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杰,李振興,李 飛,譚 洪
(三峽大學電氣與新能源學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三峽大學是水電特色鮮明的綜合性大學,是地方院校的典型代表。電氣與新能源學院作為學校的重點建設學院,吸引了大批國外留學生來學習。2001 年以來,三峽大學開始招收和培養來華留學生,截至2019 年,有近1400 名留學生來校學習,涉及世界上6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長短期國際學生,涉及多個學科以及本科、碩士和博士培養層次。由于語言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國際學生具有獨特的知識結構、思維模式、文化溝通等特點[1]。三峽大學結合自身的創新創業教育制度,結合國際交流合作的實際情況,探討了國外留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策略。
通過調查,對地方院校國外留學生對創新創業認知的數據進行統計,結果表明,認為創新創業就是開辦公司或企業的占比40%,認為是開發創辦項目的占比25%,認為是開創一份事業的占比20%,認為是一份賺錢的事業的占比15%。這說明地方院校國外留學生對創新創業認知不夠全面,渠道比較單一。
而對于創新創業的認知具有重大意義,從宏觀的角度上講,創新創業是符合當下的一個重要課題,其推動著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刻變革,不斷提升高校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從微觀的角度上講,創新創業對于高校學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無論是從職業理想以及擇業觀念的樹立上,還是開發創造性的思維,提升綜合素質以及創業能力的層面上,都很有必要深刻地認識創新創業理念。
調研組對地方院校學習創新創業課程和實踐基地的情況進行調查,發現開創雙創課程的院校占比35%,沒有開創雙創課程的院校占比65%;有雙創實踐基地的院校占比40%,沒有雙創實踐基地的院校占比60%。同時,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
筆者對留學生的創新創業阻力進行數據分析統計,發現地方院校留學生對雙創知識的缺乏占比36%,存在語言障礙占比27%,文化差異占比22%,跨文化適應占比15%,在以上四個阻力中,對雙創知識的缺乏占比最大,這更加凸顯了留學生的雙創知識對創新創業的重要性。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地方院校的留學生有著強烈的創業意愿,但由于缺少創業的理論知識,在創業過程中遇到了阻礙,留學生認為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對他們未來創業有幫助,因此,留學生希望能夠在大學中獲得有關創新創業的相關理論,獲得相關的創業指導和實踐機會。三峽大學作為典型的地方性院校,其留學生同樣存在著這些問題,因此,對三峽大學的來華留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在我國有關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政策中,很少有針對留學生創新創業的具體規定,而對于來華留學生的創新創業,新聞報道也相對較少[2]。當前,我國一些大學開展對外國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還面臨一些問題,如缺乏有效的組織結構等。在一些高校中,學校的國際教育學院負責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而學校教務處和有關院系主要負責留學生培養和教學工作。為此,高校和學院內部都設立了專門的留學生管理機構。但在這兩個部門中,還面臨著權力和責任不明確、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溝通,不利于留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另外,由于高校學生管理機構和高校創新創業機構之間缺少一種有效的溝通和互動機制,使得高校的創新創業機構不能完全涵蓋高校學生群體。
創新創業教育不是一種孤立于學校之外的、自成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而是一種與學校人才培養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人才培養模式[3]。當前,我國部分高校并沒有足夠重視對留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留學生人才培養體系仍然把重點放在了對留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上,沒有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留學生人才培養中去,也沒有把文化學習、專業學習、課程教學、課外實踐、就業創業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由于留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其獲得就業和創業信息的途徑相對狹窄,與此同時,高校缺少專門面向留學生的就業實習及創業實踐平臺,在創新創業的理論學習與創業實踐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融合。此外,校外實習的內容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中國文化學習、專業知識學習等方面,而有關就業、創業等相關的實訓課程較少。因為缺乏創業實習的機會,來華留學生對創業沒有太大的熱情,由于缺乏足夠的創業經驗以及對創業實踐的了解,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
來華留學生的文化背景具有多元化和多層次的特征[4]。留學生具有很強的創新創業意愿,但也存在著不熟悉中國的創新創業政策,不能很好地融入中國的創新創業社會環境,不能很好地體會中國的創新創業文化等問題。與此同時,我國高校并沒有針對留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沒有建立一個獨立的培訓體系,也沒有為留學生開辟一個特定的創新創業通道,更沒有開設具有針對性的創業課程等。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國外留學生已經成為國際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推動“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力量,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5]。開展留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時代之需、當務之急,因此,三峽大學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主動轉變教學觀念,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留學生培養系統中,構建多部門協作的機制,也就是:由外事部門、教務處、學生處、創新創業學院、學生所在院系共同參與,從上到下,打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逐步實現中外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無差別對待,開創留學生創新創業特色教育。
明確目標,即以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的培養為主要目標,將其與專業教學有機結合;加強實踐性教學,將教學內容和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建立起學校企業相互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以不同的平臺為基礎,將學校內的學習資源進行整合,以科研項目、創新專業項目等為導向,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這些活動。除了常規的課程外,學校還可以增加一些地方的教學內容,例如:中國經濟、方言等,通過本地的創業環境,對留學生進行“中國晉江精神”和“浙江商人精神”的熏陶,從而激發留學生的創業熱情,促進留學生在中國的工作,為其以后的工作和經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一支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至關重要的,而留學生具有多元化、多層次的特點,也因此對師資配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建立“一課多人”的教學模式,專業老師、商科老師和企業管理人員共同參與到“創新創業”課程的授課,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全程的指導,使學生能夠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得到全面的指導;二是要強化留學生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舉辦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教育研討會、培訓班,并組織教師到企業實踐;三是加強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以海外留學企業家、跨國公司企業家、本土企業家等為主要成員。
加強政校企合作,爭取國家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與地方優秀企業一起,為留學生提供一個創新創業的實習平臺。一方面,學校和企業之間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建立留學生的創新創業基地,并開設企業文化的體驗課程,為學生量身定做一份個性化的實習計劃。為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留學生搭建“創新創業孵化平臺”。政府、學校和企業的合作,不僅為留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創新創業平臺,同時也為當地的國際合作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首先,針對“入門”“能力提高”和“進階”三個層次的留學生,分別設計個體化的課程,并進行了“個體化”的授課教學。其次,要加大實踐性教學的比例,重視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再次,組織開展比賽前的訓練,充分利用空余時間和節假日,對參加比賽的留學生進行集中訓練。最終,通過資源信息共享的渠道,建立一個競賽資源共享的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各類競賽模型資源。
各地高校應加強對留學生的扶持,建立一個全面、系統的留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系統。一是建立留學生的就業指導中心[6]。在高校就業指導系統中,納入留學生的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內容,以就業率作為衡量留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逐步實現中外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趨同管理”。二是推動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留學生互助工作。建立中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幫助留學生克服語言和專業上的障礙,中外學生之間進行全方位的交流,從而有效地解決他們的跨文化適應問題。三是通過多種途徑支持留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對愿意自己創業的學生,提供必要的創業訓練,并提供參加教師項目學習的機會;資助留學生科研項目,對在科研項目中表現突出的留學生給予獎勵;鼓勵留學生創業,為他們提供創業項目、創業資金和創業平臺。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地方院校設立了國際教育學院,培養專業人才。同時,國際學生數量也在逐年增加,其中來華留學生的規模也在不斷增加。來華留學生創業教育既是我國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國際合作、交流、發展的有效途徑。為了提高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加快國際化進程,地方高校要積極探索開展留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途徑,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留學生數量和質量的穩定增長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