生遇到最大的挫折可能是家長、學校帶來的成績上的壓力,因此在平時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孩子們心理上的輔導,讓學生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挫折和打擊,在過程中學會自我調節,強大自己的內心,以今后更好地適應社會。
2.1.4 生活及人際關系的協調
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還包括對學生生活中情緒、情感和人際關系的協調,對學生生活上的共育內容包括:積極的人際關系的協調、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攜手進步;不管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遇到哪些困難和挫折,都應該用積極的心態去應對,在生活中學會積極地調整自己心態,給自己的心靈放個假。在人際關系的協調上,主要包括:在家中與父母、與兄弟姐妹、祖輩、親朋好友的關系;在學校:與同學、老師之間的關系以及其他關系等。引導學生在過程中應該注重不同的態度、分寸和技巧,在面對人際交往的問題時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管他人如何,自己首先要誠實守信、與人為善、以誠待人、心胸寬廣;要有愛心、有同理心,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
2.1.5 心理障礙的矯治與保健
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關系著祖國的未來,但在現實中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比如:身體上的問題產生的情緒焦慮,考試上的壓力以及學習上產生的焦慮等問題,情緒上的抑郁、敵對;無處安放的情感等;經常出現一些人際關系上的敏感、偏執、強迫癥、精神分裂等,更有甚者可能會輕視自己的生命,因此,需要家長和學校正視學生出現的這些心理障礙,盡學校和家庭的最大努力去解決。
雖然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異常重要,但是在現實中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不太重視,而且即便家長意識到了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因為家長自身對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而出現束手無策的情形,因而需要學校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預,具體來說:
2.2.1 指導家長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體系化、專業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因為缺乏這些最基礎的知識,因此在過程中采取了一些不太科學、合理、合情的教育措施,這些教育措施的不正當性,又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因此需要學校的適時的干預、指導,比如,面對孩子的心理問題時,作為最應該了解的是孩子出現這些心理問題的可能原因,注重對孩子的陪伴,傾聽孩子的心聲和想法,鼓勵家長采用正確的、科學的、合情合理的教育措施,同時還應該在了解家長教育背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開展多種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家長參與。
2.2.2 輔導個別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
每個問題學生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從這些學生的身上就可以看到反映出家庭教育的問題,因此,在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就應該注重每個家庭教育之間的差異,注重分析每個問題家庭之間的不同,從這些有心理障礙問題的學生入手,探查引起這些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家庭原因,并從這些原因入手,對癥下藥,對這些特殊的家庭進行個別督導,從而影響這些家庭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從源頭上解決這些學生的心理問題。
以學校為主要陣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所有的教師在掌握學生心理現狀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實際中了解和把握學生的需要,建立家委會,通過家委會這座橋梁,實現學校和家庭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順暢聯系。具體來說,此種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需要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運用專業的學生心理健康測評表,對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測評,并以班級為單位,建立所有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通過此測評表,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為學校和家庭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內容提供一定的指導。
第二,在了解每個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方式與家長開展聯系,比如通過面對面的家長會,或者班主任的家訪,或者短信、QQ、微信等與家長取得聯系,以及時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
第三,通過家長開放日、重點學生重點家訪、講座等活動開展家庭教育的合作活動,以輔導、支持和幫助學生的合作活動,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第四,在活動過程中,征集學生、家長和教師在活動過程中的意見和建議,并在過程中不斷改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
以家庭為主要基礎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通過選舉家委會的方式,搭建起學校和家庭溝通的橋梁。此種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需要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學校要對家庭情況進行具體的調研,從中發現家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第二,制定改善家庭心理健康的方案,方案中應該設計總目標、階段性的目標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計劃,以便后期執行。
第三,為家長和學校搭建教育平臺,并在平臺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動。
第四,在家校相互溝通的過程中反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的不足和問題,不斷改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
在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多種家校共育的途徑,各個地區的不同學校可以根據學校條件和學生情況、家庭情況選擇與之相適應的途徑。
家長會是家校共育教育最普遍的方式,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家長會,將學生在學校的心理健康問題向家長進行說明,并指出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家長予以配合的地方,指導家長對在家對孩子開展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讓家長進一步明確本階段內自己的家庭工作任務。而且家長會這種面對面的溝通方式更容易讓家長接受教師的指導意見。比如,有的孩子在校學習成績不好,可能因為這些不好的成績,家長會否定、打擊孩子,教師就可以給家長意見,讓家長多關注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長和發展,不要把成績當作評價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作為家長也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找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用肯定的、激勵式的教育促進孩子成長。
學校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通過家訪活動有針對性地與家長進行個別交流,并對家長的教育方式進行指導,一方面通過個別交流可以讓家長充分掌握孩子在校時的心理健康狀況,另一方面通過個別交流可以讓學校教師掌握孩子的家庭基本情況,了解孩子心理問題出現的家庭原因。從而為后期更好地開展家校協作共育奠定堅實的基礎。而教師在了解孩子家庭原因的過程中也可以及時向家長反應學生問題,從而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家長也可以通過訪問學校的方式來校,向老師反映學生問題,二者可以實現學生心理問題的互通,以便找尋更高效的解決方法。在互相訪問的過程中,雙方都應該熱情,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去解決問題。
學校可以設置家長開放日,邀請所有的家長來校參觀、學習,可以為家長展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過程和成果。通過這種方式,讓家長對學校的了解更多一些、對孩子的了解也更多一些。當然在家長開放日活動中,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家長體驗學校科學、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體驗中學習,探查自己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的問題,以不斷改進。當然家長在參觀的過程中,還可以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提出一些改進的意見和建議,從家長的視角出發,發現教師日常心理教育過程中容易忽略的問題。
在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明確家長和學校的教育責任,避免出現推諉責任的情況,而讓家校協同共育流于形式,最終不歡而散,可以通過簽署協議的方式進行,可以通過簽署合作協議的方式,明確雙方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各自的職責、權利和義務。明確雙方式平等互利的關系,應該在合作中相互促進,共同助力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家校合作協議的可以由家長選舉的家委會監督執行,學校也可以設立專門的辦公室,通過二者的共同監督,監督家長和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是否按照簽署的合作協議來進行,從外部力量入手,讓家校合作協作切實發揮效用。
家長的職業不同,所處的社會階層、工作領域也不同,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家長在社會上的資源關系,充分調動家長的力量,集合家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資源,調動家長參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為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內容增光添彩,煥發生機。
當然學校也可以組織家長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座談會,請一些家長談談自己成功的案例經驗,讓很多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經驗方面比較欠缺的家長能夠獲得一些參考,達成經驗的共享,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對于學校而言,應該要優化教師隊伍,對在職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實踐經驗方面得培訓,借助專家、高校得專業師資力量,幫助在職教師完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學校培訓結束后,應該組織一定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心理教育技能素養,為學校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
當然,學校也可以組織在職的教師去參觀其他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經驗,從他們的特色教育中吸取精華,從而不斷改進的教育教學方法。當然學校也可以邀請其他同仁來校參觀,共同交流經驗,開展學校,形成校際之間的互幫互助,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的共享。
在家校共育中小學生心理的過程中,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應該從觀念轉變上入手,從重視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從以上各個方面入手,積極參與到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和家庭教育匯成一股團結的教育力量,還中小學生心靈的一方凈土,讓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