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鳳彩
(內蒙古藝術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烏蘭牧騎產生于20 世紀50年代,從其創建之初,就秉承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形成了愛國主義、扎根基層、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等文化品格,這也成為烏蘭牧騎60 多年發展過程中一以貫之的精神內核,為此,烏蘭牧騎精神,成為中國當代文化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烏蘭牧騎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課程體系和思政課教學中,是新時代各個高校,尤其是內蒙古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務和使命。自2017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給烏蘭牧騎回信以來,內蒙古藝術學院通過多種方式,將烏蘭牧騎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建設,引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對高質量藝術人才的培養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大思政背景下,內蒙古藝術學院究竟采取了哪些方式將烏蘭牧騎精神融入本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取得了怎樣的效果?有必要對此作出梳理總結。
本文采取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內蒙古藝術學院將烏蘭牧騎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內容、實踐路徑及育人效果,進一步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以提升課程思政育人的質量。
首先,我們需厘清“大思政課”的理念。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專門強調了“大思政課”;2022 年 8 月,教育部等10 部門聯合印發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 號),為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方向和抓手。“大思政課”之“大”,突出的是各種思政要素的合力,著眼大教改、大課堂、大平臺、大師資等多維思政要素,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其次,聚焦課程思政本身的課程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同時“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①課程思政建設,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的重要內容,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重要論述的關鍵抓手。2017年12 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將課程育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體系”②的重要組成。2019 年8 月,《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將課程思政作為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提出“高校應當努力形成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的協同育人效應。”③2020 年6 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對各類學科、專業課程思政的實施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行動指南與具體舉措,④標志著高等學校的課程思政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22 年7 月,《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 號)從思政課到課程思政,再到“大思政課”,是我國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理念的再更新、視野再開闊和格局再拓展。
再次,將烏蘭牧騎精神融入課程體系,對于高校的課程建設而言,是一個重要的選擇。2017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給烏蘭牧騎的回信中高度贊譽了60 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扎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可視為對烏蘭牧騎精神的高度概括。烏蘭牧騎精神,就是烏蘭牧騎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的體現,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精神展現,更是扎根基層、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升華。
最后,將烏蘭牧騎精神與大思政課、課程思政相結合,也是和烏蘭牧騎精神與大思政課及藝術類院校課程思政改革的要求相契合。比如在內蒙古藝術類高等教育中,烏蘭牧騎精神就應成為大思政課、課程思政改革題中的應有之義。烏蘭牧騎精神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其豐富內涵是中國精神的具象化表達,構成了大思政課、課程思政的多元素材。同時,大思政課及課程思政,也是烏蘭牧騎精神融入藝術類院校高等教育的重要渠道,烏蘭牧騎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是藝術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者在形式上的相輔相成,根本源自于內容上的耦合。烏蘭牧騎精神與大思政課、課程思政在育人理念上的一致,是“立德樹人”育人的目標在藝術教育中的具體體現,更是時代對藝術類人才素養的高層次要求。如何將烏蘭牧騎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改革,培育適應時代需求的藝術人才,是內蒙古藝術教育特別是藝術類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將烏蘭牧騎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是多方面的、豐富的。
(一)烏蘭牧騎“隊伍短小精干、隊員一專多能”的組織形式。烏蘭牧騎踐行社會主義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針,創造了一套便于深入基層、便于為人民服務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方法:隊伍短小精干、輕便靈活,演員一專多能、人少戲多。烏蘭牧騎隊伍短小精干,建隊之初的標準是12 人,樂器5、6 件,服裝10 余身,幻燈、圖片、收音機若干個,大車1輛,馬4 匹,說走就走,說演就演。隊員各有所長、一專多能、身兼數職,能報幕,能吹拉彈唱,能放幻燈,能講時政。這在1957 年5 月27 日頒布的《烏蘭牧騎工作條例(草案)》中作了明確要求。此后,隨著烏蘭牧騎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烏蘭牧騎與時俱進地適時調整內部建制,從1985 年提出的25 人、30 人,到2010 年提出35 人,再到2019 年提出烏蘭牧騎編制根據服務范圍、人口規模和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綜合考慮。這樣的隊伍建制相較于同時期國內的若干演出團體來說非常“輕便”,“隊伍短小精干、隊員一專多能、裝備輕便靈活”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是烏蘭牧騎60 多年一以貫之的不變要求。烏蘭牧騎不因隊伍精煉而影響基層服務質量。烏蘭牧騎的建制是對延安文藝宣傳隊和革命戰爭年代內蒙古文工團的繼承,是特征鮮明的紅色文化工作隊。
(二)烏蘭牧騎以人民為中心、深入基層的工作作風,值得肯定。烏蘭牧騎堅持“四個不分”,口號是“哪里最困難,哪里最偏僻,就到那里送歌獻舞”。在居民點能演,在打草場能演,在蒙古包能演,在羊圈也能演;點汽燈能演,點油燈能演,刮風能演,下雨能演,白天能演,晚上能演,甚至有人半夜來請也能演;為幾百人能演,為幾十人能演,為幾個人能演,甚至為一個人也能演。烏蘭牧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對老八路、老文工團革命精神的傳承。新時期,烏蘭牧騎依然保持這樣的精神。
(三)烏蘭牧騎“節目小型多樣”、貼近現實的演出形式和內容值得傳承和發展。在演出方面,烏蘭牧騎堅持深入基層,讓作品反映生活;演出形式大、中、小結合,豐富多彩,觀眾喜聞樂見;演員和群眾打成一片,作風扎實,強調要演戲,先做人。烏蘭牧騎生產的文藝作品一方面繼承中華民族文藝傳統,表現中華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堅持“三貼近”原則,深入旗縣農牧區基層、與農牧民和基層群眾保持密切聯系,創作表演了《社員都是向陽花》《鄂爾多斯婚禮》《桃源喜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文藝作品,“教育和啟發”農牧民群眾,使其獲得“娛樂和美的享受”。
教育部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明確提出思政課內容要改革創新主渠道教學,“充分挖掘地方紅色文化”,將各種“偉大精神”引入課堂,要“善用社會大課堂”,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利用志愿服務……社會調研等實踐活動,開展實踐教學”“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⑤內蒙古藝術學院落實在2022 版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提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培養一專多能創新型人才”“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在各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烏蘭牧騎精神融入思政課和課程思政,為內蒙古藝術學院各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和創新提供了路徑,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引領、專業實踐課為重點、專業理論課為輔助、課程延展環節為補充擴展的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課程體系,建設高效率的思政課堂,不斷提高思政課程的育人能力。更重要的是,內蒙古藝術學院與烏蘭牧騎歷史淵源深厚,是培養“紅色文藝輕騎兵”的基地,更便于傳承和弘揚烏蘭牧騎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培育各層次各類別的文化藝術新人。
(一)烏蘭牧騎精神融入思政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4)內蒙古藝術學院將烏蘭牧騎精神融入思政課,發揮好思政課第一課堂育人主陣地的作用。學院2022 版人才培養方案思政課程體系中,根據國家提出的“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的基本原則和“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文化素養為重點”的思政課課程內容要求,⑥在《思想道德與法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課程中,有針對性地引入烏蘭牧騎精神教育,通過講解烏蘭牧騎深入走基層,為廣大農牧民服務的事例,讓學生體會烏蘭牧騎隊員將青春年華獻給內蒙古發展的情懷,進而受到烏蘭牧騎精神的影響,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發展。同時,注意理論課堂的延伸,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加深對烏蘭牧騎精神的理解和深化。在美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提升審美素養、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造創新活力,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通過舉辦課程活動開展實踐教學,如以“學習黨史強信念 培根鑄魂育新人”思政主題——烏蘭牧騎專場演唱會、主題黨日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在近距離體驗和實踐中更好將烏蘭牧騎精神內化于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藝術觀,促進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素養提升密切融合,激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揚和傳承烏蘭牧騎精神。
(二)烏蘭牧騎精神融入專業課程的探索。《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藝術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⑦內蒙古藝術學院2022 年下發的《內蒙古藝術學院關于修訂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22年版)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契合了綱要要求,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其一,烏蘭牧騎精神融入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烏蘭牧騎精神融入專業課程,一方面在于培養烏蘭牧騎式“一專多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借助課程思政對藝術專業課程進行創新,通過引入烏蘭牧騎案例,學習、鑒賞、分析烏蘭牧騎藝術作品,傳達給學生清晰的藝術情懷和宗旨:藝術家、藝術團體要學習和發揚烏蘭牧騎扎根基層、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傳承烏蘭牧騎式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充分利用烏蘭牧騎精神的文化優勢與精神優勢將烏蘭牧騎精神所含蘊的中國精神、愛國主義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素養等思政內容,與藝術專業課教學目標進行緊密融合,將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與學生價值觀形成有機融合,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高藝術領域人才的整體素養,這是內蒙古藝術學院學生未來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和方向保證;
其二,烏蘭牧騎精神融入專業實踐的探索與實踐。藝術的核心動能是實踐。思政教育僅僅通過理論教學是無法給學生帶來思想上的真正轉變的,課程實踐教學、特別是社會實踐教學更能夠給學生的心理造成沖擊和觸動,引起廣泛的心靈、情感共鳴,給學生的思想境界帶來提升,還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專業靈感,提高學生通過藝術作品進行自我表達的技巧和能力,從而實現思想境界和專業水平雙融合、雙提升的效果。因而,烏蘭牧騎精神融入專業課課程思政,最重要的是融入專業實踐類課程,打通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的脈絡,一體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進入新時代,實踐教學越來越受重視,教育部也反復強調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注重發揮實踐環節的育人功能”[3](23)“善用社會大課堂”“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建好用好實踐教學基地”。⑧內蒙古藝術學院為落實教育部精神,于2022 年專門下發了《內蒙古藝術學院關于修訂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22 年版)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了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并強調“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加強烏蘭牧騎實踐基地建設,將烏蘭牧騎精神融入教學。”目前的27 個專業中,在實踐課程中融入烏蘭牧騎精神主要集中在音樂、舞蹈、影視戲劇各專業,包括音樂學、音樂表演、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舞蹈學、舞蹈編導、舞蹈表演、影視戲曲戲劇表演、戲劇影視文學、視覺傳達設計(舞臺美術方向)等專業課程,因為烏蘭牧騎是藝術院團,因而音樂舞蹈戲劇戲曲表演等專業更易于將烏蘭牧騎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實踐教學。其他如美術類、文化產業類專業可依托專業優勢,將烏蘭牧騎精神思政內容用藝術類語言進行加工與提煉,從而形成優秀的文化IP 創意作品。
2018年以來,內蒙古藝術學院以“思政+藝術”為思路,以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為主渠道,深入挖掘第二課堂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搭建思政全覆蓋平臺。烏蘭牧騎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建設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首先,組建內蒙古藝術學院烏蘭牧騎藝術團隊,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內蒙古藝術學院先后分別組建了“內蒙古藝術學院大學生烏蘭牧騎”(2018年5 月31 日)、安達民族音樂烏蘭牧騎班(2018年9 月23 日)及內蒙古藝術學院烏蘭牧騎(2018年11 月8 日),三支藝術團隊依托專業課程教學,在課程實踐中融入烏蘭牧騎精神,傳承烏蘭牧騎紅色文化基因。內蒙古藝術學院烏蘭牧騎,囊括了音樂、舞蹈、戲劇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是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烏蘭牧騎隊伍,重在傳承和發展民族藝術,補位和壯大內蒙古藝術人才隊伍和藝術市場。三支烏蘭牧騎藝術團,以烏蘭牧騎的人才培養和活動方式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延展課堂教學效果,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沉浸式感受和體驗烏蘭牧騎生動鮮活的實踐成就,增強其傳承烏蘭牧騎精神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傳承烏蘭牧騎紅色文化,讓烏蘭牧騎精神真正入心入行,培養學生正確的藝術觀、職業觀,堅定文化自信。
其次,舉辦校內專場演出,弘揚烏蘭牧騎精神。校內專場音樂會包括主題系列音樂會,如2019 年12 月13 日-24 日內蒙古藝術學院烏蘭牧騎舉辦的4 場主題系列音樂會;烏蘭牧騎經典歌曲演唱會,如2019 年12 月15 日舉辦的 “傳承·創新·發展/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師生烏蘭牧騎經典歌曲演唱會《在那百花盛開的草原上》”等等,以專場音樂會形式傳承烏蘭牧騎藝術經典,感受烏蘭牧騎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感悟烏蘭牧騎藝術人生,加深學生對烏蘭牧騎精神的理解,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再次,沉入基層為民演出,弘揚烏蘭牧騎精神。烏蘭牧騎精神最閃光的部分在于扎根基層為民服務。內蒙古藝術學院大學生烏蘭牧騎“善用社會大課堂”開展實踐教學,充分利用暑期“三下鄉”實踐送戲下鄉,將烏蘭牧騎精神融入第二課堂,講好中國故事,用好中國精神,滿足基層群眾的精神需求。如,2018 年7 月,內蒙古藝術學院大學生烏蘭牧騎前往二連浩特市牧民家里送歌獻舞;2018 年11 月,內蒙古藝術學院烏蘭牧騎原創兒童劇《陽光少年七彩夢》在全區巡演20 場;2018 年12 月,內蒙古藝術學院烏蘭牧騎潮爾民族樂團參加首屆自治區烏蘭牧騎高校巡演活動,參加全區首屆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月啟動儀式暨高校烏蘭牧騎匯演等等。師生利用自己的藝術特長,參加社會公益、志愿服務、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利用社會大課堂傳播正能量,加深學生對烏蘭牧騎精神的理解,傳承和發揚烏蘭牧騎紅色文化基因,提升了課程思政的時效性,真正做到將烏蘭牧騎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實踐中成長成才。
第四,以基層烏蘭牧騎掛牌為實踐教學基地,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建好用好實踐教學基地”“主動對接各級各類實踐教學基地,開發現場教學專題,開展實踐教學”。內蒙古藝術學院拓展實踐教學,建設烏蘭牧騎實踐教學基地,為師生提供高效培養綜合素質的平臺,分別在二連浩特市烏蘭牧騎(2018 年7 月11 日)、阿拉善左旗烏蘭牧騎(2018 年8 月2 日)、豐鎮市烏蘭牧騎(2020 年6 月29 日)、喀喇沁旗烏蘭牧騎(2020 年10 月29 日)等掛牌“教學實踐基地”“就業見習基地”,師生與烏蘭牧騎同編創、同演出、同服務,以“烏蘭牧騎人”的角色和身份參與烏蘭牧騎發展和建設,身臨其境體驗烏蘭牧騎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實踐,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奠定學生長期職業發展的堅實基礎,更好感知烏蘭牧騎藝術形式,傳承烏蘭牧騎優良傳統,弘揚烏蘭牧騎精神。
第五,培養烏蘭牧騎人才,弘揚烏蘭牧騎精神。烏蘭牧騎“一專多能”型藝術人才是烏蘭牧騎精神的核心體現之一。烏蘭牧騎能實現常年扎根基層、服務人民得益于“隊伍短小精干、隊員一專多能”的組織形式。內蒙古藝術學院在內部培養“一專多能”型人才,并為烏蘭牧騎提供人才培養指導和幫助,如,影視戲劇學院培養烏蘭牧騎“一專多能”型二人臺人才;2019 年4 月,內蒙古藝術學院組織全區烏蘭牧騎舞臺技術培訓班;2022 年7 月,內蒙古藝術學院烏蘭牧騎藝術團—安達組合赴興安盟扎賚特旗進行為期7 天的藝術培訓與指導;2022 年8 月,內蒙古藝術學院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烏蘭牧騎蒙古族舞蹈表演、創作人才培養”學員圓滿完成學習任務順利結業,其中設置“烏蘭牧騎精神及其傳承專題”課程等。內蒙古藝術學院把烏蘭牧騎人才需求融入學生個人成長成才過程,通過培訓提升烏蘭牧騎隊員藝術素質,按照烏蘭牧騎需求量身打造“合體”人才,培養藝術自覺、職業自覺、身份自覺,弘揚烏蘭牧騎精神。
第六,課程實踐+國家藝術基金,打造烏蘭牧騎經典作品,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內蒙古藝術學院烏蘭牧騎培養學生“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探索把課程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形成課堂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有機結合的大教育格局,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學生“敢闖會創”“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創新精神、創造意識和創業能力,”⑨提升學生思政課學習效果。學院烏蘭牧騎舞蹈團結合課程教學+完成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傾心打造排演的原創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榮獲文華大獎等多個獎項。劇目排演過程是烏蘭牧騎精神融入課程思政與專業技能互融互促、合體提升、引領藝術創作、建構新時代藝術標桿的過程,引導學生在創作表演實踐中用藝術元素闡釋思政教學內容,加深個體對烏蘭牧騎精神的認知和吸收消化,并通過舞臺藝術表演擴大烏蘭牧騎精神的輻射面和教育面,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收到顯著成效。
除此之外,作為對課程思政的補充和豐富,進一步夯實烏蘭牧騎精神在課程思政中的作用,內蒙古藝術學院組織烏蘭牧騎專題“思政大課”,舉辦烏蘭牧騎講座活動加強思政教育效果,如,邀請杰出校友、烏蘭牧騎事業特別貢獻獎獲得者拉蘇榮、著名歌唱家德德瑪、金花、木蘭、那順等講述“烏蘭牧騎故事”,通過一個個鮮活真實的人物和故事,把課程思政的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和了解烏蘭牧騎,感受烏蘭牧騎不忘初心使命的紅色文藝精神,形成課堂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有機結合的大教育格局,實實在在提升學生思政課獲得感。
烏蘭牧騎精神融入藝術類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重在追求實效,不但在于學生專業能力、專業素質的提升,更在于以德育才、以德育人,歸根結底在于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高質量藝術人才。
(一)深化烏蘭牧騎精神的影響,需貫穿高校育人的全過程,實現育人目標。
課程思政最終的目的是提升育人效果,因此,學生的學習產出和滿意度是評價的直接指標。烏蘭牧騎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成效從烏蘭牧騎在內蒙古藝術學院組織的人才招聘會上可見一斑。內蒙古藝術學院承辦的首屆烏蘭牧騎專場招聘會上吸引了包括24 家烏蘭牧騎、9 家藝術劇院、9 家歌舞團、民族演藝集團、廣播電視臺等168 家用人單位參會。究其根本,在于烏蘭牧騎精神與藝術類高校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具有一致性,將烏蘭牧騎精神一體性、系統性融入藝術類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全過程,以藝術專業應用前景為要求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了碎片化改革到體系化創新,保證課程思政建設在正確的目標引導和發展方向上深入推進。從學生成才角度而言,學生自發地將所需專業知識和技能內化為素質,外化為行為,不斷提升專業理論水平、實踐應用技能和思想政治素養,在完成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的同時完成了思政育人目標,實現了認知、情感、行為三層面目標的一致性;從高校育人角度而言,在持續改進了專業教學質量的同時,保障了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目標同向同行同實現,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
(二)藝術教育與烏蘭牧騎精神在思政教育方面相融合,激發了學生們的藝術情懷和愛國主義熱情。烏蘭牧騎精神是社會熱點話題,內蒙古藝術學院將烏蘭牧騎精神引入課程思政教育,藝術教育與烏蘭牧騎精神思政教育相融合,精準確定思政育人定位,利用烏蘭牧騎精神時空交錯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讓學生感受烏蘭牧騎紅色文化蘊含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進一步增強烏蘭牧騎精神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侵染力、影響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教育,激發藝術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雙融合,啟迪學生思考思政問題,分析烏蘭牧騎社會文化現象背后蘊含的育人規律,進而形成以學生為育人核心,以思政實踐為育人主線的思政教育模式,促使思政內容有效內化為學生的價值理念。烏蘭牧騎精神一體化融入思政教育,不斷啟發學生自然實現從藝術生到“烏蘭牧騎人”的身份轉換,具體形象地以烏蘭牧騎“愛國、奉獻、團結、奮斗”的精神品質為引線,感知藝術天然蘊含的愛國主義因素,激發學生個體愛國主義熱情,激發學生刻苦學習、奮發向上,努力提高文化素養和專業能力,更好地傳承烏蘭牧騎精神。
(三)烏蘭牧騎精神育人成果服務社會,增強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藝術類高校充分發揮與烏蘭牧騎精神同向相行的先天優勢,將精神的力量轉化為自身課程思政資源的建設特色,推動課程思政教學見功見效,不斷豐碩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資源的學理性基礎,引導課程思政實踐。
烏蘭牧騎精神融入內蒙古藝術學院課程思政教育,形成課程交叉、理實一體、共建共享的課程思政發展模式。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育人功效長于價值觀引導,而大學生烏蘭牧騎的創建,推動學生積極發揮主動性和能動性,以創造轉化、服務社會為抓手,實現知行合一,保證了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落到實處,增強了大學生職業使命和社會責任感。大學生烏蘭牧騎組織參加“三下鄉”服務、下鄉巡演、高校巡演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提高落實課程思政能力,思想政治育人效果從“平面”走向“立體”,思想政治教育從學校“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實現了課程思政教育有效落地,加深了學生對烏蘭牧騎精神的理解,將課程思政教學質量文化內化為學生個體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發揮了課程思政教學的長效輻射作用,增強了學生傳承弘揚烏蘭牧騎精神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思政教育的文化育人成效轉化為烏蘭牧騎精神的傳承力量。
藝術類院校要在“大思政”理念的積極指導下,構建一體化思政教育的長效機制,以學生成長成才為教育根本,將思政教育工作融入藝術類院校各個方面的教育活動中。這其中,思政課程是主渠道,課程思政是最為重要的一環。
烏蘭牧騎精神一體化、系統性地融入內蒙古藝術學院思政教育體系,兼顧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兩個方面,特別是通過延展實踐活動實現可視化育才育人,突破了課堂思政課空間的局限,將烏蘭牧騎精神的思政性與藝術教育課程內容的思政性、藝術性和教育性深度融合,與學生專業和就業元素融合,貫穿在大學生的整個教學活動之中,“構建以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發展為時空維度,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校內向校外延伸,從思政課學段向全學段思政課延伸,構建起貫通學校與社會全時空的思政課,”[4]初步形成了思政教學格局,無疑成為實現學校全面育人目標的重要路徑,是“大思政”背景下藝術類高校教育體系的一個新發展,為應用型人才辦學與社會需求有效對接賦能。但是,烏蘭牧騎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建設,還需拓展載體,結合課堂思政與大思政,在深度、廣度與力度上進一步為“大思政”教育賦能,共同推進,鑄魂育人。
注 釋:
①可參閱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信息資料來源:http:// www. moe.gov. 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 462437.html.
②參見中國共產黨教育部黨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資料來源:教黨〔2017〕62 號.
③可參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文獻資料來源: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
④同“注釋①”
⑤可參閱教育部等10 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EB/OL],資料信息來源:中國政府網 www.gov.cn. 2022-7-25.
⑥同“注釋③”
⑦同“注釋①”
⑧同“注釋⑤”
⑨同“注釋①”
【責任編輯 黃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