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靜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回顧鄉村發展的歷史過程,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由過去的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到現在展開全面鄉村振興的重要歷史階段,需要發揮社會更多力量凝聚起實現鄉村振興的合力,高校思政教育作為黨和國家育才的關鍵課程,理應基于鄉村發展的實際來完善課程的具體培養目標。高校思政教育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其提供建設的人才支撐、精神動力和發展保障,由此也顯示出思政教育和鄉村振興的內在聯系。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課程,思政教師就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可靠的建設者與接班人,鄉村振興到了全面振興的階段,大學生人才應該擔負起建設鄉村的重任。第一,思政課堂中融合當代鄉村案例培養知農型人才。思政課在課堂講授中經常使用案例教學法進行理論解釋,并通過此方法以期達到學生的真懂真信真踐行。高校的學生因為基本一直處于學校學習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真切體會和實踐,因此作為公共基礎課的思政課教師,通過在課堂中講授實際案例來對學生進行一定引導是必要的,佘旭瑋在《思政課堂中的鄉村振興鮮活案例分析》中指出:“讓思政課堂‘沾點泥土’,打造‘接地氣的思政課’[1]。”可以針對鄉村振興的推行情況和具體典型案例,尤其是選取本地的農村建設實際,更能生動詮釋當地鄉村振興現狀并深入學生生活實際,講好發展的故事本身并升華理論的相關內容,在探索講好中國故事與講好本地故事相結合的情況下,促進在校大學生了解農村、并根植農村的熱情,引導他們在最樸實的中國鄉村大地上發揮自身價值。思政課堂本身就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為重要目的,當代大學生還存在不了解農村或了解卻不愛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情況,就這種現狀而言給思政課帶來很大挑戰,同時也為思政課提升學生素養提供了教育方向,在發揮思政育人知農愛農價值導向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這也將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了解廣袤農村和愛上農村事業的人才基礎。第二,思政教育對接學生專業培養職業型人才。思政教育不僅是通識知識的關鍵課程,更是指引具有專業知識的學生進行未來事業選擇的重要課程。大學是一個分專業來培養學生的場所,每位學生都擁有著未來所從事領域的理論基礎,鄉村振興中包含著眾多方面的建設,以產業振興為例,要搞清楚鄉村現有什么產業和特色產業、如何促進現有產業及特色產業的發展、怎樣挖掘和創新當地具有潛力的產業等等,這些都需要各方面人才來助力,比如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識提出鄉村未來發展的方向,使得產業能夠辦得下來并可持續穩定下去,讓產業發展為鄉村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特別是農業院校的學生有著更為明確的專業性特點,就是通過思政教育激發廣大農業院校學生畢業從事鄉村發展的工作中,讓農村的事由專業的人干,讓鄉村能夠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當然高職院校更是肩負著培養具有技術技能人才的特殊責任,尤其是立足高職院校的職業性特點,將思政教育和專業結合起來,在探索高職院校思政課特色基礎上也滿足了思政課培育職業型人才的應有作用,提高針對高職院校思政課的特點,這也不失為鄉村振興培養職業型新農人的創新思路。在當前鄉村振興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而現實卻面臨只有少數大學生從事鄉村發展,因此通過思政全方面育人的特點鼓勵更多具有專業特長的學生投入農村中去,也是該課程特點的應有之義。第三,思政教育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實干型人才。鄉村振興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一環,國家針對鄉村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與措施,這些政策的落實最終都要靠人的實干才能最終見效,思政教育作為一門理論講授的課程,也可以通過在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中,將相關理論政策與實踐貫穿起來,真正將書本上的理論者轉變為實踐中的實干家,助推鄉村振興的發展。基于思政教育的特點與教育目標,從實踐角度培養人才,大學生有著無限的朝氣與想法,通過社會實踐到社會大課堂中去施展才干,從而培養出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實踐能力兼備的人才。陳昀嵐在《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代自覺探究》中認為:“數量充足和素質較高的大學生是當前農村發展的主力軍,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基本保障[2]。”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參與者,但是在鄉村振興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的前提下,需要一批具備創新思維和實干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參與進來。在當下發展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在提供理論講授之外,還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來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由于思政教育更加強調學生綜合素養,鼓勵學生深入農村開展服務來實現更近距離的接觸,從而加深學生對鄉村振興的實際認知。此外,思政教育還可以加強與學校的聯系溝通,為學生提供就業創業的實踐機會,從關注社會關切問題入手,支持大學生回鄉發展事業,幫助貧困地區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激發學生大眾創業的意識,可以與鄉村發展緊密結合,讓大學生發揮自己的才能,引導在校期間培養愛農的意識和實踐的本領,畢業后讓有志于鄉村振興的青年投入鄉村建設,做勇敢的實干家。通過社會實踐給大學生更多學習鍛煉的機會,讓更多人關注鄉村并進行耕耘,到鄉村中書寫自己的青春故事并為自己的未來帶來更多啟發。
高校思政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核心素養上發揮著關鍵作用,而這種德育和新風正是推進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精神所需。這主要體現在農民及建設者對鄉村發展的思想智力等方面的支持,第一,高校思政教育在切入鄉村振興中提高了農民思想政治水平。回顧脫貧攻堅的歷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是農村,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重視對鄉村的物質幫扶,更重要的還是幫助貧困人口提“志”和增“智”,讓更多的人民掌握富口袋的方法并增強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生動力,實踐證明“等要靠”的落后心理不符合鄉村的脫貧目的,必須依靠農村人民主體完成扶貧大工程。現在的鄉村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進一步發展,需要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激發農民在脫貧攻堅的基礎上堅定信心和勇氣。高校思政教育作為具備專業的理論基礎并承擔著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的關鍵角色,通過校農合作的方式來深入農村群眾中調動他們的主體意識,并結合農民實際情況做好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宣傳工作,這將會極大促進農民參與農村建設的積極性。第二,高校思政教育喚醒了農村大學生的“三農情懷”。高校思政教育就是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培育,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農村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的一部分,對農村面貌和生活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因此重視和動員農村大學生回鄉建設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抓手,這就需要喚醒農村大學生的知農愛農情懷。通過思政教育激發農村大學生建設家鄉的熱情,結合我國城鄉建設發展現狀和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國家在推進鄉村振興方面的大政方針及惠農政策,激發作為新時代青年回鄉建設的熱情與使命意識。思政課作為大學必修課,可以利用“返家鄉”的社會實踐主題,鼓勵學生通過融入家鄉的各方面服務工作中,進一步增強學生認識家鄉、體會家鄉與建設家鄉的動力,從而實現鄉村振興與返鄉青年的雙向奔赴。第三,高校思政教育豐富了鄉村的文化領域建設。文化不僅是國家民族之魂,更是鄉村振興的發展之基,面對當代農村發展的更高質量要求,文化建設越來成為鄉村發展的著力點,當下呈現在大眾面前的鄉村文化越來多樣,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一方面,鄉村文化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時缺乏判斷力,思政教育就是為了幫助受教育者提升辨別假惡丑的能力,通過宣傳和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真善美,從而阻止不良風氣對鄉村這塊凈土的影響。尤其是互聯網智能化時代的發展,鄉村百姓在接觸網絡短視頻中缺乏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就會錯誤地跟風模仿,這不僅不利于提升生活體驗的幸福感還會進一步破壞鄉風鄉貌,通過思政的正向引導及時匡正鄉村人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鄉村文化中保留著封建陋習導致文化內涵缺乏,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鄉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精神文化領域還需要深度挖掘和激發,比如村之間形成的不良攀比,一些歪風邪氣更是敗壞了村容村貌,高價彩禮“娶不起”、人情禮品“送不起”、高額喪葬“死不起”等嚴重影響鄉風文明的建設,一些人由于長期形成的懶散心理和封建意識,不想著從實干中獲得回報,而是幻想天上掉餡餅或從封建迷信中尋求安慰,思政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為指導,引導鄉村群眾樹立文明新風,踐行勞動和奮斗最光榮的精神,弘揚淳樸民風,通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鄉村實際相結合,提升鄉村文化的內涵式發展。還可以通過豐富日常文化生活來提升農民的欣賞水平,近年來“村晚”以別樣的形式日益提振村民的獲得感和歸屬感,“村晚”主題謳歌新時代、傳播鄉村新風尚,加強了鄉村振興的文化建設,也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鄉村精神風貌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思政教育必將在其中能夠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
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發展的機遇和改革的現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3]。”因此立足鄉村資源來開展思政教育成為鄉村振興推進的內在要求。在實際推行中,高校已經認識到思政教育對鄉村振興的重要價值,近年來不斷探索協同育人的創新機制,鼓勵思政課教師走進田間地頭加強思政課育人效果,將思政理論更好地與鄉村實踐結合起來。第一,思政課實踐教學為鄉村振興提供直接有效的方法。教師可根據當地實際組織學生走進農村,通過改變傳統的課堂空間幫助學生真切感受理論的含義,這不僅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而且也為鄉村建設建言獻策。當前鄉村正處于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脫貧攻堅任務完成以后,我們也經歷了新冠疫情對全國經濟的影響,如何鞏固好我們的脫貧成果與高質量推進農村進一步發展,實際上也給教育事業帶來了挑戰,學生通過實踐課堂中真體驗、真感受,結合村民的體會與教師的引導,在深度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進一步釋放教育的實際功能。第二,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經濟效益。這主要表現為建立了教學實踐基地的合作,隨著思政教育的深度改革,沉浸式、場景化的課堂體驗形式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較多高校已經擁有了豐富多樣的實踐基地,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作為思政課的獨特育人作用,與實際場地結合起來更能達到課程的入腦入心效果,比如鄉村的現場教學基地、特色田園展覽館等等,利用思政課堂的平臺將本地的鄉村特色進行展現,從而形成了固定且長期的實踐教學基地,在擴大鄉村本身知名度的同時引來投資效益,這將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第三,思政課實踐教學為鄉村振興帶來優質服務。大學生在鄉村展開社會實踐,是直接將自身所學服務于鄉村建設,比如針對鄉村展開的黨的新理論新理念宣講活動,學生可以通過在課上所學及自主了解基礎上,到鄉村進行主題宣講,給村民帶來新知豐富人文情懷。大學生還可以利用每年的“暑期三下鄉”活動,投入農村建設,在調查的基礎上解決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等困難,無論是通過利用專業規劃鄉村發展,還是透過自身實際幫助村民做力所能及的小事,都為鄉村振興帶來了發展準備。
立足于中國廣闊天地辦好事情,鄉村振興和高校思政教育有著緊密聯系,在人才支撐、精神動力和發展保障上是內在統一的,在新時代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與發展還是鄉村振興的全面建設與推進,都需要尋求整合多種資源以達到目的,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力量。當下階段,進一步尋找高校思政教育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路徑是取得發展的長遠性戰略規劃,只有在深刻把握思政教育的本質要求和鄉村振興的時代必然,才能正確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從而在正確認識兩者的內在邏輯統一下,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助力鄉村振興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