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云南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巖畫田野調查與研究

2023-10-18 08:11:20茍愛萍
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創作

吳 潔 茍愛萍

(1.2. 西安美術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5)

一、云南滄源縣的地理歷史環境

滄源第1 巖畫點,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臨滄市滄源縣的勐來鄉,是臨滄市乃至整個云南省所發現的巖畫最為集中的地區(見圖1,圖片內容:云南西南部巖畫點地理位置示意圖。繪圖制作:吳潔)。滄源縣位于橫斷山區縱谷地帶的南端,其地貌特征為北高南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季集中在每年的5 ~10 月,年平均降雨量為1748.8mm。

圖1

滄源縣境內河網密布,形成多個水庫,水利資源豐富。青藏高原為滄源擋住了南下的寒流,該地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7.4℃。因其境內主要為山地,海拔高低的差異大,造成了氣候與降雨量有一定的差異。縣境內西部和南部為迎風坡,降水多于東部和北部。巖畫集中分布在該縣勐來和勐省一帶的壩區和半壩區,海拔在1200 ~1300 米左右,全年的平均氣溫在15℃~20℃之間,終年無霜或少霜,適宜種植水稻、甘蔗、蔬菜等農作物及經濟作物。①

滄源佤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臨滄市的西南角,地理位置特殊,為我國西南與緬甸接壤的邊境地帶。其地理坐標為東經98°52 至99°43',北緯23°04'至23°30',北鄰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東北接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東部和東南部與云南思茅地區毗鄰。自石器時代始,滄源一帶即有人居住,現已發現新、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多處,分布于滄源巖畫群所在崖壁附近。滄源第二、七、八巖畫點之崖下,皆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其間。其中,丁來巖廈遺址(距今約2935±110 年)在滄源縣勐來鄉丁來村貢幫熱的山腰,位于滄源第二巖畫點巖廈的下方。距滄源巖畫群所在崖壁較近的石器時代的遺址,以農克硝洞遺址、南碧橋遺址和石佛洞遺址為代表。農克硝洞遺址(距今約2.4 萬年~4.35 萬年),為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滄源第七巖畫點所在地讓得來山崖約6 公里;南碧橋遺址(距今約3000 年)和石佛洞遺址(距今約3500 年~3000年),均位于云南省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轄區內。南碧橋遺址,距滄源第六巖畫點所在崖壁約6 公里;石佛洞遺址,東距滄源第七巖畫點所在崖壁約4公里,西距滄源第六巖畫點所在崖壁約6公里。多處新、舊石器時代遺址,皆在巖畫分布點附近,巖畫創作的時代和該地族群繁衍生息的歷史時段,與這些遺址的存在時間當相去不遠,“……僅瀾滄江中上游流域的巖畫,就發現新石器文化遺址或地點19 處。其中以云縣忙懷打制石器類型和小黑江流域耿馬南碧橋、石佛洞打制、磨制石器類型的遺址為代表。特別是在滄源巖畫分布較密集的瀾滄江支流小黑江流域發現的7 處新石器文化遺址,與滄源巖畫和耿馬巖畫有著直接的聯系。其中,有3 處分布在巖畫點附近,而4 處則就在巖畫點崖下、其地緣性關系十分密切。”[1](70)

滄源巖畫第一地點第七區巖畫,正處于這一文化體系之中,眾多石器時代遺址與滄源體系巖畫群相伴的現象,也為我們提供了巖畫創作時期和創作族群的依據。

二、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巖畫的畫面內容

2022 年8 月11 日至8 月20 日,筆者對云南省滄源縣境內的5 個巖畫點,進行了為期10 天的巖畫田野調查工作(見圖2、圖3,拍攝時間:2022 年8 月11 日下午16:10。拍攝地點:云南省滄源縣第一巖畫點。拍攝內容:筆者觀測記錄滄源縣第一、第三巖畫點。攝影:范耀),在第一地點其他六個區的北側20 米左右,共發現223 個紅色涂繪巖畫圖像,鑒于第一地點有六個已發現的巖畫區,筆者所發現的圖像,距已發現的六個區距離較近且崖壁朝向一致,故筆者將其命名為第一地點第七區。

圖2

云南省滄源縣第一巖畫點第七區巖畫群所在的山脈,呈南北走向,巖畫畫面分布于朝西的露天崖壁上,與滄源第一巖畫點的其他六個區的畫面朝向一致。第七區巖畫群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在1420±1410 米的范圍內。繪制在巖壁上的巖畫畫面,距地面的高度,低者1 米左右,高者可達11 米左右。由于崖壁巖石為石灰巖,極易被雨水沖蝕,加之云南省的滄源地區年降水量較大,許多圖像已漫漶不清。巖畫地點的地質狀況以及次生碳酸鹽沉積物與巖畫的疊壓關系致使巖畫畫面的破損嚴重,難以辨識記錄。

筆者根據第一地點第七區的巖畫畫面,距地面的高度、位置、集中程度及表現內容,辨識出5幅,分組后,按照其調查的年度推測、巖畫地點名稱、畫面的位置、圖像的分組、距地位置等分析內容,進行了編號,如2022CY1-7:N1H2,代表著筆者2022 年調研的云南滄源巖畫第一地點七區山崖北側第1 幅最低點離地2 米左右的畫面。

第一幅巖畫畫面的編號為2022CY1-7:N1H2(見圖4, 圖像內容:2022CY1-7:N1H2。繪圖:吳潔),這幅巖畫,位于山崖最北側,畫面最低點距地面約2 米,最高點距地面約9 米。2022CY1-7:N1H2為七區發現的巖畫中畫面面積最大的畫面,約2米×7 米。巖畫所依托的巖石表面凹凸不平,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洞。巖石風化程度較為嚴重,已呈現出灰白色。畫面上的許多細節部分已漫漶,有的能看出大致輪廓,有的顏色褪成棕黃色(見圖5,拍攝時間:2022 年8 月11 日下午15:46。拍攝內容: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漫漶圖像。拍攝地點: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攝影:吳潔)。顏色深淺大致相同,無疊加現象,應是同一時期所作,無時代先后。

圖4

圖5

編號為2022CY1-7:N1H2 的巖畫畫面里,單體圖像共計104 個,是七區5 幅巖畫畫面中圖像個體最多的一幅。該幅巖畫的內容,以人物圖像為主,動物次之,符號較少。根據畫面內容分析,編號為2022CY1-7:N1H2 的巖畫,主要表現的是狩獵、放牧、雜技表演、重大活動儀式及符號等。狩獵的對象為猴子;放牧的動物主要為牛;雜技表演有舞石球、疊立及頂竿等活動;符號除表現地平線、道路或山坡的線條外,其余符號的含義皆不明了。

第二幅巖畫編號為2022CY1-7:N2H8(見圖6,圖像內容:2022CY1-7:N2H8。繪圖:吳潔),為山崖北側第二幅巖畫畫面,距編號為2022CY1-7:N1H2 的第一幅巖畫的水平距離約1.5 米,畫面最低點距地面約8 米,最高點距地面約9.5 米。整體畫面的面積約為2 米×1.5 米,為第七區圖像中面積第二大的巖畫畫面。畫面所在巖壁的一部分較為平滑,其他部分凹凸不平。凹凸不平的部分巖石表面風化的程度極為嚴重,呈現出與2022CY1-7:N1H2 相近的灰白色。平滑部分的巖石表面風化的程度較淺,呈深灰色,但畫面也因雨水沖刷而漫漶不清,有的圖像只剩下一片紅色,無法辨識。整幅畫面顏色呈現出與2022CY1-7:N1H2 一致的朱紅色,畫面無深淺色疊加現象,應是同一時期所作。

圖6

2022CY1-7:N2H8 的畫面中,單體圖像共計90 個,以人物圖像為主,建筑圖像次之,動物和符號圖像較少。其右上方表現的畫面展現為畫中人物的聚居地,右下角畫面,則可能為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景。

第三、第四、第五幅巖畫畫面圖像,與第一、第二幅巖畫相比,畫面人物數量較少。

編號為2022CY1-7:N3H10 的第三幅巖畫(見圖7,圖像內容:2022CY1-7:N3H10。繪圖:吳潔),為山崖北側第三幅巖畫畫面,在編號為2022CY1-7:N2H8 的第二幅巖畫圖像的上方約 0.7 米處,其最低點距地面約10 米,最高點距地面約11 米。畫面的面積大致為0.7 米×0.5 米左右。畫面所在區域的巖石,左側風化的嚴重,呈灰白色,上面長有青苔,巖石上呈現綠色。畫面巖石的右側呈深灰色,風化程度較淺且表面光滑。編號為2022CY1-7:N3H10 第三幅巖畫畫面中,單體圖像共13 個,人物與動物各為6 個,含義不明的符號圖像1 個。從第三幅巖畫畫面的圖像綜合分析看,明顯為狩獵圖像。畫面上被狩獵的動物有兩只,從形態上分析可能為野豬。右邊的3 只動物圖像皆漫漶不清,只能看清部分體態造型,尚不明是何種動物。畫面圖像的顏色,皆為朱紅色,與上述編號為2022CY1-7:N1H2 的第一幅巖畫圖像和編號為2022CY1-7:N2H8 的第二幅巖畫圖像顏色一致,應繪于同一時期。

圖7

編號為2022CY1-7:N4H10(見圖8,圖像內容:2022CY1-7:N4H10。繪圖:吳潔)的第四幅巖畫畫面,距地面最低點約10 米,畫面所依托的崖壁風化嚴重,巖石表面并不平整,灰白色的巖石表面,透著底層風化程度較低的深灰色,整個圖像皆有漫漶現象。畫面人物的賦色為朱紅色,與第七區其他巖畫一致。2022CY1-7:N4H10 的單體圖像為7個,以人為主,內容為雜技表演。

圖8

編號為2022CY1-7:N5H11(見圖9,圖像內容:2022CY1-7:N5H11。繪圖:吳潔)的第五幅巖畫畫面,單體圖像8 個,都是人物,圖像有殘缺現象,尚無法辨識具體活動內容。

圖9

三、第七區巖畫的綜合分析

通過對云南省滄源地區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的田野調查、數據整理和畫面分析,筆者對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的巖畫有了以下幾點初步的認識:

(一)第七區巖畫的制作材料和方法

滄源巖畫第一地點第七區巖畫的制作方法,為涂繪法,多呈紅色,有的畫面圖像因雨水浸漬漫漶而呈現出棕黃色。云南民族大學教授汪寧生先生,在第一次對云南滄源巖畫調查時,從第一巖畫點模糊的畫面上,刮取了少量紅色粉末,經技術鑒定后表明其主要成分是鐵,還有鎂、鈣、鋁等混合物。2000 年,在位于云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城南小黑江畔的新石器遺址石佛洞內發現了一個紅色顏料棒,經云南臨滄市冶煉廠鑒定,其主要成分含鐵93.1%。2013 年,在石佛洞新石器遺址的發掘中,又出土了一個紅色顏料團和沾滿紅色顏料的研磨棒和石斧,下面的碎石層中亦發現有較多的赤鐵礦粉末,同時,還發現陶器內壁附有紅色顏料,當為巖畫顏料加工、研磨之殘留物。②

由于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的所在位置與第一巖畫點其他區域相距較近,且云南滄源巖畫群與云南耿馬巖畫群屬同一體系的巖畫,故第七區巖畫應與滄源體系的巖畫群的制作方法是一致的,即:先挖掘赤鐵礦,然后用石斧研磨成粉末,再用研磨棒在陶器中與相應的液體混合后,用手或其他易得材料制成的毛刷繪制。勾線平涂,為其主要繪制技法。

滄源巖畫群的多個地點附近的巖層下,皆有赤鐵礦蘊藏,為該地巖畫制作提供了主要的顏料原料。雖然云南滄源巖畫點附近并未有赤鐵礦研磨、調色及盛放顏料的工具發掘出土,但在與滄源地區隔江相望的耿馬石佛洞新石器遺址出土的紅色顏料團、紅色顏料棒、沾有紅色顏料的石斧、內壁附有紅色顏料的陶器及下面碎石層發現的較多赤鐵礦粉末等,都為我們提供了可比照印證的參考依據。為此,我們可以對云南滄源第一地點第七區的巖畫創作,做出合理的推測:該地巖畫創作所需的赤鐵礦研磨工具,當為石斧、石塊等硬質材料;顏料調色工具,可能為骨匕、石矛等棒狀物;顏料盛放工具,可能為陶器……據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單體巖畫圖像的尺寸、巖畫線條的寬度及第滄源第五巖畫點第五區的手印巖畫判斷,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的巖畫的繪制技法,為用手涂抹的可能性更大。

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用紅色顏料涂繪畫面的繪畫技法,與滄源第一巖畫點其他六個區的巖畫制作手法基本一致,也符合中國西南地區巖畫繪制多以紅色涂繪為主的總體巖畫繪制技法特征。滄源巖畫的紅色有深淺之分,有顏色較深的暗紅色,偏紫;有顏色較淺的朱紅色,偏橘。通常情況下,云南滄源地區的巖畫,以深紅色涂繪為主。滄源第一巖畫點其他六個區域的巖畫,多為深紅色,而第一巖畫點第七區巖畫的色彩選擇,則為朱紅色,與距其20 米左右的滄源第一巖畫點的其他幾個區的巖畫用色,有較大差異。

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五區的圖像,有淺紅色與深紅色畫面重疊交叉的現象(見圖10,拍攝時間:2022 年8 月11 日下午16:05。拍攝地點:云南省滄源地區第一巖畫點第五區。拍攝內容: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五區疊壓圖像巖畫。攝影:吳潔),可能是其時巖畫的創作者使用的顏料有所區別所致,或是創作時間的先后順序有所不同的影響。畫面的表現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體為紅色的圖像;一種為紅色勾畫出輪廓,內部留白(見圖11,圖像內容: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巖畫形制敷色的表現形式。繪圖:吳潔)。這說明通體紅色圖像的創作順序,可能為先勾勒出人物造型的輪廓,然后將輪廓內填色涂抹而成。

圖10

圖11

(二)第七區巖畫的空間關系

從巖畫的分布來看,距離云南省滄源縣東北部地區較近的云南省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轄區內,現已發現2 個巖畫點,繪畫的風格與內容,與滄源巖畫群接近,且都位于小黑江流域(小黑江位于云南省的南部地區,源出云南綠春縣中部丘陵地帶,南流后又折向西流,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南部入干流。全長66 公里,流域面積1138平方公里,覆蓋云南省的景谷、寧洱兩縣轄境),其中檔帕(隸屬云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賀派鄉崩弄村)巖畫點與滄源第七巖畫點相距僅15 公里,故可將耿馬巖畫群與滄源已發現的17 個巖畫點歸為同一巖畫體系中。筆者將現已發展的滄源巖畫點的分布情況進行分析比較,將相關統計數據制作成示意圖(見圖12,圖表內容:云南滄源巖畫體系各巖畫點分布情況示意圖。圖表制作:吳潔),具體示意圖如下:

圖12

從上面的示意圖的分析統計數據(見圖12-A)可以看出,云南滄源巖畫群的分布情況:海拔最低者為1000 米,最高者為1780 米。筆者進行田野工作的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的巖畫群,分布在海拔約1420 米的巖壁上,屬于云南滄源巖畫群的區間內。滄源體系的巖畫群,皆位于壩區和半壩區的小黑江支流永安河、勐董河等流域的河谷地帶,具體依托在這一地區的山崖崖壁或洞穴的巖壁上,所處的地貌形態,均為喀斯特地貌。

從巖畫所在山脈走向看(見圖12-B),目前已知的數據,涵蓋了該地區17 個巖畫點,分別為西北-東南走向、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三種。其中,有11 個巖畫點所在的山脈為東西走向,4 個巖畫點為南北走向,2 個為西北-東南走向。可見,古人巖畫創作選址有所偏好,多偏好東西走向的山脈。

從巖畫所在崖壁的朝向看,已知朝向的巖畫點有17 個,有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七種。其中有4 個巖畫點的朝向為東方,朝南、朝西、朝西南的巖畫點各3 個,朝東南的巖畫點2 個,朝北和朝西北的巖畫點各1 個。可見,崖面的朝向,除了不朝東北外,古人巖畫創作的選址,并無特殊方位的偏好。

綜上,云南滄源第一地點第七區的巖畫。在空間關系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滄源巖畫體系與所在流域周邊的巖畫體系趨同,集中分布于瀾滄江支流小黑江流域,且均與新舊石器文化遺址相距不遠;

其二,諸多巖畫點所在地的畫面依托,皆以巖壁或洞穴內石壁為前提條件,同處于海拔1000米~1800 米的空間范圍內,這說明滄源巖畫體系的巖畫制作空間也是趨同的。就現在已經發現的整個滄源巖畫體系中各巖畫點的海拔情況來看,除去海拔為1000 米最低的滄源第七巖畫點及兩個海拔高于1700 米的巖畫點外,其他巖畫點的海拔高度波動較小,以海拔1300 米~海拔1600 米處的巖畫群居多(見圖12-A)。可見,古人創作巖畫的選址,似有特定海拔高度的偏好;

其三,巖畫所在山脈走向以東西走向為主,而巖畫所在崖壁朝向,則無特殊選擇的偏好,似乎有著某種隨意性;

其四,巖畫創作地點的前端通常有一平地,這種繪畫場所前端有一塊平地的現象在已發現的滄源體系巖畫的19 個巖畫點中無一例外。考慮到巖畫創作點位于陡峭的崖壁上,選擇崖前有平地的創作地點,其一部分原因,應是為了在巖畫創作時有創作者的落腳點的緣故;另外,在田野考察的過程中,筆者發現第一巖畫點的其他六個區之崖前、第二巖畫點、第三巖畫點等處,均有供奉的遺跡留存現象。故推斷巖畫前方皆有平地的另一緣由,應是為舉行祭祀等宗教活動提供場地之故。

(三)第七區巖畫的繪畫風格

從繪畫風格來看,第七區巖畫的創作風格,可以用大部分巖畫創作屬概括性寫實風格與小部分巖畫創作屬形式感夸張來描述。圖像的概括性寫實風格,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是使畫面呈現的整體視覺效果為紅色剪影式,造型簡單、古拙,集中反映了其時的巖畫創作者,對客觀世界整體外形特征的認知與觀察;

其二是人物的造型和建筑的形制多用幾何形體概括,人物上身的身體部分用倒三角形來表現,建筑物多為三角形或半圓形與線條的組合;

其三是巖畫的圖像并無細節的刻畫,而是主要表現大體、大面。如人物圖像,只勾勒出身體輪廓,并無五官、毛發等細節的描繪。圖像的寫實性,一方面體現在畫面中的人物,于幾何形概括的基礎上,對畫面中人物的膝蓋髕骨、肩部肩峰、胸廓側壁前鋸肌及人物側面像顴骨等部位的突出特征,都進行了刻畫(見圖13,圖像內容:第一地點第七區巖畫人體結構示意圖。繪圖制作:吳潔)。

圖13

另一方面,在巖畫畫面中也體現出對云南滄源本地的建筑樣式的寫實內容。云南省的滄源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為防止氣候潮濕對生活起居的影響及野獸蟲蛇的侵擾,滄源當地居民自古以來就居住在干欄式建筑中,而巖畫中的建筑樣式皆為干欄式房屋的形制。

還有,第七區巖畫中,還充斥著對該地先民活動描繪的寫實。根據史料記載,滄源原始居民的物質生產活動,以狩獵為主,兼具種植與放牧,巖畫畫面中的馴牛場景、狩獵場面,則是對該地先民生產生活的客觀寫實描繪,雜技表演也是該地先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最后論及小部分形式感夸張的話題,筆者發現,在該地巖畫畫面中,體現特殊人物的尺寸往往比一般人大,如上文詮釋的編號為2022CY1-7:N1H2 的第一幅巖畫畫面中,第21 號圖像巨型人物呈扁帶狀的頭,以及編號為2022CY1-7:N2H8 的第二幅巖畫畫面中,第74 號圖像,即懸掛在有方格狀裝飾的長桿上的巨型人物,此二者之尺寸,均為畫面中一般人物尺寸的4 倍左右。這種形式感的夸張顯現,大概與該人物身上均有特殊裝飾物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為了突出表現巨型人物的特殊身份地位而設計的。

(四)第七區巖畫的創作時代

關于云南省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巖畫的創作年代的斷代研究,截至目前為止,還尚未采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年代的檢測,故筆者結合已有的滄源巖畫體系的年代研究結果,對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的巖畫創作年代的斷代進行初步推測。關于滄源巖畫的創作年代眾說紛紜,云南民族大學教授汪寧生先生,根據滄源巖畫與云南青銅器圖像的比較、巖畫中所反映的民族與地域習俗特點及文獻的有關記載,還有滇、桂、川三地崖畫的關系等方面綜合判定:云南滄源巖畫“……上可到漢,下可到明,即從公元之初到公元十五世紀。它的主要部分,應該在漢唐之際……”[2](115)中央民族大學蘇和平教授的觀點和上述汪寧生先生的觀點大致相同,她依據巖畫圖像與青銅器的比較研究,加之現代考古技術手段(孢子粉和硅藻化石分析)的結果,還有崖畫所反映出的當地習俗與文獻記載等論據,認為滄源巖畫與云南青銅文化大約處于同一時代,下限當為“在漢晉之前”。[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曾亞蘭,則“通過對滄源崖畫同一地區石器遺址發掘的出土文物和喀斯特的碳酸鈣溶液淀積物形成附生石筍崖的科學依據……”[4]判定滄源巖畫的創作年代,最晚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胡雨帆等人,則“根據國際上普遍采用的布列特-色南德爾的冰期后期氣候和森林演化分層表,滄源崖畫顏料中的孢粉組合屬亞北方期,即地質年代的全新世,考古年代的青銅器時代,距今為 2500 ~3500 年……”[5]

綜上,筆者對目前已經發現的滄源巖畫群創作時間的論斷,初步斷代為上至新石器時代晚期,下至明代。

2020 年,學術界對滄源崖畫群系統性鈾系年代的測定,又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經項目組對滄源崖畫8 個代表性地點開展了全面的年代樣品采集工作,經對68 個樣品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滄源崖畫群絕對年代為距今3800 年至2700 年之間。該研究成果為進一步開展滄源崖畫與相關考古遺址關系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年代學依據……”[6]與第一地點第七區圖像相似的第二地點“整體薄層碳酸鹽樣品品質較高,共計對19個樣品進行鈾系測年,其中重要的13 個樣品進行了重復二次MC-ICP-MS 測年”,經最新鈾系年代測定,“滄源巖畫2 號地點的年代界限為夏商時期,即3715±7yrBP—3848±9yr BP,對應地質時期的冷干時期……由于巖畫的創作時間存在延續性,滄源巖畫2 號地點的創作時間可能持續到2567±7yrBP,即對應歷史朝代的周朝,其巖畫的創作延續時間持續千年之久……”③第二地點鈾系年代測定樣品數量多、質量優,檢測結果也與諸多學者根據圖像內容、文獻記載和考古遺址等方面的推測,以及現代考古學技術手段諸如孢子粉和硅藻化石分析、喀斯特的碳酸鈣溶液淀積物形成附生石筍崖分析等所得出的結論多所重疊,為此,筆者認為其檢測結果更具科學性,故將第二地點的鈾系年代測定結果,作為第七區巖畫創作時間斷代的主要參考依據。

第七區5 幅巖畫畫面所敷顏色,皆為朱紅色,這5 幅巖畫應繪制于同一時期,且繪制顏料的成分一致,或至少相似;再者,第一巖畫點和第二巖畫點的巖畫,皆有淺色(朱紅色)圖像疊加在深紅色圖像之上的情況,其創作年代,當晚于第一巖畫點其他六個區及第二巖畫點的創作年代。疊加于第一、二巖畫點深紅色巖畫上的朱紅色巖畫,極有可能與第一巖畫點第七區巖畫的創作時代趨于一致。又由于七區巖畫畫面與第一巖畫點二區和第二巖畫點一區的巖畫圖像相似度極高,所以,第七區巖畫圖像可能是對滄源巖畫第一、二巖畫點巖畫圖像的模仿,這也從另一個視角印證了其創作年代,當晚于第一、二巖畫點。由此可知,其創作年代當晚于3715±7yrBP ~3848±9yrBP,而早于或等于第二巖畫點之下限2567±7yrBP。

另一方面,鈾系年代測定結果,也與滄源巖畫群周邊的文化遺址時間斷代相符。吳永昌對滄源巖畫與石佛洞文化作比較,加之石佛洞出土紅色顏料團與滄源巖畫作畫材料的主要成分一致,故其認為滄源巖畫與耿馬石佛洞遺址處于同一時期,年代距今3000 ~3500 年。④“丁來新石器遺址的年代至少與附近同類的南碧橋遺址的年代相當,南碧橋遺址經碳十四測定,為距今2935±110年。”[7]耿馬石佛洞附近的大芒光巖畫和檔帕山巖畫的顏色,均為深紅色,考慮到滄源巖畫群體系中淺色巖畫皆疊加于深色巖畫之上,而七區巖畫為較淺的朱紅色,故而第一地點第七區巖畫,應晚于石佛洞遺址的斷代時間。石佛洞的一期遺址的時間斷代,距今約3500 年~3300 年,二期遺址距今約3300 年~3000 年之間。⑤

綜上所述,第一巖畫點第七區巖畫創作年代的斷代,當晚于第二巖畫點巖畫創作年代的上限,早于或等于第二巖畫點巖畫創作年代下限,同時,晚于云南耿馬石佛洞新石器遺址時期。上述參照對象,皆都有相對精確的歷史紀年:第二巖畫點巖畫創作的年代上限, 為3715±7yrBP ~3848±9yrBP, 下限為2567±7yrBP,即上限為夏朝,下限為春秋,云南耿馬石佛洞新石器遺址的上限為西周。因此,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巖畫創作的歷史斷代,應在西周至春秋時期范圍內。

(五)第七區巖畫的作畫目的

從該地巖畫創作的目的來看,滄源第一地點第七區巖畫的創作動機,推斷有三種可能:一為巖畫創作是對客觀現實生活的描繪;二為巖畫創作是對前人創作的模仿;三為巖畫與宗教信仰或重大活動、儀式相關聯。

從畫面內容看,第七區尚可采集的單體圖像數量為223 個,其中人物的圖像有143 個,占比約64%;動物的圖像為39 個,占比約17.4%;各種符號的圖像26 個,占比約11.6%;建筑的圖像有15 個,占比約7%。畫面表現的內容,以人物為主,動物次之,建筑和符號相對較少,且動物、建筑和符號,皆圍繞畫面中人物的活動展開,頗有點綴之意。整體畫面,既有對于人類活動諸如狩獵、雜技、放牧、重大集會等場景的表現,又有對該地人類居住環境(如干欄式建筑)的表現,可以說,是再現了當時人類的生產生活圖景。

在云南瀾滄江支流小黑江流域的7 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所出土的遺物,未見金屬器具,出土的石鏇、石矛頭與巖畫圖像中的弓箭、投槍所吻合,無論是出土新石器時代遺物和巖畫圖像,都沒有出現反映農業的情形,在巖畫圖像中占主導地位的牛,亦沒有任何耕作的場景,反映了采集和狩獵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仍占有主導地位。特別是巖畫圖像中捕猴、射獸、采摘、獵歸、樹居、穴居、摹手印、太陽人、圓舞、干欄建筑等場景的出現。”[1](70)上述云南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巖畫中的狩獵活動、雜技表演、放牧活動等場景中的圖像,與該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文物有相似之處這一點考慮,從考古類型學的視角,也為巖畫創作者作畫的目的因素,是出于對客觀生活的寫實描繪這一前提條件,提供了歷史依據。

云南省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編號為2022CY1-7:N1H2 的第一幅巖畫的局部圖像(見圖14,圖像內容:2022CY1-7:N1H2 局部圖像。繪圖:吳潔)與第一巖畫點二區巖畫圖像(見圖15,拍攝時間:2022 年8 月11 日下午16:00。拍攝內容:云南省滄源第一地點第二區巖畫。拍攝地點:第一巖畫點第二區。攝影:吳潔)相似之處極多:一為頭部均呈扁帶狀的巨型人,身后有上下相反的兩個卷云紋圖像;二為巨人下面的小人只勾勒出輪廓,內部未填色;三為巨人不遠處皆有頭飾羽毛者,且較其他人物而言體型更大;四為巨人上方皆有6 人排成1 排,站于表現地面的線條上作左手高舉狀;五為巨人上方右側的兩個叉形物、菱形與卷云紋組合符號、線條與半橢圓形組成的類似表現房屋的符號等,皆具有一致性。

圖14

圖15

第一巖畫點二區的巖畫圖像顏色,為深紅色,第一巖畫點五區的巖畫圖像,有朱紅色疊加在深紅色圖像之上的疊壓現象,由此可知,云南省滄源地區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編號為2022CY1-7:N1H2的巖畫,其創作時間,當晚于第一巖畫點二區的巖畫創作時間,為該地先人之后裔的模仿之作的可能性極大。

除去同屬于一個巖畫點且相距僅20 米內的相似巖畫圖像外,在距離第一巖畫點不遠處的丁來村,亦有與第一巖畫點極為相似的巖畫圖像。滄源第二巖畫點第一區的巖畫圖案(見圖16,圖像內容:滄源第二巖畫點第一區巖畫圖像。圖片資料來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年出版的汪寧生先生《滄源崖畫的發現與研究》一書第35 頁圖版二一)與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編號為2022CY1-7:N2H8 的巖畫圖像(見上文圖例6)相似處極多。

圖16

具體為:其一,用橢圓形線條,表示居住地界限,內部緊貼的線條,均是用來顯示繪制的干欄式建筑的;其二,橢圓形內部中間的建筑旁邊,均有人做舂臼狀;其三,為干欄式建筑的表現形式,皆為上部繪制成半圓形或三角形代表房身,下部繪制的線條,代表樁柱,房身有的填色,有的只以輪廓勾勒出來,內部留白;其四,為橢圓形外部,皆有線條連接,上面有人物或動物站立,可能為村落間道路的形象標識;其五,為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編號為2022CY1-7:N2H8 的巖畫左下角的畫面,與第二巖畫點第一區村落圖巖畫,皆有一巨型人物懸掛于方格狀旗幟形的長桿上,且巨型人物的頭頂,皆有羽毛或樹杈狀裝飾物。

考慮到第二巖畫點的巖畫圖像,色彩多為深紅色且有淺色圖像疊加在上,第一巖畫點與第二巖畫點之間的直線距離,僅為11 公里左右,且編號為2022CY1-7:N2H8 的第一巖畫點第七區巖畫的創作時間晚于第二巖畫點巖畫的創作時間,故為該地土著居民后人模仿的可能性極大。第一巖畫點二區、第一巖畫點五區以及第二巖畫點一區的部分巖畫與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的2022CY1-7:N1H4及2022CY1-7:N2H8 的圖像內容及造型、顏色的深淺及畫面的疊加現象大體相似,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的部分巖畫,當為對云南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二巖畫點部分巖畫圖像的臨摹之作。正如世界上多地巖畫之“反復刻畫”現象一樣,對先人巖畫圖像臨摹創作的過程本身,極有可能就是出于傳統儀式傳承延續的需要,即:繪畫過程本身,作為儀式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當然,對于同一巖畫點附近相同或相似的巖畫圖像的描繪,也可視為云南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巖畫的創作者與祖先共同意識的共情之作。即:認定某一地點的巖石,是具有神性的“……人們在同一地點甚至同一巖面上重復地刻畫相同或相似的內容,這種寧可在原先的圖像上重疊刻畫而不另選其他地方的現象,表明了巖畫的作者的一種共同意識,即他們認為刻畫地點的選擇與刻畫內容之間具有非常重要的因果關系,而這種關系的實質就是人們認定某一地點的巖石是具有神靈性的。從廣義上講對巖石神性的認定,也就是自然崇拜和巖石崇拜意識的表現。而促使作畫者在一般人幾乎難以駐足的陡峭之處去刻畫他們認為必須要表現的內容,表明巖畫地點的選擇并不一定是出于讓他人看見和接近的目的,而正是源于對巖石神性認定的神靈崇拜意識。”[8](188-189)

云南省滄源地區的“畫布”,為滄源地區傳統繪畫的另一種形式,多用在年或重大活動中取出,懸掛供拜、祈求豐收、規避災禍。“畫布”的材料使用,通常為是白色布,繪制技法為用手指蘸以紅色顏料,在白色布面上繪制出騎馬者、牽牛者、舞蹈者、祭祀者或手持一圓形物(饒鑼)的人物,另有牛、馬、干欄式房屋、植物等形象,“……據老人說,騎馬、牽牛寓意為希望牛馬成群;倉房,寓意為希望糧食豐收;饒鑼,寓意為象征祭祀及財富。滄源畫布與滄源崖畫具有許多共同之處,兩者所采用的繪畫方法、表現方式及所表現的內容都極為相似。”[9](912)

筆者在田野調查過程中,還發現在滄源第一、二、三巖畫點,都有用煙、酒、牛頭、食物、錢等物祭祀的痕跡(見圖17,拍攝時間:2022 年8月12 日上午11:05。拍攝內容:云南省滄源第三巖畫點一處巖畫繪制畫面的崖前祭祀現象。拍攝地點:云南省滄源第三地點。攝影:吳潔。見右上圖,圖18,拍攝時間:2022 年8 月11 日下午16:28。拍攝內容:云南省滄源第一巖畫點某處巖畫畫面的崖前祭祀現象。拍攝地點:云南省滄源第一巖畫點某處。攝影:吳潔),筆者咨詢當地居民的結果顯示,他們都認為石頭上的巖畫,為神靈顯現。實際上,這是人類古代萬物有靈論信仰于今天殘存的集體無意識心理的表現。處于當地社會生活中心區域的第一巖畫點,為傣族和佤族民眾的祭拜之地,也是他們舉行儀式祭祀神靈的場所。⑥巖畫所在的崖壁,其選址特征,均顯示崖前有平地,可供人們舉辦各種儀式之需,這也為巖畫另有作為參與各種儀式(多為傳統宗教儀式)或聚落人群活動的形象標配這一重要功能,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實例旁證。

圖17

圖18

結 語

早在遠古的洪荒時代,云南省滄源一帶的先民們,在尚未形成系統的文字體系之際,采用紅色赤鐵顏料在巖壁上涂繪出當地人們的生活圖景和精神世界,這些涂繪的巖畫,在滄源一帶分布集中且面積很大。這一形象表意的造型方式被該地先人之后裔所承襲,為我們留下了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巖畫群這一恢弘的歷史畫卷:數千年前,滄源本地民眾以村寨形式聚族而居;以狩獵和放牧為主要經濟文化模式。居民狩獵和放牧的對象,主要為有駝峰的封牛……在巖畫的畫面中,已經呈現出明顯的等級制區分,這說明其時的族群中,已產生明顯的等級制度,等級較高者或著異裝、身形巨大者,為畫面中普通人物形象體量的數倍。巖畫畫面中村寨的建筑形式,為防潮防蟲的干欄式建筑的早期形式,體現出該地民眾因地制宜的生存創造力。在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的巖畫中,較多出現的畫面場景,還包括雜技表演圖像,既體現出那時的民眾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景觀,又體現出該地作為與四方交流重要通道的特殊地理位置。此外,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的巖畫中,不時出現多人聚集的場景,應理解為重大聚會的場景,這種聚集,可能涉及到該地民眾純物質性的生產生活場景或是宗教性的純精神信仰活動的場景。

作為一種記敘歷史與文化的手段,云南省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的巖畫,為我們展現了數千年前滄源民眾生活中的生產、娛樂、宗教等活動場景。作為一種精神的表達,該地巖畫以創作過程為詮釋生存方式的方法,以巖畫畫面為宗教活動的載體,呼應著萬物有靈論之靈石崇拜。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的巖畫,本為中國西南地區巖畫體系中之一員,具備了隸屬中國西南巖畫體系的諸多規律與形制,但由于地理環境、文化習俗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其圖像又具備了自身的一些獨特性。無論是歷史與生活的形象記敘,還是思維與情感的畫面表達,對于滄源第一巖畫點第七區巖畫的田野調查與研究,都為解讀滄源巖畫甚至整個中國西南巖畫體系,提供了新的案例和拓展了研究視野。

注 釋:

①有關云南省滄源縣之自然地貌及氣候特點,可參閱李昭倫《滄源佤族自治縣概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年版)一書之詳述;

②可參閱馬娟《臨滄巖畫》(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16 年版)一書之詳述;

③可參閱南京師范大學朱倩2020年碩士學位論文《云南滄源巖畫鈾系年代研究》一文第29 頁~第49 頁之詳述;

④可參閱吳永昌《滄源崖畫綜說》(載《民族藝術研究》2003 年增刊第1 期)一文之詳述;

⑤可參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耿馬石佛洞》(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年版)一書之詳述;

⑥可參閱參見汪寧生先生《云南滄源崖畫的發現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年版)一書之詳述。

猜你喜歡
創作
咱也過回『創作』癮
創作鑒評
寶藏(2020年10期)2020-11-19 01:47:54
當創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時
現代裝飾(2020年7期)2020-07-27 01:27:46
創作之星
創作(2020年3期)2020-06-28 05:52:44
《如詩如畫》創作談
《一場說來就來的雨》創作談
納蘭詞對當代詞創作的啟示
中華詩詞(2019年5期)2019-10-15 09:06:10
《一墻之隔》創作談
創作隨筆
文藝論壇(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創作心得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av毛片|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欧美区一区| 国产自在线播放|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午夜视频www|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午夜免费小视频|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国产不卡在线看|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97se亚洲综合在线|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色色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91av成人日本不卡三区|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久久www视频| 欧美在线黄|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高清国产| 一区二区影院| 伊人久久婷婷|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超碰免费91|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婷婷伊人久久| 欧美一级在线看|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播五月综合|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日韩美毛片|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精品国产91爱| 在线五月婷婷|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