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萍
(民樂縣思源實驗學校 甘肅 民樂 734500)
作為一門緊密聯系生活現象的學科,地理知識的學習,不僅有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常識體系,還可豐富學生的生產生活經驗。而作為認識現實世界的重要工具,地理知識的闡述過程,往往也需要借助地圖的直觀演示功能。當前地理教學中,仍存在地圖運用不當、識圖能力培養缺失等問題,要系統糾正上述問題,教師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地圖對于地理教學的意義,同時還應掌握合理開展地圖教學的科學方法。
與其他人文學科相比,地理學科的理性思辨特征更明顯,其包含的概念知識,往往需要學生經過抽象邏輯思維分析,才能透徹理解、熟練掌握。地理學科橫跨文理的特征決定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吸收過程,往往會體驗到學習數學、物理的艱難感覺。地圖教學的合理運用,顯著改善了以上教學困境。一方面,地圖教學借助圖文結合、形象生動的演示方式,將艱深復雜的地理知識,直觀地呈現在了學生面前,在保障知識闡釋深度的同時,有效簡化了學生的思考層次,削減了地理學習的主觀難度;另一方面,地圖演示過程,往往借助多媒體設備的視聽功能展開,斑斕的視覺刺激,壯麗的地理現象演示,都為地理概念解說賦予了趣味性、形象性特點,使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地理學習的樂趣[1]。總之,地圖教學的合理運用,有益于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和維持。
在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影響下,初中生正處于智力、思維能力的二次發展高峰,將地圖教學穿插于地理課堂教學當中,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空間邏輯思維能力[2]。合理的地圖教學,既包括解說地理概念時運用的圖像展示,也包括科學分析地圖信息必須要掌握的識圖、讀圖、作圖方法。其中的識圖讀圖,要求學生在掌握地圖要素內涵的基礎上,能夠正確判斷地圖中包含的相關地理概念,將其中潛在的變量元素,應用到地理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作圖,則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學習研究需要,將地理問題制作為地理圖片,以輔助問題探究。無論是識圖還是作圖,均考驗了學生化抽象知識為想象圖片、以地圖轉換簡化理解流程的空間邏輯思維能力。
從教學質量的角度看,地圖教學不僅是豐富知識展示、強化課堂趣味性的手段,同時也是強化學生地理知識記憶效率的有效途徑。在地圖教學的輔助下,學生得以從不同的角度,由淺入深地完成地理概念的剖析理解,進而完成現實地理概況、空間分布和書本地理知識間的對應關系。當這一對應關系建立起來時,學生將自然而然地擺脫死記硬背的知識記憶模式,轉而采用彼此聯系、發散想象的記憶技巧,對相關知識展開識記吸收。結合地圖的地理知識記憶,可進一步夯實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持久性,使學生更有效地對抗遺忘曲線效應,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學習過程。
對于大部分初中生而言,地理學科的學習過程往往存在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和難以直觀理解的知識點。對較為晦澀的文字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地圖展開講解,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就文字內容聯系實際場景,從而降低學生的地理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在實際的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直觀可視的地圖對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進行闡釋,將抽象的地理概念轉換為學生易于接受的圖片,借助生動形象的地圖對地理知識進行深入講解,加深學生對關鍵知識點的理解和認知[3]。例如,在對人教版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一課實施教學時,教師應借助地圖引導學生對大洲和大洋以及世界各地的代表性地理事物進行認識和記憶,幫助學生掌握在地圖中查找地理事物的能力。然而,對于剛剛接觸地理知識的初中生而言,地理學科的特殊屬性以及相對陌生的學習方式導致其難以對抽象性的知識進行理解和消化。針對初中生空間概念薄弱、想象能力有待提升等情況,教師可以利用與學生思維方式相符合的地圖教學方式,借助地圖對“大洲和大洋”的相關知識進行細致解說,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對地理知識的形象思維和具象化認知。特別是在講解各大洲的地形、地理位置、各自的氣候特點以及人文環境時,教師可以合理運用地圖教學,對該地區的自然資源、氣候環境、經濟特點等內容進行深入講解,引導學生通過地圖準確掌握不同地區的地理特點。此外,借助地圖教學,教師還可以重點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及其形成原因的描述和闡釋能力,以“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地圖對日本的自然災害以及自然災害的主要形成原因進行直觀講解。通過觀察日本地形圖,教師可以請學生搜集圖中的信息,并引導學生嘗試利用板塊構造學說對日本多地震、多火山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和描述,使學生從更深層次理解和闡釋日本自然災害的類型以及災害形成的原因。
在地理學科的學習中,面對概念性較強的知識點,相當一部分初中生在理解、運用過程中遇到過程度不一的困難。為進一步提升初中地理教學效率,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師不妨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從教學實際出發,在課堂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繪圖能力,以高效的地圖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4]。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中國的自然環境”一章的教學中,學生需要運用地形圖描述我國的地勢及地形特征、通過地圖找到長江黃河等主要河流并能準確說出我國主要河流的概況。為此,教師可以在正確解讀教材和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運用航空圖、地形圖、海岸圖、交通圖、衛星圖等多種形式的地圖對我國的山脈、河流進行全方位的講解,使學生對我國自然環境形成立體化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親手繪制簡單的地形圖、河流圖,以改善以往單一的文字教學難以培養學生深刻印象的問題。為使學生對我國地形產生深刻認知,教師不妨安排學生簡單繪制中國地形圖,并在地圖上呈現出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階梯狀分布的地勢特點以及三大階梯的地理分界線。此外,為幫助學生更為有效地記憶我國的主要山脈和河流,教師還可以請學生在畫出我國大致輪廓的基礎上描繪出主要的山脈及其走向圖、河流干流流經圖,在確保學生對重要地理知識產生精確認知和長期記憶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動手繪圖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
剛剛接觸地理知識的初中生大多無法對地圖知識進行靈活利用,學生讀圖能力薄弱不僅嚴重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將對后續的地理學習產生不良影響。為此,初中地理教學對地圖的運用,應以教師對學生的科學引導為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逐步訓練學生依據地圖信息掌握地圖解析能力、建立良好的讀圖習慣,并重點培養學生的地圖運用意識與地理核心素養。基于此,教師可以將地圖教學和傳統的課堂講述相融合,在汲取以往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圖像對文字講解的補充、提升作用,使學生帶著對地理學科的學習熱情參與到地圖的解讀和分析之中[5]。首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讀圖習慣。為進一步凸顯地理教學中地圖教學的優勢和重要性,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讀圖習慣入手,有順序、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對地圖進行解析,使學生有意識地對關注和分析地圖中的比例尺、圖例等關鍵性內容。通過培養地圖分析意識和良好的讀圖習慣,教師不僅可以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足,還可以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自主運用地圖、解析地圖的能力。其次,借助地圖對地理現象進行分析。讀圖的目的在于提取地圖中的有效地理信息,當學生建立正確的讀圖習慣,教師便可以進一步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地圖解析能力。為此,教師需要依據教材對多種類型的地圖進行收集,引導學生掌握不同地圖地理信息的獲取方式和提取技巧、幫助學生利用關鍵性信息分析不同地理現象的產生原因。通過地圖解析練習,學生的地理思維不僅可以得到進一步開發,其地理綜合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鍛煉。
初中地理地圖教學中的讀圖練習不僅是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關鍵,同時也是學生熟悉和利用地理知識的重要渠道。為此,教師應在學生的讀圖練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地理知識、地理現象的論證和探究能力,引導學生借助生動形象的地理圖像對地理問題進行闡述和說明,以提升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自主思考意識和創新能力。一方面,當學生對地圖中的信息進行收集、整合、處理時,教師應對其進行針對性指導,啟發學生充分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與地理知識儲備,精準分析地圖內容,積極發掘地圖中的潛在信息和隱性內容。另一方面,當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繪圖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后,教師可以適當調整讀圖練習的難度,合理添加一些探索性、延伸性較強的讀圖練習,如利用開放性的讀圖練習活躍學生的逆向思維和發散性思維,使學生在自主查閱文獻、資料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地理探究意識和論證能力。
綜上,地圖是地理學科知識的重要載體,地圖教學的合理運用,是高效地理課堂的必要構成。作為初中地理教師,應在清晰把握地圖教學價值的前提下,秉承科學教育理念,發揚教育創新精神,將讀圖識圖作圖技巧,自然融入地理概念講解、地理實用技巧鍛煉的各個環節,力求使學生在輕松融洽的學習氛圍中,完成初階地理知識的全面掌握,為高中的地理進階式學習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