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泖育高賢,古來翰苑無雙地;黃橋承文脈,海上楹聯第一村。”(上海楹聯學會原會長丁錫)黃橋村以楹聯文化為特色,堅持“豐富楹聯、服務農村、文化強村”的工作思路,持續激發鄉村文化新活力,著力打造“詩意棲居的江南田園”。近年來,先后獲得全國特色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上海市楹聯第一村、中國楹聯文化村等榮譽。
黃橋村古屬華亭縣。解放初期至七十年代后期,黃橋村是一個繁榮的小集鎮。但在八十年代初期,黃橋村逐漸衰落。1999年4月區域規劃調整,黃橋村與陸莊村合并,取名黃橋村。2001年泖港鎮、五厙鎮合并為泖港鎮,黃橋村成為泖港地區中心村。如今,黃橋村由自然村黃泥涇村、楊家湯村、三家村、陸莊村、范浜村、陸家村、王家厙、黃橋村、施家樓村、湯家浜村等組成。
黃橋村地處同三高速西側,南靠葉新公路,北枕黃浦江上游橫潦涇,西至黃橋港。因地理位置在園泄涇、斜塘江和橫潦涇交界處,即黃浦江的源頭,故黃橋素來享有浦江第一村的美譽。2007年以來,黃橋村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展現農村田園風光和江南水鄉風韻,呈現水清岸綠、村容整潔、鳥語花香、黛瓦白墻、環境舒適的新氣象,營造生態、亮麗、美化的人居環境和溫馨、和諧、美麗的家園,先后榮獲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生態農業村等榮譽稱號。
2018年,黃橋村被確定為上海市松江區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和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村,規劃總用地面積169畝。截至2022年末,黃橋村477戶農民房建設工程全部峻工交付。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黃橋村成立精神文明建設與創建領導小組,開展爭創“新風戶”“五好家庭”“星級家庭”爭創“文明村民”等一系列創建活動。2003年,黃橋村黨(總)支部和村委會制訂村規民約,加強村民創建意識,提高村民文明程度,引導村民積極參與文明村的創建工作。村黨(總)支部推進星級家庭建設,提倡文明健康生活,堅持移風易俗,厚養薄葬,喪事簡辦,反對邪教和封建迷信活動。先后被評為松江區文明村、上海市整潔村、上海市美好家園示范村、上海十大“我喜愛的鄉村”等榮譽,并于2017年成功創建為全國文明村。
楹聯文化是黃橋村鄉村文化建設的一張名片,先后獲得上海市楹聯第一村、上海楹聯文化第一村、中國楹聯文化村等榮譽。楹聯,也稱“對聯”,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它形式短小、文辭精煉,對仗工整、平仄協調,2005年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村上退休教師徐寄林等村民發起組織學楹聯、寫春聯活動,2004年在上海楹聯學會松江分會的幫助和指導下,該村成立了上海市首個村級楹聯愛好者沙龍,后在此基礎上改建成立黃橋村詩聯社,參加活動的村民從最初的5人發展至今已有38人。黃橋村詩聯社堅持每兩個月舉辦一次楹聯學習活動,已舉辦過“世博聯”“奧運聯”“法治聯”“廉政聯”“十八大聯”和“十九大聯”等56場楹聯展覽。從2009年開始,該村每年邀請市、區的文化團體參與寫春聯送春聯活動。各種楹聯創作活動在黃橋村廣泛開展,營造出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擴大了楹聯文化的影響力。
黃橋村堅持“豐富楹聯、服務農村、文化強村”的工作思路,持續激發鄉村文化新活力,著力打造“詩意棲居的江南田園”。近年來,獲得全國特色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上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上海市“五好”黨組織等榮譽。
楹聯是“立家規、傳家訓、揚家風”的良好載體。黃橋村楹聯組織健全,楹聯活動豐富多彩,楹聯教育深入扎實,在楹聯傳播的群眾性、廣泛性、持久性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強化了楹聯文化的環境氛圍,擴大了楹聯文化的影響。黃橋村精心打造“滬上楹聯第一村”的特色鄉村文化品牌,精心成立“楹聯沙龍”,細心布置“楹聯陳列室”,用心組織開展楹聯學習交流、集體創作、寫春聯送農戶等活動,陸續舉辦“世博聯”“奧運聯”“法治聯”“廉政聯”等數十場楹聯展,將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文化,全村五百八十多戶家庭的客堂均懸掛由楹聯組織創作并由書法家書寫的“好家風、好家訓”匾額。
黃橋村充分發揮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平臺優勢,積極參與《上海市促進家庭農場發展條例(草案)》立法調研會,切實做好上海市人大年度執法檢查項目,大力發揮鎮內6個立法聯系點信息采集站陣地優勢,定期召開民意信息采集專題會,原汁原味反映群眾建議,切實履行基層立法聯系點職責,不斷豐富“全過程民主”深刻內涵。不斷凝聚基層法治力量。積極聯合松江區法宣科、浦南法院、泖港司法所等有關單位,精心打造鄉村法治陣地(憲法法治廣場),扎實做好全村法治文化宣傳工作,不斷培育“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鄉村法治環境。
黃橋村持續打造了上海鄉村楹聯館、黃橋村村史館、憲法文化廣場、百姓大戲臺等鄉村文化陣地,深入挖掘黃橋村鄉村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集中展現黃橋村鄉土風情。“一塊屏聯結一片群眾”,充分利用村委會電子屏幕資源,組織開展“來黃橋看電影”特色文化活動,引導全村黨員群眾學習銀幕上的黨史,進一步加強農村傳統文化建設,打造學習、創作、展覽的文化陣地。
2018年,以舉辦松江區首屆農民豐收節為契機,黃橋村在田園詩歌朗誦會上集中展現了楹聯文化的鮮明特色,也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2019年,加快推動《黃橋村志》編撰,組建村志編寫工作小組,多次走訪松江區檔案館、深入訪談各界人士,反復考證、詳細記錄黃橋村歷史變遷,凝聚了綿厚的鄉愁記憶。2020年,隆重舉辦田園藝術節,向村民代表贈送家訓楹聯,用楹聯承載傳統美德走進家家戶戶。
加強自我宣傳。開辟線上“黃橋新風”微信公眾號宣傳陣地、自主編撰村級報紙《黃橋新風》(每兩月一期),累計編輯七十余期,發表楹聯作品二百余副,同時加快村內電子屏、宣傳欄、橫幅等宣傳頻率,推動楹聯文化持續走進老百姓心中。構建黃橋宣傳朋友圈,主動加強與媒體溝通合作,攜手推出多篇重要新聞,其中黃橋村“全過程民主”的基層生動實踐還被《解放日報》、上海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官方微信轉發報道。近年來,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葉辛,松江區文聯主席、人文松江創作研究院院長陸軍,上海楹聯學會會長徐鋒陸續赴黃橋村實地調研并指導鄉村文化建設。