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幫超 龔蕾蕾 秦 杰
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尤其需要社會資本的投入。近年來,崇明持續優化農業資源要素配置,多措并舉抓好農業領域招商工作,鼓勵和引導有實力、有意愿的主體投資農業產業,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崇明作為上海最大的涉農區,以打造長三角“農業硅谷”為目標,依托資源稟賦優勢,把農業招商引資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引擎,重點聚焦基礎設施、種源農業、數字農業等方向,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推動農業招商工作取得實效。
今年6月21日,成功舉辦了“植夢崇明 耕瀛未來”2023上海崇明農業高質量發展招商大會,面向全球廣發“英雄帖”,誠邀各路“大咖”投資農業。會上,40余個重大農業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額達到26.8億元,濰柴雷沃、六驥生物、明珠晨曦等一系列農業領域頭部企業紛紛簽約落地。通過開展跨區、跨省調研等方式,積極拓展各類招商渠道,主動與京東物流、易華錄、中集集團等國有企業、農業頭部企業進行對接,共洽談企業50余批次,精準對接區內外目標企業85家,對接洽談項目96個。截至目前,全區完成農業招商引資項目75個,總投資57.5億元,同比去年增加40.62%,有效帶動全區農業經濟穩定增長和農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崇明立足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大背景,立足長三角核心區位優勢,以軌道交通崇明線和滬渝蓉高鐵建設為契機,重點推進農業招商,著力構建體制機制,吸引更多企業參與長三角“農業硅谷”建設。
1.強化組織保障,落實農業招商監督考核機制。由分管副區長任組長,各相關單位及鄉鎮協同參與,統籌推進農業招商引資工作。強化農業招商“屬地主責”和“聯動協作”,充分利用考核“指揮棒”作用,鼓勵各鄉鎮、現代農業園區招大引強,對引入5000萬元以上農業項目的鄉鎮給予加分,督促鄉鎮做好主體引培工作,跟進主體投資意向和需求,有效提升招商引資的精準度和成功率。
2.明確目標定位,建立農業招商動態調整機制。找準農業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圍繞“延鏈”“補鏈”“強鏈”做好文章,重點聚焦設施農業裝備、種源農業、數字農業、生物技術等領域,開展定向、精準、專題招商。落實農業招商項目評審工作,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列入崇明農業招商項目庫。同時,項目庫實施動態更新調整機制,根據招商引資進展及時將已完成招商和信息變更的項目調整出庫,并適時評選入庫新項目。
3.引進科創機構,構建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機制。依托崇明農業科創聯盟,吸引更多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創新企業圍繞長三角“農業硅谷”設立新型研發機構,興辦農業科技企業,鼓勵生物與農業類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集中布局。通過搭建綜合性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加快推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充分運用農業科創基金、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專項、科技興農和科創項目等政策渠道,加大對企業產品研發、技術升級、擴大產能等項目的金融扶持力度。
錨定農業現代化目標,圍繞“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發展理念,分析當前農業產業發展短板弱項,聚焦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和重點對象,積極引進相關行業企業,不斷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
1.加快產業發展步伐。長期以來,受種源農業周期長、技術力量薄弱等制約,崇明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較為緩慢。為進一步加快種源農業發展,一是搭建崇明種業創新平臺。圍繞長江口特色種質資源,確定了以建立上海首個集產學研推為一體的“零碳”種業創新中心,聚焦長江口特色種質資源保育、提純、復壯、研發等主體功能,以現代種業市場化、品牌化和技術創新為核心,建設集研發、展示、交易、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種源創新平臺。二是建立高效聯結機制。積極與招商意向企業對接,一方面邀請意向企業來崇實地察看種源現狀,另一方面赴意向投資企業總部調研產業發展趨勢,為雙方投資合作建立信心。比如,為解決崇明白山羊種群繁育時間長等問題,與六驥生物公司多次對接,明確共同建設崇明白山羊種業基地項目。項目計劃總投資1.426億元,通過建立崇明白山羊純種核心群,應用現代繁殖生物技術進行高效擴繁,預計3年內擴群優質純種羊群1萬只左右,并獲得牛羊胚胎生產經營許可證,可實現創收3.67億元。
2.提升農業裝備水平。針對崇明設施農業基礎薄弱、農業勞動力短缺、抗風險能力較差等現狀,通過引進設施農業頭部企業,構建完善穩定的設施農業發展體系。一是實施設施農業專項規劃。在崇明現代農業園區開展現代設施農業專項規劃布局,集聚各類農業資源要素,以高端玻璃溫室、陸基水產養殖、樓房養殖等現代設施農業為主要方向,在區域范圍內形成種植、養殖、冷鏈、物流等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格局,推進設施農業集群式發展。二是引培優質合作主體。針對勞動力結構老化、短缺等現狀,積極引進國內優質設施裝備企業,共同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比如,圍繞“無人農場”建設目標,與濰柴雷沃對接,由崇明聚合保田農機集團公司與濰柴雷沃合作成立上海雷沃農機銷售有限公司,開展研發蔬菜、林果、南方水田生產等場景應用設施,形成適用長三角農業的智慧化生產解決方案。
3.建立農業孵化平臺。產業振興離不開農業科技推動,通過集聚高科技農業企業,建立農業孵化平臺等途徑,形成創新要素高度集聚、高端人才資源匯集、新興產業創業密集的重點發展區塊。一是做好企業保障服務。高科技農業企業專注農業科研領域,對企業開辦、運營等方面缺少相關經驗。通過開展企業創新創業服務,提供“保姆式”精準對接,解決企業發展后顧之憂,吸引更多農業科創型企業入駐。目前,中興鎮陳滧公路、港沿鎮合五公路等高科技農業發展帶已初步建立,形成農業科創產業集聚區。二是推動成果精準轉化。對接農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搭建農業投資和農業科技創新助力平臺,推動“產學研用”深度合作,積極打通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化等環節堵點,打造覆蓋上中下游的農業成果轉化模式,推動崇明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的策源地。
土地、人才、資金等資源是推動農業招商項目落地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背倚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優勢,創新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崇明農業招商新途徑。
1.提供優質農業招商土地資源。在確保完成糧食、蔬菜等保供任務的基礎上,扎實開展招商地塊信息采集工作,深度排摸地塊資源,對重點區域、集群發展區域進行著重梳理。對引進或已引進項目周邊可以盤活利用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設施農用地等信息采集工作,做到應“采”盡“采”,落實綜合優質地塊常態化、集中制的精準推介、精準招商。在當前上海土地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崇明農業招商大會上推出30畝以上待招商地塊104塊,總面積近2萬畝,其中500畝以上地塊共有7塊,總面積達7000畝。
2.持續釋放農業招商政策紅利。先后出臺了14項一攬子政策措施,涵蓋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搭建科創空間平臺、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等,落實用地、物流、金融、人才保障等各個方面,著力營造更優的營商環境,做好全流程、全方位服務,為投身崇明農業農村發展的企業主體撐腰、打氣、鼓勁、解難。
3.籌備農業科創發展基金建立。樹立新招商思維,探索資本化招商、基金招商新模式,充分發揮政府財政投入的引領作用,撬動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農業產業建設。加快崇明農業科創發展引導基金建立,暢通基金與項目、企業對接渠道,通過政府引導基金模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身農業領域,實現政府引導基金作為農業產業政策的“風向標”和金融“基礎設施”作用,推動國內外涉農領軍企業在崇明穩步發展,推動全球前沿農業技術在崇明集成應用,加快破解“卡脖子”難題,提升崇明農業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崇明農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針對已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企業,實行“一企一策”,落實專人對接,提供各類資源,爭取“洽談一個、引進一個、成功一個”,確保項目順利落地。同時,完善農業招商引資項目庫,定期調研走訪企業,為企業紓困解難,做到既“招得進”,也“留得住”,促進落地項目穩步發展。
做實做細農業招商地塊信息采集工作,形成崇明農業產業專項規劃,聚焦高科技產業發展帶等重點區域,明確項目引進要求。深度挖掘長江口特色種質資源,引進相關企業和社會資本協同開展崇明白山羊、崇明清水蟹、崇明沙烏頭豬等本地特色種源科技攻關,通過“農業+”模式,支持企業全方位參與崇明種業發展。
以農產品集采集配項目為核心,建立多元化的貿易形態和產業布局,打造涵蓋預制菜加工、冷鏈物流中心、中央廚房等農產品上下游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不斷完善農產品“產、加、運、儲、銷”鏈條,努力使崇明成為長三角地區農產品現代交易中心、產地集散中心、應急保供中心、冷鏈物流中心和供應鏈管理中心等“五大中心”,促進一二三產業集聚融合發展,做優做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認真貫徹中央和市級出臺的農業招商相關文件精神,制定崇明農業招商優惠政策,在用地、人才、資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同時樹立“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意識,強化全程貼心服務,積極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營商環境。
以崇明農業科創中心為底板,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為主導,以產業急需為導向,聚焦種源農業、設施農業裝備、數字農業等領域,整合政府、企業、院校、科研機構等資源,強化農業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實現現代農業科技高位嫁接,打造富有活力的長三角農業硅谷。
借助島內外媒體平臺,及時更新拓展崇明農業招商信息,定期發布地塊資源、招商政策、招商成果,充分展現崇明良好營商環境,做到可追溯、可延伸。同時,發揮各類商會橋梁作用,邀請和組織企業主體來崇考察洽談,積極拓展各類招商渠道,推動農業招商引資創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