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梅
(哈密市第六中學,新疆 哈密 839000)
教與不教是存在于美術教學中的一對相反相成的矛盾體,看似是“教”與“不教”的對立,實則二者相互影響并處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中,最終形成“教是為了不教”“不教而教”的良性互導。現代教育學家葉圣陶也從實踐中總結出“教與不教”的本質,即“教”是在達到“不復需教”。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引導。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從古之先賢到現代教育大家,無不為奮戰(zhàn)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們撥開迷霧,指引我們運用正確的教育理念及方式投身于實踐,在美術教學的教與不教之間尋找到最有效的平衡。現結合十余年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自己在美術教學中是如何理解并實踐“教與不教”的理念的。
1.規(guī)則的制定
(1)課堂管理規(guī)則的制定與執(zhí)行。運用“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進行課堂管理,其內容基本從課堂管理、作業(yè)管理、學科助手管理、美術活動管理四個方面著手。一是以一個學期為基本時間單位,以每一堂課每一次作業(yè)每一次活動的跟蹤記錄為主要形式,按照學期末的匯總分形成ABCD四個評價等級。該管理模式符合素質教育下倡導的注重學生多元發(fā)展,注重學生過程性評價體系的構建等要求。二是構建出公開、公正的開放式平臺。明確告誡學生當下自己在本學科的綜合表現,使其時刻保持自我管理的最佳狀態(tài)。目前這套課堂管理模式在具體的課堂實踐已經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
(2)授課模式的實施與推廣。在授課上我運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進行,這套教學方法由四個環(huán)節(jié)構成:①出示課題,明確教學目標(時間:1分鐘);②分步驟自主學習(時間:28分鐘);③當堂訓練(時間:10分鐘);④發(fā)布任務(時間:1分鐘)。這個“美式四步教學法”一是注重精細化設計。其中分步驟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被細化為“第一次先學后教·掌握基礎、第二次先學后教·鞏固重點、第三次先學后教·提高拓展”三個由淺入深的階段,每個階段給出明確的指導,包括學習內容、學習形式、學習時間、檢測方式、得分要求等。學生在細致明確規(guī)范的學習模式中充滿了緊迫感、方向感,內在的主動性瞬間爆棚,知識內化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打破了被動單向的傳統(tǒng)模式,變得主動積極多渠道。二是通過單人自學和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實現全班總動員,合作學習的意義獲得激發(fā),先會的幫不會的,主動的拉著被動的,大家都好好合作才能共同進步,課堂合作不再走形式,合作探究真正開啟了助學的動力火車。
(3)學具的準備與使用。學具方面旨在教會其收納管理學習資料,掌握美術材料正確的使用方法。但在具體操作中盡量鼓勵大膽創(chuàng)新,或大量鼓勵因為意外造成的神來之筆,不因給使用方法“框死”。
2.方法與途徑的傳授
教的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故應注意降低學生知識獲得途徑的依賴性。教師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讓受教育者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高精能自探,成為一個能“自得”的人。簡言之就是教師的“教”重點在于教會其學習的方法與途徑,訓練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
(1)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自行內化的基礎知識不可教;(2)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能分享所得的知識不可教;(3)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與啟發(fā)以及稍加幫助指導后領悟的知識不可教。
關于不可教部分我是放在教學模式的第二個“分步驟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重點實施的,在分步驟自主學習的“第一次先學后教·掌握基礎”階段,要求以個人為單位自學并獨立進行成果展示,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目的是自己能學會的知識自己學,此處老師不教。之后的“第二次先學后教·鞏固重點”則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采用“兵教兵”的方式,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能力,目的是通過合作獲得的知識合作學習來求得,此處老師亦不教。“第三次先學后教·提高拓展階段”自始即不多講,而以啟發(fā)指點代替多講,啟發(fā)不能答指點不開竅的地方精講一二,使其印入更深,此處基本不教只略加指點,助其自行參透。
現根據美術教學內容的劃分從四個方面分析如下。
1.不可教的部分怎么教
(1)提供鑒賞資源:精美課件、掛圖、模具、相關資料。
(2)組織鑒賞形式:查資料;小組合作探究;進行觀察;體驗感受;啟迪品評。
(3)明確鑒賞態(tài)度:自主學習;主動合作;深入觀察;相信直覺;敢于評價。
(4)強化鑒賞評價:營造評價氛圍;鼓勵評價行為;賞識評價結果。
2.可教的部分怎么教
(1)教學生掌握鑒賞方法,逐漸懂得欣賞什么,怎么欣賞。舉例說明,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外國美術名作巡禮”是由“豐富多彩的亞非拉美術作品”和“各具特色的歐美美術作品”兩部分組成。在上這部分課時,首先提醒學生按照空間線索和時間線索宏觀上把握大的鑒賞脈絡,其次啟發(fā)學生通過分析典型作品來認識美術的多樣性,注意不同文化所產生的不同美術特色,最后引導學生嘗試去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建立自身的大文化情懷。
(2)站在較高角度進行人文部分的文化補養(yǎng)與拓展。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移步換景別有洞天的中國古典園林欣賞”時,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適當進行古典文化的補充拓展,融入書法、繪畫、戲曲、明清家具設計、古典音樂、民族服飾等多方面的文化,使學生在理解古人造園理念的基礎上,潤物細無聲的梳理學生的古典文化脈絡,涵養(yǎng)其文人情懷。
1.不教的部分怎么教
(1)納入直覺觀: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感受、多體驗,獲得當下審美的直覺力和洞察力,享受直覺性帶來的審美體驗。
(2)納入暢情觀:美術的學習,講究暢情適性。輕技能重表達,運用技能時更多傾向于自由發(fā)揮,重在最終達成個人情感的表達。例如我在上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色彩的魅力”時,加大運用色彩表達情感的環(huán)節(jié)設計,降低對當堂訓練作業(yè)中構圖、造型等技能要求,加強引導學生盡情使用顏色表達內心情緒釋放天性,體驗運用色彩傳情達意的妙趣。
2.可教的部分怎么教
(1)教學生掌握美術造型中的觀察方法。觀察什么?怎么觀察?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在校園中健康成長”這一課,我教時側重點不是苛求學生將人物全身速寫畫的多么形神兼?zhèn)洌攸c是教會學生正確掌握美術造型中最基本的觀察法。學會先觀察大形,再觀察細節(jié),大中小的關系層層遞進觀察。假如學生逐漸掌握了這一觀察法,就能夠自己去觀察表現,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這樣豈不是就漸漸由“教”達到“不教”了。
(2)教學生掌握美術造型中的表現方法。把造型表現技能引導性的“教”給學生,而不是簡單進行技能技法的訓練。將“教”變通為“玩”去引導學生學會使用不同的繪畫工具,給定“玩”的主題,適當結合常規(guī)的美學規(guī)律進行修正指導,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美的、新的、個性化的視覺形象。“教”一定的美術知識、技法是必要的,但只有把美術作為學生表現自我、表達對客觀世界看法的有效工具,才能通過美術教育開發(fā)學生的智力,促進其藝術個性的發(fā)展,讓他們在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中獲得多方面的經驗。
1.不可教之處怎么教
(1)將設計美學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在訓練學生使用常規(guī)設計語言應用到生活美學方面,重點將生活實踐經驗和感受與一般美學設計語言緊密結合,通過引導學生借助自身能量和所學嘗試設計生活美化生活,激發(fā)其內在對美的強烈渴求與創(chuàng)造精神。例如八下第三單元第一課“插花”,側重通過對插花藝術語言的掌握,增強美化居室的自審力和自覺性,增強學生參與創(chuàng)造生活美學的熱情和能力。
(2)有意進行學生眼界與眼力的訓練。美術教學是關于視覺美覺訓練的學科,寧可“眼高手低”都不能“眼低手高”,盡可能提供豐富的視覺盛宴擴充學生的眼界,也盡可能提供高品質高層次的藝術資料陶養(yǎng)其眼力,以期逐漸獲得較高的藝術素養(yǎng)與修為。
2.可教之處怎么教
(1)有意進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美術教學要把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作為教學核心,不能用程式化的模式、公式化的教條和成人的意志強制性的機械模仿來干涉學生。要像愛護小花骨朵兒一樣悉心呵護學生身上原生態(tài)的靈氣與力量,藝術的覺醒與成長需要自發(fā)的內驅力,外力造就的至多是扭曲蒼白的復制品。
(2)進行設計規(guī)律的掌握與應用。在教學中,使用最簡潔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接觸到最基本的常規(guī)美學規(guī)律。使用當堂訓練或者合作完成的方式,鍛煉學生對一般美學規(guī)律的敏感性與表現力。
側重實踐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強調參與與合作,即強調個人情感的抒發(fā)與表達,也強調團隊合作與協(xié)調。
在美術教學中,如何用“教”來讓學生獲得力量,又能通過“不教”來保護學生的能動意識?如何在“教”與“不教”之間取得平衡?私以為可以從以下三點展開探索。
根據學生心智發(fā)展的特點,在教學方法、內容、拓展提升方面,都適應該階段學生發(fā)展狀況,把握好時機有的放矢,以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不斷豐富發(fā)展學生對知識的駕馭運用能力。
在教學中憑著自身智慧和觀察判斷,在學生需要幫助時給予關鍵性的指導,例如技能的運用或者是美學規(guī)律的把握等。在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途徑合理實施。
(1)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切主動性學習的原動力,創(chuàng)設各種開發(fā)興趣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體驗,鼓勵學生去天馬行空的想象與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新,讓他們在思想自由的世界充分地交流探索。
(2)因人而異對癥下藥。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教師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與方式,注重把握學生現狀,因材施教,適時調整教學方式與方法。
(3)合理把握技能性教學內容的尺度。將技能傳授與學生認知發(fā)展相結合,積極適應學生現階段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鼓勵學生尊重內心意愿,在教師適時的點撥指導中自發(fā)的實現對美的表達與抒發(fā)。
(4)幫助學生了解美術語言的多樣性,豐富藝術表現形式。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介紹各類藝術門類及其使用語言,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自己的表現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不同的藝術語言去探索美術的多種表現可能。
學生美術中的“教”是最重要的,但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僅僅是灌輸知識,要確認學生為教育的主體地位,以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從研究學生的學習天性、本能、特點、規(guī)律出發(f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使之獲得正確的學習能力。
美術教育的實質是通過美術語言的傳授,綜合開發(fā)觀察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素質和人格品質。所以美術教師就需要承擔起啟發(fā)者、引導者、鼓勵者的角色,在教學中保持學生的天性,合理安排“教”與“不教”,使學生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總而言之一句話,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會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