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紅,陳祥科,趙光強
作者單位:三亞市人民醫院,a康復醫學科,b呼吸內科,海南 三亞572022
吞咽障礙通常是由于下頜、咽喉、食管等部位功能異常而無法經口腔將食物運送至胃內,為腦卒中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有關調查顯示,30%~70%的吞咽障礙由腦卒中所引發[1]。腦卒中后吞咽障礙(dysphagia after stroke,DAS)病人多因吞咽困難而出現營養問題,且易因誤吸而誘發肺炎,嚴重者可死于窒息。臨床針對此病病人多在吞咽基礎訓練的基礎上開展運動想象訓練(motor imagery training,MIT),MIT通過使大腦有意識地反復模擬吞咽動作,有助于修復受損的吞咽神經網絡[2]。但MIT在開展過程中,病人多因想象能力低下及執行不到位而致訓練效果受到影響。研究表明,將鏡像療法引入MIT中,通過鏡像使病人形成一個符合自身情況的視覺畫面,進而可激發其想象力,確保其在MIT中對每個操作執行到位,從而可提高病人訓練效果[3]。體外膈肌起搏器(external diaphragm pacemaker,EDP)治療主要是通過對膈神經施加脈沖刺激而發揮治療效應,既往多用于呼吸系統疾病治療中,近年來,研究發現,其對于吞咽障礙亦具有改善作用[4]。目前,缺乏有關鏡像療法引導的MIT聯合EDP在DAS治療中的研究,故本研究探討了鏡像療法引導的MIT聯合EDP對DAS的干預效果,以期為今后對DAS實施更有效的干預提供參考依據。
1.1 樣本量計算 本研究為隨機對照組研究,主要研究終點指標為吞咽功能干預效果,次要研究指標為表面肌電圖結果、生活質量。結合文獻資料及前期預試驗,預計觀察組吞咽功能干預有效率為95%,對照組為72%,設雙側α=0.05,把握度為90%,利用PASS15軟件計算得到共需樣本量72例,考慮到5%~10%脫落率,實際納入78例。
1.2 一般資料 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三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8例DAS病人為研究對象,無脫落病例。納入標準:(1)符合《腦卒中防治指南》[5]有關診斷標準;(2)腦卒中首次發生,且病情基本穩定者;(3)通過吞咽造影檢查證實為口咽期吞咽障礙;(4)伴有呼吸功能異常,即氧合指數不超過300 mmHg,胸部CT發現肺部存在斑片狀陰影,左側膈肌活動度小于3.15 cm,右側小于2.75 cm;(5)年齡范圍為30~75歲,且卒中病程在3個月以下者;(6)病人或其近親屬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1)卒中前已存在吞咽障礙者;(2)其他器官嚴重功能損害者;(3)存在其他肺部疾病者;(4)聽力、認知障礙者;(5)不能有效執行康復措施者。將78例病人按隨機數字表法劃分至對照組(n=39)、觀察組(n=39)內,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三亞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批號201806138)。

表1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78例基線資料比較
1.3 方法 所有病人均開展吞咽基礎訓練,內容包括:(1)口腔感覺訓練:主要為舌肌訓練、冷刺激訓練、K點刺激訓練;(2)代償性訓練:主要以點頭吞咽、轉頭吞咽、空吞咽為主,同時在進食時調整所用工具。上述訓練時間為10~15 min,2次/天,連續開展4周。
對照組在上述訓練基礎上實施鏡像療法引導的MIT,此訓練在安靜的環境下開展。訓練前告知病人訓練的目的及具體流程,隨后指導其進行訓練。訓練時醫者通過電腦為病人播放錄制的健康人進食的視頻,視頻中配有和進食畫面相匹配的畫外音。視頻主要內容為餐桌上擺放著色香味俱佳的食物,畫面中的對象拿起桌上的工具開始進餐,將食物送入口中后閉合嘴唇,然后利用舌頭對食物進行攪拌,攪拌充分后將食物轉移向舌根。吞咽食物時使喉部抬升,待將其咽下后飲用適量水,發出吞咽的響聲,同時給出飲水時喉抬升的特寫畫面。進食后環轉舔拭唇邊的油漬。將上述視頻內容連續播放3~5次,要求病人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模仿進食動作,包括攪拌食物及推送食物、喉抬升等。視頻觀看結束后要求病人緊閉雙眼,且在身心放松的情況下在腦海中回放視頻中進食的情景,連續回放3次后結束。每次訓練時間為0.5 h,2次/天,連續訓練4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EDP(廣州雪利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HLO-GJ13A)進行治療,具體方法:使病人保持半仰臥狀態,頭稍向后仰。以醫用酒精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然后將起搏電極、輔助電極分別放置在胸鎖乳突肌外緣下1/3、鎖骨中線第2肋間位置,每個電極端頭均用電糊進行勻涂,并用膠布妥善固定;對膈神經施加脈沖刺激,刺激強度循序漸進增強,但需在病人可耐受范圍內。參數設置:每分鐘起搏次數為9次,脈沖寬度及頻率分別為200 μs、40 Hz。每次治療時間為0.5 h,2次/天,每周治療10次,連續治療4周。此組病人先行EDP治療,0.5 h后再行MIT,MIT方法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 (1)吞咽功能干預效果:于干預前、干預4周后通過洼田飲水試驗(water swallow test,WST)[6]對兩組進行評定。具體方法:要求病人飲用溫水30 mL,記錄飲水耗時,同時觀察飲水期間有無嗆咳發生。吞咽功能共有5級,其中在無嗆咳的情況下5 s內飲盡溫水判定為1級;飲水耗時5 s以上,且分為兩次,飲水期間未出現嗆咳情況判定為2級;飲水耗時5 s以上,一次性飲盡,期間出現嗆咳情況判定為3級;飲水耗時5 s以上,分為兩次,期間出現嗆咳情況判定為4級;無法飲水,頻繁嗆咳判定為5級。WST為1級判定為干預顯效,WST為2級判定為干預有效,WST為3級或以上判定為干預無效。干預總有效率=(39-無效例數)/39×100%。(2)表面肌電圖檢測:采用OT Bioelettronica表面肌電測試儀(意大利OT公司,型號Sessantaquattro)對兩組干預前、干預4周后吞咽波幅、時程予以檢測。將四通道同步電極分別放在病人兩側舌骨上、下肌群上,要求其吞咽溫水2 mL,對上述指標作好記錄。 (3)生活質量評定:于干預前、干預4周后應用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swallow- ing disorder patients quality life scale,SWAL-QOL)[7]對兩組進行評定。SWAL-QOL包括11個維度,由44個均按5級評分法(一直存在計為1分,經常存在計為2分,有時存在計為3分,幾乎無計為4分,無計為5分)評分的條目。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9.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經檢驗符合正態分布后用表述,年齡、表面肌電圖結果、SWAL-QOL評分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組內干預前后兩個時間點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性別、具體疾病、受教育程度、干預有效率等計數資料用例(%)描述,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效果比較 觀察組干預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5.19,P=0.020),見表2。

表2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78例干預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表面肌電圖比較 兩組干預前吞咽最大波幅、時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吞咽最大波幅均明顯升高(P<0.05),吞咽時程均明顯縮短(P<0.05),且觀察組吞咽最大波幅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吞咽時程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78例干預前后兩側舌骨上、下肌群表面肌電圖結果比較/
注:①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干預后1.31±0.36①1.05±0.29①3.64<0.001例數39 39最大波幅/μV干預前323.34±30.51 321.75±28.49 0.24 0.811干預后568.14±57.68①671.20±65.29①7.39<0.001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吞咽時程/s干預前1.77±0.45 1.69±0.42 0.82 0.415
2.3 兩組SWAL-QOL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SWAL-QO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WAL-QOL評分均明顯增高(P<0.05),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78例干預前后SWAL-QOL評分比較/(分,)

表4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78例干預前后SWAL-QOL評分比較/(分,)
注:SWAL-QOL為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①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干預后139.46±16.72①161.41±17.89①5.60<0.001例數39 39干預前94.49±17.30 96.21±18.56 0.42 0.674
人體的吞咽行為受中樞神經通路控制。而當腦卒中發生后,因相關神經通路損傷,導致病人出現吞咽障礙。研究表明,腦神經系統在受損的3個月內仍具有較好的可塑性,在適宜的刺激下可實現功能重組[8]。這為DAS病人早期的康復干預提供了可靠的理論支持。對于DAS病人,除開展吞咽基礎訓練外,臨床還主張對其實施MIT。MIT為一種具有較大潛力的康復干預手段,是指引導病人在腦內反復進行動作模擬,在無運動輸出的情況下產生和真實運動相似的生理效應,促使特定腦區受到激活,最終使受到破壞的運動功能重建。MIT運用于吞咽障礙病人中,在開展的過程中使病人在腦內做舌頭攪拌食物、喉抬升等動作,通過上述虛擬運動可使口腔獲得類似于真實運動的生理刺激,并能激活和吞咽相關的傳導通路,實現吞咽神經網絡的重建,從而使吞咽功能得到改善[9-10]。但研究發現,腦卒中病人受到腦損傷的影響,在MIT過程中常無法獲得精確、清晰的想象畫面,甚至產生混亂想象,從而導致訓練效果不佳[11]。近年來,鏡像療法被引入到腦卒中病人功能訓練中。鏡像療法是利用鏡中的視動錯覺誘導患側協調運動,從而促使患側功能改善。鏡像療法引導下的MIT在DAS病人干預中應用,利用健康人的進食視頻指導病人,可防止病人出現想象混亂情況,使其獲取精準的吞咽想象畫面并不斷進行模擬訓練,從而可取得更好的康復效果[12]。
近年來,研究發現,吞咽的順利進行亦有賴于良好的呼吸功能[13]。腦卒中后因呼吸肌功能降低,可影響口腔期食團形成及其向舌根部推送的過程。且病人呼吸不協調,易導致其吞咽期因吸氣而發生嗆咳[14-15]。因此,改善DAS病人呼吸功能至關重要。EDP是一種對呼吸功能具有調節作用的治療儀器,其治療原理為通過脈沖刺激引起膈神經興奮,促使膈肌有效收縮,運動節律增強,從而增加肺通氣量[16-17]。有關研究指出,EDP結合有效的功能訓練對DAS病人的干預效果優于單純功能訓練[18]。當前臨床尚無EDP結合鏡像療法引導下的MIT應用于DAS干預中的研究,故本研究對此進行了探討。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吞咽障礙干預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干預后,吞咽最大波幅明顯高于干預前及同期對照組,吞咽時程明顯短于干預前及同期對照組,提示本研究干預方法對DAS病人吞咽功能的改善效果較為顯著。究其原因,鏡像療法引導下的MIT通過引導病人在腦中不斷回放進食畫面,模擬舌頭攪拌食物、喉抬升等進食動作,有助于激活參與吞咽活動的腦神經,從而使吞咽功能有一定恢復。但其不足之處在于對病人呼吸肌無實質性的影響。而加用的EDP能夠彌補采取上述模擬訓練的不足,可改善呼吸肌的肌力及吞咽呼吸協調性,避免進食過程中因呼吸節律異常而發生誤吸,增強氣道保護作用,從而利于提高康復效果[18-19]。此外,運用SWAL-QOL對兩組生活質量進行評定,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WAL-QOL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及同期對照組,提示本研究干預方法可顯著提高DAS病人生活質量。這是由于鏡像療法引導下的MIT聯合EDP干預能通過有效調節DAS病人吞咽、呼吸功能而使病人攝食時的不適感及風險降低,吞咽時的痛苦減輕,由此造成的負面情緒得到緩解,加之機體營養狀況明顯改善,從而可使其生活質量大幅度提升。
綜上所述,對DAS病人實施鏡像療法引導的MIT聯合EDP干預,可明顯減輕病人吞咽功能障礙,顯著改善表面肌電圖結果,有效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為小樣本研究,研究結論的說服力尚不充分,故有待后續通過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來對研究結果做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