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并強調確保糧食、 能源、 產業鏈、 供應鏈可靠安全還須解決許多重大問題。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糧食產量保持1.3 萬億斤以上” 納入宏觀經濟調控指標, 2023 年又繼續強調這一點。 同時, 基于糧食市場改革的糧食市場調控政策調整, 是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面臨的一場“硬仗”[1]。 然而,近年來, 糧食市場遭受烏克蘭危機、 全球疫情沖擊、 異常天氣等多種不穩定因素的影響, 導致國際糧食價格劇烈的波動、 糧食供應鏈的不穩定以及糧食政策的實施等問題。 因此, 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合理的糧食市場運行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主要對我國三大主糧近幾年的價格、 生產、 貿易等數據進行分析, 為政府決策、 糧企經營、 糧農生產等提供參考依據。
糧食價格機制是糧食市場機制的核心, 抓好糧食價格的調控是國民經濟大局的關鍵。 在糧食集貿市場價格方面, 三大主糧價格均穩中有漲, 但總體漲幅有限[2]。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華糧網綜合整理的數據顯示, 2022 年6 月, 稻谷、 小麥、 玉米三種糧食集貿市場月均價為1.35 元/斤, 比1 月上漲4.6%, 同比高4.5%。 其中, 稻谷、 玉米價格基本穩定, 小麥受生產成本上漲推動和國際市場傳導影響, 價格恢復性上漲。 在國內外糧食價格比較方面, 國內糧食價格的漲幅遠低于國際市場的漲幅。 以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為例, 2022 年6 月份普通小麥1.54 元/斤, 比1 月份漲8.5%, 同比高22%, 漲幅比國際小麥價格分別低約11%和54%。
糧食產量是糧食供給保障的重要因素, 其穩定的增長有助于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 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 2021-2022 年度, 我國稻谷消費20700 萬噸, 供需結余866 萬噸; 玉米消費28500萬噸, 年度供需結余786 萬噸。 特別地, 夏糧的生產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基礎。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 最近三年我國夏糧產量保持增長態勢, 增長幅度分別為2.03%、 0.5%, 但增長幅度有所減緩。同時, 2022 年夏糧單產依舊可觀, 全國夏糧單產高達5555.6 公斤/公頃, 相比上年增加了34.9 公斤/公頃, 增長幅度為0.6%。 進一步分析, 糧食播種面積是糧食產量的基礎。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 從糧食播種面積變化來看, 總體保持增長趨勢, 漲幅方面并不穩定, 近幾年增長較緩慢。
近年來, 糧食市場化特征逐漸凸顯。 一是在糧食收購方面, 市場化成為常態。 尤其是2021 年,由于國內糧食價格飛漲, 引發糧食市場強烈的囤積惜售情緒, 許多商業銀行迅速進入糧食流通領域,從而搶占糧食市場份額[3]。 二是在糧食貿易市場方面, 我國已然融入全球糧食市場。 目前, 我國充分利用國際糧食市場貿易進口和海外農業合作補充糧食供給作為保障我國糧食供應安全的有機組成部分。 此外, 為滿足飼料糧需求, 國家主動增加替代谷物的進口。 結合谷物及谷物粉的進出口數量變化趨勢, 發現目前我國主要糧食出口數量相對平穩,而進口數量則波動較大, 整體呈現上升趨勢。 這正是我國融入全球糧食市場的深刻見證。
目前, 影響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可持續增長的突出問題之一是糧食價格的周期性波動。 通常我國糧食價格的波動可以采用糧食的絕對價格水平和相對價格水平來反映。 首先, 選取近十年的三種糧食(稻谷、 小麥、 玉米) 平均銷售價格來分析糧食價格的變化趨勢。 2011-2020 年, 我國糧食價格具有明顯的周期性波動的特征(見圖1), 近幾年來則是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根據波峰-波谷原則, 該階段可以劃分為四個周期。 第一個周期是2011-2014 年, 糧食價格平穩上漲; 第二個周期在2014-2016 年, 出現大幅度下降; 第三個是周期2016-2019 年, 糧食價格相對平穩; 第四個周期是2019-2020 年, 糧食價格大漲。 其次, 選擇谷物的生產價格指數來進一步分析我國糧食的價格波動特征。 總體上, 谷物的生產價格方面波動并不明顯,大體是平穩的發展趨勢。

圖1 2011-2020 糧食價格水平
糧食價格的周期性波動現象可以通過蛛網模型來理解。 由于糧食具有生產周期長, 導致其在不同的經營時期引起的需求數量、 供給數量以及價格之間的互相作用比較顯著。 具體而言, 在本期的同一時期, 糧食的生產是缺乏彈性的, 而同時糧食的需求也是缺乏彈性, 糧食市場中供給量與需求的變化均會引起市場均衡價格的變化。 因此, 下一期的糧食供應量與價格都受到了滯后的影響, 如此循環往復地引起糧食價格的波動。
我國多種優質糧食產量不足,包括小麥、玉米、大豆等品種,引起糧食新需求。由于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引起的城鎮化與老齡化快速發展的局面, 所以我國糧食消費需求逐漸開始更注重健康和多樣化。一方面,人們對營養含量高的糧食需求增加,例如肉類、蛋類、奶類及水產品,進而促進了飼料用糧的需求。 另一方面,人們對于新型的健康糧食需求上升,例如富硒、富鋅、富鈣等組合型糧食產品。
我國尚未形成完整的糧食供應鏈。 一是我國進口糧食渠道單一。 就大宗商品而言, 基本上是通過跨國糧食公司采購的方式。 因而可能會產生供應鏈風險有運輸、 需求及以糧價波動等。 二是糧食流通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受到極端天氣、 疫情、 俄烏戰爭等事件的挑戰[4-7],糧食的播種面積減少、 糧食供應物流受阻、 人員流動中斷, 導致糧食市場秩序一度處于混亂局面。
為解決我國糧食價格周期性波動的問題, 應當完善糧食價格機制。 一是“降本增補”。 針對糧食生產成本高漲問題, 可以提前將一些儲備的鉀肥和救災肥釋放處理, 從而控制國內化肥價格猛增, 實現種糧收益的穩定性。 同時, 在三大糧食主產區建立種糧相關補貼制度, 以解決農資價格增漲。 二是“優質優價”。 需要融入市場機制, 即政府方面應當適當干預糧食價格, 通過價格的方式激勵農戶積極種糧。 此外, 還應當通過現代科技改善糧食品質,最終實現優質優價。 三是“險補結合”。 通過此方式充分發揮農業保險體系的優勢, 以大大降低財政壓力, 實現高效補貼[8]。
為解決我國優質糧食不足的問題, 應當繼續加強對全產業鏈管理。 一是推進糧食生產現代化。 加大現代農業科技經費投入, 將農業核心科學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為農業科技領域研究奠定牢固的基礎。 同時, 促進高端智能、 丘陵山區等重要農機裝備的研發與制造, 為實施“智慧農業” 提供物質裝備支持。 二是健全糧食流通加工體系。 通過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監測管理, 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 拉動綠色優質農產品消費, 最終實現優質糧食的 “生產-采購-儲存-加工-銷售” 全流程聯動。三是統籌糧食國際貿易市場。 充分運用國內外糧食市場, 優化糧食貿易布局, 鼓勵涉農企業主動參與全球糧食供應鏈。
為解決我國糧食供應鏈風險嚴峻的問題, 應當加快構建完整的糧食供應鏈。 一是尋找多元化的糧食進口渠道。 例如讓更多的糧食經營主體參與糧食的進口采購, 并積極探尋更多合適的國外糧食進口市場。 二是拓展糧食運輸通道。 通過暢通國內外糧食通道運輸的基礎建設來提高運輸的效率。 三是強化糧食全鏈條信息監測預警。 通過建立嚴密的糧食信息管理系統, 做到事前控制, 提前預警糧食供應鏈各個環節可能產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