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明 張正軍
糧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資源, 糧食安全關系國家安全。 保障人民群眾能在任何時候購買到且買得起所需的食品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基礎條件, 而社會的穩定發展是保障國家經濟穩步上升的必要條件。 開展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 加強考核是行之有效的有力手段, 必須堅定不移地開展下去。
廣元市位于四川省東北部, 是四川省重點糧食產區, 是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 保障糧食安全責任重大。 近年來, 廣元市各級黨委和政府深入落實中央和省 “三農” 工作決策部署, 聚焦“穩農業” 工作思路, 以 “鄉村振興” 為總抓手,推進糧食產業發展穩基礎提效益、 糧食生產穩面積提產能、 農民增收穩勢頭提后勁, 鄉村建設穩步伐提質量, 農業生產持續健康發展。 同時, 廣元市充分發揮糧食物流關鍵節點優勢, 加速推進通道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 奮力推動成渝地區糧食安全保障基地建設。
各級黨委和政府認真貫徹 《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糧食安全責任制規定》, 切實承擔保障糧食安全主體責任, 實行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具體負責。 印發 《廣元市委常委會及其委員糧食安全工作責任清單》 《廣元市政府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糧食安全責任清單》, 明確黨委、 政府主要負責人是本地糧食安全工作第一責任人, 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其他成員對分管(含協管、 聯系)行業或者領域內的糧食安全工作負責。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實施農戶承包撂荒地整治“清零”行動,統籌農業生產和水利發展等資金,有力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機農藝農技相結合,持續夯實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創新縣(區)、鎮、村、村民小組四級主要負責人擔任田長的耕地保護“田長制”。 全市糧食種植面積達484.1萬畝,總產量穩定在160萬噸左右, 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79.6萬畝,已建成糧食產業現代農業園區8個、現代糧油食品園區9個。 統籌實施化肥減量增效、綠色種養循環、秸稈綜合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秸稈綜合利用率、廢舊農膜回收率分別達到94.93%、92.8%、88.9%, 實現農藥化肥“負增長”。
加快提升糧食倉儲能力, 全市完好倉容60.75萬噸、 油罐2.44萬噸, 其中, 平房低溫倉30.75萬噸。 全面實現綠色儲糧, 糧食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基本滿足本地糧食收儲和物流需求。 聚焦糧食市場保供能力建設, 地方政府儲備糧全部實儲到位。 建立信息化監管系統, 實現穿透式監管, 有效提高糧食購銷領域監管效能。 完成各級糧食應急預案修訂工作, 建立由13家糧油應急配送中心、 12家糧油應急儲運企業、 4個應急保障中心和268個糧油應急網點組成的糧油應急供應網絡,實現全市主要鄉鎮、 街道 (社區) 糧食應急網點全覆蓋。 與漢中、 隴南等地簽訂 《糧食和應急物資儲備合作協議》, 進一步增強川陜甘區域中心城市綜合保障能力。
構建糧油產業大企業引領, 大項目推動, 集群化發展, 園區化承載的新發展格局。 開展產業集聚提速行動, 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 建成9個現代糧油食品園區, 規劃總面積擴大至5.75萬畝,標準化廠房面積達到97.92萬平方米。 全市31家規上糧油加工企業產值達80億, 蒼溪亞太油脂、 中糧油脂 (廣元) 入選首批 “天府菜油” 產業創新聯盟企業。 培育蒼溪梨香牌香米等“中國好糧油”2個,福牌菜籽油等 “天府菜油” “四川好糧油” 產品12個。 推進 “有機廣元” 建設, 認證有機基地49萬畝、 有機證書308張、 有機產品365個,有機產品認證數量躍居全省第一。
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國之大者”,是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基礎上實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是對糧食安全工作的再強化、再部署和再推進。 自實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體系全面建立,糧食儲備、 生產和流通等能力明顯提高。 然而,部分地區仍然存在著思想認識不高、 考核指標設置不科學、考核方式不合理等問題。 未來實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還要進一步加強地方黨政干部的責任意識,提高考核指標的合理性、科學性及可行性,充分發揮考核結果的“指揮棒”作用,壓緊壓實地方黨委政府主體責任,補短板,強弱項,進一步完善保障體系,切實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 糧食安全是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三農”工作“三件大事”之一,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穩定。 當前, 國際形勢日趨復雜,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加劇, 糧食作為戰略性基礎物資,更是重中之重。保障糧食安全是國家戰略、是“國之大者”。 必須從戰略層面認識抓好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糧食安全是政治問題。 從之前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到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糧食安全責任制, 中央把糧食安全上升到黨委統一領導、 政府具體負責, 黨政同責、 齊抓共管的政治高度, 把黨委對糧食安全工作的領導作為制度規定, 明確地方黨委和政府共同扛起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 強調黨政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是本地區糧食安全工作第一責任人, 其他班子成員對分管的行業或領域內的糧食安全工作負責, 體現了鮮明的政治要求和政治屬性。 必須堅持政治引領、 強化政治規矩, 從講政治的高度抓好糧食安全工作。
糧食安全是底線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連獲豐收, 但作為人口大國, 保障糧食安全形勢仍然嚴峻。 隨著國內工業和飼料等糧食原料需求側加大, 如果我們不能從提高國內糧食的產量供給側增加供給, 將導致進一步擴大糧食進口規模, 加大糧食安全風險。 在不同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把飯碗牢牢端穩、 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是底線, 必須守住。
黨的十八大以來, 黨中央提出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 確立了以我為主、 立足國內、 確保產能、 適度進口、 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1]。 糧食安全考核指標要緊扣新糧食安全觀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確保黨中央、 國務院關于保障糧食安全的決策部署落地落實, 要對儲備、 生產和流通等重要環節的關鍵指標進行考核, 確保糧食生產穩定、 市場運行平穩和流通高效順暢[2]。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基, 要特別加大對耕地的考核, 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 要確保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 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 農田就是農田, 而且必須是良田。 要建設高標準農田, 真正實現旱澇保收、 高產穩產。
要盡量選用糧食自給率、 人均糧食占有量、糧食生產波動指數、 糧食儲備水平等定量指標,提高考核的精準度和針對性[3],避免將過程性工作和部門業務工作納入進來。
要堅持必考指標與區域特色指標并重。 既要考核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保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基本穩定、 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 保障糧食市場供應和穩定、 加強糧食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等,又要突出區域特色[4]。 主銷區、 主產區和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 責任一起扛, 更加深刻認識到在保障糧食安全中的責任和義務, 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5]。 只有不同地區加強產銷合作, 強優勢、 補弱項, 才能共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同時, 還要構建糧食生態環境安全考核指標。 長期以來, 我國主要通過投入過量的化肥來提高糧食產量, 造成水和土壤等生產要素的污染, 破壞糧食生態, 降低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糧食生態環境安全反映糧食生產方式的可持續性能力, 可將作物受災比例和單位耕地面積化肥施用量作為糧食可持續性能力的定量指標, 科學衡量糧食生態環境安全。
目前, 糧食安全考核結果主要是由糧食安全考核組經國務院審定后向地方政府通報。 為更好地加強地方黨委政府抓糧食工作的政治意識, 體現考核結果的權威性和約束力, 考核結果應由國務院通報。
考核結果向社會公開發布, 接受社會大眾的監督, 以增加考核的知曉度。 年度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結果應該向地方黨委政府和社會公布, 讓廣大人民群眾知曉本地的糧食安全考核情況, 從而監督考核結果是否作為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及成員綜合考核評價、 高質量發展政績考核、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等重要參考。
要建立賞罰分明的獎懲制度, 發揮考核結果的導向作用。 考核不合格的, 地方黨委政府做書面報告并提出整改措施和時限, 并在一定范圍通報批評, 以提高地方黨委政府的責任意識。 考核結果優秀的, 相關部門要優先考慮在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 糧食倉儲物流等相關資金安排和糧食專項扶持政策上傾斜, 以提高地方黨委政府重糧抓糧的積極性。 對超額完成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目標的給予經濟和政策獎勵, 對存在缺口的繳納經濟補償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