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新課標強調,學生要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統編教材充分充貫徹這一理念,除了編排講讀課文、自讀課文之外,還增加了不少課外閱讀素材,目的是將課外讀物有效納入課堂教學之中。但是,按照當前的教學理念,由于時間關系,加上課外讀物種類繁多,課堂的有限時間遠遠滿足不了當前閱讀教學的需要。對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借助各類活動實踐,有機穿插勾連相關課外閱讀,適時構建學習群,讓學生在充分落實單元要素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能有效豐富課堂閱讀數量,全面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同樣也是最好的課外閱讀資源。對于整本書閱讀來說,新課標固然有出于閱讀數量的考慮,對于教師來說,首要的是明白整本書閱讀的目的與意義。畢竟相比碎片化閱讀,整本書閱讀更能引發學生思考,豐富他們的閱讀體驗,培養閱讀習慣。統編教材的編者也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在教材中編排了“快樂讀書吧”“閱讀鏈接”等欄目,目的是以教材為范例,積極引導學生將閱讀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首要的是用好統編教材,深入挖掘整合教材資源,并從相應的閱讀欄目入手,適時推進整本書閱讀。
1.整合文本資源,激發閱讀興趣。教師想要推行整本書閱讀計劃,可以用教材為引子,進行有效拓展延伸,激發學生持續閱讀的興趣。比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美麗的鹿角》一課,教師先不著急介紹這本書,而是先充分講解這篇寓言,讓學生明白寓言的特點,然后借助多媒體簡述伊索這個人,讓學生明白,伊索本來是個奴隸,獲得自由后在希臘各地給人講故事,用寓意勸解別人。學生自然對伊索產生了興趣,教師順勢推介《伊索寓言》這本書,并且從中摘選經典篇章讓學生閱讀。這種方式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于推行整本書閱讀計劃。
2.挖掘閱讀欄目,明確閱讀方向。統編教材通過相應欄目將課外閱讀有效納入課堂教學體系之中,最主要的閱讀欄目就是“快樂讀書吧”。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快樂讀書吧”欄目主要推薦的是《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還有《克雷洛夫寓言》等,主題是借助小故事講述大道理。在導語中,編者先用極富想象力的語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后推薦學生閱讀《葉公好龍》,明確閱讀方向與重點。在具體實踐中,學生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鍛煉閱讀能力。
3.引導比較閱讀,延續閱讀思考。很多時候,學生閱讀單一文本,很多內在深意往往無法體會到;經過比較閱讀,卻能從中發現很多細微差別。比如,教師指導學生比較閱讀《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也能引導他們進行深度思考。從內容來看,《中國古代寓言》中的《狐貍和葡萄》這篇寓言,在《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都有出現,情節差不多,寓意也相似,但是在表達上卻有差別。《伊索寓言》的語言比較簡樸,《克雷洛夫寓言》的語言較為優美,甚至還帶有夸張成分。另外,還有一些寓言雖然故事不同,但是寓言闡述的道理卻是一樣的。
相比單篇文章,整本書由于字數多,容量大,學生很難保持整本書的閱讀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中滲透多種閱讀技巧,助推學生讀完整本書。
1.借助文本情節,與人物對話。情節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為“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借助具體情節把握小說內容,理解人物特征。這也為整本書閱讀提供了方向。比如《橋》這一課,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本的情節,繼而在更深層次把握文本中的人物特征。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適度遷移,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整本書。
2.借助關鍵語句,與文本對話。關鍵語句是文章的文眼,也是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的鑰匙。把握了關鍵語句,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夠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比如,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這一課,題目既是文眼,也是關鍵語句。學生從題目入手,緊扣“一個”,還有“只有”這兩個關鍵字詞,就可以較好地步步深入閱讀文本內容,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這種方法同樣也可以運用到整本書閱讀之中。
3.借助資料拓展,與作者對話。由于文本篇幅有限,僅僅依靠有限的資源去理解作者當時的寫作思想,無疑于緣木求魚。教師可以依托文本,組織學生搜集資料,幫助學生全面了解作者。比如,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人文主題是“走進魯迅”,單元要素為“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拓展相關的資料,尤其是魯迅生活的年代農村生活的場景,還有魯迅的生活經歷,讓學生理解“我”與閏土之間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的復雜心理。
4.借助信息整合,與課外讀物對話。比如,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單元要素為“根據閱讀目的,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教學《竹節人》一課,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快速瀏覽文本內容,初步概括文本大意;然后圍繞相關內容進行精讀,緊扣關鍵語句梳理文本,從中提取有用信息;最后進行信息整合,全面把握文本內容。這種方法同樣可以運用到課外整本書閱讀之中。比如閱讀《童年》這本名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外祖父”精讀相關段落,從中提取有用信息,讓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外祖父的性格特點。
總而言之,教師創設整本書閱讀學習群,需要依據相應的主題,科學制定相應閱讀計劃,主動搭建平臺,積極創設閱讀情境,在幫助學生完成課外閱讀量、推進整本書閱讀的同時,也能激勵他們愛上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