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瑾,周向昭,吳遠慧,溫杰,高曉莉,馮冬梅
作者單位: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河北 張家口075000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慢性性傳播疾病,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導致病人出現硬下疳、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皮膚丘疹或斑塊、潰瘍等多種癥狀或體征,并可引發骨骼梅毒、神經梅毒等,嚴重危害病人身心健康[1]。相關研究[2]報道,我國近年來梅毒的發病率仍居高不下,呈逐年上升趨勢。但在臨床上,有部分梅毒病人多年無明顯臨床表現,而梅毒血清試驗反應陽性,呈現潛伏狀態,稱為潛伏梅毒,其難以被發現,對機體的影響更大。早期潛伏梅毒是指感染期限在2年以下的潛伏梅毒,因無臨床癥狀且具有傳染性,成為重要的傳染源[3]。目前,已有研究[4]指出,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在梅毒病人的發病、疾病進展及轉歸中均發揮重要作用。另有研究[5]表明,梅毒血清固定病人外周血自然殺傷細胞(NK)水平低于體檢健康人群,NK細胞功能失調與梅毒病情變化具有一定的關系。但關于早期潛伏梅毒病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的變化情況尚有待進一步探索。鑒于此,本研究特開展對照試驗,分析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與早期潛伏梅毒發病的關系,為臨床早期潛伏梅毒病人的診治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21年3月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診治的早期潛伏梅毒病人135例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116例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76例,女59例;年齡范圍為24~57歲,年齡(35.19±5.87)歲;病程3個月至2年,病程(1.27±0.25)年。對照組男55例,女48例;年齡范圍為21~59歲,年齡(34.52±6.13)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病人或其近親屬對研究方案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觀察組均為經臨床診斷的早期潛伏梅毒病人,無皮膚、黏膜、神經系統等臨床癥狀,過去2年內非螺旋體試驗、梅毒螺旋體試驗均陽性,或有一期或二期梅毒史,或其性伴侶患有病程2年以內的一期、二期或潛伏梅毒;對照組均為體檢健康者,無感染性疾病等,非螺旋體試驗、梅毒螺旋體試驗均陰性;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出現一期或二期梅毒臨床癥狀或體征者;接受腦脊液檢查而結果顯示陽性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機體各系統及組織器官疾病者;近期急慢性期感染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惡性腫瘤者;有精神疾患、無法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表達檢測觀察組于治療前、對照組于體檢時,抽取空腹靜脈血4 mL,抗凝,離心,收集血清,采用流失細胞儀檢測、并應用Canto自動軟件計算外周血CD3+、CD4+、CD8+以及NK細胞絕對計數,并測算CD3+、CD4+、CD8+以及NK細胞占總淋巴細胞的百分比,并計算CD4+/CD8+,其中FACSC alibur流失細胞儀、相關試劑盒均購自美國BD公司,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1.2.2 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RPR)初始滴度檢測 所有病人均行RPR檢測,抽取靜脈血2 mL,分離血清,加入卡片上圓圈內,并設陰性、陽性對照,滴加RPR抗原,旋轉搖動,觀察結果;根據檢測結果將病人分為RPR初始滴度≤1∶8組與>1∶8組。
1.2.3 治療方法 對經臨床明確診斷的早期潛伏梅毒病人,均給予芐星青霉素治療,肌內注射,240萬單位/次,1次/周,共注射3次。
1.3 觀察指標 (1)觀察組與對照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檢測結果比較(百分比與絕對計數)。(2)RPR初始滴度≤1∶8組與>1∶8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檢測結果比較。(3)早期潛伏梅毒病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與RPR初始滴度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4.0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與RPR初始滴度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秩相關性分析法;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檢測結果比較 觀察組外周血CD3+、CD8+絕對計數及所占比例與對照組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外周血CD4+絕對計數及所占比例、CD4+/CD8+所占比例均高于對照組(P<0.05),NK細胞絕對計數及所占比例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2。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自然殺傷細胞(NK)絕對計數/(個/微升,)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116 135 CD3+1 316.52±259.84 1 379.94±263.07 1.92 0.057 CD4+679.84±159.33 765.41±164.29 4.17<0.001 CD8+563.72±141.23 598.75±148.35 1.91 0.058 NK 351.27±63.28 331.62±64.59 2.43 0.016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自然殺傷細胞(NK)百分比/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自然殺傷細胞(NK)百分比/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116 135 CD3+/%64.85±12.95 67.79±10.76 1.96 0.051 CD4+/%29.73±5.84 37.36±7.26 9.07<0.001 CD8+/%28.09±5.61 29.51±5.92 1.94 0.053 CD4+/CD8+1.06±0.21 1.27±0.25 7.14<0.001 NK/%17.46±3.34 16.59±3.29 2.07 0.039
2.2 RPR初始滴度≤1∶8組與>1∶8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檢測結果比較 根據RPR檢測結果,135例早期梅毒潛伏病人中RPR初始滴度≤1∶8者有61例,>1∶8者有74例。RPR初始滴度≤1∶8組外周血CD3+、CD4+、CD8+絕對計數及所占比例均低于RPR初始滴度>1∶8組(P<0.05),且CD4+/CD8+所占比例低于RPR初始滴度>1∶8組(P<0.05),NK細胞絕對計數及所占比例均高于RPR初始滴度>1∶8組(P<0.05)。見表3,4。
表3 早期潛伏梅毒不同RPR初始滴度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自然殺傷細胞(NK)絕對計數/(個/微升,)

表3 早期潛伏梅毒不同RPR初始滴度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自然殺傷細胞(NK)絕對計數/(個/微升,)
組別≤1∶8滴度組>1∶8滴度組t值P值例數61 74 CD3+1 325.79±273.48 1 424.58±264.91 2.12 0.035 CD4+715.84±145.32 806.27±131.06 3.80<0.001 CD8+571.03±132.46 621.60±138.53 2.15 0.033 NK 345.75±68.42 319.97±60.14 2.33 0.021
表4 早期潛伏梅毒不同RPR初始滴度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自然殺傷細胞(NK)百分比/

表4 早期潛伏梅毒不同RPR初始滴度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自然殺傷細胞(NK)百分比/
組別≤1∶8滴度組>1∶8滴度組t值P值例數61 74 CD3+/%66.01±9.48 69.28±8.63 2.10 0.038 CD4+/%34.25±6.17 39.92±7.34 4.80<0.001 CD8+/%28.46±5.35 30.38±5.74 1.99 0.048 CD4+/CD8+1.20±0.23 1.31±0.26 2.58 0.011 NK/%17.32±3.45 15.99±3.16 2.34 0.021
2.3 早期潛伏梅毒病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與RPR初始滴度的相關性 經Spearman秩相關性分析顯示,早期潛伏梅毒病人外周血CD3+、CD4+、CD8+絕對計數與百分比均與RPR初始滴度呈正相關(P<0.05),CD4+/CD8+比值與RPR初始滴度呈正相關(P<0.05),NK細胞絕對計數、百分比均與RPR初始滴度呈負相關(P<0.05)。見表5,6。

表5 早期潛伏梅毒病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自然殺傷細胞(NK)絕對計數與RPR初始滴度的相關性

表6 早期潛伏梅毒病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自然殺傷細胞(NK)百分比與RPR初始滴度的相關性
梅毒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好發于多個性伴侶、男同性戀、無保護性交等人群,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亦可無癥狀而長期處于潛伏狀態[6-7]。潛伏梅毒不易被發現,可對機體狀態與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危害性極大[8]。梅毒發病機制復雜,已有研究[9]證實細胞免疫調節與該病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與NK細胞是機體免疫應答中的重要反應指標,在機體的整個免疫狀態中舉足輕重。為了解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在早期潛伏梅毒病人發病中的作用,本研究就此展開探討。
CD3+、CD4+、CD8+、CD4+/CD8+均是T淋巴細胞亞群重要參數,可對機體細胞免疫狀態進行良好地反應。CD3+細胞屬于成熟的T淋巴細胞,可代表淋巴細胞亞群,主要執行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反映特異性免疫應答狀態;CD4+細胞屬于輔助性T細胞,具有免疫調節能力與特殊殺傷功能;多數CD8+細胞屬于抑制性T細胞,部分屬于毒性T淋巴細胞,可通過介導抗病毒性感染等細胞免疫反應而抑制機體免疫反應。正常情況下,CD4+、CD8+細胞相對穩定,維持機體免疫功能。相關研究[10]指出,T淋巴細胞免疫可抑制梅毒螺旋體,以保護機體避免感染。有研究[11]表明,兔感染梅毒后,CD3+細胞逐漸上升,在第18 d時達到最高峰,表現為睪丸炎,而隨著癥狀的緩解逐漸下降到一個相對低水平,但數天后,再次持續上升,此推測可能在人體感染梅毒后亦可出現上述CD3+細胞變化情況。本研究中觀察組病人外周血CD3+細胞絕對計數與百分比與健康人群無明顯差異,可能是因此類病人屬于早期無癥狀感染。CD4+細胞在機體抗梅毒螺旋體感染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分泌白細胞介素-2、抗腫瘤因子等多種細胞因子,激活細胞遲發型超敏反應,從而發揮抗梅毒免疫[12]。而在抗梅毒螺旋體感染的免疫中,CD8+細胞在抑制機體免疫反應的同時亦可抑制梅毒螺旋體抗體生成,避免造成梅毒螺旋體擴散與潛伏[13]。本研究中觀察組外周血CD4+絕對計數及所占比例、CD4+/CD8+所占比例均較對照組高,而CD8+絕對計數及所占比例與對照組相當,此與屈曉威[14]等研究結果相一致,提示早期潛伏梅毒病人可能存在一定的細胞免疫力增強情況,利于消除梅毒螺旋體。NK細胞是參與機體免疫調節的重要免疫細胞,可識別靶細胞與殺傷介質而非特異性殺傷病毒感染細胞,在清除梅毒螺旋體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本研究中觀察組外周血NK細胞絕對計數及所占比例較對照組低,可能是因早期潛伏梅毒病人機體的防御功能受到一定的損傷,吞噬及殺傷梅毒螺旋體的功能降低,清除梅毒螺旋體的作用減弱,則引發機體被梅毒螺旋體感染[15]。相關研究[16]報道,梅毒血清固定病人NK細胞較健康者低,此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符合。
本研究結果還發現,外周血CD3+、CD4+、CD8+絕對計數與所占比例以及CD4+/CD8+所占比例在RPR初始滴度≤1∶8的早期潛伏梅毒病人中較RPR初始滴度>1∶8者低,而NK細胞絕對計數及所占比例在RPR初始滴度≤1∶8者中較RPR初始滴度>1∶8者高,且經Spearman秩相關性分析,早期潛伏梅毒病人外周血CD3+、CD4+、CD8+絕對計數和百分比以及CD4+/CD8+比值均與RPR初始滴度呈正相關,而NK細胞絕對計數、百分比均與RPR初始滴度呈負相關,提示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與NK細胞變化情況可能與早期潛伏梅毒滴度存在一定的關系。早期潛伏梅毒滴度越高,則病人機體防御功能損壞越明顯,NK細胞下降,刺激機體自身產生更強的細胞免疫應答能力以抵抗梅毒螺旋體感染,相關研究[17]顯示,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TRUST)滴度<1∶8的梅毒病人CD3+、CD4+、CD8+細胞均低于TRUST≥1∶8病人,而NK細胞高于TRUST≥1∶8病人,此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符合,進一步表明外周血T淋巴亞群、NK細胞的檢測對早期潛伏梅毒滴度評估有積極臨床意義。
綜上,與健康人群相比,早期梅毒潛伏病人外周血CD4+、CD4+/CD8+升高,NK細胞降低,而CD3+、CD8+細胞無明顯改變,但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變化均與早期潛伏梅毒滴度存在一定的關系,推測此可能參與了早期潛伏梅毒的發病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