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月,何艷琳,賈艷瓊,郝利群,劉 云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 102442)
研學旅行作為“教育+旅游”的新型旅游形式,在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正成為學校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研學旅行中,學生可以在實踐中獲取科學知識、了解多元文化、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學校可以達到育人目標,因此研學旅行已成為學校學生重要的第二課堂。
中國自古以來倡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學是古代讀書人尋求真理的重要途徑,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教育理念發生變革,使得旅行中的教育價值不斷被凸顯,研學旅行應運而生。“研學旅行”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13年2月國務院頒布的《國民旅游休閑發展綱要(2013—2020年)》里,隨后的近十年,國家陸續發布了多條政策,促進和保障研學旅行的發展。

表1 國家頒布研學旅行相關的主要政策
“雙減”政策落地后,研學活動成為素質教育領域的重要賽道之一,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旅游產業跨界融合,研學旅行市場需求不斷釋放,研學旅行行業規模和市場空間廣闊,特別是隨著研學旅行成為在校學生的剛需,未來3~5年內研學旅行的學校滲透率會迅速提升,據不完全估算,研學旅行市場總體規模將超千億元。加上成年人和老年群體的研學旅行需求,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從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看,幼兒園至高三年級階段人口為1.8億。其中研學、夏令營比例在5%左右,約1000萬人。研學業務每年增長速度超過100%。目前,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超過1600個,從市場空間上來說,還具備極大的拓展潛力。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也是中國政治、文化和科技的中心,擁有多種歷史和文化景觀,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同時也是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城市,這也為北京研學旅行產品開發提供了重要的資源。目前,北京研學旅游產品主要以六大主題為主,總結如表2所示。

表2 北京主要的研學旅行產品類型
從表2可以看出,北京研學旅行資源具有獨特且多元化的特點,豐富的研學資源為北京研學旅行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何深挖本土研學旅行資源,與中小學生教育計劃對接,開發具有本土特色且創新的研學旅行產品是當務之急。
在“雙減”政策實施后,學校成為研學旅行重要的需求主體。學生作為研學旅行的服務對象,學生規模越大,研學旅行市場需求空間也越大。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北京有837所小學,335所中學,332所高中,小學、初中和高中在校生人數達156.23萬,從近三年的數據來看,在校生數量是平穩上升的(如表3所示),為北京市研學旅行市場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表3 2019—2021年北京市中小學生數量 (單位:萬)
針對已有的研學旅游資源,當下北京研學旅行線路以一日、四日和五日為主,其中一日游主要是以單一主題而開展的深度體驗活動,四日和五日旅游線路則是多元主題相結合,主要組織表現為紅色教育+探訪名校+人文科技,具體如表4所示。目前北京研學旅行線路大多是旅行社和專門的研學旅行機構開發設計,一小部分是學生要求組織,學校和旅行社共同研發定制而成。

表4 北京主要研學旅游線路
對于大多數中小學校而言,研學旅行是實施德育教育、傳播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早在2021年2月北京市教委發布的《關于加強全市中小學研學旅行管理的通知》就曾指出,禁止以研學旅行為名開展旅游活動,保證學生在旅行中有所研、有所學。但縱觀現有的部分研學旅行產品,還是落腳在旅行而非研學上。例如,探訪名校是北京研學旅行產品主要內容,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學生大多是在清華北大等知名學府逛一圈,沒有起到深層次的教育意義。
目前,北京市場上研學旅行產品學科關聯度不高,跨學科知識融入較少,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研學課程在設計時脫離整個學科體系。整個研學旅行活動過程中,學生只是按照設定好的路線進行研學活動,很多研學產品并不符合當下學生的心理發展現狀,達不到對能力的培養效果。
例如,在動植物類研學課程中,會安排學生通過望遠鏡觀察動植物的習性和活動方式,很多研學活動只停留在觀察層面,從觀察到深入研究的過程是缺乏的,同時探究內容與學生的生物學科銜接緊密度也不夠,這就會導致研學產品達不到對學生補充課本知識、提高知識素養的目的。
不同于傳統旅游,研學旅行是一種圍繞特定的主題開展的考察探究活動,研學導師承擔的任務是帶著研究主題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然而,當前市場上大多數研學旅行產品仍是由旅行社或者研學機構來設計,研學導師更多的是普通導游在擔任,普通導游不熟悉教育,不了解學生的成長周期和教學規律,一些深入的專業學科知識較為欠缺,這樣就導致研學旅行效果受到限制。
當前學校作為研學旅行活動的主辦方,在開展研學旅行活動中,安全隱患可能出現在食、住、行、游等各個環節中,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學校無論是否有組織上的過錯,往往都要承擔無限責任、無過錯責任。巨大的安全壓力導致許多學校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不敢、不愿組織開展研學旅行活動。若非特殊要求,學校主動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意愿普遍不高。
學校開展研學旅行的目標,要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發展成為具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而北京又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的城市,在這里多元文化交融于此,紅色文化、歷史文化、非遺文化、農耕文化、自然科學、藝術創意等都成為研學旅行產品開發依托的寶貴文化資源。例如,故宮作為北京研學產品的核心資源之一,在開發時可以挖掘背后蘊含的古文物文化、宮廷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每一個文化資源都可以作為故宮研學產品主題。與此同時,研學旅行產品的設計還要融入特色體驗,以綜合實踐活動的模式,提高學生對于文化的認知。
研學旅行課程要與學校教育目標相契合,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基于此,在開發設計研學旅行課程時要體現育人目的,結合學生學段要求和課程計劃,確定研學產品主題,根據研學主題選擇合適的研學線路。在知識層面,要能做到知識的遷移,實現單一知識與某一學科、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融合;在教學層面,跨學科研學突破了單一知識、單一學科的局限,多學科橫向交叉延伸能實現“1+1>2”的教學效果。從學習層面來說,學生在課本中遇到的知識難點,在實踐與觀察中得到了生動解答,學生核心素養得到了全面提升。
教育與旅行并重的特征決定了研學旅行導師既要有“行過萬里路”的旅行經驗,又要有“讀過萬卷書”的知識儲備,一名合格的研學旅游導師,首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才能起到言傳身教和立德樹人的作用。同時要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研學旅游導師不僅要摸清教學規律,掌握扎實的教學方法,落實不同的研學課程目標,還要在操作輔導中可以實施評價機制,只有這樣,對學生們的引導才是有價值和有效果的。如果說教育教學技能是支撐房屋的主干,那么龐大的知識儲備就是穩定地基的基礎,研學導師需要有多學科的知識儲備,能在實踐中做到知識遷移,深入淺出地將知識輸送給學生,這樣才能完成研學課程目標。
研學旅行的主體是學生,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安全是首要考慮的因素。針對學生的安全,需構建家庭、學校、政府、研學機構、研學基地“五位一體”的安全保障機制(如圖1所示),實施安全監管各環節緊密銜接,確保研學旅行順利開展。

圖1 研學旅行“五位一體”的安全保障機制
研學旅行作為旅游+教育的新業態,受到國家的高度關注和重視,不斷出臺相應的政策以保障研學旅行的順利開展。北京作為經濟、政治、文化和國際交流中心,擁有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以及人才優勢,這為北京開展研學旅行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保障。但是北京研學旅行市場在發展中依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如何深入挖掘產品文化內核、如何落實研學旅行作為素質教育手段的育人目的、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專業研學導師、如何解決家長和學校迫切關注的安全問題等,都成為未來北京研學旅行發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